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以《竹林的故事》为例

合集下载

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

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

现当代文学由自然到悲凉——从《竹林的故事》到《桃园》看废名前期小说基调的转变苏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废名的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与《桃园》都是创作初期重要的代表作。

因创作时间接近,很多学者多从整体上把握其创作特色。

本论文通过对作品的文本分析来从三个层面即由隐到显叙事空间的转移、家庭的塑造由完整到破碎、以及死亡叙事来探讨废名小说叙事基调由自然向悲凉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思考废名的文学创作之路。

关键词:竹林;桃园;自然;悲凉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写于1924年10月,小说《桃园》写于1927年9月。

两篇小说虽都是废名早期的作品,但创作时间相差三年,作者自己曾在《桃园》自序中说到:“技法上成熟多了”。

但除了技法,两篇小说叙事上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本文从具体文本着手,分析废名小说叙事是如何转变以及出现这种转变的某些原因。

一、从竹林到桃林:由隐到显相比于《讲究的信封》《初恋》《张先生与张太太》《追悼会》等篇目,《竹林的故事》和《桃园》在废名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中是较为独特的,作者没有采用以往用具体的事件或者人物来命名,而是选择了两个具体地点并不明确的名词命题。

“竹林”与“桃园”表面虽然相似,但也暗含着作者创作上的某些改变。

竹林与桃园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在具体的文化寓意上是不同的。

竹林,较早较为著名的记载是魏晋的“竹林七贤”,在唐代则有“竹溪六逸”。

苏东坡在诗《于潜僧绿筠轩》中也说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而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则有《红楼梦》中的“潇湘馆”。

正是这些典故,竹林便有了一种超凡脱俗、清静隐逸的意味,正如郑燮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而桃与竹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

例如,李白《中山孺子妾歌》中的“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诗经•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中的“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

世外桃源梦的破灭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用平淡朴讷的文字,以故乡生活为题材,在静美如画的乡村生活中,给三姑娘同时也是给作者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真实与美”的世外桃源世界。

然而,三姑娘最终走出”竹林”变成”三姐”的事实,让世外桃园遭遇了从构建到破灭的悲哀。

这渗透着作者对乡村劳动人民美德的歌颂和对痛苦人生的同情,从而也真切的显示出废名梦想破灭的苦痛和无奈。

标签:三姑娘;竹林;构建;破灭。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废名用他平淡朴讷的文字,单纯简炼的文体,不仅书写出一种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而且作者还在静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与平凡纯朴的乡民生活中精心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世界。

从而显示出废名与同时代作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本文以《竹林的故事》为文本,通过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三姑娘最终变成三姐的历程,来分析废名世外桃源梦的构建以及最终梦想的破灭的原因。

一、世外桃园梦的构建《竹林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有的只是一个全知的叙事者给我们描述的一幅格调并不和谐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图画:城外:一条小河,一片竹林,一重简单的茅屋,朴实、单纯的三姑娘及其家人的平静生活;城里:赛龙灯,看热闹,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旋风般成串疯玩的男人女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

”我”是一个在祠堂听先生讲学的学生,经常在城里和城外两个”世界”间走动。

所以”我”是联系此岸和彼岸的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这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全知的叙事者。

平常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最后梦幻的破灭,都是通过”我”的在场观察并讲述出来的。

小说中三姑娘生活的环境是清静优美而又独立于现实的:”出城一条河,过河往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有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 [1]这些貌似对人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描述,实则隐含了作者(在文本中作者与叙述者是统一的)追求诗化般田园生活的审美理想。

这小河、竹林、大坝、茅屋、菜园,既呈现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生活场景,又营造出作者一直梦中追寻的理想田园式的意境。

从《竹林的故事》看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竹林的故事》看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竹林的故事》看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王万鹏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8)001
【摘要】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学者废名先生,其小说清婉恬淡,具有田园风味.<竹林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为:超尘脱俗的诗一般意境的营造、自然清新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王万鹏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中文系,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亚斯巴斯的玩偶——从废名小说《桥》开篇小故事看废名的创作观 [J], 胡旭梅
2.梦里桃源清如许r——鲁迅《社戏》与废名《竹林的故事》之比较 [J], 于心培
3.梦里桃源清如许———鲁迅《社戏》与废名《竹林的故事》之比较 [J], 于心培;
4."竹林"的禅佛之境,"边城"的道骨之风——废名《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边城》的阅读比较 [J], 程剑
5.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评析 [J], 谢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姑娘:仙女样的人生——简析废名小说《竹林里的故事》中“三姑娘”形象

