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先刚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

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

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

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

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

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

”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

”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

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文学批评与实践_四川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阁楼上的疯女人》的作者是___________和苏珊·古芭。

参考答案:吉尔伯特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包含以下哪几个层次?参考答案:超我_自我_本我3.战场上下来的老兵,经常半夜惊醒,在梦中重复经历了喧嚣的战场、战友丧失生命,和敌人的殊死搏斗等场景,这说明他正遭受着()。

参考答案:创伤4.美国宪法______________修正案赋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参考答案:第十九##%_YZPRLFH_%##第十九条5.PTSD 一般翻译为:参考答案:创伤后应激障碍6.《新批评》的作者是:参考答案:兰瑟姆7.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物质的存在。

参考答案:正确8.生态女权主义认为自然往往被呈现为女性化的形象。

参考答案:正确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别的范畴?参考答案:染色体10.诗人()在《地球之歌》中说道,“如果没有大地的理论所支撑,则不会有任何理论。

”参考答案:惠特曼11.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参考答案:自我12.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认为狂欢的显著逻辑是静止,是无数的闹剧,滑稽剧,渎神,喜剧式的加冕和脱冕组成的庆典。

参考答案:错误13.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研究方法是:参考答案:细读法14.《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格里耶看周围的人,视角是从甲虫的视角进行描述的。

用形式主义理论来看,这一视角的选择可以说明文学的()特征。

参考答案:陌生化15.以下术语均属于新批评:参考答案:非个性化论_悖论说_本体论16.本我遵循的唯一原则是:参考答案:快乐原则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开创者,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参考答案:《释梦》_《性学三讲》_《精神分析引论》18.创伤记忆对个体来说,是一个孤独的行为,没有社会的成分。

参考答案:正确19.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常常是水火不相容的,二者难以兼顾。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

浅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之文艺观念——《理想国》《诗学诗艺》读书报告[阅读书目]《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1月.综述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古希腊时期不仅在文学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文艺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建树,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理论观点。

生长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贺拉斯以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解。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他曾以床为例指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上帝心中床的理念;第二种是木匠依床的理念所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

这三种床当中只有上帝心中的床的理念是永远不变的,一切个别的床皆出自于它,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

木匠制造个别的床,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有限事物的限制,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想”。

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然是根据木匠的床,但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第三层”。

柏拉图认为理式的世界是最真实的,现实世界摹仿了理式世界,而艺术世界又是摹仿了现实世界,尽管文艺摹仿理式,但是文艺没有直接地摹仿理式,所以,文艺的摹仿只能是摹仿的摹仿,因此就是远离真实的摹仿。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则认为“史诗、悲剧和酒神颂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写已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人与历史家的差别不在于诗人用不用韵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具有哲学意义,更加严肃。

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

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

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不仅详细阐释了其独特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综观柏拉图文学思想,其中还蕴含着柏拉图对整个文学活动及其要素的理解。

整个洞穴理论其实就是对文学活动全过程的象征性描绘;洞穴理论中囚徒、洞穴、阴影和火光分别就是文学活动中读者、世界、作品、作者四个要素的比喻。

柏拉图用一个洞穴想象简练、形象的阐释了其柏拉图式的文学活动观和文学四要素理论。

标签:柏拉图洞穴理论文学四要素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十分朦胧甚至具有神秘色彩,要准确、明晰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艺思想并非易事。

正如朱光潜所说“他以苏格拉底做主角,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与神话,往往不能使人理解他说的真正含义。

”综观柏拉图文学思想体系并参照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柏拉图式的文学活动观和文学四要素理论。

一、洞穴理论即柏拉图式文学四要素理论美国当代文艺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影响巨大,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

但是早在2000多年前柏拉图就用一个洞穴想象简练、形象的阐释了其柏拉图式的文学四要素。

整个洞穴理论其实就是对文学活动全过程的象征性描绘;洞穴理论中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囚徒、洞穴、阴影和火光分别就是读者、宇宙、作品、作者的比喻。

