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

合集下载

废名的经典语录

废名的经典语录

废名的经典语录
1. “废名不是我选择的,但我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它。


2. “废名只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能力。


3. “废名可以成为我的独特之处,让我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4. “废名让我更加坚强,因为我要面对社会的偏见和困难。


5. “废名不应该定义我的价值,我会用我的努力和成就证明自己。


6. “我既不想成为一个英雄,也不想做一只狗。

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做我自己。


7.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方式。


8. “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要勇敢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9.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遇到的人。


10. “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些经典语录涵盖了自我认知、勇气、坚持、独立思考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和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废名的小说艺术

废名的小说艺术

废名的小说艺术作者:田广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01期在中国现代文坛,不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如果要问其中最“另类”的是哪一位,那么我的回答是:废名。

对于很多当代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小说家,对“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流派的开创居功至伟,影响甚大,因此废名之“名”是不可“废”的,是需要后世铭记的。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一个小康之家。

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当年悟道传法之处,家乡的佛禅文化对废名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废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以及美学和杜甫、鲁迅研究。

废名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位诗人,一生创作诗歌逾500首,其诗意象独特,富有哲理,常被归入现代派之列,《街头》《理发店》《灯》《十二月十九夜》等都是现代新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废名是一位小说家,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和《枣》,(1931)以及长篇小说《桥》(1932)、《莫须有先生传》(1932)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6月至1948年11月连载于《文学杂志》)。

废名一般被看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但如果仅仅以“乡土小说”来界定和解读废名,是远远不够的。

用杨义先生的话说,废名的小说实在是“别有风姿,难以言喻”。

废名的作品向来以晦涩著称,他的诗歌被认为“难以捉摸,无一首可解”,有人称之为“迷人而难启的黑箱”。

诗歌是如此,那么小说怎么样呢?据废名的恩师周作人讲,当年曾有人在学生中作过调查,结果“废名君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

平心而论,废名的小说并不全是晦涩的,事实上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采用的是写实笔法,较少有阅读上的障碍;要说晦涩,则首推《莫须有先生传》,通篇是梦呓似的自言自语,读来犹如天书;代表作《桥》则介于两端之间。

废名与当代社会和谐文明

废名与当代社会和谐文明

废名与当代社会和谐文明废名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算是一名特立独行,富有个性的作家。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现代转型的,在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显得不堪重负,无招架之余地。

为了寻找民族富强、国家独立的道路,很多人主张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也变成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批判落后的传统乡村文明,宣扬科学、民主、进化、现代等观念。

但废名却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接受全盘西化,也不完全否定传统,而是将两者合理的部分结合起来,既注重现代关怀,又注重传统反顾。

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废名小说创作中,“传统”和“现代”两方面在他文学思想、文体艺术上的影响和表现,并探寻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向西方借鉴的新路径。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废名小说的文化意涵。

首先,废名站在现代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反思了“五四”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性”思潮和“进化论”观念,明确地否定了一切唯新,一切唯现代、进化是瞻的思潮,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偏激亦有所批判,侧面体现出了他思想的现代性。

其次,佛教禅宗的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使他的小说具有浓厚的禅味、禅意。

第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乱纷争,让他能够有机会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真理性,明白要寻找中国文化的真谛,恢复它的生命力,只有返回民间。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的是废名小说的文体艺术。

由于中国传统私塾和西方文学的教育背景,在小说创作艺术上,他既吸取了外国现代派小说的手法,又汲取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资源,将传统和现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体现在他在小说创作中注重对整体诗化意境的营造;其次,在叙事手法上完成了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反叛;第三,在创作中注重对传统文学资源的汲取,并将其很好地融入小说创作。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文学史视野关照下废名小说创作的影响和评价。

首先,废名是京派小说传承中重要的一环,他小说创作中体现的返归自然的审美取向,将诗歌的表现方式引入小说的尝试,在文体、叙事方式上所进行的多方面的探索,无疑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对后期的京派作家产生重大影响;其次,他独立的精神人格和独立的思索使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文学创作的主潮中,坚守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观,创作出别具一格、注重抒发自己内心感受和主观情绪的现代抒情小说,并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将其拓展创新,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废名

废名
严家炎说,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他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里少了扑朔迷离 的故事;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他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 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他的小说,因 为他的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汤一介说,这位“真人”是“真诚的人”。是有“真性情的人”, 一个在生活中已逝去的真实的人。
在身体安顿上,他隐于偏僻之地,写出了代表作《莫须有先生 传》。在新文化运动的浩浩星空中,废名是一个独特的星座。他在 现代喧嚣的云层中,散发着寂寞的光芒。这种光芒不像火焰,恣意 地燃烧,焰苗凭风不断腾空而上,烘烤得周遭万物都像要跟着燃烧 起来;相反,这种光芒是内敛的,它把万物的光华慢慢聚拢来,聚 成梦幻般的姿势,再一点点注进它们空旷的内心。
了解《狂人日记》,是有底气的。莫须有先生如痴,如 呆,时迂,时智,似滑,似贤,或迷,或醒,往往在不 经意间,对人生发问,直指命运的荒谬和诡谲,却始终 相信着世界的美好。 它描绘和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社 会的世相,是一部可与《围城》媲美的优秀长篇小说。
5
学问之道最难是知有心而不执着物 知有心便知死生是 一物 这个物便是心 于是生的道理就是死的道理
汪曾祺曾说:“这实在是一个真正很有特点的作家。这种影响现在看不到了, 但是它并未消失。它像一股泉水,在地下流动着。也许有一天,会汩汩地流到 地面上来的。他把晚唐诗的超越理性,直写感觉的象征手法移到小说里来了。 他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他的小说不注重写人物,也几 乎没有故事。”
朱光潜先生也曾说,他不是循规蹈矩的小说家,他写小说的时候, 眼睛朝里看,关注着自己的内心,他的人物沉没在他的自我里面, 处处都在过他的生活。
作品特点
4
这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灵感最初来自陶渊明的《五 柳先生传》,“离莫须有先生家有五里,路边有五棵大 树,于是树以人传,人以树传,名不虚传”。主人公取 名莫须有,与“废名”异曲同工。在莫须有先生身上,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导读: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如作于1931年的《梦中》:“梦中我画得一个太阳/人间的影子我想我将不恐怖/ 一切在一个光明底下/人间的光明也是一个梦”。