三姑娘:仙女样的人生——简析废名小说《竹林里的故事》中“三姑娘”形象

三姑娘:仙女样的人生——简析废名小说《竹林里的故事》中“三姑娘”形象先说说这三姑娘的模样吧。

她就像那竹林里走出来的精灵似的,透着一股清新自然的劲儿。

在作者的笔下,三姑娘的形象那叫一个鲜活,仿佛能从书页里蹦出来,站到你面前。

她没有那种浓妆艳抹的俗气,就是简简单单的,却让人一眼看去就觉得特别舒服,就像春天里刚冒芽的嫩柳枝儿,带着点青涩,又有着无限的生机。

再讲讲她的性格哈。

三姑娘那性格就像山间的清泉,清澈又纯净。

她心地善良,对周围的人和事儿都怀着一颗温柔的心。

不管是谁遇到了麻烦,她总能不声不响地伸出援手,就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抚平别人心里的烦躁和不安。

而且啊,她还特别的纯真,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心眼子。

她看待世界的眼光就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和善意,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怀着敬畏和热爱。

这三姑娘的生活呢,也像仙女似的让人羡慕。

她生活在那片美丽的竹林里,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竹子,风吹过的时候,竹子沙沙作响,就像在给她演奏美妙的音乐。

她每天的日子过得不紧不慢,没有城市里那种快节奏的喧嚣和压力。

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竹林里穿梭,听鸟儿唱歌,看花儿绽放,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生活,不就是咱们心里头梦想的那种神仙日子嘛!而且啊,三姑娘对待感情也是特别的纯粹。

她的爱情就像那清澈的溪水,没有杂质,只有真挚和深情。

她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改变自己的心意,一旦爱上了,那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

这种纯粹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可是越来越少见啦,所以就更显得三姑娘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咯。

总的来说呢,废名笔下的这个三姑娘啊,就是一个从竹林里走出来的仙女。

她的形象、性格和生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一种远离尘嚣、纯净自然的美。

她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也让我们对那种仙女样的人生充满了向往。

你说是不是呀?。

竹林的故事_课件1

竹林的故事_课件1

解读文本: 文章的结构层次?
竹林的故事:
第一部分(1-6)竹林故事 第二部分(7-28)三姑娘与母亲 第三部分(29-33)三姑娘与他人
课文讲解: 分析“三姑娘”的形象?

废名的小说赞美少女的优雅美。这本是历来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命题,但是晚
清的狭邪小说和后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多以肉欲的眼光来观察少女的体态,这种 美姿的描写常常勾通着邪念。废名则以纯洁的、静观的、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和描 写的,他常常是化俗为诗,而不是化诗为俗。《竹林的故事》以赞美的笔调来写 三姑娘的体态和衣着:“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 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 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新衣:总之三 姑娘是好看罢了。”这里赞颂的不是粉泽锦衣,而是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劳动 者不尚虚华的健康美。作者觉得她淑静清纯,以任何世俗的态度处之都有犯罪之 感。连久违之后,看到三姑娘的身影,“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 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这仅是含蓄吗?这不也以象征的笔法写出三姑娘 美如翠竹,而“我”的心地也洁如流水吗?人们在这里觉出一种纯洁的道德感。
说说《竹林的故事》是怎样追求意境美的,将 情景交融的?
1、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在这样绿意盎然的春天展开, 溪流潺潺,竹林葱茏,平常的田园小景却蕴蓄着丰富的情趣和宁静、优美的牧 歌情调。 2、少女的清纯之美。三姑娘生于绿水翠竹之间,从体态到性格自然有水的爽
洁、竹的清脱。小说塑造的三姑娘形象依水傍竹、天真未凿,作家将“五 四”时期的青春气息注入到这似水柔情的乡村少女身上。 3、作家语言的淡雅之美,一条河、一簇竹、一重茅屋、两边菜园,废名写田 园风景轻勾淡描。写人物恰如三姑娘的“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 一般”,不事雕琢。所以周作人说:“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阴下的 时候。”

