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果蝇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史

果蝇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史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果蝇物种,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发展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领域。
果蝇是小型昆虫,体长约3mm左右,全身呈黑色。
它们有两对发达的翅膀,蝇翅状如透明薄纱,能迅速振动以快速飞行。
果蝇的触角较长且呈隆起状,上面有微小的毛突,用于感知周围的环境。
它们的眼睛非常大且红色,由多个对眼组成,每对眼都有数百个单位眼(ommatidia),使得果蝇在飞行时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围的变化。
果蝇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卵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0.5毫米。
在适宜的温度下(通常是25°C),卵经过约24小时就能孵化出幼虫。
幼虫有一个小小的头部,由三个体节构成,体色为乳白色。
它们以水果腐烂的部分为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幼虫在食物上生长和发育,并在约4-7天后长到约3mm,达到最后一个体节时,进入蛹化阶段。
蛹是果蝇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果蝇在进入蛹化阶段前通过反刍运动挤压体内的消化道,排出体内残留的物质。
然后,它们翻到一侧,开始形成蛹。
蛹有一个棕色的外壳,包裹着内部的昆虫结构。
在蛹内,果蝇的全身进行了重塑和重组,新的组织和器官逐渐形成。
成虫是果蝇的最终发育阶段。
经过约10-14天的蛹化后,成熟的果蝇能够从蛹中爬出来。
它们身体完全变黑,翅膀完全展开。
成虫果蝇具有两性异形现象,雄性果蝇较大且腹部较为尖锐,雌性果蝇较小且腹部较为圆滚。
成虫国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存活约2-3个月。
果蝇的短寿命和相对简单的生命周期使得它们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它们的基因组相对较小,容易被遗传学家研究和操作。
此外,果蝇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一对成熟果蝇可以有数百的后代,这使得繁殖实验变得非常简单。
总结起来,果蝇是一种小型的昆虫,具有发达的翅膀、大眼睛和长触角。
它们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果蝇以水果腐烂的部分为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三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文档资料

幼虫化蛹时爬到瓶璧或滤纸上。
6 果蝇性状的观察
1)果蝇的麻醉处理 在果蝇的性状观察、性别鉴定以及杂交亲本接种等
操作中,应先将果蝇麻醉,使其保持安静状态。麻醉方 法如下: (1)准备一只与培养瓶口径相同的空瓶作为麻醉瓶, 并配以脱脂棉塞。 (2)去掉培养瓶棉塞,立即与麻醉瓶口相对,培养瓶 在上,一手稳住两瓶,另一手轻轻震拍培养瓶,使果蝇 落入麻醉瓶中。
2. 形态构造 头部:有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一对翅和一对平衡棒。 腹部:背面有黑色环纹,腹面有腹片,外生殖器在
腹部末端,全身有许多体毛和刚毛。
3.成虫雌雄的鉴别
雌果蝇
雄果蝇
体形较大
体形较小
腹部椭圆形,末端稍 腹部末端钝圆 尖
腹部背面有明显的五 腹部背面有三条黑色花纹,前两条细,后
四、实验内容
1.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2n=8) 中文名:黑腹果蝇 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
果蝇属,与家蝇是不同的种。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很密切。30℃以 上的温度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15 ℃以下则使它的 生活周期延长,同时生活力也降低,果蝇培养的最适 温度为20-25℃。
三龄幼虫 4.5mm,在 培养基上作沟穿孔。
蛹:幼虫生活7-8天准备化蛹,化蛹前从培养基上爬出, 附着在瓶壁上,逐渐形成一梭形的蛹。在蛹前部有两个呼吸 孔,后部有尾芽,起初蛹壳颜色淡黄而柔软,以后逐渐硬化, 变为深褐色,表明即将羽化了。
成虫:幼虫在蛹壳内完成成虫体型和器官的分化,最后从 蛹壳前端爬出。刚从蛹壳里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比较长,翅 膀尚未展开,体表尚未完全几丁质化,故呈半透明的乳白色。 透过腹部体壁,可以看到黑色的消化系统。不久,变为短粗 圆形,双翅展开,体色加深。如野生型初为浅灰色,然后呈 灰褐色。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而广泛研究的果蝇科昆虫。
它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温暖的气候地区。
果蝇是小型昆虫,身体长约3-4毫米,通常呈现黑色或棕色。
果蝇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复眼是由数千个独立光感受器组成的。
这些复眼能够让果蝇感知光线的方向和强度,以便在飞行过程中避免障碍物。
果蝇的嘴巴是一对刺状结构,用于吸食果实的汁液。
