废名与京派小说

合集下载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生平及作品简介

废名(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生平年表编辑1、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

2、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3、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4、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5、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6、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7、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

8、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

9、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

10、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1、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对比
废名与沈从文同属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善于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于乡风民俗的描述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废名的代表作是《竹林的故事》《桥》,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萧萧》《三三》《边城》。

(1)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相同点
①诗化或散文化的风格
a.废名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不注重人物,长于抒情;不写故事写意境。

其作品多写华中乡村儿女翁媪之事,于冲淡朴讷中追求生活情趣,常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动。

b.沈从文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同样没有太多地顾及文体观念。

他的早期作品既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又受废名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抒情体小说这一形式。

②对乡土中国的描绘
无论是废名笔下的“华中世界”,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都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里,人物的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诸如淳朴、善良、诚挚、热情、强悍等,与原始、古朴、美丽的山水相契合,处处弥漫着一种“文明社会”所没有的田园诗趣。

他们的作品往往游离于时代,圆润精美、热情内敛,寂寞而宁静,显示出一种“冷的美”。

(2)废名与沈从文小说的不同点
a.废名的小说中缺少乡村历史存在与现代社会变异的联系,因
而缺少冲突。

b.沈从文笔下展示出乡村社会历史文化的常数与现代文化的变数交织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及人的生存悲剧。

总之,废名与沈从文既借鉴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娴熟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二者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十四讲京派小说

第十四讲京派小说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桃园》、《桥》 以现代文明未冲击的农村为背景,展示的大 都是农村的老翁、妇人、小儿女的天真善良, 隐逸出世的色彩,淡淡的忧郁与悲哀。 《竹林的故事》依稀存留着当时乡土文学的 现实主义痕迹,农民的苦难依稀可见:老程 夫妇种菜捕鱼,可“盐鉢里的盐怕还够不上 一餐饭”,两个女儿相继夭亡,后来老程贫 穷而死,剩下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 本是悲惨凄凉的故事,但作者似乎是不愿直 面人生,有意避免悲愤激越,把生活诗化。

2、“人性美”颂歌。
沈从文虽然也描写上层社会的虚伪腐朽,知 识分子的心理,可最出色的,是对湘西下层 人民的刻画。作者是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对 劳动者的同情,来表现这些人物的。 作者说过:‚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 有些方面及其伟大,有些方面又及其平凡, 性格有些方面及其美丽,有些方面又及其琐 碎。‛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到河里赛龙船。青年 男性赛完船,胜利者挂上大红布条,引得 追求的姑娘跟着跑。未婚女性则穿着新油 过的尖尖头钉鞋。妇人小孩都用雄黄蘸酒 在前额画一个“王”字。老汉们腰里揣着 酒葫芦,见人就喝,无论生人或朋友,喝 光为止。赛完船后,河里丢满了缚着红布 条的鸭子,谁抢着就归谁。 再加上富有地方色彩的自然风景的描绘, 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周作人是京派的理论前驱和创作示范。他在 20年代短暂的时髦激越之后,很快脱离浮躁 凌厉的启蒙审美,转向追求宽容隐逸、平和 冲淡。他褒扬废名的田园小说。并从文学史 上寻找渊源,反对载道文学,主张疏离政治、 艺术独立。他的小品文从题材、文体到美感, 都是典型的守成风格。 朱光潜从审美心理学上为京派文学铺设理论 基石,认为艺术与生活应有距离,推崇“静 穆”境界,主张以“纯粹美感”的态度关照 实际人生。“诗神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 却常如作甜蜜梦”。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导读: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如作于1931年的《梦中》:“梦中我画得一个太阳/人间的影子我想我将不恐怖/ 一切在一个光明底下/人间的光明也是一个梦”。

《竹林的故事》、《桃园》、《桥》等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他的故乡农村为背景。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左联青年作家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3.社会剖析派: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矛盾、吴组湘、沙汀等。

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详细介绍

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编辑本段文化背景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

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京派小说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_写作技巧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_写作技巧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废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xx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如作于1931年的《梦中》:“梦中我画得一个太阳/人间的影子我想我将不恐怖/ 一切在一个光明底下/人间的光明也是一个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 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 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 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 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 • 与牧歌情调的追求有关,京派作家对大自然也怀有 特殊的审美情感。 •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 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大意义, 能用于对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人之所同。‛— —沈从文
• ‚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 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 岩石水革,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这都不 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 了。‛——周作人

