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德生态园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德生态园情况简介

(完整版)中德生态园情况简介

中德生态园情况简介(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一、设立背景和概况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开发区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1月4日,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中德生态园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也对中德生态园进行了专门阐述。

2011年5月和12月分别在青岛举行了第一和第二次双边工作组会议,2012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期间,在德国汉诺威召开了第三次双边工作组会议。

通过双边工作组会议,中德两国在园区发展方向、产业定位、工作目标、合作方式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计划用5-10年时间,将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与和谐宜居的新城区。

2011年12月中德生态园举行了奠基仪,正式启动建设。

园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规划容积率0.65。

其中,产业用地45%,道路及生态绿地30%,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25%。

规划总建设量730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约6万人。

作为首个中德合作示范项目,从中央领导到各部委、省市领导都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德生态园的发展,多次针对中德生态园做出批示,或在讲话中提及。

李群书记和张新起市长多次来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全面加快中德生态园的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德生态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

2012年10月19日,中德生态园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

中国国家标准委和德国标准化协会同意将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标准化合作平台,共同在标准研究、标准制定、标准推广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2013年8月中德生态园被国家住建部授予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9月29日,中德生态园被科技部批准为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作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此外,中德生态园向国家能源局申请的“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

青岛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工作情况介绍(简版)

青岛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工作情况介绍(简版)

青岛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工作情况介绍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位于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北部。

建园以来,园区始终坚持生态目标方向,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生态工作,下面将有关情况作以简单介绍:一、区域相关条件选址范围内以山地地形为主,具有良好的植被、水系、冲沟和自然村落等自然资源,具备较好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海绵城市创建条件(见附件1)。

二、前期工作情况1、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全面务实推进、先评估再审报的工作思路,并对园区生态基底情况、资料进行了调研、收集、整理。

2、编制了园区指标体系、资源保护及生态建设专项规划、雨水规划、防洪排涝、给排水(再生水)等相关规划,提出了具体控制指标,并落入控规管控。

3、已开展试点工程建设。

启动了山王河湿地公园工程、河洛埠湖景观建设工程和部分道路试点工程,大力推广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排水降噪路面技术。

目前,已开工建设约20km长,总面积7万平方米人行道透水铺装路面;已开工建设1km长,总面积1.5万平方米排水降噪路面;沿园区主干道团结路、环5号线等建成约3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

园区9号线道路集中运用了透水铺装、渗渠等10余项海绵城市技术,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

4、已纳入行政审批流程进行管控。

自9月份开始,在规划设计要点中增加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雨水径流控制率等指标,要求设计单位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补充海绵城市专篇。

5、已启动海绵城市现状评估工作,并编制相关项目建议书。

6、已邀请相关专业咨询机构来园区进行海绵城市座谈,并进行多轮沟通,了解海绵城市创建要求及政策方向,已赴扬州、镇江进行海绵城市考察。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1、年底前完成海绵城市评估工作,制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明确问题差距和工作目标方向,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效率。

2、马上启动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单位申报准备工作(据悉,可能明年上半年下申报通知)。

认真分析参考对照第一批申报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工作,提高申报成功率。

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研究作者:马佼于丽艳赵艳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面对城市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和各种城市问题,建设生态城镇既顺应了城市的发展规律,又是加快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解决城市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能与生态城镇建设先进国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德国特色的生态城镇,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举措。

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两国合作的重要项目,旨为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示范性的生态园区,是中国生态城镇建设的里程碑,是青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

因此本文先从生态城镇理论开始,并以此作为园区生态城镇规划的依据,先后从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途径和保障措施,对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措施生态城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识,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加强生态城镇建设是我们的共同事业。

中德生态园是在中德两国政府首脑直接推动下,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

对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生态理论的了解,为当代生态城镇建设提供素材,更可以为中德生态园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文先介绍了生态城镇的基本理论,接着对青岛中德生态园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进行了规划,并研究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途径与方法,最后提出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保障措施。

1.生态城镇内涵及特点1.1 生态城镇内涵“生態城镇”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中德生态园亮相中德企业家座谈会

