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
历史古建筑保护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概论姓名:侯进胜班级:11级土木一班学号:序号: 1授课老师:侯实为要保护历史古建筑历史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历史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历史建筑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梁思成———题记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
就像一部部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
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
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等的气势磅礴?等的威壮观?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
就像一部部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动乱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
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
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
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建筑保护史

建筑保护史
建筑保护史指的是建筑物保护的历史发展过程。
以下是建筑保护史的一般概述:
古代和中世纪:
•古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建筑的重要性,通过加固建筑结构、使用耐久的材料(如石头或砖块)等方法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在古代文明中,例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建筑物免受灾害和损坏,例如使用支撑和加固结构、建造防护墙和修复措施等。
近代:
•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历史建筑面临拆除和破坏的威胁。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组织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包括成立文物保护机构和制定法律。
•例如,1925年成立的国际文物保护会议(现在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致力于推动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工作。
现代和当代: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建筑保护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和
专业化。
人们开始广泛意识到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其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必要性。
•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建筑保护机构,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来确保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建筑保护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方法,例如数字扫描、材料分析和修复技术的进步等。
总体而言,建筑保护史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的加固措施到全面的文化保护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建筑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更是保护历史、文化和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
它涉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以确保这些建筑物为后代留下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分析

历史建筑 ( h i s t o r i c b u l I d i n g s ) 是指建成距今有 地特 别是近 代建筑保存较多的城市开展 建设部 、国家 文物局在 《 关 定 年代 ,且 具 有历 史 文化 意 义 的建 ( 构 ) 筑物。 调查 工作 。1
立法过程 ,围绕历史建筑的基本概念 、评估标准 、保 护管理和保护修缮的原真性原则 ,从整体进程和基本 特征 、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等方面展开分析与探 讨 ,并结合北京 、上海等城市的实践案例 ,比较与欧
美历史建筑保护理念与修 缮技术之间的差异所在 。
p r a c t i c a l c a s e s t u d i e s i n B e i j i n g a n d S h a n g h a i .
KE Y W ORDS Hi s t or i c Bu i l di ng s ; Con s e r va t i on
关麓 词 历史 建筑 : 保 护条例 ; 评 估标准 ; 保 护技 术
ABS TR ACT Wi t h a r e v i e w o f hi s t or i c bu i l d i n g
中图分 类号 : T U 一 8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6 8 4 X ( 2 0 1 3 ) 0 3 — 0 0 2 4 — 0 5
垂
1 历史建筑:一个未 建成的概 念框架
重点调查 、保 护优 秀近 代建筑 物的通知 》 ,在全 国各
1 9 6 1 年 ,国务 院公布 了 1 8 O处第 一批全 国重 点文物 中古建 筑 1 1 0处 ,近现 代重 要史 迹 及代 表性 建筑 共
0处 ,这其 中有 1 O余处近现代代 表性建筑 ,包括 大 保护单位 。其 中,古 建筑及历 史纪念物 7 7处 ,多为 5 从东 汉到明清时期的宫殿 、寺庙 、园林 、革命遗址及 连俄 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 、广州沙面建筑群 、 上 海 革命纪念 建筑物 3 3 处 ,其 中不 少为近现 代建筑 ,但 外滩 建筑群 等 。这也 是 我国第 一次 从建 筑艺 术价值 能够列 入全 国重点文保单位 ,主要还是 因其与重大历 史事件 、革命 运动和重 要人物 有关 ,具有 纪念意义 。 2 O世纪 8 O 年代后期 ,我国才正式 启动 对具有建筑学 和建筑史学意义上针对近现代建筑开展相对独 立的评 估、评 选工作 。…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范文建筑,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有着数不清的奥秘和故事。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建筑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建筑的历史发展。
