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插秧歌

合集下载

对插秧歌的感悟800字

对插秧歌的感悟800字

对插秧歌的感悟800字六根清净务人生,退步亦可有洞天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观百姓插秧,心生偈语,咏而为诗。

插秧事小,却能传递大道理。

六根清净,心无旁骛,低头务实,并采取退步的策略,很快秧苗满田。

插秧如此,人生之事亦如此。

“六根清净”做事情,必能低头做事,成就人生。

如诗中插秧,能不起分别心,专心插稻,就不生烦恼。

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不在,即无分别心;无分别,就无障碍,食也不知其味了。

袁隆平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几十年,梦想扎根稻田,心无旁骛,专注水稻杂交实验,最终赶走饥饿,捍卫了自己的“饭碗”。

屠呦呦专注抗疟疾新药研究,从成千上万的中医典籍中寻找方案,终于提取出“青蒿素”,救民于病痛折磨……若非六根清净,专一自己的事业,粮食就难高产,新药也遥遥无期。

六根清净务人生,低头做事,才会发现“水中天”。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为了进取不妨适而退步。

韩信面对胯下之辱,并没有怒而反击,他心里知道自己的理想目标所在,不会为这些不值之事而浪费生命,所以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修炼自我。

最后成为汉朝开国“三杰”之一;李安在美留学,毕业后无合适工作,他并没有将就,而是选择“退隐”,宅居家中,观摩经典影片,学习电影学著作,六年磨一剑,终于拍摄出《喜宴》《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艺术和商业兼具的经典影片,晋升一流导演之列……他们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退步沉潜,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终于一飞冲天。

荀子曰,“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却能在上食尘土,在下饮泉水,这都是六根清净,用心专一的缘故。

蚯蚓如斯,人亦如此!前路不通畅时,不妨稍稍“退步”,修炼自我,提升自我。

专注是为前行,适时的“退步”也并非消极怠工,而是面对诸多不如意时的一种策略,退到自我田地中反省自我,历练自己,为下一步前进做好准备。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

历代高僧名仕悟道禅诗契此(布袋和尚)(?—916)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

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能示凶吉。

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

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诗描写了插秧的情景,禅者在当下中悟道:当我们在生命不断地耕耘,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就是在为自己播种福田,当我们不再自大无知,内心谦下了(满招损,谦受益):低下头来才能看见水中的青天白云,清明因此呈现出来,内心清净无染,就和佛性融为一体了。

佛性便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不随波逐流,退步求己,看似表象的后退,实则是在回归——自己离佛性又近了一步。

《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诗的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

我们在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善待,自已亦乐在其中。

内心没有分别,清净自在,自然就是佛境正果。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殿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云南宾川鸡足山弥勒殿楹联:天王人王平等观,安用五体投地;出世入世随宜过,本可一笑付之。

吕洞宾(796—?)吕洞宾:原名吕喦(喦:读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绰号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自幼熟读经史,过目不忘,才华横溢,擅剑术。

低头便见水中天,教材的解读

低头便见水中天,教材的解读

“低头便见水中天”—谈教材的解读繁峙实验小学吕平华插秧歌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元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中的“低头便见水中天”意思是低头不仅能看到水中秧苗,更能观察到它折射出的广阔天空,我们走进教材,活用教材,丰厚教材,真正让教材为学生服务,着正是“解读教材”所期待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构成课堂教学的核心,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教材为素材和平台,我们只有有效地“解读”教材,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依托教材这个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落到实处。

何谓“解读教材”,首先它不同于“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只是停留在知道教材是什么内容,明白教参提供教学指导意见,而“解读教材”让教师多一份主动参与,多一份理性研究。

“解读”体现了教师和文本互动对话的过程性。

它基于学生的学,聚焦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即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只是结构,使教学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从课内到课外延伸。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教材呢?一、配图,解读的内容。

谈到“解读‘,我们往往直接想到解读文字,其实教材中的配图也需要解读,因为配图不只是为了使得课本比较活泼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它们常常承担着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尤为关注。

<1>主题图,教学的基点,每一节课的前言。

<2>辅助图,教学的支点,如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4+16摆小棒的算理。

二、沟通,解读的关键。

我们要善于沟通新旧知识,寻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循序渐进。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去发现和研究新知,充分让学生体验、操作、思考、交流,从而实现课堂的多维目标。