中德生态园亮相中德企业家座谈会

中德生态园亮相中德企业家座谈会
青岛政务网发布日期:2012-02-07来源:黄岛区
2月3日,中德企业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德各有4位企业代表现场发言。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开发区管委主任张大勇应邀,代表青岛中德生态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参加会议,并作为4位现场发言的中国企业代表之一,介绍了中德生态园的有关情况。

据悉,中德生态园是新时期两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又一重要平台和载体。

2011年12月6日,中德生态园在青岛开发区奠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目前已完成园区规划设计,启动了基础设施、村庄搬迁等工作,双方主要合作领域是生态标准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培植和发展、绿色城市建设与推广。

张大勇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中德双方将政府间合作项目集中落户中德生态园,同时欢迎德国企业来青岛考察洽谈、投资兴业,期望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在中德第二轮政府磋商会议之后亲临中德生态园视察。

此次中德企业家座谈会是中德两国企业界最高级别的交流平台,参会人员层次高、影响力大,19位德国企业家和17家中国企业家出席会议。

会上,开发区对中德生态园进行了宣传推介,与10多家国内大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就投资与合作初步交换了意见。

中德生态园亮相此次中德企业家座谈会,引起了中德两国总理、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中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中德生态园,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明星”

中德生态园,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明星”

中德生态园,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明星”作者:暂无来源:《走向世界》 2014年第46期撰文/高文2014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围绕“一核双港、九区联动;生态基底、轴带贯通;组群发展、产城相融”的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实施海洋战略,率先实现蓝色跨越,建设美丽新区。

全域集聚了中德生态园、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等5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

而中德生态园,绝对是其中的“明星”。

两国的“绿色”合作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最为重要的功能区之一,中德生态园是在中德两国政府首脑直接推动下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

它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慧园区,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新区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针拨回到5年之前。

2009年12月,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北京与德国经济与技术部部长布吕德勒举行会谈,提出希望加强两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经贸合作,可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城市建立“中德生态园区”,以推广德国的相关技术和经验。

布吕德勒表示,德方愿意推动双方在节能环保和生态园区领域的合作,并鼓励德国企业将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介绍到中国。

2010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和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致函陈德铭部长,争取将“中德生态园”放在山东,并希望在默克尔来访时纳入中德总理会谈内容。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开发区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12月,中德生态园正式奠基启动。

未来的理想之城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的中德生态园,迄今先后被国标委授予“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被住建部授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低碳生态试点城镇)”,被国家能源局授予“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

走进中德生态园,你会发现,围绕“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理念,中德生态园的功能定位兼顾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

青岛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Indikatorensystems Des Qingdao Chinesische-deutsche Oeko-parks御道从2005年开始活跃在中国知名的国际合作生态城的建设实践中,主要包括中英合作上海东滩生态城、中新合作的天津生态城,中德合作的中德生态园。

御道–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先锋Bluthpath-Der Pionier bei der Umsetzung nachhaltiger Entwicklungen einer Öko-StadtSeit dem Jahr 2005 ist Bluepath aktiv in der der Umsetzung des Oeko-Stadt Konzeptes in China, einschliesslich Shanghai Dongtan Oeko-Stadt(China-GB) und Tianjin Oeko-Stadt(China-Singapore).御道的项目经验遍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廊坊、连云港、唐冶、湖州、海南等各省市的生态城,主要提供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涵盖政策、技术及金融各个层面。

具体包括生态城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生态指标体系建立与分解、数字生态城指标监测系统、以及生态城市空间设计、绿色交通、户外标识等各专项系统设计。