建筑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
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居住开始,人们就有了对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
那时候的建筑,简单来说就是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比如天然的山洞,或者用树枝、树叶搭个简易的棚子。
这就好比是建筑的婴儿时期,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生存的基本保障。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古埃及的金字塔可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大明星,那些巨大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宏伟建筑,至今都让人惊叹不已。
金字塔不仅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当时埃及人工程技术和宗教信仰的体现。
建造金字塔的工匠们,就像是一群技艺高超的魔法师,把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变成了永恒的艺术。
古希腊的建筑也是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他们的柱式结构,如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秩序感。
这些柱式就像是建筑的骨架,撑起了整个建筑的庄重与优雅。
而且古希腊的建筑与他们的民主文化息息相关,像帕特农神庙,它的建筑比例、空间布局都反映了当时希腊人对和谐、对称和美的追求。
再到古罗马时期,建筑在继承古希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罗马人发明了拱券结构,这种结构让建筑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建造出更加宏伟的建筑,如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那巨大的穹顶,仿佛是天空的盖子,阳光透过穹顶的圆孔洒进来,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
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建筑风格就像时尚潮流一样,多种多样,每个时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那可真是建筑界的“高个子”。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和飞扶壁。
尖塔直插云霄,仿佛要与上帝对话;彩色玻璃窗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就像梦幻中的仙境;飞扶壁则像一双双有力的手臂,支撑着建筑的高大身躯,让建筑内部可以有更大的空间。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例如,意大利政府从 1997 年开始,在每年 5 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
遗产周”活动。免费开放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包括国家博物馆、考古 博物馆、艺术画廊、文物古迹、著名别墅和建筑。
一、国际新动向 一、静态理念向动态理念的转变。
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城市保护理论中,谈到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过去常用保 护、保存、修复等词,着眼于被动式的保护;而后来多用再循环、适应性再利用、 建筑再生等词,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这些着眼于再利用的观念则为城市发展中 保持建筑文化遗产的连续性提供思路和方法。在对旧城改造的认识上,西方强调 了旧城保护中的延续性与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动态的观点。历史街区保护中动 态性的涵义:1.街区硬件更新的动态性。2.历史建筑使用中的动态性。3.保护规 划编制中的动态性。4.价值网络中的动态性[08]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方式,由历史文物建筑保护 发展而来。历史街区保护跳脱出了单纯对于历史文物建筑单体的关注,而开始关 注更宏观的历史区域,更注重对整个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的研究,保护 以及延续。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保留下关于这个片区较多较完整原始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这个街区甚至这个城市发展的印证,不仅如此,它甚至能够指 导这个区域的未来发展,使其在发展中对当地特色文脉有所传承。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1997 年至 2005 年国际新动向与国内经验引进
2014—2015 学年 第一学期《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古建筑保护论文15篇(住房建设与古建筑保护)

古建筑保护论文15篇住房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论文摘要:古建筑主要指构建在民国以前,具有独特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该类建筑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古建筑日益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古老的记忆处在消逝的边缘。
因此,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好当前的艺术结晶,则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建筑论文建筑古建筑保护论文:住房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一、埃及的住房建设情况及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政策埃及人均国民收入1417美元(1999年),家庭平均收入7570埃镑,人均收入4493埃镑(1美元合3.4埃镑)。
