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资格证高中必修2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 人教版 化学 高中 必修2 《甲烷》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 人教版 化学 高中 必修2 《甲烷》

甲烷一、活动导入师:初中化学曾对甲烷作过简单的介绍,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甲烷的性质有哪些?[板书]一、甲烷的物理性质生:回忆,讨论并集体回答: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比空气轻,能燃烧的气体,天然气、坑气、沼气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

二、新课讲授师:除了可燃烧之外,其余就是甲烷主要的物理性质。

那么甲烷的分子式和电子式怎么样写呢?(向甲烷的分子结构过渡)生: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下边练习。

电子式:甲烷的分子式:CH4师:如果将甲烷电子式中每一对共用电子对用一条短线替代后将变成什么样子?生:在练习本上比画,并得出结果师:这种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叫结构式。

那么上述结构式是不是就表明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就是这样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平面正方形呢?[模型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若干)生:相互传看两种模型,观察、体会、理解碳原子与氢原子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明确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为: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

师:由此可见甲烷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生:非极性分子。

师:所以甲烷极难溶于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生:相似相溶原理。

师:看来甲烷的结构式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构型,我们称其为平面结构式,其立体结构式如图3-1所示,但为了简便其见,一般只写有机物的平面结构式。

[板书]二、甲烷的分子结构师:[过渡]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以上我们了解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甲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甲烷的化学性质师:作为一种可燃性的气体,请大家回忆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有何现象?在点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生:(回忆)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并有水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 2生成。

点燃甲烷时一定要检验纯度,否则会发生爆炸。

师: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结果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生:可以证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板书]1.甲烷的氧化反应CH 4+2O 2===CO 2+2H 2O师:请大家留意我所写的化学方程式与以前大家所知道的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生:观察、思考,并自学教材中的相关注解后回答:方程式的中间用的是“”(箭头)而不是“”(等号),这主要是因为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试讲教案
主题: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能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氧化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教学板书;
2. 实验器材: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装置;
3. 相关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氧化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讲解氧化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举例说明氧化数的计算过程。

3.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和氧化数的变化。

4.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5.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过程。

6. 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氧化数的计算方法;
2.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培养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2021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离子反应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二、说学情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

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教案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题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二、教学时间:45分钟三、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五、课型: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八、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2.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创设情景,揭示课题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二)研探新知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1){1,2,3},{1,2,3,4,5}==;A B(2)设A 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2,4,6},{6,4,2}E F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含于B(或B 包含A).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

教资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资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资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数学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不等式解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不等式解的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教学案例,学生习题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二、讲解方法(10分钟):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三、讲解应用(15分钟):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排队买票问题、经济实践问题等。

四、巩固练习(2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熟练掌握不等式解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反馈(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回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解的更多方法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不等式解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不等式解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
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4、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基本能够借助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但以往的文言文学习对于基础知识的强调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3重点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比如有诗圣杜甫,画圣顾恺之,医圣张仲景,还有书圣?
王羲之
提到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他那部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兰亭集序》。

(展示图片:《兰亭集序》书法临摹本)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后人的临摹本,他的真迹已经失传,据说是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昭陵。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

2【讲授】分析鉴赏
三、朗读
1、听范读。

(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三单元《8 阿房宫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三单元《8 阿房宫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第三单元《8 阿房宫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2. 了解“赋”的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
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了解杜牧及背景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 唐京兆万年人, 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 得罪当权, 所以不为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于是浪迹于江湖, 饮酒赋诗以自遣, 他作诗技巧甚高, 文字鲜明华丽, 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

世称“小杜”,在诗歌方面,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同事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解题:“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的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多为针砭时事的作品。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与目标1.1 课程背景分析高中英语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 课程目标阐述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2.1 教学内容分析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技能和词汇语法知识等。

2.2 教材分析分析所使用的教材的特点和结构,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新概念英语等。

2.3 教学资源介绍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纸质教材等。

第三章:学生分析与学习策略3.1 学生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3.2 学习策略介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等。

3.3 教学评价阐述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等。

第四章: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设计4.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等。