Bluepath hat zahlreiche Projekte in vielen Oeko-Städten,wie z.B.Beijing,Shanghai,Tainjin,Langfang,Lianyungang,Tangye,Huzhou,und Hainan durchgeführt.Hauptsaechlich bieten wir ein städtisches Bau-und Management-System mit dem Ziel einer nachhaltigen Entwicklung an,die für politsche,technische und finanzielle Ebenen geeignet sind.Unser Service beinhaltet Einschliesslich Konzeption und Umsetzung der Strategie der Öko-Stadt,Aufbau und Zersetzung des Oeko-Indikator-Systems,Index-Ueberwachungssystem der Digitale Oeko-Stadt,bzw.Design des Oeko-Stadtraums,Umweltfreundlicher Verkehr,Outdoor-logo und andere spezialeSystem-design.1中德生态园立足“生态、示范”两个关键因素,提出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促进环境、社会、资源与经济四维平衡发展,增强政府主导性、企业主体性、公众参与性。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一、引言中德生态园是中德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园的设计理念、建设规划以及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此次参观的主要观点和收获,加深对中德生态园的理解和认识。

二、中德生态园的概况中德生态园位于中国某省,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项目。

生态园的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生态学理念,结合中德科技优势,打造生态保护、科研交流、教育展示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

生态园还包括了湿地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科研实验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体现了对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三、参观体会1. 设计理念独特中德生态园的设计理念十分独特,借鉴了德国的先进生态保护理念,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体现了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 环保措施完善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我们了解到,中德生态园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生态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力在生态园内,我们看到了多个生态教育展示区和科普宣传区,包括生态环境介绍、植物和动物标本展示、生态系统模型等。

这些展示区域以各种形式向公众传达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了参观者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人文交流深入中德生态园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见到了一些德国的生态学家、义工和国内的员工,他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多项生态保护和科研交流项目。

这种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不仅推动了生态保护的进程,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参观收获和建议在此次参观中,我们对中德生态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 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参观者,特别是学生和家庭观众,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在生态保护领域落地,为生态园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一、参观背景与目的
中德生态园是由中国和德国共同合作建设的生态示范区,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发展,以及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此次参观旨在了解中德生态园的规划理念、建设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学习其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二、参观内容及亮点
规划理念:中德生态园的规划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现代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设内容:中德生态园的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居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教育区、科技创新区等多个方面。

其中,生态居住区以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特点,商业服务区则注重绿色交通和节能减排。

技术应用:中德生态园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先进的生态技术,如雨水收集与利用、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生活质量。

环保产业:中德生态园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引进了一批环保企业和研究机构,推动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些企业主要涉及资源回收、环境监测、清洁能源等领域。

生态修复:中德生态园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被恢
复、湿地保护、土壤修复等措施,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德生态园情况简介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一、设立背景和概况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间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开发区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1月4日,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中德生态园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也对中德生态园进行了专门阐述。

2011年5月和12月分别在青岛举行了第一和第二次双边工作组会议,2012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期间,在德国汉诺威召开了第三次双边工作组会议。

通过双边工作组会议,中德两国在园区发展方向、产业定位、工作目标、合作方式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计划用5-10年时间,将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与和谐宜居的新城区。

2011年12月中德生态园举行了奠基仪,正式启动建设。

园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规划容积率0.65。

其中,产业用地45%,道路及生态绿地30%,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25%。

规划总建设量730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约6万人。

作为首个中德合作示范项目,从中央领导到各部委、省市领导都高度关注和支持中德生态园的发展,多次针对中德生态园做出批示,或在讲话中提及。

李群书记和张新起市长多次来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全面加快中德生态园的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德生态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

2012年10月19日,中德生态园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

中国国家标准委和德国标准化协会同意将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标准化合作平台,共同在标准研究、标准制定、标准推广与应用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2013年8月中德生态园被国家住建部授予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9月29日,中德生态园被科技部批准为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作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此外,中德生态园向国家能源局申请的“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已通过省发改委评审。

二、工作进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中德生态园坚持“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发展理念,根据“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培植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与推广”三大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基础建设、招商引资、投融资”三条工作主线,通盘运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全力打造具有转型升级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园区。

(一)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和生态指标体系。

学习和借鉴德国先进的生态设计理念与规划方案,先后完成了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规划、能源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园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地下空间、绿色建筑、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也基本全面完成。

概念性规划由德国gmp公司编制、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方案由德国SBA公司编制、城市设计及生态景观规划由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同时,与德国DGNB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在中德生态园内就DGNB建筑认证开展合作。