《竹林的故事》、《桃园》、《桥》等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他的故乡农村为背景。

废 名 的 意 义 - 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废 名 的 意 义 - 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废名的意义格 非(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 一九六七年九月四日,废名的遗体被搁置在一辆平板车上,悄悄地离开了吉林大学的校区,送往殡仪馆火化。

当时,长春的大街上枪声不断,“文攻武卫”激战正酣。

他的死亡日期,直到一九八二年才被推算出来①。

他的死没有惊动任何人。

没有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没有讣闻。

他是如何度过生命的最后岁月的,现在亦无人知晓。

只是听说,在他的弥留之际,他住宅的后房被红卫兵的土制炸弹掀去了一角。

他晚年的著述、笔记和讲义,包括多年积存的图书资料大多亡佚,据说,他死前对刚刚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百思不得其解,为看不到它的最终结局心有不甘②。

废名的一生是寂寞的,他的履历平淡无奇。

其文学活动除了曾与冯至合办过一本杂志(《骆驼草》1930年)之外,基本上以教书为业。

杂志既没有什么影响(创办后不到一年即告停刊),其教师生涯也不见得如何成功。

他在北大所开设的“李义山诗妇女观”一课终因只有三人选修而被迫停开。

据他的学生回忆说,废名也许根本不适合作一名大学教师,他在讲台上常常自问自答,旁若无人,令听者每每不知所云③。

废名性格内向,不喜与人交接,心悦佛老,时有厌世倾向。

与他过往密切的人,除了俞平伯、熊十力、徐祖正、鹤西等老友之外,就要算是周作人了。

早在一九二二年,废名还在武昌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即开始与周作人通信。

同年考入北大之后,更是在各方面受到周作人的照拂与提携。

他的几乎每一本小说集与评论集都由周作人作序,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周作人亦公开将废名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之一,不仅为他开列阅读书目(如李义山诗,《堂・吉诃德》等),而且一度还将废名接入家中居住。

废名对周作人的学问文章亦似乎十分欣赏,赠联所谓“微言欣其知之为诲,道心恻于人不胜天。

”曾让周氏大为感怀,认为“废名的赞美虽是过量,但他实在是知道我的意思之一人”④,如果废名与周作人的这段交往作为公认的事实,尚无“出格”之处,那么周氏落水当了汉奸之后,废名与周作人的交往则容易引起人们的不解与反感。

废名小说风格极其精神世界

废名小说风格极其精神世界
期 陈国恩《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河南大学》等
《参考文献》
刘晴 《废名代表作》编选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华夏出版社 田广《废名小说研究》 王泽龙《废名小说的诗与禅》《江汉期论坛》1993年06 杨义《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82年第
1期 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陈振国《冯文炳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杨剑龙《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代表作家。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 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 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 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 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 读者却很少。
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与精神世界
小组成员:梁清华、邱凌玉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二、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 三、废名小说的精神世界
一、废名生平及简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 受传统私塾教育,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立志 “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 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 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 《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 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 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 《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 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 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 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 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 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废名

废名

又记起去年夕夜里地席上看见一只小耗子走路, 夜贩的叫卖声又做了宇宙的言语, 又想起一个年青人的诗句 / 鱼乃水花。
灯光好像写了一首诗 / 他寂寞我不读他。 我笑曰,我敬重你的光明 / 我的灯又叫我听街上敲梆人。 理发匠的胰沫 / 同宇宙不相干 /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 想起人类的理解 / 划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 是灵魂之吐沫。
◆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 黄梅人,语丝社成员。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桥》 《莫须有先生传》 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 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充满田园牧歌 式的风情。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 曰“德经之后, 若抛却吉凶悔吝 / 相晤一室。 太疏远莫若拈花一笑了/ 有鱼之与水 / 猫不捕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简介:(1901-1967)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

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

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

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

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

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

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编辑]
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

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

在文学上,周作人和
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

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

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

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

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

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

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编辑]
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

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

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盘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

”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

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

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

”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

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

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

”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

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编辑]
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

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编辑]
废名作品目录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版
废名:《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
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
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开元:《水边》,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
《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废名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废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废名:《阿赖耶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十一《冰心诗集》
十二《沫若诗集》
[附录]怀废名

集外
《十年诗草》
林庚同朱英诞的新诗
《十四行集》
《妆台》及其他
新诗问答
《小园集》序
诗及信
《天马诗集》

陶渊明爱树
中国文章
女子故事
神仙故事
赋得鸡
诗与词
罗袜生尘
随笔
编后记
【作者简介】:
废名,原名冯文炳,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

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属乡土文学。

废名的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

废名是个名气很大的作家,但读他作品的人却不多,因为他的文章曾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的难懂,只有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知音。

他写的都是大部分人摸不着头脑的丈二散文,这又使一小部分人越发地想站到板凳上去摸它。

废名承认他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是“分明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