柏拉图这种独有的想象和比喻虽然因其浓厚的朦胧性和神秘性,而被打上柏拉图的标签。

但是这并非柏拉图的牵强附会,更不是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测。

洞穴理论与文学活动之间、洞穴四要素与文学四要素之间的确有着其内在的相似性。

二、阴影即作品洞穴理论中,火光将洞穴中的事物和人的活动映射到洞穴后壁上形成的阴影就是对作家通过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而创作出的作品的比喻,这个阴影就是柏拉图对作品创作及作品本身的思考。

柏拉图认为洞穴世界是阴影的摹本可以说明,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并非自为的、从来就有的,而是需要作家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创造出来;而阴影的形成需要火光映射,可以说明作品同样不是作家主观臆造的,而是作家对世界认知与情感的浓缩。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第七周#1柏拉图在第二篇中,主要谈论的是文艺教育观的问题。

在现代人眼中,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考虑到幼年时是接受事物、模仿事物能力最强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为孩子报各式各样的班,以期将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想的样子。

但不得不承认,在几千年前的雅典,柏拉图能提出早期教育这样的理念,其思想性无疑是超前的。

柏拉图构架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以及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他同样重视音乐与体育的教育,而所谓音乐,又是包括了文学在内的。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认为的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文艺教育。

音乐教育能培养人威严、礼仪和勇敢的品质,因此城邦要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

在柏拉图的文艺教育观里,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①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应该明辨是非;②加强音乐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爱智能力。

这里所讲到的爱智能力,停留在最后一句“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培养的是人的爱智能力,而体育培养的是人的勇敢与激情,两者同样重要。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倒是印证了中国人常说的“文武双全”。

同样重视文艺教育与体育教育,方能拥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品质。

#2在谈到早期教育时,柏拉图反复强调了统治者对于文艺教育内容的审查,要求建立严格的音乐审查制度。

这不由得使人发问:政府规制对于教育的介入究竟是好是坏呢?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幼年时期儿童的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一切加之于他的事物都可能使他留下印象、长成性格中的一部分,父母甚至社会,有义务对于他们的成长做出引导,使他们尽可能少地接触恶,尽可能多地感受美。

然而,在我看来,与其隐藏恶,不如揭示真,引导他们客观真实地去面对这个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项行为的做出往往是认知、产生态度到实施行为的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输入固然会影响行为,但统治者们真正应该做的不是在认知这一环节进行“堵”,而是在产生态度这一环节去“疏”。

西方哲学十五讲

西方哲学十五讲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理想国两个世界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对理念论的反思通种论摹仿创世说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

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

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

评价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我们认为柏拉图确立的评价文学的标准总的说是是否有利于理想国合格公民的培养。

具体来说1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即作品真或不真的问题;2是作品是否伤风败俗、是否祸害人心,即善不善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作品优劣的评判应以理想国“哲学王”的趣味为准。

柏拉图的文学批评标准是以建立其“理想国”的贵族政权为目的的,对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来说,不得不说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是不完全符合我们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要求的。

关键词:柏拉图真和善理想国文学批评正文: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公元前427年,父母亲是雅典的贵族,先辈曾是雅典的国王或执政。

柏拉图生活在希腊雅典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从文艺高峰转到了哲学高峰。

他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根据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提出了对文艺的看法。

他以“真和善”两个标准来评价文学,他的文艺思想既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又深深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柏拉图对于作品从文学与现实关系角度确立了真和善的标准。

真就是看文艺是否反映真理,是否能关照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理念,也就是作品有没有真实性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古希腊文艺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而且谎还说得不好”。

在他心中,神是其理想国“哲学王”的化身,神权是奴隶主贵族政权的象征,写神要遵守“神学的原则”,遵守法律和规范。

按规范,神是尽善尽美的化身,描写神只能歌颂神的善和美,把他们写得完美无缺,对神绝不许说半个不字。

柏拉图还为诗人描写神灵制定了两条必须遵守的“法律”。

第1是神在本质上都是善良的。

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善的事物的因,不是恶的事物的因;只是福的因,不是祸的因。

就是不准许说受惩罚的人的悲苦的,而造成他们悲苦的是神。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姓名:201209211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级物理学1班一、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长达40年之久,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

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先刚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

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

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

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ä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

