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作品介绍
废名先生有什么作品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
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
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欢迎大家分享。
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废名等

五、“自叙传”抒情小说
郁达夫(专章讲)
庐隐(1899—1934)
《海滨故人》(露莎—梓青): 五四知识女性中半新半旧的二重性格与心 态: 1、渴望个性自由 2、又不能摆脱因袭道德观念的束缚
冯沅君(淦女士)(1900—1974)
作品:《旅行》《隔绝》《隔绝之后》 《慈母》等 主题:表现母爱与情爱的二元冲突,突显 了置身于“一个母亲的爱和情人的爱相冲 突的时代”中的新女性的女性意识在觉醒 中的困惑和缺失。
第三幕 女儿在母女亲情的观照下回到了家,于 是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局: 一、以死殉爱:《隔绝》中的隽华回家后被禁, 在母爱与情爱对立的两难境地中,服毒自杀。 二、踟蹰徘徊:《误点》中的继之在兄长的设计 下被骗回家探望母亲,母亲声泪俱下的规劝令她 柔肠寸断。等到再次离家时,她便犹豫不定,面 对“吾谁适从”的两难选择,借火车误点,久等 不来之下又折回家中,暂时迎合了母亲。 三、圆满解决:《慈母》中的“我”事先了解情 况确定安全后再回去,在我的坚持和沟通之下, 使守旧的长者也不得不同意设法解除婚约。
意境的诗意:
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 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 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去玩,一眼要上下 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卿卿响,——水仿佛 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 钓鱼,钓鱼的只看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 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 的过客。 这样的人,总觉得有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 的,绿的,又是那么圆。——《菱荡》
第二幕 大着胆敲开门,开门的竟是老母,双方 都怔住了。衰老的母亲见到久违的女儿,“便笑 得几个不完全的牙齿都露出来了,同时眼中又充 满了晶莹的老泪”“此刻的心情简直活泼得象三 四十岁的人似的。虽然是岁数不饶人,行动总是 颤巍巍的,就在颤巍巍的动作上更显出了世间唯 一的、绝对的、神圣的母亲的爱”。而心怀忐忑 的我完全被震慑住了,“在这悲喜恐惧三种感情 交杂的一刹那间”,“在这无限的爱情面前,我 的精神起了异样的作用,凡感官所接触的都觉得 空泛,同梦一样。我自己判决凡以世间一般的险 诈的心理,来推测母亲的罪过,比扰乱公众治安 的罪过还大。因为后者是在人的面前犯罪,前者 是在上帝面前犯罪。要不怕她老人家一时不知个 中原委吓着,我便要跪在她的面前,请她自己处 置,以减轻我在上帝面前的罪恶。”(《慈母》)
废名先生作品

个人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作品特点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废名《菱荡》

废名《菱荡》《菱荡》是废名的短篇⼩说代表作之⼀。
⼩说以舒缓的笔调描绘了⼀幅旧时中国南⽅⽔乡的世俗图,反映了旧时中国南⽅农民的⽣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与⼈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塑造了⼀个诚实朴讷、憨厚风趣的农民陈聋⼦形象。
⼩说语⾔⾃然质朴,娓娓道来,富于⼝语化,通篇没有什么很强的故事情节,对⼈物的语⾔、⾏为也只是轻描淡写,但⼈物形象栩栩如⽣、跃然纸上,读来趣味横⽣。
⼩说意境幽丽,承转⾃然,语⾔清纯恬美,状物摹⼈,细腻传神,景物与⼈物相互映衬,⽔乳交融,画⾯感极强,给读者以⾝临其境般的感受,体现了废名独特的⽂风和创作技巧。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下坝过桥,⾛⼀个沙洲,到城西门。
⼀条线排着,⼗来重⽡屋,泥墙,⽯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种光泽,表⽰陶家村总是兴旺的。
屋后⽵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倾斜⾄河岸,河⽔沿⽵⼦打⼀个湾,潺潺流过。
这⾥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段正对了⽵⼦临⽔⽽⽴。
⽵林⾥⼀条⼩路,城上也窥得见,不当⼼河边忽然站了⼀个⼈,——陶家村⼈出来挑⽔。
落⼭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攀了城垛⼦探⾸望⽔,但结果城上⼈望城下⼈,仿佛不会说⽔清⽵叶绿,——城下⼈亦望城上。
陶家村过桥的地⽅有⼀座⽯塔,名叫洗⼿塔。
⼈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
摆渡者,是指以⼤乌⽵做成的筏载⾏⼈过河。
⼀位姓张的⽼汉,专在这⾥摆渡过⽇,头发⽩得像银丝。
⼀天,何仙姑下凡来,度⽼汉升天,⽼汉道:“我不去。
城⾥⼈如何下乡?乡下⼈如何进城?”但⽼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夜修了桥。
修了桥洗⼀洗⼿,成洗⼿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独不相信,他说:“张⽼头⼦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家给他钱,同聋⼦“打长⼯”是⼀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棵⼤枫树⾼⾼的在塔之上,远路⾏⼈总要歇住乘⼀乘阴。
坐在树下,菱荡圩⼀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重⼭,两重⼭,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腰。
废名《竹林的故事》赏析