果蝇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胸部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
果蝇的飞行能力非常强,它们能够迅速改变方向、加速和减速。
这种机动性让它们在自然界中追逐猎物或逃脱天敌时非常有优势。
果蝇的生活史短暂而繁忙。
它们的寿命通常为30-60天。
果蝇繁殖非常迅速,雌性果蝇一生可以产下数百个卵。
果蝇的繁殖主要发生在果实中。
雌性果蝇通过感知到成熟的水果中的化学信号来选择合适的产卵地点。
卵孵化后,幼虫出来并开始以腐烂的水果作为食物。
果蝇的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呈白色的缠绕状。
在幼虫期结束后,果蝇进入蛹期。
果蝇的蛹是一个保护幼虫进化为成虫的过渡阶段。
蛹通常呈棕色,并附着在选择的产卵地点附近。
在蛹孵化之后,一只成熟的果蝇会出来。
果蝇在实验室中被广泛用作模式生物。
它们具有许多研究所需的优点。
首先,果蝇容易饲养和繁殖,并且数量庞大。
其次,果蝇的基因组已经被完整测序,因此研究人员可以轻松地研究其基因和遗传变异。
此外,果蝇具有短寿命和大量后代的特点,这使得遗传学研究和突变筛选变得非常高效。
总之,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揭示了这种小型昆虫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果蝇的独特特性使其成为非常有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基因、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生物学过程。
[精选]04实验四 果蝇形态观察和生活史及培养基制备--资料
![[精选]04实验四 果蝇形态观察和生活史及培养基制备--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bd5c104b35eefdc8d333a7.png)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果蝇的生活史及各个发育阶段的外部 形态特征;
2. 区别雌雄果蝇及几种常见突变型的性状特 征;
3. 掌握实验室果蝇的饲养管理及实验处理技 术,为今后的实验室操作打基础。
二、实验原理
1. 果蝇是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双翅目昆虫。具有 生活史短(25 ℃,大约9~11天完成一个 世代),突变型多且多为形态突变,染色 体数目少(2n = 8),而且有巨大的唾腺 染色体,繁殖率高(每个雌果蝇可产卵 400 - 500个),饲养简便等特点,是进行 遗传学研究和实验的好材料。
b
复眼棒状
X 57.0
vg
翅残缺、只有基部痕迹、不能飞 II R67.0
m(Xm) 翅短小、翅与腹部等长
X 36.1
Sn(Xsn) 刚毛卷曲、如烧焦状
X 21.0
e
身体乌木色、黑亮
IIIR 70.7
y(Xy) 全身呈浅橙黄色
X 0.0
性梳
焦刚毛
五、实验结果
1. 记录果蝇从产卵到幼虫(包括一、二、 三龄幼虫),再到蛹和成虫所经历的时 间,以及各个阶段的外观形态特征。果 蝇的发育与温度有何关系?
2. 原种的培养:选没有混杂的原种果蝇5 - 10对作为 亲本,移入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贴好标签10 - 1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2 - 4周更换一次培 养基。
3. 果蝇生活史观察:果蝇生活史与温度密切相关, 最适宜温度为25 ℃,30℃以上高温会造成不育或 死亡。
生活周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 8天
20℃ 6天
生活史: 卵 →→→→ 幼虫 →→→→ 成蝇
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果实寄生昆虫,常见于全球各地。
由于果蝇的生命周期短暂且繁殖迅速,因此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下面将对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进行详细观察。
果蝇的形态特征是:体长约为3mm,身体呈灰黄色,翅膀透明,眼睛大而红,由于其眼睛上的六十万个复眼单位,使其具有广角视力。
果蝇的头部具有柄状,上面附着两个长触角,触角末端呈微微的握状。
头部下方是一个大而松散的吻器,作为吮吸食物的工具。
果蝇的胸部呈现为黑色,具有三段,每段都有一对足。
其中前两对足具有较强的附着力,用于粘附在果实表面,以寻找食物。
而第三对足则较长而细,用于跳跃和行走。
腹部后段较大并带有一对红色的排泄器官。
雄性果蝇的尾部上有一对外生性臀突,用于交配时的抓握。
果蝇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果蝇的卵是白色的,微小且具有圆形,在合适的温度下约为20小时到2个星期后孵化。
孵化后的果蝇幼虫透明,身体呈弯曲状。
果蝇幼虫主要以果汁、细菌和霉菌为食,在果实中挖掘小道,并排出腐败物质。
在约5-6天后,幼虫体长约为3mm,蛹化前变得较为不活跃,并靠网状结构悬挂在果实内。
幼虫蜕皮后,形成的蛹具有褐红色。
蛹有两个可动的呼吸角,用于气体交换而不需要通过嘴巴和肺呼吸。
蛹的外部有光泽、坚固的外壳,可以保护内部的昆虫。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成虫在约8-12天后孵化。
孵化后的果蝇成虫由于有一对半透明的翅膀,可以迅速垂直飞行,并具有敏锐的感官器官,包括触角、复眼和感觉毛。
成虫也可以通过自我清洁来保持身体的整洁,并具有复杂的交配行为。
果蝇的生活史观察可以通过基因、生理和行为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可以揭示其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或突变,从而为人类的健康问题提供线索。
