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三章-国际关系理论

⑴完全自由放任的理念; ⑴自由放任并不必然导致秩序,重视国际
不被干预的世界将自动走 组织、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对国际社会进
向秩序
行多边管制与干预;
⑵自由贸易导致国际和平,⑵和平与正义并非自然状态,而是人类设 国 际 秩 序 由 “ 无 形 的 计的结果;强调改革、多边主义,提高国 手”——均势进行调节。 际政治民主化
小结
国际关系理论的类型 国际关系的三个大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理论之间的关系及理论的运用
阅读材料
•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 秦治来:《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秦亚青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类型 国际关系的三个大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理论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引言:理论——简要界定
理论是描述/解释因果规律的概括性陈述 理论=因果关系+因果机制
理论的作用
确定重要事实 明确作用机制 预测把握未来
理论——广义理解
系统化的知识 构成性/批判性理论
版。 •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
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 【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7年版。 •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
大学二年级学国际关系理论

大学二年级学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和阐述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政治的运作机制以及全球事务的演变趋势。
作为大学二年级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学派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国国际政治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学科范畴,它对于解释、预测和影响国际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国际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化,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扩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国际关系理论不仅仅关注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理论建构法。
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分析,揭示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寻找普遍性和特殊性;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实际案例和数据的分析,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理论建构法则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和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框架。
三、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1. 现实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力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学派分为经典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前者强调国家的个体行为和权力斗争,后者则注重国家间的系统结构和相互依赖。
2. 自由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合作和共同利益的,倡导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和民主治理。
自由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和经济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3. 构成主义学派构成主义学派主张国际关系是由社会构造和意义构建所决定的,强调观念、信念和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构成主义学派主要关注国际制度、身份认同和认知结构等方面。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应用实践国际关系理论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实践价值。
国际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应用

国际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应用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解释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指导国际政策制定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介绍几种国际关系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利益的追求和相互竞争,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中心。
根据现实主义理论,国家应该采取强硬的政策以保护自身利益,通过实力均衡来维持国际秩序。
例如,在国际冲突中,现实主义者通常倾向于使用武力来保护国家利益。
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安全和战略领域。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共同利益的追求实现和平与繁荣。
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倡导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
例如,国际贸易组织(WTO)的建立就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体现。
自由主义理论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经济、环境、人权等。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构建和意义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和国际行为者的观念和信念共同创造的,并强调历史、文化和身份对国际行为的影响。
实际上,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它也可以解释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国际行为者的行为。
四、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种对现有国际秩序和权力结构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理论视角。
批判理论关注权力、压迫和不平等等问题,在国际关系领域警觉提醒人们注意国际制度的运行方式是否合理。
例如,批判理论者通常对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控制或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提出质疑。
批判理论的应用往往涉及到国际发展、全球治理和社会公正等议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应用并不是单一的,实际的国际关系往往是多种理论的交织和综合。
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研究者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和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理论的应用也受到实际因素的制约,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一、引言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其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其重要分支之一。
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全球性议题的处理方式。
本文将探讨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观点和理论。
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传统和经典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其行为受到国家利益和权力的驱动。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无情的竞争环境,国家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有摩根索、肯尼思沃尔兹等,他们提出了不同版本的现实主义理论,如结构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等。
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与现实主义相对立。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可以通过合作和制度来促进和平与繁荣。
他们强调国际组织、多边合作和民主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理论家如凯特琳霍普金斯、约瑟夫奈伊等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观点,试图解释国际关系中合作与冲突的动态。
四、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对传统自由主义观点的延伸和发展,强调市场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可以促进国家间贸易和合作,从而推动全球化进程。
