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细胞与稳态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________于组织液,返回血浆。

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 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 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 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 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 1970年以前开垦的。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或迁移。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的干扰。
;
/gupiaoqushi/ 股票趋势
jor826fhl
的路口,好在之前受的伤好像并无大碍,不然,估计要爬着出去了,好在接下来并没有像上面的道路那样有众多的分叉口,这里只有一 条道拐了两次弯就看到了出口3暮笙|我的脑海就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当年的场景。那座古从未变过,从古至今依然如此。整栋古宅霞光 万丈,被包裹在一种无形的气场之下,使人透不过气来。一股血腥之气充斥着整个屋子。一个陌生男子和妈妈在一起。他很白,是那种 蒙上一层灰的白,没有什么血色,但很高,高出我大约半个头,身体纤细,好像营养不良,风一吹就会倒一样。他和妈妈悬浮在古宅的 中心,他们的指尖隐隐发出白光,片刻间已在身前形成一面白色屏障将其包裹。妖精鬼怪和上古神兽都把他们包围在中间,那栋古宅闪 耀着七彩的光芒,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些神兽看到了许多我没有看见过的神兽,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这里没有应龙。妈妈和那个男人盘 着腿对立,他们的手腕都流着血,血汇集到他们的上空,上古神兽和妖精鬼怪身上的红光也纷纷汇聚到那血里,不一会那血就有了人的 模样。他们看到血已出现人形都露出了欣慰,他们的红光更多的注入到血团里,血团接着开始慢慢长大,不一会就已有一两岁的样子。 这时只听见一声咆哮,上古神兽那一边全都消失了,房子也开始从上面坍塌,“轰轰”两声出现了一只血红巨目,腥风大起,威势更重。 应龙出现在血团的上方,那男子看见已经来不及了,男子闭上眼睛从背部出来了一只手,紧接着是头然后是整个身子。在那男子的背部 爬出来了一只人形的怪物,拥有和人一样的形体但是整个身体都是黑黑的就像影子一样,没有五官,只是人的形状而已。出来时就像一 团污水一样,几秒钟之后已经是人的形状,应该说是影子。我突然想到了山神和我说从山洞里把他就出来的魑魅。这个人形怪物像橡胶 一样整个的裹在应龙的身上,他的身体还可以拉的无限长,他的臂膀和头缠绕在应龙的脖子上,腿在应龙的身上裹了好几圈。应龙由黄 色变成了紫黑色,应龙就像裹了一层油漆一样。它的身体不断在锁紧,应龙的头变成了紫色,应该是缺氧,大口大口的吸气。比故宫的 柱子还要粗上一倍的身体此时只有一个成年男子的腰那么粗。应龙在空中不停地翻滚试图摆脱这个东西,阻拦成功了!这边的血团仍在 继续长大,缺少了上古神兽这边的法力,血团长得不像刚才那么快了。应龙的爪子撕扯着那东西的身体,应龙的鳞片开始变成火红色, 那怪物的身体不仅开始冒烟而且开始像泥一样,一坨一坨的往下掉。落在地上消失不见了。那男子说:“支撑不了多久了,你先带着她 快走,九尾,你来护送他们安全离开”。说完男子的手腕不再流血,并没有一点伤疤,完好如初一点也看不出从这只手腕上流了那么多 的血。九尾说:“暮笙„„..小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的演替详解

群落的演替详解

顶级阶段
5、演替一定能成为森林吗?
不一定,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
6、火山爆发后发生的群落演替能恢复原来 的群落结构吗?
不能,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7、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类型 内容
起点
初生演替
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 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环境
次生演替
本节聚焦:
1、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 2、演替的大致阶段如何。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
1883年8月7日,
印度尼西亚喀拉喀 托火山爆发,炽热 的岩浆滚滚而出, 所到之处生物全部 死亡,成了一片裸 地。而今,那里却 是植被茂密的树林。
弃耕的农田 废弃的庄园
课堂小结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
影响
群落的演替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练习巩固
1.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B )
A.影响因素不同
B.初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 ( D ) A.灌木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 C.苔藓阶段 D.森林阶段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
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D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初生演替: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物.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
群落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物虽然已不存 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 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 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 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 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 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 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 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 1970年以前开垦的。
初生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一般初生演替的阶段
• 裸地
土壤发展趋成熟 植物高度增加,层次变得鲜明 植物种类增加(多元化) 植物的高度及密度增加,改变 当地微气候 植物替代的速度随演替时间而 减慢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树林阶段
最后的群落较早前的群落稳定
次生演替
弃 耕 农 田 上 的 演 替
次生演替
时间
群落演替的三阶段
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 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 或异种创造有利条件。 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的物 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 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 平衡。

群落演替规律

群落演替规律

群落演替规律
群落的演替规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首先,根据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则是指在一个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其次,根据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变化,可以分为侵入定居演替和顺序演替。

侵入定居演替是指新的群落从原优势种群中逐渐发展起来,并取代原优势种群的过程,通常发生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生态环境中。

顺序演替则是指群落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演替,从地衣阶段开始,依次经过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等。

此外,根据导致群落演替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

自然演替是指在没有人为因素干预的情况下,群落自然发生的演替。

人为演替则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群落发生的演替。

总的来说,群落的演替规律是复杂多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群落的演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课程标准素养要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提醒]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3)人类活动等。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3)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答案:(1)×(2)×(3)√(4)√(5)×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举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祼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所依托的基质极为贫瘠、环境极为严酷所依托的基质相对肥沃、环境比较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温馨提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26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高频考点解读】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热点题型】题型一群落的结构特征例 1.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提分秘籍】生物种间关系的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思维拓展】由群落可联系的知识(1)联系种群:同一时间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2)联系生态系统: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还包括群落中的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

(3)联系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群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一。

【举一反三】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 竞争、竞争B. 捕食、寄生C. 寄生、竞争D. 捕食、互利共生答案:D【方法技巧】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