废名《竹林的故事》解读

废名《竹林的故事》解读

中, “ 我们 ”对 这个 害羞又爱 笑 的 姑娘 充满 了好奇 ,作 者和叙 述人 都 进入 了 “ 我们 ” 之中, 在 含混 的 叙述 者 中发 出 了一 个集体 的叙述
声音 , 这时 作 为叙 述人 的 “ 我” 是 没 有声音 的 , “ 我 ” 是 大 众 集 体 中 的一 员 , 在“ 我们 ” 都 想 知 道 小 姑 娘名 字 的时候 , 叙 述者 “ 我” 突 然 跳 出 来 给 小 姑 娘 起 了 称 呼 ,之 后 又 回到 “ 我 们 ” 之 中 ? 当 叙 述 人 “ 我” 从“ 我们” 中跳 出之 时 , 叙 述
与悲悯 , 淡化 了感情 的波动 , 淡化 了故事 情节 ,不过分 沉迷 于伤感 之 中 ,这就使 小说在 意境 的指 向 上 显示 出了诗 意与 散 文 的结 合 。
“ 废 名 文 学 是 梦 的 文 学 观 在 其 小 说创 作 中的体现 ……与人们 的实 际 生 活 体 验 有 着 相 当 的距 离 。 ” 【 l 正 如 周 作 人 对 废 名 作 品 的评 价: “ 好 像是在 黄 昏天气 ,……在 这 一 点 上 废 名 君 的 隐 逸 性 似 乎 是 很 占了势 力 。” 【 在《 竹 林 的故 事
作 者看来 ,死不 过是生命 的另 一
种 状 态 ,不 需 要 给 予 特 别 的难 过
而且她 的美丽 与整个作 品大 自然 融为一体 , 成 为 自然 中的一部 分 。 这 时的 “ 三姑 娘 ” 处 于少 女时 代 , 青 春 的 萌 动 和 心 里 的 成 长 犹 如 烟
花 绽 放 时 的 美 丽 ,但 随 着 时 间 的 推移 慢慢消散 。“ 三姐 ” 的称 呼 是 叙 述者 “ 我” 清 明 回家 时偶 遇 “ 三 姑娘 ” 听到 的, 这时 的“ 三姑娘 ” 已 经 为妇人 , 虽然妇 人称 呼她为 “ 三 姐” , 可是在 叙述人 “ 我” 的 心 理 时 间里 , 她仍 处 于 “ 三姑 娘 ” 的 美 好 时 态 。这 种 “ 常” 与“ 变” 透 露 出 沧 桑之 感 , 与 之 相关 联 的是 “ 我” 与 “ 三姑 娘 ” 的情 感 问题 , 在 我 看 来 “ 三姑娘 ” 与“ 叙述人 ” 之 间 不 是 爱 情, 而是 温情 , 这种 温情是儿 童情 感在成 人之后 的继续 , “ 我” 与“ 三 姑娘 ” 偶 遇后 , “ 我” 并 没 有 叫 住 她 而 是 让 三 姑 娘 低 头 过 去 ,这 是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

1、意境之美
• 小说尤其突出了竹林的意境之美:河边 葱茏的竹林好像是专门为三姑娘生长的, 它们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诗情的象征境 界。竹的青翠盎然、竹的高洁脱俗不正 映衬了三姑娘的青春、清丽、纯朴的形 象吗?
1、意境之美
• 小说的意境美还在于小说受传统隐逸文化的影 响,笼罩了一种出世的色彩,濡染了一种淡淡 的忧郁与悲凉的气氛。因此,周作人说:“废 名君小说中的人物,不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 都是在一种悲凉的空气中行动。” • 废名从周作人那里“渐近自然”四个字。而 “渐近自然”出自陶渊明给他的外祖父、东晋 名士孟嘉作的传里。由此不难理解废名小说的 田园风味。
3、语言之美
• 语言清新淡雅、不事雕琢。用冲淡、 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 染的田园生活及其纯朴的人们。 • 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周作人形容废 名的作品“像一溪流水,遇到一片 草叶都去抚摩,然后往外流出。”
4、文章之美
• 周作人曾指出:“废名小说独特的 文体价值在于”文章之美“ • 废名说: “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 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 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他还说, “我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 商隐写诗”。
五、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 (一)散文化(诗化)小说风格 散文化(诗化) • 意境之美 • 人物形象之美 • 语言之美 • 文章之美
1、意境之美
• 小说开头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 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 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 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 呼他老程。”一条河、一簇竹林、一重 茅屋、两边菜园,淡淡一笔,就展现出 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人物和故事 便在这诗意的境界中展开。
2、人物形象之美
• 人物描写:废名以纯洁的、静观的、审 美的态度来观察和描写三姑娘: “三姑 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 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 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 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适,不过这也 不能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 穿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竹林的故事