他们关注全球经济秩序、跨国公司和贸易规则等议题,试图解释全球化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五、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兴理论流派,强调观念、认同和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并非客观存在,而是由各种社会实践和符号构建而成。
他们关注意识形态、文化差异以及身份认同等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试图解释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
六、结语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涵盖了多种不同流派和观点,每种理论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互动和全球事务。
无论是现实主义强调权力与利益,还是自由主义倡导合作与制度,抑或是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与文化,这些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

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国际组织的作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且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行动者,追求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现实主义主张国家间的关系是基于权力和利益的竞争,强调国家安全和国力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此外,现实主义还强调国家行为是理性和自利的,并对国际制度的作用持怀疑态度。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派别。
相较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共同利益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合作和互惠可以实现长期和平与繁荣。
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互惠关系,国家可以通过国际协商和合作解决冲突。
自由主义也关注人权、民主和法治等国内政治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相对较新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建构主义者跳出了国家中心的观点,将注意力放在国际体系和国际行动者的构建过程上。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国家行为受到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强调,国际关系中的意义、规范和身份构成了国家行为的基础。
此外,建构主义也关注非国家行动者,如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结论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其中三个重要的理论流派,每个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方式。
了解这些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1. Jackson, R. H., & Sørensen, G. (2019).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Dunne, T., Kurki, M., & Smith, S. (Eds.). (201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discipline and d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的互动、冲突与合作。
了解这些主要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和未来走向。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来维持秩序。
因此,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等。
摩根索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中包括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以权力定义利益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战争、结盟等。
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各国在国际事务中要保持警惕,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同时,现实主义也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思路,即根据国家利益来权衡各种选择。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完全自私自利的行为体,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主张建立国际制度和机构,以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国际合作。
自由主义的代表理论有相互依赖理论、民主和平论等。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国家更加倾向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民主和平论则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因为民主国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制度,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自由主义理论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文化和身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利益和行为不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的观念和身份所建构的。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这个领域的解释和理解,而实践则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应用和验证。
本文将从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领域的性质和意义。
一、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是一套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观点和假设。
它们试图解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通常分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几个学派。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广泛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利益冲突。
因此,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国家而不是个人、政治组织或其他主体。
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一个无情和残酷的世界,国家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现实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追求绝对安全和权力的最大化。
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另一个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也包括了国家之间的互惠合作和共同发展。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的合作可以促进国际和平和稳定。
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冲突,避免使用武力进行冲突解决。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新兴学派。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由各种因素一起决定的,包括国家之间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民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会变得非常复杂和深刻。
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政治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阶级利益和剥削的反映。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和超级大国的出现更加深化了国际利益和关系之间的矛盾。
二、国际关系实践国际关系实践是指借助理论观点和思维工具,来解释并应对现实中的国际关系问题和挑战。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
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
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博士∙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义守大学助理教授∙电子邮件:mylee@.tw目录∙壹、前言∙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伍、理论之架构∙陆、结语国际关系定义∙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
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ﴉ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人权,国家体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体制的人民理性作甈,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歠,才能消除道德与放治的矛盾,将使人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