过去,埃及的城镇住房以独门独院的平房为主,富裕的人家盖两层小楼。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剧增,仅开罗市就有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住房危机。
据了解,埃及城市现有半数住房年久失修,不少住房是危房,许多人无家可归,违章建筑到处都是,由于地价贵,不少开发商为牟取暴利,随意扩大建筑面积,甚至违章加层,时常发生塌房死人等恶性事故。
有一幢7层楼房,上面竟然加盖了5层,结果大楼垮塌,死伤近百人。
有鉴于此,埃及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对付住房危机,最近几年来,埃及每年新建住宅保持在27万套,投资保持每年90亿埃镑,由于埃及城市失业率高,居民普遍收入低,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资助家庭购置住房,每年提供6.2亿埃镑,年息5%,每一购房者可向政府申请1.5万埃镑的低息贷款(40年还贷期),不足部分可申请银行商业贷款。
在已故总统萨达特的倡议下,埃及开展了建设青年公寓计划(也叫未来公寓计划,意为建设一批代表埃及将来居住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现代化住宅),计划兴建15万套,由埃及建设部负责修建,资金的50%由企业家捐助,另50%作为私人发展商投资,租售价格由政府确定(以收回成本为确定价格的依据),目前已建成7万套。
埃及的住房一般不作外墙装饰,所以城市里的住房看上去都是千楼一面的混凝土外墙,但室内装潢都比较讲究,被称为埃及城市一怪。
建筑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建筑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建筑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如下: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1.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成本的关键。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张华等(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调整遗传算法参数,提高了优化效果。
2. 针对复杂建筑结构,刘洋等(2019)研究了有限元方法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对建筑结构的精确分析和优化。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明等(2017)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门窗节能等方面。
2.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赵静等(2018)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建筑信息化与BIM技术1. 建筑信息化是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陈勇等(2016)对建筑信息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性能分析、建筑运维等。
2. 针对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刘翔等(2019)对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
四、建筑安全与抗震1. 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
张伟等(2017)对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抗震设防、抗震结构体系、抗震计算等。
2. 针对建筑安全风险控制,王磊等(2018)对建筑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模糊评价等。
五、建筑经济与管理1.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李慧等(2016)对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BIM项目管理等。
建筑装饰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装饰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装饰文献综述。
建筑装饰就像是给建筑穿上的华丽衣裳,它不仅让建筑变得更加美观,还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时代特色。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我就来唠唠关于建筑装饰的那些事儿。
一、建筑装饰的历史渊源。
建筑装饰的历史那可老长了。
从古代说起,古埃及的建筑装饰就特别震撼。
那些巨大的金字塔,表面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金字塔里面的墓室可是有着精美的壁画和雕刻。
比如说描绘法老生活场景的壁画,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奇特,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这就像是古埃及人在建筑这个大画布上,尽情地挥洒自己对神灵和来世的想象。
再看看古希腊,他们的建筑装饰就充满了对人体美的崇拜。
帕特农神庙的柱子上有着精美的雕刻,那些雕刻中的人体比例完美,姿态优雅,就像一群凝固在石头里的舞者。
这和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学的观念是分不开的,他们觉得人体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所以要把这种美融入到建筑装饰里。
而咱们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一绝。
从故宫就能看出来,故宫的建筑上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琉璃装饰。
就拿屋檐下的斗拱来说吧,那复杂的结构不仅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还被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形状,有龙凤的图案,象征着皇家的威严;还有各种花卉图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些装饰就像是故宫的珠宝,让故宫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二、建筑装饰的材料与技术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装饰的材料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以前呢,主要就是石材、木材这些天然材料。
