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民彝与政治_看李大钊的民主政治思想
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研究综述

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研究综述李大钊的民主思想是他思想中的精华,也是指导他政治活动的思想支柱。
近年来,对李大钊民主思想的研究,更加注重深层次地分析其内容和特色及其所起的作用和时代意义。
但几乎所有的文章、综述都是围绕李大钊个人笼统而论,有关李大钊民主思想的研究虽也不绝如缕,却没有专门的研究综述。
鉴于此,本文将对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一、关于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分期的研究李大钊民主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对于其具体分界点学界意见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以十月革命为界,这也是学术界大多研究者的观点,如任启瑞在《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的民主观》一文中认为,李大钊的民主思想可以以十月革命为界来分期研究。
李小林也认为:“以十月革命为界,他的民主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划分为前期民主思想和后期民主思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1918年为界,如任建树认为“李大钊的思想发展可以以1918年6月为界限,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又可分作两个阶段:1915年以前,他是一位坚强赤忱的爱国主义者,反帝爱国是他的思想主流。
1916~1918年的上半年,他是一位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后期,他迅速地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张小平在《李大钊思想研究》中也认为,应以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的发表作为李大钊由前期民主主义者转向后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第三种观点认为以1919年为界,如张启安在《浅谈李大钊早期民主主义思想》中,主张以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分界点来划分李大钊思想的前后两个时期。
二、关于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形成依据、原因的研究1、对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形成依据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同论述。
张启安在《浅谈李大钊早期民主主义思想》中认为关于东西文明差异的观点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于风政在《论李大钊的早期民主思想》中认为,李大钊早期民主思想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李小林则认为李大钊前期民主思想主要是受了中国传统民本主义的影响,但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与时代精神。
民主思想 (自动保存的)

自由、民主与良知_______梁启超与李大钊思想比较研究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舶来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梁启超、李大钊也在这种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他们的自由、良知、民主观也对于当时的社会甚至今天产生深刻的影响。
他们虽然都倡导自由、民主、但由于他们虽代表的阶级不同,认识能力不同,思想观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字:李大钊; 梁启超;自由;民主;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无论是在观念、学理层面上,还是政治实践进程中,都伴随着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中西文化论争。
正是由于传统与西化的反复论证,使得国人终于能在理性平台之上看待西方民主、自由、良知。
一、思想渊源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梁启超与李大钊无疑是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一个是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两个人虽代表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思想,但是对近代中国的民主、自由和良知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分析他们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1、梁启超的文化背景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一个士绅家庭,梁启超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思想中,学习了不少传统文史知识,与此同时爱国情怀也在他心中扎根。
后从师于康有为,国家危亡之际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进行变法维新,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他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了西方民主的学说,曾试图从西方政治思想中撷取资源,作为改造中国的基础。
由于国情的不同,西方思想在他这里经过了筛选、整理,融合了自己的理解。
“与严复相比,梁启超的西语程度不高,他主要通过日语了解和接受西方。
所以,他对西方的介绍更为中国化,更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当然,也更能反映出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中国变异。
”1梁启超之所以在当时知识分子中间取的巨大的感染力,除了与其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还与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有关,他鼓励人民开民智、倡民权、求自由,对于当时封建社会给予了重大的冲击。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析论

内容摘要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思想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一生著作丰富,对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划时代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涌现相互碰撞的时期,李大钊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为追求适合中国的民主政治而努力。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通过梳理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历史,探讨其民主政治观形成的知识背景及其思想来源,不仅能反映出其民主政治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更体现出李大钊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远大抱负。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五四运动以前通过论述民彝思想、自由思想及平等思想具体了解其早期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五四运动的发展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开始质疑并逐步放弃资产阶级的信仰,转向马克思主义。
他提出“平民政治”的构想并积极为此而努力奔走,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为共产党的建立及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基础。
先进民主政治思想的涌入带动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改变,也促使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从思想上解构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推动中国社会向民主政治转型。
他提出在制定宪法的理论层面及实际运作上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制度建构,在具体的实践上,他通过前期参加社会团体、报刊、杂志等的宣传及后期的建立党团、成立社会主义小组到建立中国共产党来完成自己民主政治观的转变。
虽然其前期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解及实际运用中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李大钊在中国民主政治从无到有的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李大钊;民主政治;民彝;政党AbstractDemocracy is the goal of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As a thinker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Dazha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s. His life is full of works ,and he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ay Forth is an epoch-making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but also a period that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ideas and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period , Li Dazhao has been striv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formation of Li Dazhao's concep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al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china.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the source of its formation , and this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its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reflect Li Dazhao's great ambition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the crisis.Take the May 4th Movement as the boundary,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Min Yi thinking freedom and equality, analyze the early democratic view of the main content before the May 4th Movement.With the change of domestic situation , development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brought Marxism to china.Li Dazhao began to query and gradually give up the bourgeois faith, turned to the doctrine of Marxism.H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ivilian politics" and actively strive for it,and this will gui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 but als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roletariat democracy.The influx of advanced democratic political thought led to the change of the advanced intellectual thought,It also prompted to Li Dazhao, Chen Duxiu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vanced figures began to reflect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criticizing th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Deconstruct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the feudal autocratic rule inwardly ,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o democratic politics.He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operation.In concrete practice,Through his early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roups,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 publicity and the party establishment, established socialist group to establis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ese later to complete their own democratic politicsview transformation.Although his early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actual use has the inevitable limitations,but in any case, Li Dazhao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Key words: L i Dazhao; Democracy; Min Yi thought; party目录引 言 (1)(一)选题缘由 (1)(二)研究综述 (2)(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7)一、 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形成背景 (9)(一)李大钊民主政治观形成的知识背景 (9)(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思想来源 (11)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理论支撑 (14)(一)五四以前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14)(二)五四以后民主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21)三、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制度构想 (25)(一)李大钊对传统专制政治的批判 (25)(二)宪法制度上的总体设计 (31)(三)代议政治制度设计 (35)四、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宣传及其实践 (39)(一)早期的求学及创办报刊社团 (39)(二)成立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及共产党 (42)五、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评析 (45)(一)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意义及局限性 (45)(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的影响 (47)结 语 (50)参考文献 (51)致 谢 (53)引言(一)选题缘由以十月革命为界,李大钊民主政治观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理工近现代史论文:李大钊思想的形成