‚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 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 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 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种经济的。‛— —沈从文
京派小说的特色
• 1)着力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为什么要写作‛? • ‚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 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 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 一样。……我的写作就是颂扬一切与我同在的人类的美 丽与智慧。‛ ——沈从文
• 2)把写实、记‚梦‛、象征熔于一炉,推动现代抒情写 意小说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小说创作中渗透情感,凝 结诗意,形成意境,这是京派作家们的共同审美追求。 • ‚这些人与其说是本然的,无宁说是当然的人物;这不 是著者所见闻的实人世的,而是所梦想的幻景的写 象。‛——周作人 • 小说‚容许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即是说人 与人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二是梦的现象,即是说人的 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写小说‚必须把‘现实’ 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沈从文
京派的主要文学刊物
• 创刊于1931年,由废名、冯至编辑的《骆驼草》; 自1933年9月开始,由沈从文、萧乾相继编辑的《大公 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4年10月,由卞之琳、沈从 文、李健吾等编辑的《水星》;创刊于1937年5月,由朱 光潜编辑的《文学杂志》等。
• 京派在理论方面的代表是朱光潜、李健吾、 梁实秋、李长之。 • 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代表是周作人、俞平伯、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 京派小说作家除沈从文外,还有废名、凌叔 华、萧乾、林徽因等,以及四十年代后期京 派代表小说家汪曾祺。
•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家事 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 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 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 呼喊女儿道:‚去,去看坦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 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 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4.人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悲凉感

‚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之中一切生 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近,互相和解。 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很占了势力。‛—— 周作人
5.自然生命观
• 一方面是在其生命形态上。即事物和人的行为不作刻意 的表现,始终以自然本色的方式生存; •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生命态度。 就是以顺乎自然的态度看待生命,不以物喜,也不以物 悲,始终以恬淡的心态看待生命中的万事万物。
2.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物
• 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 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 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 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3.作品优美的艺术美
• 一方面是作品将抒情不着痕迹地蕴涵于叙事和景物中, 使自然的流变与深沉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客 观抒情小说风格; • 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淡雅,意蕴含蓄,如同中国的山 水画,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美。
三 《竹林的故事》解析
• 1.美首先表现为大自然的风景 • 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处看来是蜿 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点黑子了。由 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 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 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 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

• 4)京派小说选取的题材一般是平和的,即使写到一些时 代性强的尖锐的题材,他们也有自己很不相同的处理方 法。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强烈激越的悲剧,也很少有 横眉怒目的姿态和剑拔弩张的气氛。 • 5)这种风度不仅仅由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所致,而 且同作家的美学理想直接有关。正是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造成了京派小说平和淡远或接近于平和淡远的境界。此 外,京派小说有时故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发生的时代 背景,叙述事件时故意采用信马由缰的散文笔法,给人 超凡绝俗的空灵之感,使作品蒙上一层朦胧永恒的色彩, 特别是用笔时故意留下空白,这些也增强了淡远隽永的 艺术效果。 • 6)京派小说的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 ‚我是个乡下人,走向任何一处照例都带了一把尺,一 把秤,和普通社会权量不合。一切临近我命运中的事事 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与 意义。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 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压扁人性 而定下的庸俗乡愿标准。‛他又说:‚禁律益多,社会 益复杂,禁律益严,人性即因之丧失净尽。许多所谓场 面上人,事实上说来,不过如花园中的盆景,被人事强 制曲折成为各种小巧而丑恶的形式罢了。‛ • ——沈从文
• ‚它(《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 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隐痛,翠翠似显出 从文自己的这方面的性格。……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 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他的深 刻处。‛——朱光潜
• 3) 京派小说的总体风格平和、淡远、隽永。这是由京派作 家的审美追求,特别是他们选择题材、处理题材和艺术表现 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 京派小说往往具有温厚的牧歌情调,这对流派总体风格 的形成大有关系。 • ‚冯文炳是以他的文字‘风格’自见的。用十分单纯而合乎 所谓‘口语’的文字,写他所见及的农村儿女事情,一切人 物出之以和爱,一切人物皆聪颖明事,习于其所占据那个世 界的人情,淡淡的描,细致的刻画,由于文字所酝酿成就的 特殊空气,很有人喜欢那种文章。‛——沈从文 • ‚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 写各式各样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 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沈从文
废名与京派小说
第四节 京派小说
• 1.“京派” • “京派”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之后,由继续活动在文化古 都北京的一批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
京 派 的 成 员
• 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 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作 人、废名、俞平伯; • 二是新月社滞留在北京的或与《新月》 月刊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像梁实 秋、凌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 岱; • 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 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像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 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二 废名小说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1922 年人北京大学预科,并开始在《努力周报》、《浅草》 季刊、《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1924年入 北大英国文学系,并加入语丝社。1925年出版第一部短 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6年开始断续发表长篇小 说《桥》的部分章节。1929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1928—1932年间,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 (1928年)、《枣》(1931年),长篇小说《桥》、《莫须 有先生传》(1932年)。四十年代后期发表长篇小说《奠 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