竹林的故事
观念引至小说领域,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 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 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 僻的独特风格。 对其后的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 定影响,甚至汪曾祺身上也 可找到他的影子。
“京派”的概念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以《大公报· 文艺副刊》等刊物为阵地形成的自由派 作家群。艺术上主张与现实保持距离, 埋头追求艺术本身的价值,通过对乡村 淳朴的原始的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呈现。 向传统的农业文明复归,来作为审美的 极致,对抗日趋深入的所谓城市化文明 的进程,是一个纯文学流派,也是中国 文化寻根小说源头。
勉强(qiǎng) 姊妹( zǐ ) 蜿蜒(wānyán) 叱咤(chìzhà) 扎(zā) (zhā) (zhá) 蠕动(rú) 锣鼓喧天(xuān) 潺潺(Chán) 鲫鱼(jì) 聒闹(guō) 杪梢(miǎo) 枝桠(yā) 盐钵(bō)
草墩(dūn) 嚓嚓(cā) 鹞鹰(yào) 俨然(yǎn) 鳊鱼(biān) 纸幡(fān)
竹林的故事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
字蕴仲,湖北黄梅人,语丝社成员, 现代著名乡土文学小说家,京派代 表作家。师从周作人的风格。其小 说以“散文化”闻名。 他的第一部 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废名风:指将周作人的文艺
一.老程一家贫苦朴实但和乐的生活 段⑴-⑹
二.老程去世给家庭带来的变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母女间的小争吵和三姑娘卖菜
四.再见三姑娘
段(26)-(30)
段⑺-⑻
段⑼-(25)
三姑娘的形象
①清纯淑静 ③活泼善良 ⑤脱俗 ②勤劳能干 ④乖巧懂事
三姑娘与竹林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在 阅读 中像 参 禅 一样 学 会 领 悟 、顿 悟 。
例如 “ 二姑 娘 ”之 所 以 叫 “ 姑 娘 ”是 因为 她 是 家早 的 第 三 二 个 孩 子 ,但 是 前 两 个孩 子 都 已经 夭折 了 ,这 个 看似 很 悲 哀 的 事 情 , 原文 是 这 么 叙述 的 : “ 名字 看 来 ,三 娘 应 该 还 有 从 姊 妹 或 兄 弟 ,然 而 我们 除掉 她 的 爸爸 同妈 妈 , 实在 没 有 看 到 别 的 准。 ”还 有 关 于老 程 的步 , 在作 品 中被 这 样描 述 : “ 匕 独 有 二 姑 娘 的黑 地 绿 花鞋 的尖 头 上 蒙 了 层 白布 ,虽 然 更 得 好 看 , 却 叫 人 见 了 也 同三 姑 娘 自 已 样 懒 懒 的 没 有 话可 晚 了 。 ”这 种 被 淡 化 的痛 苦 是 一 种人 在 面 临 死 广 时所 呈 现 的 自
了 些 其 它 的情 节 ,都 是 片 断式 的 ,例 如 捉 、 买盐 等 等 生
些 作 家描 绘 了中 固现 代 乡 村 阴 郁凄 冷 的风 俗 画面 ,代 表 了
2 世 纪 2 年 代 中 吲乡 十 文 学 中 的现 实 主 义倾 ;而 废 名 ! 以 给 人 一‘ 回 归 自然 、心 态平 和 的 禅 宗 意味 。 时 小说 中还 写 O 0 I ! I J 种 简 朴 的笔 调 描 绘 } 了我 巾 部 农村 远 离 嚣 的 罔 园风 情 ,代 _ } { 表 了 乡 十小 说 中 的浪 漫 主 义 倾 向 。废 名 的 小 说 开创 了 乡土 小
说 的 田 网诗 , 以独 特 的 体 式 、 意境 和 表 现 等 于法 ,显 示 了
活 中 的小 事 。
禅 意之 境 另 外 还表 现 在 小 说 的景 物 描 写 I。 《 : 竹林 的故
我 现 代 小 说 的深 厚 文 化 底 蕴和 多样 化 发 展 的现 状 和 前 景 。 对其 创 作 的影 响 ,是 不容 忽 视 的。 废 名 10 年 f生 丁湖 北省 黄 梅 县城 ,黄 梅 白隋唐 以来 , 91 l J 就 是佛 教 必 {之 地 ,有 关 旧 祖道 信 、血 祖 弘 忍 、六 徂 慧 能 的 { } l 故 事 ,在 黄 梅 是 家喻 户 晓 , 甚至 弘忍 人 师 本人 就 是 黄梅 当地 人 , 中 围神 宗 正是 在 这 里 通 过这 些 大 师们 传 道 而 最 终走 向成 熟 的 。废 名 存这 样
年 ,直 到 l 1 年 离 开 黄梅 去武 昌求 学 。所 以 ,从 小 就受 禅 宗 存 一 的 。 97 起