南理⼯近现代史论⽂:李⼤钊思想的形成李⼤钊思想的形成李⼤钊出⽣在清王朝正渐渐风⾬飘摇的时候,从⼩没有⽗母的照顾与祖⽗相依为命的他学习⼗分刻苦。
少时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危局让他愈加关⼼社会,试图寻找⼀条可以消灭专制,使民族摆脱危机的道路。
在这样的想法下,李⼤钊开始了求学之路也是思想的形成之路。
李⼤钊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法政六年,《⾔治》时代李⼤钊进⼊北洋法政专门学堂之时⾰命和⽴宪两股思潮都在发展,⽽李⼤钊所在的北⽅则是⽴宪思潮的影响更⼤⼀些。
袁世凯对新政和⽴宪的积极表现令⽴宪思潮得到了较⼤发展。
李⼤钊所在的北洋法政学堂学⽣和和本府其他各校学⽣参加了第三次要求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的请愿后举⾏了集体罢课投⼊这⼀活动。
烈⼠们的壮烈形象在李⼤钊⼼底竖起了⼀座不朽的丰碑。
1912年秋,北洋法政学会成⽴,李⼤钊担任编辑部长。
编辑部在1913年4⽉1⽇出版了第⼀期会刊《⾔治》。
法政学会学员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反对“党争”,同时也追求融会传统儒家仁爱、基督教爱⼈和19世纪西⽅⾃由主义宽容理念的价值取向。
这种取向在很长的时间⾥深深的影响了李⼤钊。
李⼤钊最早写下的两篇分别以“隐忧”和“⼤哀”为标题的⽂章可以说是他的政见宣⾔书。
表达了他为国家⾯临的困境⽽忧,为⼈民⼤众痛苦的命运⽽哀。
尽管他在这个时期对⼈民和国家的关系作了深⼊探讨,但对国家的认识还有些抽象,朦胧但他显然把⼈民的幸福与痛苦作为衡量国家政治善恶良否的根本标准。
之后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们被迫重新思考“⾰命”的问题。
李⼤钊的思想也开始倾向于对社会进⾏本质的批判。
李⼤钊在《论民权之旁落》中感叹道:“于此时,每⼀闻‘民权’之语,如由衷之隐痛,不忍再听。
然⽿犹此⽿,声犹此声,为何今⽇相遇竟是如此悲喜”。
他对此极度失望和忧虑。
他呼吁时贤在“民德沦丧,天理⼈纪,荡然⽆存,愤世者已极厌世之怀”之时,奋起“⼤声疾呼,以唤醒众⽣于罪恶迷梦之中”。
李大钊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述略

