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十一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下)

诗歌鉴赏十一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下)八、诗眼类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
(一)句中诗眼1、概念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2、提问方式(1)本诗某某句的“诗眼”是某某字,试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某某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3、答题技巧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
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
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
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
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
4、答题步骤(1)找出诗眼。
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
诗歌鉴赏题型以及答题模板汇总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大汇总!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分析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3、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结构作用)提问方式1、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题要点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高考例题导航】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一、起、承、转、合(一)、“起”“起”定基调.“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地位很重要。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有效读懂诗歌之八-诗歌鉴赏之结构技巧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1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⑴
3
【其一】
4
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01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02
STEP3
STEP2
STEP1
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仇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1分)。“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1分)“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1分)
5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6
诗中借杨贵妃吃荔枝的小事讽喻帝王荒淫误国,总结历史教训。可谓以小见大。
7
01
首句的结构作用:
03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05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所谓“诗歌结构”,是指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
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等。
出题者常以“结构”为抓手,引导考生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方法。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又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二句写美景,三四句写乡愁,由景入情,结构分明。
诗歌常见的结构方式很多。
下文例举并解析一些以“诗歌结构”为考点的实例,1、线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005江苏卷)【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
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照应的种类。
①?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2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诗歌篇章结构类解答技巧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自足杨朝英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
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篘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
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
[注]1、杏花村:多指卖酒处。
2、篘:过滤。
3、旋:刚刚。
说说这首元曲的构思脉络。
答案:开头两句点出居住环境的风物,清悠闲雅。
三至五句写自享劳动成果的满足和喜悦,洋溢着丰衣足食之乐。
最后三句写交往和赋闲的乐趣。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 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 趱:赶快。
③ 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设问方式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分析思路古代诗词中往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景,或者是情。
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
叙事诗中的线索,往往把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情景交融的抒情诗中,线索往往把意境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着眼于对诗歌线索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情感变化层次和一篇之纲的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诗歌关键位置上的抒情议论句。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帐幔,拂去琴上尘埃。
以“微风”为线索,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孤寂落寞和对故人的思念。
3、对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某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某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某句放在某位置行不行?为什么?分析思路古诗词在结构上往往讲究“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奠定基调、点明题旨等方面的作用;中间的句子往往是承句,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铺垫和蓄势;意思发生转折的句子就是转句,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结尾句就是合句,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刘敞)望湖楼晚景(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案: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
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阅读下面的元散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开头三句紧扣标题,突出“寻”字。
“冬前冬后”写作者寻梅时间之长,“溪北溪南”“树头树底”写寻梅之勤,“几村庄”“两履霜”写寻梅之艰。
这三句表现了作者寻梅不获而焦急、失望的心情,为后文寻得梅花后的喜悦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案:(1)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2)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1)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2)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上承“同在京城”,短暂的相聚;“散”字下启“送别”。
更能突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4、对开头结尾特点的考查设问方式(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分析诗歌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分析思路对于这类题的回答,可以从结构特点、表达特点上来考虑,也可以从语言特点上来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本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
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5、对关键字词语结构作用的考查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词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中某字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诗歌的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或是诗眼,或是统摄全篇,或是收束全诗,或是线索,或是烘托、对比、衬托。
在高考篇章结构的考查中,命题者往往着眼于关键词语在结构上的主要作用,从各个角度设置题目。
注意: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回答哪个方面的作用,那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野宴李白王昌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