<1>找准生长点,有效突破。

如讲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我们首先联想二年级已有“角”概念的认知经验,自己都想办法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多种测量方法的呈现,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原理,经历了量角探究的过程,同时也在交流,讨论量角方法,最后提炼出量角的三个步骤,水到渠成。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缲:同“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

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

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

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的战斗。

B.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极点。

C.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不肯吃饭休息。

D.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4.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概括分析主旨(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概括分析主旨(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概括分析主旨(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三)李白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试分析诗歌的结构,并概括诗歌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钱征君少阳李白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请分析诗歌的主旨及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

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

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插秧诗新选

插秧诗新选

插秧诗这是布袋和尚的一首偈子,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据说,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

提起布袋和尚,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实际上,“弥勒菩萨”的这种塑像造型就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法名也叫“契此”,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装着经书、钵盂等日常用具的布袋,行脚游化民间,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

在他圆寂时,人们才知道他实际上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

这首诗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那么,这首诗真正所蕴含的佛理是什么呢?“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我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

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我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低头便见水中天”中的“低头”比喻息灭所有妄想和杂念,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来观察、觉照自己的身心;“便见水中天”意为“可以领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一望无际的虚空一样”。

当一个人将全部的注意力用来悉心觉照、体验身心的真正面目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心实际上并非通常所感觉的那样——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有质地和重量,而是犹如虚空一般通透无碍、无有任何实性。

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悉心参究,渐渐火候到时,就会“桶底脱漏”,身心大放光明,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插秧歌》 课件16张

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插秧歌》 课件16张
10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 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 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 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 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 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 “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 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 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 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 那帮鸡鸭鹅儿们。
8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 描写了哪些图景?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 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 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 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6
正音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12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 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 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 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 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 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 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 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 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 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 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 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

布袋和尚:千年前的一位禅师,将人生写成的一首诗,至此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生活就是很奇妙的一件事,处处透漏着哲理,人生事事总会有玄机!据传,布袋和尚游戏乡间之时,看到农民在田间插秧便有所感悟,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插秧歌》。

这首禅诗虽说在文辞上没有太过华丽,但是在道理上却处处流露着耐人寻味的真理。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首短短的七言禅诗流传千年,禅者或说有心人在生活的劳作中悟道,我们懂得其内涵玄机的人,定能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

插秧、种田本来是生活的劳作,这里面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时就像农人插秧一样,要想将自己的田地“插满青秧”,就要运用一些不同常规的方法。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插秧就需要低头,这里就道出了想要成功的做成一件事,那就要学会低头、弯腰!人的一生犹如海潮,有起有落,难免会有不如意之事;学会低头,免于碰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仰头能见到的蓝天白云,低头也能见到“水中天”。

你的眼光不能总是在那些离你又高又远的东西上,不要总是仰慕那些所谓的大师。

要看脚下,看你的身边。

心地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人生不能不明道理,不能不知成功的路径。

但道和路在哪里呢?许多人都把目光投向天上和远方,却往往是乘兴追寻,败兴坐地。

其实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中,路径就在脚下,在你清净的内心中。

借佛家之言:便是六根清净。

保持身心不被外物所干扰。

就要保持六根清净,身心不被外物所沾染,才能与道相契,这便是修行。

生活中,大家都认为向前进的路上,是必须直视前方往前看的,但布袋和尚却发现了不同常规的现象,人不要好高骛远,有时路就在脚下。

这首充满智慧的禅诗,看似浅白平淡,却深含哲理:告诫了我们既要抬头看路,也走低头走路;懂得向前才能完成的事,后退亦能成功!《插秧歌》这首禅诗流传千年,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懂得其内涵玄机的人,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单位、家庭,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皆可,处理事情就能游刃有余,真正能够以退为进,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袋和尚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青白在人间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布袋和尚种田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

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言讫,溘然而逝。

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

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布袋和尚种田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
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

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

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

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

契此喜欢搭别人开玩笑。

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丘田,契此讲:”你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落。

”四个后生勿服气,心想,论种田,阿拉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头—一头跳的了,难道会比勿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低。

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勒飞快。

契此一看,勿对,弄勿好要败阵。

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身泥浆,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满丘跳,四后生追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

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勒唱起了
山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