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

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

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

”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

”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

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种态度或者说方法照搬到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呢?著作是否代表着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全部?著作在他们的哲学1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0). Band 1, S. 22-23.2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ö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2). Band 5, S. 827.活动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当人们把近代以来的思维模式(对著作的根本性和绝对性的尊崇)应用到古代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身上的时候,这样做是合理的吗?一.柏拉图对书写著作的批判柏拉图在《斐德罗》(274以下)里讲述了一个传说:埃及的古神托伊特(Theuth)发明了“数”、“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棋”、“书写”等,并带着这些东西去见埃及国王塔姆斯(Thamus),让他转送给他的所有臣民们。

塔姆斯问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于是托伊特便一件一件地解释,直到最后谈到“书写”。

托伊特宣称,这样东西将会使埃及人更有智慧,更能记忆事物,因为“它是作为记忆和智慧的工具而被发明出来的。

”(274e)然而塔姆斯国王毫不领情,当头予以驳斥:那些学会了书写的人就会忽视记忆,这样一来,书写反而在他们的灵魂里带来遗忘。

因为人们一旦信任书写作品,就会习惯于通过陌生的符号从外面来提醒自己,而不是从自身内部通过独立思考得出那些东西。

所以说,你不是为了增强记忆力,而是为了颠覆它才发明出这个工具。

(275a)3托伊特在希腊神话里有时也等同于赫尔默斯(Hermes),后者在传说中也是书写文字的发明人。

柏拉图在讨论之前一开始先追溯到书写在神那里的起源,表明了他对于书写著作的批判的根本性。

书写是一个工具。

各种工具为人们的活动带来了轻松方便,这无庸置疑。

同样真实的是,工具也为人们带来了惰性和依赖性,使得人们离本真的事物越来越远。

当人们对工具——包括书写著作这个工具——的态度发展到一种根本性和绝对性的崇拜时,人也就走上了工具化和物化的不归之路。

然而哲学活动绝不是轻松方便的事情,哲学思考的对象既不是工具本身,也不应该受到工具的遮蔽。

柏拉图并不否认书写著作的工具功能,但仿佛为了预先警示未来那些将“宝书”、“经典”乃至书写著作本身捧上天的后人们,他对这个工具的功能作出了清楚的限定:因此,……书写下来的文字的功能仅仅在于,提醒有识者回忆起著作所讨论的那些事物。

[除此之外,]谁要是赋予书写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意义,那么他就处于莫大的天真幼稚之中,而且真的没有领悟阿蒙[Ammon,托伊特的另一个名称]的神谕。

(275d)可见,在柏拉图看来,书写著作唯一的功能就在于提醒、备忘,“这些书写下来的文字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仅仅是作为有识者的备忘工具”(278a):一方面为了著作者本人,将回忆“储存”起来,以备将来年老健忘时之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那些能够探索哲学活动的“痕迹”——而不是哲学活动本身或其对象——的人。

(参阅276d)这只是就“最好的情况下”而言。

然而在现实中,书写著作更多地是处于糟糕得多的3本文引用的柏拉图依据Platon, Sämtliche Dialoge, übersetzt von Otto Apelt, Constantin Ritter, Kurt Hildebrandt, Gustav Schneider, Leipzig: Meiner, 1922-1923; Hamburg: Meiner, 1988。

必要时参照原希腊文。

状况中,这才是柏拉图所强调的。

在这里,柏拉图将书写著作和绘画作品做了一个比较,它们看起来都是栩栩如生,甚至似乎具有理性和灵魂,但是无论你向它们提出任何疑问,它们都只能沉默不答,展示一成不变的唯一一个面貌。

因此,书写著作的困境在于:一旦被书写下来,每个词语就只能无助地四处游荡,以同样的方式面对那些理解它或者不理解它的人。

它根本不知道,应该走向谁,不应该走向谁。

倘若它遭到恶劣的处置或者不公正的责难,那么它总是需要它的父亲,因为只有他才能够帮助它,而它本身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帮助自己。