此外,果蝇的眼睛、触角和触发器等感官器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感官知觉和行为选择的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果蝇对不同食物、光线和温度的反应,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食性和适应能力。
观察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

观察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一.实验目的了解果蝇生活史、生活习性,掌握实验果蝇的一般饲养管理;观察果蝇的形态特征,学习区分雌性果蝇;掌握收集野生果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是双翅目昆虫,成蝇体长约0.5cm,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果蝇为黑腹果蝇,属于果蝇科,果蝇属,它体型小,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易于培养,且突变性状多。
三.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普通野生型果蝇2.器材和试剂:双筒解剖镜、小镊子、麻醉瓶、灭菌锅、恒温培养箱、乙醚、酒精、琼脂、玉米粉、红糖、放大镜等。
四.实验步骤1.配制培养基A.玉米琼脂培养基:水100ml琼脂1.5g 红糖3.5g 玉米粉10.0gB.培养基的分装:通过湿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120度左右,灭菌时间为20min,灭菌后分装,塞好瓶塞备用。
2.捕获野生果蝇将橘子去皮,橘瓣的外膜撕破,放置在一个相对较大的食品袋中,食品袋不完全封口,将其置于阳台的适宜位置,等一定数量的果蝇进入便封住食品袋口,既可抓获果蝇。
3.果蝇的培养A.麻醉果蝇:将抓获的果蝇用乙醚进行麻醉。
B.果蝇雌雄的鉴别:用放大镜直接观察鉴别(雄果蝇的特点为体型较小,腹部末端钝圆,腹部背面有3条黑色条纹,前两条细,后一条宽而延伸至腹面,呈一明显的黑斑,腹部腹面有4个腹片,第一对足的跗节基部有黑色的鬃毛状性梳,外生殖器的外观较复杂;雌性果蝇的特点为,体型较大,腹部椭圆形、末端稍尖,腹部背面外观有5条黑色条纹,腹部背面有6个腹片,无性梳,外生殖器的外观比较简单)C.将果蝇移入培养瓶:选取十对健康果蝇放入培养瓶中,培养瓶中放入适当大小的滤纸片以方便果蝇的活动。
D.果蝇的培养:将培养瓶放入到25℃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
E.观察记录:适时地对果蝇繁殖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生霉的培养基,应及时将已生霉的培养基瓶中的果蝇转移到干净的培养瓶中。
当虫体密度过大时,可放出一部分果蝇或转移至新的培养瓶中。
还要密切关注培养箱的温度。
果蝇形态观察、培养及杂交方法

2. 果蝇 的形态
果蝇属双翅目的昆虫,与其它目别的昆虫不同处是其它目别的昆 虫具有两对翅膀,也就是有四支翅膀,双翅目的昆虫只具有一对, 也就是两支翅膀,原因是另外的一对翅膀退化成为平衡棒。
1)果蝇雌雄外形判别 ➢体型 ➢腹部末端(形状与结构) ➢腹部背面黑纹 ➢性梳 ➢腹节数
体型大小,雌果蝇(下图左侧)大于雄果蝇(下图右侧)
果蝇(Drosophila )形态观察与培养 实验目的 了解果蝇生活史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形态特点; 区别雌雄果蝇以及几种常见突变类型的主要性状 特征; 掌握果蝇实验培养和杂交方法和技术。
实验材料 普通果蝇的三个品系
实验原理
(一)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
1. 果蝇的生活史
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它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及成 虫四个发育时期。 果蝇生活周期以及各发育阶段的时间长短与温度关系十分 密切。 超过30℃,能使果蝇不育和死亡。 温度降低,会使果蝇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降低。 一般在20-25℃下培养最为合适。在适宜的温度下,大约 经过10-15天即可繁殖一代。
雌果蝇6节,腹部底部为产卵管,呈现圆锥状凸出。
雄果蝇4节,腹部底部为交尾器,呈现黑色圆形外观。
雄果蝇在前肢先端第二节具有性梳
性梳
性梳
果蝇的突变型
影响部位 翅形
眼 体色
刚毛
突变名称 残翅 小翅 勺状翅 翘翅 白眼 棒眼 黑檀体 黑体 黄体 焦刚毛 叉刚毛
基因符号 vg m nub2 cy w B e b y sn3 f
(三)果蝇杂交方法介绍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

实验三_果蝇的性状生活史观察及饲养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果蝇,常见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因其繁殖快、易于培养、基因易于操作等特点,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之一、本实验主要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并学会饲养果蝇。
果蝇是一种雌性性融合型生殖的昆虫,雄性果蝇有黑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睛,而雌性果蝇身体为棕色,眼睛为红色。
果蝇的寿命较短,约为30天左右,繁殖力强,每只雌果蝇可产卵上千颗。
果蝇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卵相对较小,白色透明,粘在腐烂水果表面。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呈蠕虫状,身体由12个节组成,具有头、胸、尾3个部分。