4.2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听力练习、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等。

4.3 教学反思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反思问题和修改建议。

第五章:教学实施与课堂管理5.1 教学实施描述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包括课堂讲解、学生互动和教学反馈等。

5.2 课堂管理介绍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如规则制定、学生激励和纪律维护等。

5.3 教学改进提出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第六章:听力教学6.1 听力教学目标阐述听力教学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听觉注意力。

6.2 听力教学方法介绍常用的听力教学方法,如听写练习、听力游戏和多媒体辅助听力等。

6.3 听力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体的听力教学活动,如听力对话、听力短文和听力练习等。

第七章:口语教学7.1 口语教学目标阐述口语教学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直线与平面平行鉴定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鉴定定理;(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测、发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办法学生通过观测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鉴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2)让学生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鉴定定理及应用。

三、教学办法学生借助实例,通过观测、思考、交流、讨论等,理解鉴定定理。

四、教学思想(一)上节有关内容回顾回顾上一节4.1内容,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有三种(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种公共点(3)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a α a∩α=A a∥α问题:那么,如何鉴定一条直线和一种平面平行呢?(二)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观测身边实物,封面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备什么样位置关系?如何去拟定这种关系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

(三)研探新知观测课本P28页图1—52(1)(2)所示长方体,直线a 不在平面α内,直线b 在平面α内, a ∥b ,这时,a 与平面α平行吗?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即定理5.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咱们普通把这个定理叫作直线与平面平行鉴定定理,可以表达为:////a b a a b ααα⊄⎫⎪⊂⇒⎬⎪⎭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例1: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AD 中点,判断EF 与平面BCD 们置关系。

例2:如图1—56所示,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AD 中点,试指出图中满足线面平行们置关系所有状况。

题目分析:即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E 为DD ’中点,试判断BD ’与面AEC 位置关系,并阐明理由.(四)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练习:教材第31页 1、2题让学生独立完毕,教师检查、指引、讲评。

(五)归纳整顿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顿本节课知识脉络,提高她们掌握知识层次。

(六)作业1、教材第31页 练习第3题;2、预习: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

二、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及其应用;2、过程与办法学生通过观测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2)进一步体会类比作用;(3)进一步渗入等价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证明;(2)性质定理对的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品学法:学生借助实物,通过类比、交流等,得出性质及基本应用。

四、教学思想①讨论:如果一条直线和一种平面平行,通过这条直线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位置关系如何?观测书中图1—61⑴⑵:直线a∥平面α,通过α平面β与α交线是b,这时,a∥b.②讨论性质定理证明如图1—62:lα,∴l和α没有公共点,∵//⊂,∴l和b没有公共点;又∵b mα即l和b都在β内,且没有公共点,∴l∥b③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定理5.3:如果一条直线与一种平面平行,那么过该直线任意一种平面与已知平面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l l m l m αβαβ⊂=⇒=b //l l m l mαβαβ⊂=⇒ b 教学例题:例4:如图1—63,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AB ∥平面α,AC ∥BD ,且AC ,BD 与α分别交于C ,D.求证AC =BD 。

五、归纳整顿、整体结识1、通过对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学习,人们应注意些什么?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重要数学思想办法?六、布置作业课本第32页 练习1。

三、直线与平面垂直鉴定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及鉴定定理;(2)使学生掌握鉴定直线和平面垂直办法;(3)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使她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基本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办法(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形成过程;(2)探究鉴定直线与平面垂直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鉴定定理探究。

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咱们经常看到某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现象,例如:“天安门广场上竖立旗杆与地面,大桥桥柱和水面等位置关系”,你能举出某些类似例子吗?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活动予以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一条直线与一种平面垂直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度析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射影位置关系引出课题内容。

(二)研探新知1、为使学生学会从“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过程中获取新知,可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平面化”思想来思考问题: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种平面内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概括其定义。

如图1—68,拿一块教学用直角三角板,放在墙角,使三角板直角顶点C与墙角重叠,直角边AC所在直线与墙角所在直线重叠,将三角板绕AC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直角边CB 与地面紧贴,这就表达,AC与地面垂直。