李大钊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述略【摘要】民国初年,李大钊从自己深厚的法学知识积累出发,大力宣传平等自由观念,积极投身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主主义法律思想。
他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猛烈批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宪政主张,强调宪法的作用与尊严,希望建立法治社会,并对法律的局限性有了初步认识。
所有这些思想观念都表现出卓越的超前意识。
【关键词】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法制观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政治家的身份研究法律,对中国现代法制观念的确立和深化、民主宪政制度的创设和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20世纪初中国法律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一员。
一、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李大钊早期的法律思想属于民主主义的范畴,这和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息息相关,又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人民反专制复辟的斗争紧密相连。
一方面,清末新政施行以来,法制改革就成为知识分子高度关注的紧要问题。
少年时代的李大钊面对清季亡国灭种的危险,“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1],于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初步学习和掌握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法理学说。
1913年,他又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系统学习政法诸学。
前后八年的学习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民主主义法律知识,能够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观察中国的现实问题,这为日后以法律为武器开展反封建斗争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民国初创,政局混乱,武人专权。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李大钊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患意识,高度关注现实的法制建设,着力从学理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希望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法治社会,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观点,反对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和复辟帝制,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初步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制思想。
二、李大钊民主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李大钊自幼萌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初步形成的民主主义法制观中,充满着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的深恶痛绝。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者:王念琪王雅馨来源:《成才之路》2024年第03期摘要:李大钊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将李大钊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李大钊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学习李大钊的革命气节、高尚情操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从李大钊精神产生的背景、李大钊精神的内涵、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李大钊精神。
关键词:高校;李大钊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涵;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3-0029-04李大钊是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家饱受欺凌的时候,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
在和平年代,李大钊精神仍指引着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因此,将李大钊精神融入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探究李大钊精神内涵,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中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压的时候,青年李大钊就立志为苦难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
随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李大钊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其爱国精神可见一斑。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发表了《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6年,李大钊回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也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20年,李大钊等人筹划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直至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结束了伟大的一生。
李大钊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气节以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在革命实践中升华为伟大的李大钊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内涵[1]。
1.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李大钊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爱国主义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作者:杨玉枝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摘要】“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是他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政治学说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是探索形成中国自己道路的产物,也是李大钊后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基础。
“民彝”思想中所包含的重视群众主体地位、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李大钊“民彝”思想群众主体个性解放民国开始之后没多久,李大钊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期望就破灭了,他深感“今理想中之光复佳运,希望中之共和幸福,不惟毫末无闻,政俗且愈趋愈下,日即卑污,伤心之士,安有不痛愤欲绝,万念俱灰,以求一瞑,绝闻睹于此万恶之世也。
1李大钊逐渐认识到中国久病积弱的根源是国民缺乏民主共和的意识,封建专制下的国民受纲常教义思想的束缚,缺乏对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认识。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的根本上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对以儒学为中心的纲常教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发起了猛烈地抨击,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大钊关于“民彝”涵义的阐释“民彝”是李大钊早期在探讨中国政治问题时使用的一个特殊概念。
1916年他在《民彝》创刊号上发表了《民彝与政治》的文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民彝”思想,并系统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当时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问题。
“民彝”思想是其民主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也是他革命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总结,也是他最后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
对于“民彝”的涵义,学术界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民彝”是“包括政治、宗教、伦理等观念在内的人民的认识”。
有的认为“民彝”是“人民的心理,人民的意志”。
有的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权利”。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李大钊认为“民彝”是“民之所以形成那种根本属性,是固有的持常不变的,它高于一切;一切随着它转移,顺之者存,违之者亡”。
从“民彝民主”到“平民民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民主政治思想之

从“民彝民主”到“平民民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民主政治思想之历史演进作者:曾子成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2期[摘要]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努力在英式政体与传统民本间调度,试图通过重构民彝思想的表征诉求,服膺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夙愿;而到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尝试在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间移接,决心创制中国无产阶级民主政体。
这一思想演进有其理论逻辑驱力,并给百年后的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供了历史良策。
[关键词]李大钊;新文化运动;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精神为旗号,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政权与复古孔教。
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理论及其制度模式进行过不懈探索,形成了对比鲜明、性质迥异的民主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楷模,李大钊对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信仰矢志不渝。
以李大钊思想演进的轨迹,窥视早期共产党人新文化运动民主政治实践,尚有启迪之意。
一、“民彝民主”:在英式政体与传统民本间调度反封建专制统治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德先生”的主基调。
早期共产党人驾驭平等、自由的西式民主要义,试图唤醒国民麻木冷漠的人权意念。
李大钊注重民主精神的铸造,认为平等是民主政治的脊梁。
封建制度借力于孔教礼制,禁锢民众的政治思想,根本上愚弱民众的民主理性,中国欲造民主制度必先冲破封建伦理秩序,促成民众身份、地位的平等。
李大钊所界定的平等,尤指社会角色与政治权利。
封建官僚“所得财货与其所居位置之级、所握权势之分,成一正比例”[1],遂要求废黜君王阶级特权,解除国民利益不对等关系,实施政治官吏公平选举。
之于封建奴化统治的批判,李大钊倡导民众个性独立,竭力维护天赋政治自由。
“一国专制之积习,民间持论之态,每易昧于商权之旨”[2],是故自由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
发展自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体制,李大钊将自由置于民主政治的根底,主张民众意识觉醒,以清理专制思想毒瘤,捍卫自由真谛。
思想自由是通达民主政治目标的基本方式,只有揭露孔教圣人和君主帝王的虚假面目,遵从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宗旨,才能破除封建统治集团的神性,塑造民众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