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梦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赏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梦话凄凉 ——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词《》感情是如此的纵横奔放,为诗人苏轼所写,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赏析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诗歌鉴赏】“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全词翻译赏

【诗歌鉴赏】“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全词翻译赏

【诗歌鉴赏】“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全词翻译赏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一曲终了,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出自] 苏轼《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凤凰山:在杭州市南。

芙蕖:荷花。

娉婷:貌美。

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

”湘灵:湘水女神。

传说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为妃,二人随舜南(巡),死于沅湘之间,成为湘水女神。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水面风清爽,晚霞艳丽。

荷花开放,盈盈美好。

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对白鹭,可是被荷花的美丽风貌吸引而来的吗。

忽然听到江面传来弹奏筝的乐曲,音色哀婉,谁能忍听?这曲调令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

一曲终了,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

江城子赏析江城子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城子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城子赏析篇1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

“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

“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

“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

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

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

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

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江城子赏析篇2江城子(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2,左牵黄3,右擎苍4,锦帽貂裘5,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7,亲射虎,看孙郎8。

酒酣胸胆尚开张9,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0?会挽雕弓如满月11,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1.密州:即今山东诸城。

2.老夫:苏轼自称,时年40。

3.黄:黄犬。

4.苍:苍鹰。

5.锦帽貂裘:锦蒙帽与貂皮裘。

6.“千骑”句:《祭常山回小猎》有“黄茅冈下出长围”,可作此句注脚。

7.为报:传言。

倾城:空城,尽全城所有的人。

8.孙郎:本指孙策(参看《三国志·孙策传》),这里却指孙权。

《三国志·孙权传》说,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于凌亭”。

9.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开阔,胆气仍豪壮。

10.“持节”二句:前后倒装,即何日派遣冯唐持节赴云中。

节:符节。

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带。

遣冯唐:云中太守魏尚被错误地免官,冯唐认为魏尚有功,不应受这样的处分。

汉文帝接受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赴云中赦免魏尚,并复原官(参看《史记》与《汉书》的《冯唐传》)。

诗人用这个故事,表示希望出守边疆。

11.会:预期。

满月:圆月,形容拉开的弓。

12.天狼:星名,主侵略,这里指侵扰中国边境的敌人。

【译文】老夫也暂且来一次少年狂游,左牵黄狗,右擎苍鹰,锦蒙帽、貂皮裘,千余铁骑,漫卷山头。

传语倾城百姓跟随太守,我要像那孙权亲自射杀猛虎野兽。

酒正酣畅、胸怀宽广、胆气豪壮,鬓发稍染白霜,又有何妨?何日遣来冯唐,手持符节到云中宣命魏尚。

那时老夫我呵,定当力挽劲弓如满月,往西北方向,一箭射落天狼。

【赏析】此词题一作《猎词》。

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后果得雨,于是再往常山祭谢。

归途中与同官梅戶曹会猎于铁沟。

苏轼写有《祭常山回小猎》诗: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全文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老夫: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更。

微霜:稍白。

节: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宋词译文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词译文及赏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

可终究难以忘怀。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

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又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

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
•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 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 平韵。
• 乙卯(mǎo):北宋熙宁八年(1075)。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 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 思量(liáng):想念。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 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 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 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
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 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 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 ,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 前对镜梳妆。 •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相顾无言,惟有 泪千行。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只有无言 的泪水落下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 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 料得:料想,想来。 •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 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江城子
苏轼
这首悼亡词,是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 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 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是不言而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
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
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作者简介
苏轼像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