得出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种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那么称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如何鉴定一条直线和一种平面垂直呢?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问题:虽然可以依照定义鉴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办法事实上难以实行。

有无比较以便可行办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呢?(2)观测书中图1—69(1)(2)长方体。

(3)归纳结论:引导学生依照直观感知及已有经验(两条相交直线拟定一种平面),进行合情推理,获得鉴定定理:定理6.1一条直线与一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特别强调:a)定理中“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数学思想。

(三)归纳小结,课后思考1、小结:采用师生对话形式,完毕线面垂直所有办法:①定义法;②鉴定定理;③a ∥b ,若a ⊥α,则b ⊥α;④α∥β,若a ⊥α,则a ⊥β;⑤,l l m l m αβαβ⊂=⇒=a ,α⊥b ,β⊥b ,∴a ⊥b ;2、课后作业:课本P36练习1四、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某些简朴问题;2、过程与办法(1)让学生在观测物体模型基本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对的性结识;(2)性质定理推理论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性质定理证明。

三、学法与用品(1)学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猜想与证明。

(2)用品:长方体模型。

四、教学设计观测书中图1—81(1)(2)中长方体,咱们可以懂得:平面α⊥平面β,α内直线a 垂直于α与β交线b ,这时a ⊥β.如图1—82,普通地,平面α⊥平面β,,l l m l mαβαβ⊂=⇒=MN ,AB 在平面β内,AB ⊥MN 于点B ,这时,直线AB 和平面α垂直吗?平面与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定理6.4:两个平面垂直,则一种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直线与另一种平面垂直.(面面垂直→线面垂直)探究:两个平面垂直,过其中一种平面内一点作另一种平面垂线有且仅有一条.练习:书中例4五、巩固深化、发展思维思考1、设平面α⊥平面β,点P 在平面α内,过点P 作平面β垂线a ,直线a 与平面α具备什么位置关系?(答:直线a 必在平面α内)思考2、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a ,若α⊥β,a ⊥β,a α,则直线a 与平面α具备什么位置关系?六、作业:(1)求证:两条异面直线不能同步和一种平面垂直;(2)求证:三个两两垂直平面交线两两垂直。

五、直线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对的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2)理解直线倾斜角唯一性.(3)理解直线斜率存在性.(4)斜率公式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直线斜率公式.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揭示,培养学生观测、摸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 通过斜率概念建立和斜率公式推导,协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求简数学精神.3、重点与难点直线倾斜角、斜率概念和公式.二、教学过程:(一)直线拟定咱们懂得,通过两点有且只有(拟定)一条直线. 那么,通过一点O直线l位置能拟定吗?如课本图2—1,过定点O直线有无数条,同样,如图2—2,与x轴正方向所成角为30°直线也有无数条。

(1)它们都通过点O. (2)它们‘倾斜限度’相似.那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刻画一条位置拟定直线呢?观测课本图2—3,2—4.概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拟定直线位置几何条件是:已知直线上一种点和这条直线方向。

(二)直线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直线l,把x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重叠所成角,叫作直线l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平行时,它倾斜角为0°.普通倾斜角用α表达。

倾斜角α取值范畴: 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 90°.由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均有拟定倾斜限度,引入直线倾斜角之后,咱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达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倾斜限度.拟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条直线位置几何要素:一种点...P.和一种倾斜角α........(三)直线斜率:一条直线倾斜角α(α≠90°)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斜率,斜率惯用小写字母k表达,也就是 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叠时,α=0°,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 90°,k 不存在.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α=45°时,k = tan45°= 1;α=135°时,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学习了斜率之后,咱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达直线倾斜限度.思考:0°≤α<90°时,斜率是非负,倾斜角变化时,直线斜率如何变化?90°<α≤180°时,斜率是负,倾斜角变化时,直线斜率如何变化?抽象概括:⑴0°≤α<90°时,k≥0,α越大,k越大⑵90°<α≤180°时,k<0,α越大,k越大对于倾斜角为90°直线,即与x轴垂直直线,斜率不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