(275d-e)柏拉图所说的情形于我们并不陌生。

除了书写著作的“父亲”之外,我们当然可以说,另外一些书写下来的文字(比如各种“释疑”、“注释”、“答辩”等等)在更高的层次上也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些行使“帮助”的书写著作自身同样也会遭到恶劣处置或者不公正的责难,也需要更高的帮助,如此追溯到最高的根本学说,仍然需要书写著作的“父亲”的口头讲述和解答:只有活生生的口传学说才能提供无穷丰富的、根本的帮助——这是柏拉图的一个基本立场。

4书写著作的另一个巨大缺陷就是,它甚至连选择自己的对象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更不能指引正确的道路,传达真知灼见。

在《斐德罗》的前面部分中(271d-272a),柏拉图已经指出,胜任“灵魂引导”工作的辩证家必须知道灵魂有多少种类,有多少种状态,因为一种言谈也许能够轻松说服某一个人,但在另一个人那里却可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

因此辩证家(哲学家)必须知道言谈的每一种具体形式,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合适的使用,在什么情况下是不适合的作用,对于每一个灵魂随机应显,因材施教,“对于复杂的灵魂施以复杂而广泛的言谈,对于单纯的灵魂施以单纯的言谈,”(277b),而且“懂得根据场合不同,是选择言谈还是沉默”(276a),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而很显然,书写下来的著作却是唯一不变的,固定的内容,固定的论证,固定的程序,它不能选择自己的对象,要恰好遇上与自己相配的对象更是几乎渺无希望。

5因此柏拉图才说,书写著作“既没有能力在言谈中帮助自己,也没有能力合乎秩序地教导真理。

”(276d)既然书写著作不能传达真理,教导真理,那么它除了如前面所说当作“备忘”的工具之外,就仅仅是一种游戏(paidia)。

“游戏”一词在《斐德罗》这部分的短短3页里4斯勒扎克认为“如何帮助遭到责难的逻各斯”是柏拉图的对话录的“中心结构原则”(77页),并列举了对话录中一些相关的场景(比如《斐德罗》88d-e,95e-105b;《理想国》II, 362d, 368b;《法律篇》X, 891a 等等)。

根据斯勒扎克的见解,柏拉图行使“帮助”的办法通常都是暂时离开陷于困境的论点,转向探讨对本原的认识,然后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自然地揭示出前面遭到责难的逻各斯的真理。

Cf. Thomas A. Szlezak, Platon lessen (Stuttgart: Frommann-Holzboog, 1993), S. 77-85.5过去在与靳希平先生讨论《智者篇》中通过划分法对“智者”作定义的时候,我就对这种定义方法的诡辩本质提出了抗议;如今想来,之所以有这些感觉,恰好是因为这一部书写下来的对话录并不适合我的灵魂,假若我们真的面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就同样的问题进行活生生的交谈,也许苏格拉底(柏拉图)就不一定用划分法,而是以另外一套合适的辩证论证来说服我们。

(276-278)频繁出现6次之多,而且其每次出现都与书写著作的界定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严肃”(spoude)这个词也出现了6次,作为那些著作家的对立面。

柏拉图将书写著作称为“一种非常美好的游戏”(276e),但是对于那些认识到了“正义”、“善”、“美”的人而言(276c,278a),还有一种“更加美好得多”(276e)的活动,严肃的活动:首先寻找合适的灵魂,然后“依照辩证法的艺术规则”(276e)将活生生的话语种植到灵魂里(这些话语既能够帮助自己,也能够帮助承受了它们的灵魂),直到它们慢慢地发芽、成长。

严肃的人必须“宣称书写下来的文本是低价值的东西”(278d)。

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就有资格被称为“智慧的朋友”(278d)——哲学家。

与之相对立的是另外一类人,他们将写作和著作看得至高无上,翻来覆去地折腾文本、字句,等等。

这后一类人,正是柏拉图一向瞧不起的“诗人”、“作家”、“法律文书家”(278e)。

依据对待书写著作的不同态度,柏拉图区分开了真正的哲学家和那些只懂得“摹仿艺术”的人。

柏拉图对于书写著作的否定,一方面是因为书写著作本身的缺陷(使人依赖外物、懒于思考,注定被曲解滥用,一成不变而不符合活生生的“灵魂引导”,等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柏拉图的哲学活动自身的要求,使得他不可能信任书写著作,不愿意把自己最重要的学说“托付”(343a)给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