石材坚固耐用,适合做大型建筑的装饰,像前面提到的埃及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都大量使用了石材。
而木材则比较灵活,容易雕刻,中国古建筑里的木雕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天然材料毕竟有限,而且有些材料的加工难度比较大。
后来就出现了人造材料,比如混凝土、玻璃等。
混凝土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状,而且成本相对较低,现在很多现代建筑都用混凝土做结构和装饰。
玻璃就更厉害了,它不仅能让建筑采光更好,还可以通过镀膜、蚀刻等技术变成各种富有艺术感的装饰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XX大学本科生课程作业学生: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 学号:********专业、班级:建筑X班XX大学建筑院一〇五四年《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前言:《建筑保护史》这本书的初衷是追溯现代保护原则的根源,修复的现代理念是长期的历史思潮演进的结果。
怀旧是人类的心理本能,它能让人与过去建立联系,对历史进行评价分析,进而进行功能性的利用,保护思想的大发展,多发生在社会动荡后各种思潮涌现,每个人需要对过去进行重新解读、并重新凝聚社会力量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早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保护观念展开论述,依次写了文艺复兴思潮对建筑保护的影响、启蒙时代的保护实践、法国大革命后古典时代的建筑保护实践、浪漫主义时期的建筑保护思潮、拉斯金、莫里斯的反修复运动、李格尔的价值经典分析和意大利保护流派的修复理论,最后用量章阐述了二战后各个国家的现代保护思潮、国际化的保护实践,并对未来的保护发展做出了展望。
书中着重于阐述主流社会思想、建筑保护思潮与建筑保护实践之间的关系、演变和发展。
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该文献是建筑保护领域最权威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作者尤嘎·尤基莱托是一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罗马的芬兰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他在多个国际性的文物保护机构任职,多年来参与了大量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及专业培训工作,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兼具经验,本书是其在实践多年后,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作者在《建筑保护史》中以欧洲为主,疏离了关键性的建筑保护实践案例、保护思潮以及与建筑保护相关的人物,阐述了建筑保护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使得本书成为了解该领域的必读书目。
一. 早期的建筑保护1.1 早期的建筑保护意识早期的人类文明并没有保护建筑遗产的明确观念,但早期的人们具有“纪念物”的概念:古埃及的石室坟墓与金字塔传递着法老的记忆,虽然受损,但也会受到人们的崇拜;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时,下令修复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并搜查破坏者;重建万神庙时,旧的万神庙修建者名字被刻在建筑上;建造君士坦丁凯旋门时,前朝皇帝的头像被君士坦丁的容貌代替,这些对古代遗迹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早期人类意识到了古代遗迹具的纪念性,是历史的一种标志物。
1.2 对历史的认知演变现代社会的保护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对史实性的感知,人类的史观也是随着历史逐渐发展的。
修昔底德、希罗多德等古希腊学者开创了历史科学的先河,他们客观记录历史的传统被古罗马学者继承。
宗教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摩西带领人民离开埃及,创立以色列时,书写的《摩西五书》就包含了向后代传递宗教、种族、国家的传统的观念;《圣经》中的提到的圣迹都得到了修缮和维护;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提出了不能逆转的时间概念;伊斯兰教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深入研究了编撰历史的方法,指出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对过去的理解。
在经过了这些思潮,和千年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很多建筑被毁坏,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后,古代在人们眼中不再是诱人和危险的。
西方文艺复兴是历史保护的转折点,向古罗马学习的思潮使得意大利成为文化中心,出于研究和收藏目的,意大利出现了保护古代遗迹的风潮,并出现了最早的考古学意识萌芽。
之后,法国大革命及其之后的政治变革再次导致了大规模的遗迹破坏,此时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认为:“每件文艺作品都是独特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表达”,这一切使得欧洲相继出现了“修复狂潮”、“反修复运动”,这些运动影响了现代保护中“时间的不可逆转,过去的物品具有独特性”的价值认知。
现代的保护理论随着这种思想演变而产生,并对保护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建立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将民族学藏品、古代园林、城镇、村庄、景观都涵盖在了遗产的范围内。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遗产保护2.1 古代遗物的收集与修复。
文艺复兴早期,有人开始处于研究目的而开始收藏古代艺术品的残片,之后成为了富人们彰显身份的象征,并在意大利出现了公共博物馆展示这些收藏品。
修复成为了雕塑家们日常的工作,被用来考核年轻艺术家的技能,这些修复工作引发了对古代遗迹的辩论,这些思考促进了建筑著作对保护原则的确立。
2.2 建筑著作中的建筑保护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著作是阿尔伯蒂《建筑十书》,按照其理念,建筑应当满足实用、坚固、美观三个特点,他据此认为,历史建筑固有的建筑质量、坚固性、美观性、教育价值及历史价值使得他们应该值得被保护。