文 化 的熏 陶 应 该 是废 名 小 说禅 意 之境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冈 。
另 外 ,废 名 的 禅 宗 思 想 还 受 到 胡 适 、 周 作 人 的 影 响 。
废 名 作 为现 代 文 学 史上
‘ 独具 风 格 的 作家 ,当 代对 他 个
的研 究越 来 越 多 。他 小 说 巾所 渗 透 的 禅 宗之 味 是值 得 我们 去 研 究 的 , 同时 也是 他 的 小 说之 所 以能够 独 具 特 色 的一 个 重要
原 I】 夭。
( 侯红霞 河北省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O 4 O ) 5 OO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废 名 小 说 的 禅 意 之 境
一 一
以 竹 林 的 故 事 为 例
。 侯 红 霞
摘 要 :废 名 作 为现 代 文 学 史上 一 位 独 具特 色 的作 家 ,人 们对 他 作 品的 解读 也 越 来 越 丰 富 ,他 的作 品之 所 以 能 够
独领风骚 ,是和他 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 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 以废名 竹林的故事 为例来 阐述废名小说 的禅
首先 ,三 姑 娘 和 先 生 的可 比性很 可 笑 ,是 因 为一 样 熟 ,但 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2 年 废 名考 入 北 京 大学 预 科 英 文班 ,在 北 大 结 识 了 古适 、 92 』 J 周 作 人 等 人 。酬 适 时 正在 撰 写 中困 禅宗 史 ,对 废 名 的影 响 很 人 。周 作人 当时 也 在研 究 佛 教 经 典 ,追 求 冲 淡 平 I 。周 作 人 与 废 名 的 关系 又 非 常 密切 ,所 以周 作人 在 一 定 程度 卜 发 启 并促 进 了废 名禅 宗 思 想 的 自觉 。本 文 就 以 《 林 的 故事 》为 竹 例 ,来 阐 述 废 名 小说 中的 禅 意 之 境 。 废 名小 说 的 禅意 之 境 首 先 表现 在 小 说 的 内 容 上 。在 《 竹
真 、纯 洁 的 “ 姑 娘 ”形象 ,在 整 个 故事 的描 述 巾作 者 有 意 二
林 的 故 事 》 中 , 作 者 塑 造 了 一 个 生 长在 宁 静 的 农 村 里 的 天 诉 读 者 ,我 们 都 喜 欢三 姑 娘 , 并 且时 常 见 到二 姑 娘 ,这 样 已 一 经 是 一个 很 贴 切 很 高超 的 比 喻 了 ,可 是 “ 不 的 ” ,更 给 所
甚至 人 的 生 、老 、病 、夕 都 被 作 者用 淡淡 的笔 军一 带 而 过 。 E
“ 三姑 娘 ”, 三姑 娘 的 美 使人 震 惊 , 作 者只 是 说 了句 “ 不 都 知 不 觉 的站 在 那 里 笑 ”。 另 外 在 语 言 的运 用 中 ,废 名 写 小 说 就 像 唐 人 写 绝 句 一 样 。 除 了 占约 而义 丰 之 外 ,在 句 与 句 、 段与 段 、情 节 与 情节 之 间跳 跃 发 展 , 留有 空 白。给 读 者 很 大 的思 想 空 间 ,需 要 读
事 》几 乎 给 我们 描 写 了 ‘ 人 间 仙境 ,给 人 以 “ 个 世外 桃源 ” 走 ,坝 脚 F 一 簇 竹 林 ,竹 林 里 露 出一 再 茅 屋 , 茅屋 两边 都 有 一
是菜园: I 二年 前 ,它们 的上 人 是 一个 很 和 气 的汉 子 ,大 家
废 名小 说 之 所 以独 特 ,可 以有很 多 的不 同 解 读 ,而 禅 宗 思想 之 感 。在 作 品 开 始 是 这 么 写 的 : “ 城 … 条 河 , 过 河 西 出
了 我 们 惊 喜 ,在 先 生 和 “ 姑 娘 ”之 中 ,显 然 我 们 更 喜 欢 三
冲 淡 情 节 ,只 描 写 了 “ 姑 娘 ”从童 年 到 结 婚 的 儿个 生 活 片 二 断 ,笔 举用 的极 其 清 淡 ,不 但 淡 化 了情 节 ,也 淡化 了快 乐 、 悲 伤 等 人 的情 愫 。 人 的 生命 存 小 说 中被 看 做 了 自然 的存 在 ,
呼 他 老 程 。 ”短 短 的 两 行字 ,有 自然 形 成 的 “ 小河 ”、 “ 竹
林 ” ,还 有 人 为形 成 的 “ 屋 ”、 “ 园 ”,还 有 人 物 “ 茅 菜 老
程 ” 。_ 这个 环 境 与 人 的结 合 中 ,我 们 感 觉 是 自然 与 人 的融 存
‘ 浓 厚 的禅 宗 文 化 氛 圈 中整 整 生 活 了 1 合 ,丝 毫 没有 牵 强 之 感 。似 乎 环 境和 人 物 是 互相 生 存 、结 合 个 7
意之境。
关 键 词 :禅 意 田 园派 乡土文 学 意 境
废 名 , 原名 冯 文 炳 , 是 “ 派 小 说 ”的著 名 作 家 , 也是 京 我 田现 代 田 同派 小 说 的开 创 者 。 以 台静 农 、王 鲁彦 等 为 主 的

