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新中国已走过60 年的辉煌历程。为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探索前进。

建国之初,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搬了苏联的模式。这在当时来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建国开始,我们需要苏联的真正的援助,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关键的时刻也给了中国人民应有的帮助,但是独立自主和国家基本自主安全仍然是第一位的,当然,斯大林同志也毫无疑问的理解和同意中国的民族自主独立性,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巨大的援助。

经过几年的实践,毛泽东已经看出那种过分集中、一切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管理方式,那种把社会主义经济和世界其他部分隔离开来的倾向,不利于调动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他对苏联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找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他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对于认识国情问题,毛泽东是很重视的。他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时,也是从认识国情入手的。他认为,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这种认识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他同时也看到这种国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制约。认为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或超过世界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 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而勤奋工作。

在工业现代化方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努力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推行苏式管理模式,吸收这些国家先进科学和技术。大搞成本核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积累。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首先做到有饭吃,有蔬菜吃,有鸡鸭猪牛羊兔鱼吃、有油吃、有蛋吃。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它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

而为它服务的,任何妨碍农业生产的所谓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都必须避免。大搞农业技术改革,大搞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

在科学技术现代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针,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是有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国目前在自然科学方面比较落后,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要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大部分要全部照搬,因为那些我们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

在国防现代化方面: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建设经济。

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出现失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大无畏的气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为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而奋发努力,全国各地广泛实行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邓小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是从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开始的。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由此,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是基于“文化大革命”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深刻教训,二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

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三是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他指出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我们发展的有利条件。

邓小平特别强调基本路线是一个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在“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既汲取了以往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教训,又充分估计到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积极因素,起到了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灯塔作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科学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深化改革。

江泽民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在十四大以后的5年间,领导全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行全面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党的十六大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新高度,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搞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要一讲加快发展,就一哄而起,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要真抓实干,大胆而又细致地工作,齐心协力办好几件大事,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汲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党,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大根本利益,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正确地统一结合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四、科学发展、营造和谐。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前的重大主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具体提出了“五个统筹”,回答了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过程中,应当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这是在分析了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要使中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开拓和深化,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获得了许多新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我们还有不少问题仍在探索中,仍在实践中,特别是我们面临着跨入新世纪,又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我们必须继续探索下去,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