其中,中德生态园借鉴莱茵模式和德国DGNB标准编制的生态指标体系,以资源有效利用为核心,以量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置了了40项指标,包括34项控制性指标和6项引导性指标,是中德生态园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纲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已获得德国三大认证机构之一TÜV NORD技术监督协会的认证。

据推算,园区万元GDP能耗达到0.23吨标煤/万元,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综合节能率为50.7%,碳减排率为64.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二)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施工。

园区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两个百分百”,即园区内所有建筑100%推行绿色施工、绿色建筑。

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幸福社区、德国中心、生态小学、体验运营中心等项目全部按照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坚持绿色施工,注重保持原有地貌、植被、水系和肌理,做到临时堆土覆盖、工程区撒水降尘、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噪音和光污染控制“四个百分百”。

在建设中坚持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现场管理、过程控制“四个标准化”,实现工期、质量、环境、投资、安全、创新、绿建施工“七位一体”。

中德生态园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成套建设技术,获交通部组织的全国道路专家评审总分第一,目前在园区组团道路建设上进行实施,并在全国范围进行技术推广。

(三)坚持激情创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省、市国土部门的支持下,中德生态园已获批土地指标4880多亩,占园区总开发面积27%,占青岛开发区总量55%。

目前获批土地全部清点结束,清场3630亩,占87%。

依法拆迁房屋
219户,清理苗圃3个164亩,拆除砖窑2处67亩,拆除厂房、养殖场12处2万多平米,迁移猪、貂、兔子等活物1.5万只,完成迁移、迁入新建公墓13000口。

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建设。

其中,第一批道路总长约21公里,已经全部开工建设,年内将实现主要路网罩面,为园区北部商住及产业组团配套; 用于安置原住民的“幸福社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标准达到中国绿色建筑二星等级,采用了20余项绿色建筑技术。

德国中心、正大海尔、通用厂房等一批工程全面开工,项目进展顺利。

(四)全力推动招商引资谋求实现重大突破。

根据园区确定的产业方向和战略定位,制定了《中德生态园工业项目落户条件指导意见(试行)》,对拟引进的项目进行严格筛选;集中整个西海岸各种优势资源和招商力量,针对德国项目特点,形成合力,实行重点招商项目攻关,着力吸引更多高端德资企业来园区落户,使园区招商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得益彰。

截至目前,中德生态园在谈项目70多个,其中德资项目26个。

(五)全方位开展投融资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针对园区前期开发建设费用高,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园区多措并举,综合运筹帷幄,灵活运用市场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

与中水电集团采用“投资+施工总承包”模式,解决了部分前期基建投资资金缺口;取得国家开发银行200亿元授信额度,并达成20亿元融资意向;与建行达成4.5亿城镇化融资意向,达成总规模为20亿元、首期5亿元的基金方案;与工行达成2亿元募集基金方案;与中国通用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等等,为园区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六)凭借德国职教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教育研究部和工商会明确表示,将支持在中德生态园设立中德职业能力中心。

2012年11月8日,中德生态园、西海岸职教集团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就职教合作举行了三方签约仪式,“青岛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正式揭牌,目前已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与德国能源中心及学院(GECC)等公司共同投资在中德生态园内建设GECC,从事“德国建筑能源管理师”培训工作;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欧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集团(EBG)、德国门萨国际文化教育集团开展人才培训和交流合作。

由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中能集团三方合作拟在园区建校办学,主要从事德国高端职业教育培训,目前已向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递交了办学许可申请。

(七)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创发展优势。

借鉴德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围绕投资便利化,研究组建项目服务中心,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大幅简化优化外部办事程序和审批环节,实现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双透明,采取“一门受理,全程代办”的方式,减少外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争取为项目提供最佳软环境。

在园区内部,细化各项制度,建立园区OA勤廉办公系统平台,将所有部门和个人工作都放在平台上运行,规范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力求用制度管人,用标准管事,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针对德资企业在华投资最关心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组建了知识产权中心,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个基地”率先建立集“申请、保护、交易、维权、仲裁”五位一体的涉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营造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