然 状态 。等 过 了 些 日子 , “ 春大 来 了 ,林 的竹 子 , 园里 的 某 ,都 一 天 一 天 的绿 的可 爱 。老 程 的 死 却 正相 反 ,一 大 比一 大 淡漠 起 来 。 ”老 程 的 死 这 件事 ,作 者只 做 了这 样 的交 待 ,
最后 , 《 竹林 的故 事 》 的语 言 中 也蕴 含 着 禅 意之 境 。 作
品 的 语 占平 淡 而 含 蓄 ,没 有 什 么 华丽 的 词 藻 、怪 癖 的语 句 , 但 是 在看 似 平 淡 的 语言 背 后 却蕴 含 着 深 K的 意味 ,必须 要 细 品 才 能得 …体 会 。 这可 以看 出 作者 在 驾 驭语 言方 面 的功 力 , 既 匠心 独 运 又 不 着 痕 迹 。 比 如 在 作 品 中叙 述 “ 姑 娘 ” 的 三 美 : “ 姑 娘 在 我 们 的眼 同 我 们 的 先 生 一 样 熟 ,所 不 同 三 的 ,我们 一 望 见 先 生就 往 跑 ,单 见 三 姑 娘都 不 知 不觉 的站 在 那 里 笑 。 ”这 个 看似 很 平 常 的 比喻 ,给 了我 们 多 重美 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