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学者看法∙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循由国内阶级斗争而国际相互剥削的理论体系,必须追溯到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学作为社会思维的分析起点,物质的具体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经济为基础论证与社会斗争的必然趋势,衍生成为国际间的相互剥削关系,同时可以辅证成立其科学方法与理论系统发展趋势∙国际关系理论与实务的交互影响与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科学论述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理想主义系络、现实主义系络与马克斯国际观等系络。
∙面临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基于近代科技文明的动力,藉由信息的大量快速交流,形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不可逆反的潮流,尤其当前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难民问题、人口问题、毒品、核武、国际恐怖主义、贸易保护、太空开发‧‧‧等重大问题,都是需要依靠全球共同解决的议题国际关系理论系统∙举凡人类的政治意识型态,可以概略区分为资本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取向,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可以循其脉络区分为自由主义的哲学观、保守主义的历史论与马克斯主义(Marxism)的世界观,三者各自汇聚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促使自由主义与经济互动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与社会型态,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社会把它的经济过程委之于私人经营,它是自由竞争、私有财产制、机器生产三者相结合,而以资本积累为目的底一种经济制度,并将其利润用之于生产,促使资本不断累积的现象。
然从哲学角度而论,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都是肯定天赋人权和怀疑他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兴起后,马克思社会主义自诩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主张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以消灭私有财产为目的,并主张世界的劳动者联合起来,从事无产阶级革命。
自此就有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进行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
迨至列宁起改称共产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迄今国际共产党徒依旧独占了「共产主义」一词,事实上奉行的就是马列共产主义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者的抱负主要在国际政治方面。
不过,他们既反对老共和党人的“现实政治”,抱怨他们对外结盟时不问政权性质﹔又反对民主党人的传统国际主义,认为他们想依靠国际组织和经济发展去推动民主是“天真”,他们看重的是“强力”。
∙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主要有两条:其一,自由民主跟专制水火不容,民主国家应挺身反对暴政﹔其二,:美国及其价值观至高无上,美国应担负起它的“世界使命”。
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认为,政权性质比任何国际组织和国际安排都重要得多,对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反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过去来自以苏联为代表的极权体制,今天来自“激进的伊斯兰”(新保守主义觉得“恐怖主义”的概念模糊,而更喜欢称“激进的伊斯兰”)。
∙新保守主义者在冷战时期之所以反对跟苏联搞缓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专制主义的软弱和对“反文化”的宽容。
九一一事件之后,他们又一再强调,民主国家面对的暴政是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有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回击恶势力的挑战。
由此可见,布什的“善与恶的战争”和布莱尔的“传播自由才是对安全最好的保证”,正是新保守主义在最高政治层面的反映。
理想主义(idealism)∙理想主义(idealism)无法接受国际本质为无秩序的论点,因而主张国际秩序应制度化,以集体安全取代权力平衡的制度,而且反对国家主权无限制说,认为国家应该接受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以采取放弃战争的政策。
理想主义的限制,流于理念性的哲学推论,往往无法契合现势利益,因为无论世界是否具有秩序,国际间各自追求权力乃是一种事实,实在不应加以漠视;而且企图以集体安全措施来抑制侵略行为,将使和平陷于危险之境。
现实主义(realism)∙一九四0到一九六0年代,现实主义(realism)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主张人性本恶,各国求最大权力的扩张,国际间呈现无政府状态,国际间亦必然产生冲突,政治家须降低冲突,而此唯赖权力均衡。
现实主义在政治理论中将难以界定权力与国家利益之定义,且概念多袭十八、十九世纪领导者统治技巧,过份强调政策偏好,不利研究层化与细化,易限制学术之客观取向。
行为主义∙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主张引进科学方法,注重采取量化、可操作性,划分分析单位与理论之整体观,以宽阔研究层面与视野,归为科学主义(客观与经验化);在新科学新方法下有—系统论、控制论、博奕论、决策论、冲突理论、统合理论与统计理论之应用;如将本系络理论在引用于实务探究,则难以提出更具体概念取代现实主义,同时,将科学机械观念套用于人类情智与文化发展并不相宜,亦缺乏科学研究中的容忍性、相对主义与互补观念。
全球主义(globalism)∙全球主义(globalism)注重行为体的自由与影响度,不满行为主义的硬化与量化,不视国家为固定单位,而汇聚成「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球化与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生态平衡、国际组织与跨国关系;汇合功能主义、区域整合、互赖理论而遂为整合理论∙后续到80年代则有理性选择、集体行为、互赖决策过程、博奕理论、国际制度(另衍生国际社会与建构主义等)学派、国际政经等理论发展。
批判理论∙来自马克斯主义的批判理论,诸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依赖理论(dependence theory)、依赖发展理论(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ory)等,但是各种依存、组织与跨国关系,并不确保和平的必然性。
马克斯主义者虽然没有明白说明国际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特别强调社经关系,认为国家将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会消失。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检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后设成分,以方法论与批判思考进行学科自省与科际整合,侧重国际政治的过程,而不局限于世界现实之讨论,从十八世纪至今的时空架构,进行过程与特质的分析,故注重现实语言、文化而否定超越历史社会之客观知识,并不推翻其它理论而是进行分析比较,关键命题为典范、透视与相对等主义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八○年代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坚持以国家为主轴,国际关系相同于政治的冲突与妥协、对立与整合,遂将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置于相对守势,认同政经互赖、科学方法,主要理论有霸权稳定论、结构现实主义。
如应用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时,则较为欠缺独立之理论思想体系,仅具有批判、澄清而非创造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批判新现实主义之唯有两极才稳定论点,于是对现况进行研究,省思结构现实、自由主义与功能主义,主张不涉道德价值判断,主要由国际制度(规则)影响各国行为,且应限于特定时空的解释与预测,并可适用于安全和政经领域。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主张凡有关主体性与客体性、行为者与结构、人类与环境等议题,当论及人类意识或思想与外在物质关系时,只要主张此关系并非单方面被动接受而是相互影响建构的,便即具备了建构主义的本体论特质休息走长路理想主义∙循由人性本善之推论,国际间并非无政府状态,故应将国际间秩序予以制度化,建立集体安全制度,因而各国不可再求主权的无限制扩张,应该放弃战争,并使人民参与外交决策,建立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之坚定基石。
理想主义∙互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国家间相互交流具有人、财、物、讯息等多重管道所致的情境。
其情境具有均衡与否的互赖关系,判断标准为政策架构所承受的程度之敏感度,以及政策架构不变时的互动效果所致影响程度之脆弱度;进而提出复合互赖关系,强调不认同现实主义主张国家、军力指导下层建筑,因而提出相反论点为主张多重管道、议题并无层级区分、军事角色的式微;故国家间联结的因素扩充、议程设定愈显重要、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影响程度更形提升。
理想主义∙整合理论(integration theory)∙国际整合的因素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政治制度运作的共识、或压力威胁的存在而形成。
基于此一形势而使功能主义主张国际间各种专业合作及组织应运而生,不断扩大甚至取代政府职能,功能主义此种理论直接冲击现实主义利益至上、国际竞争及冲突不可免的假定,并提出一套以和平、合作为导向的国际政治观,整合就是此种互动与合作关系增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