对建筑保护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还有15世纪,乔其奥·马蒂尼编写的书籍,他核对了古典建筑的比例,更正了维特鲁威的错误,并强调了古代遗址的教育功能。
2.3 罗马的建筑保护活动罗马的第一批的保护措施,首先是修缮和改良了一些有用的建筑(教堂、桥梁、导水渠),其次是小规模的修缮了一些古代建筑(凯旋门),教皇下令保护了罗马大角斗场。
“城市修复者”教皇西克图斯四世为罗马的城市成长和辉煌进一步制定了法规。
在此期间,阿尔伯蒂等人的保护原则极大的影响了罗马城市的遗迹保护,并在圣斯特凡诺·隆唐多教堂的修复和圣彼得教堂的保护上得到了体现。
在16世纪美洲财富涌入欧洲之后,罗马向遗迹保护投入了更多财力,拉斐尔的呼吁促进了罗马的建筑保护,他被任命为罗马的大理石和石材长官。
在查尔斯五世的军队洗劫了罗马之后,罗马破坏严重,并进行了一系列修复,案例有天使的圣玛丽亚教堂建设(米开朗琪罗用戴克里先浴场设计而成)、图拉真纪功柱修复、万神庙修复及历届教皇对方尖碑的修复与重建。
2.4 宗教改革对旧文化的批判及对保护活动的影响宗教改革的发起在欧洲激起了强烈的反应,这一时期破坏了中世纪和教会的很多建筑。
主要保护活动有,伊尼戈·琼斯将帕拉第奥主义引入英格兰,参与了旧圣保罗诺曼大教堂的修复;克里斯托夫·雷恩为圣保罗大教堂设计了古典主义样式的圆顶,并按照哥特式风格设计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西塔楼,霍尔斯莫尔组织了贝弗利大教堂的加固工程。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遗产保护3.1 美学与考古学的发展启蒙时代的英国“the grand tour”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代文物的寻找与测绘;这一活动随后扩展到了地中海东部诸国、希腊、奥斯曼土耳其等地,这一时期许多希腊雕像被运至英国修复,并对雅典卫城开展了一些纪录工作。
考古学文献在这时日益增加,在18世纪,人们对重要艺术作品和历史建筑“普遍性价值”产生了日益认同,罗伯特·伍德、大卫·勒·罗伊等人对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考察,18世纪中后期前后,一些对文物研究有兴趣的艺术家用图画描绘了罗马的古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这些探索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
戈特利布·鲍姆加登把“美学”一词引入德国这些,并影响了莱辛、康德、黑格尔。
之后英格兰进一步发展了美学理论,约翰·范布勒与威廉·肯特在景观园林里发展出了空间的概念;巴蒂·兰利将古代遗迹纳入了景观设计中;尤维达尔·普里斯与理查德·佩恩奈特进一步发展了“优美”、“画意”、“崇高”理论,丰富了英格兰的美学理论。
3.2 启蒙时代的绘画修复启蒙时代早期修复是在褪色或图案剥落处绘制新画,在绘画布局中添加新的图像;在十七世纪后出现了新的修复方法,马拉塔对壁画的修复方法是,松动的地方用钉子固定,局部被重描,一些地方被补画并全部重画,破损处重新绘制;18世纪时,清洗绘画,把绘画转移到新载体的技术出现,并首先在法国和意大利开始应用于绘画保护。
彼得罗·爱德华兹在威尼斯提出了新的的保护原则,他主张尊重原作,不试着改进与添加任何东西并认为清除古旧色泽应该被谴责。
3.3 启蒙时代的考古发现启蒙时代最重要的城市发掘是赫库兰尼姆、庞贝与斯塔比伊的考古发掘,早期的发掘主要用于扩充王室收藏,没有提及建筑保护,但多个考古发掘的遗址被记录下了来,并出现了一些出版物来解说出土文物。
18世纪后半页和19世纪初,由于西西里的古代遗迹研究价值凸显,当权者就开始致力于建立一个对古代遗迹的调查和报告系统,并开始对一些遗址进行修缮和维护工作。
3.4 温克尔曼与文物修复温克尔曼艺术评价的原则是“理想之美”,非常着重于对古希腊艺术的称赞,并认为在描述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要区分哪些是原有的、真实的部分,哪些是后来添加的;他非常强调修复工作的教育性,他认为修复工作不能误导观众对历史作品的研究、修复必须尊重原始材料,遵循原始设计意图、修复的总量必须参照现存作品的体量。
他的修复原则被卡瓦萨皮所继承,卡瓦萨皮对这三点原则进行了拓展,他认为修复建筑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历史背景知识(神话、历史)、要尊重原作者的设计意图,用与原作同类的大理石、添加部分完成后,必须根据原作的破损程度做旧。
温克尔曼是保护思想,对现代文物保护原则的明确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18实际末的罗马新修复政策中,他的思想明确凸显了出来。
蒙地奇托利奥方尖碑的修复,便是第一次将该政策有意识地运用在公共建筑的修复的工程。
四. 19世纪的文物修复法国大革命成为文化遗产多种保护方法和欣赏态度综合发展的重要时刻,普通人在大革命后第一次有机会接触这些艺术作品,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4.1 破坏及保护意识的复兴法国大革命国民议会的决定,以及人们对现有社会状况的不满,导致了社会动荡,在此期间法国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艺术品,它们的材料被变卖或被摧毁,这种破坏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拿破仑统治时期。
大革命后,教堂、封建领主、国王财产被国家所有,革命初期有法案命令各地整理遗产清单,政府也在之后设立了更严格的法案来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之后一份关于全国文物保护的重要文件中,保护历史古迹和艺术品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其中一个文件制定者格雷古瓦的提出了具有远见的保护原则,他强调所有历史时期的古迹文献价值,以及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去保护的必要性,他坚持这些文物应该被保留在他们原来的位置上,只能为了保护的目的去移动。
4.2 博物馆的兴起法国大革命后的法令规定博物馆可作为可移动文物提供保护的庇护所,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开放,但这时的博物馆对文物的不当修复令人震惊。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考特梅尔·德昆西却认为博物馆是艺术的终结,将文物搬离原址会破坏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地理背景”。
4.3 罗马的文物管理罗马从拉斐尔时代就有了“首席保护员”的职位,保护行为经常被认为是爱国表现。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占领意大利,文物遭到大规模劫掠,新教皇庇护七世上台后试图对文物出口进行控制,但收效甚微。
之后,财政部依赖圣卢卡学院来进行修复工作,教皇授权红衣主教帕卡修订文化遗产保护法案,该法案强调了古代纪念物和艺术品的公众特性。
1822年,继承了温克尔曼保护观点的圣卢卡学院院长卡瓦诺,认为保护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修复,而是对真实的历史性古迹的所有古代碎片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