废名, 原名冯 文炳 , 湖 北 黄 梅 人 。黄梅为禅 宗圣地 , 有 四祖寺 、
主, 充分展示 三姑娘生 活境遇 ; 叙 述 婚 后 三 姑 娘 的 情 形 ,则 采 用 内 在焦 点式 视角 , 只交 代 “ 我” 之 所
故 事 》尽 管 讲 述 了 三 姑 娘 从 童 年 到 少 妇 十 多 年 的 人 生 时 长 的 经 历 ,但 小 说 仅 仅 截 取 了几 个 生 活 片段 。三姑娘 的生命历程 呈跳跃 状, 中间多有空白。 其二 , 造境 。 营
的女性形 象 。《 竹林 的故事》 为短 篇小 说 , 篇 幅不长 , 人物 省 净 , 情 节单 纯 ,但其 田园牧歌式 意境 和 淡淡忧伤 的情绪 却深深地 感染着
万千读者 , 令 人难 以 忘 怀 。 有 一 种 人 需 慢 慢 处 ,慢 慢 处
簇竹林 , 竹 林里露 出一重茅 屋。 ” 河流、 堤坝、 修竹 、 茅 屋 点 染 出 宁
是 一 种 独 特 的存 在 。 废 名 小 说 融 西 方 现 代 小 说 技 法 和 中 国 古 典 诗
然 离 不 了 其 独 特 的 民 风 民俗 , 独 特 的 民 风 民 俗 必 然 离 不 开 特 有 的
文笔调于一 炉 , 文辞简 约幽深 , 兼 具平 淡朴 讷 和生 辣奇 僻 之美 , 这 种独特 的创作风 格被誉 为 “ 废 名 风” _ 】 1 。废名独特的创作风格在《 竹
废名诗选: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凤凰诗刊

废名诗选: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人类寂寞凤凰诗刊废名(1901—1967), 湖北黄梅人。
原名冯文炳。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 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1929 年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讲师, 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
1946年回北大国文系任教, 1952年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
废名被视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小说集《枣》《桥》《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等。
他在三四十年代在北大授课的讲义经整理出版为《谈新诗》, 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重要的批评文集之一。
冬夜朋友们都出去了,我独自坐着向窗外凝望。
雨点不时被冷风吹到脸上。
一角模糊的天空,界划了这刹那的思想。
霎时仆人送灯来,我对他格外亲切,不是平时那般疏忽模样。
夏晚天上乌云密布,我在池旁,鱼在池中,没有谁知道。
我把我的心一行行写成字, 再把字一个个化成灰,其时漏钟三响,细雨吱吱不住。
沉默山在夜里才自默其高,因为不安寂寞。
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泰山思慕夜。
二十年三月十四诗情病中没看梅花,今日上园去看,梅花开放一半了,我折它一枝下来,待黄昏守月寄与嫦娥说我采药。
二十年三月十五日眼明我拧着闲愁掐一朵花,捻在手上我明眼的看,也算是在我的黄昏天气里点一点胭脂。
二十年三月十六日梦之二我在女人的梦里写一个善字, 我在男子的梦里写一个美字, 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 小孩子我替他画一个世界。
二十年三月十七日无题对着镜子忽然起杀像之意,——我还是听人生之呼唤让他是一个空镜子。
二十年三月十七日琴我是一个贪看颜色的人,所以我成了一个盲人,向来我笑人说花作影,花为什么看他的影子,我以为那一定是一个盲人,如今我是一个盲人,我的世界没有影子,一切的颜色是我的涅槃,天上我晓得有星,黑夜不如我的光明,我的世界没有生生死死,我求我的夜借我一张琴,弹一曲五色之哀音。
小园我靠我的小园一角栽了一株花, 花儿长得我心爱了。
我欣然有寄伊之情,我哀于这不可寄,我连我这花的名儿也不可说,——难道是我的坟么?灯人都说我是深山隐者,我自夸我为诗人,我善想大海,善想岩石上的立鹰,善想我的树林里有一只伏虎,月地爬虫善想庄周之黾神,褒姒之笑,西施之病,我还善想如来世尊,菩提树影,我的夜真好比一个宇宙,无色无相,即色即相,沉默又就是我的声音,自从有一天,是一个朝晨,伊正在那里照镜,我本是游戏,向窗中觑了这一位女子,我却就在那个妆台上仿佛我今天才认见灵魂,世间的东西本来只有我能够认,我一点也不是游戏,一个人我又走了回来,我的掌上捧了一颗光明,我想不到这个光明又给了我一个黑暗,——从此我才忠实于人间的光阴,我看守着夜,看守着夜我把我的四壁也点了一盏灯,我越看越认它不是我的光明,我的光明那里是这深山里一只孤影? 我却没有意思把我的灯再吹灭了,我仿佛那一来我将害怕了。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 《枣》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 《桥》
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 《谈新诗》
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
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
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