幼虫主要以水果和蔬菜等有机物为食,通过蜕皮生长。
当幼虫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入蛹化的阶段。
蛹化时,幼虫会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如果蝇培养皿的边缘或培养培养纸上,然后停止进食,停留在蛹化地点。
在几天的时间内,外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化为约3mm长的蛹。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蛹发育成虫,成虫会从蛹的头部钻出。
成虫刚出蛹时,身体颜色较浅,翅膀较小,行动笨拙。
但在几小时后,颜色加深,翅膀逐渐展开,行动灵活自如。
成虫的寿命较短,但交配频繁,雌虫产卵能力强,循环往复。
为了饲养果蝇,首先需要准备培养皿,培养皿用塑料盖子封住,上面打几个小孔,以保持空气流通。
然后在培养皿中放置甘蔗浆或营养琼脂,作为果蝇的食物。
将果蝇卵放置在培养皿中,待幼虫孵化出来后,再将蛹和成虫向外移动到新的培养皿中。
为了控制果蝇的繁殖数量和密度,可以将成熟的果蝇分成不同的组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或者将有蛹的培养皿放到低温环境下,使蛹停止发育。
此外,果蝇对温度和光照较为敏感,因此需要控制好培养箱的环境条件。
总结起来,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具有快速繁殖、易于培养和基因易于操作的特点。
通过观察果蝇的性状、生活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并可以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和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学号:20111052133 姓名:陆海云实验日期:2013年4月12日室温:24.5℃大气压:82.38Kpa实验一: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一、目的:1、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突变性状。
二、原理: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
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果蝇(Drosophila )属于昆虫纲,双翅目。
双翅目:成虫具有一对发达、膜质的前翅,后翅特化为一对平衡棒。
⏹特点:生活史短,繁殖快,易饲养,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生态学特征: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由于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
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
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蝇类幼虫习惯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
生物学特征: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家居装饰材料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种有毒气体一般被称为“隐形杀手”。
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非常敏感。
通过李曙光(上海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科学家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
在实验中,在一个10平米的新电表房设置五组果蝇,适应各种装修材料甲醛,苯,氨和氡。
每组设两点,分别是0.5米(人体躺下来的高度)和1.7米(人体站着的高度)。
每一个点,科学家放40种果蝇来检测空气污染度。
实验结果表明,800个果蝇的平均寿命从正常的50天到25天左右,缩短了一半。
这些死亡的果蝇数在每一个测试点几乎是相同的。
“这表明,由于不健康的配件,整个房间的空气中充满了有毒气体。
如果进入了这样的房间,人的健康就会受损。
”李说。
李现在开始进一步研究受污染空气影响的果蝇的各种生物指标,希望通过果蝇对空气污染敏感的有效途径找到线索,来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生理机制开发新产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李说。
目前,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室内空气污染已列十强之一。
这些有毒物质主要是不合格家居装饰材料所排放,其在中国污染原因年度报告上的死亡人数已愈111000人。
遗传学特征:作为实验动物,果蝇有很多优点。
首先是饲养容易,用一只牛奶瓶,放一些捣烂的香蕉,就可以饲养数百甚至上千只果蝇。
第二是繁殖快,在25℃左右温度下十天左右就繁殖一代,一只雌果蝇一代能繁殖数百只。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一年才种植一代。
摩尔根最初以小鼠和鸽子为实验动物研究遗传学,效果也不理想。
后来经人介绍,摩尔根于1908年开始饲养果蝇。
果蝇只有四对染色体,数量少而且形状有明显差别;果蝇性状变异很多,比如眼睛的颜色、翅膀的形状等性状都有多种变异,这些特点对遗传学研究也有很大好处。
对于这些有利的特点,摩尔根也不是一下子都认识清楚了的,而是后来在研究工作中逐渐体会到的。
由于摩尔根的实验室中饲养了很多果蝇,研究人员整天在侍候果蝇、观察研究果蝇,所以人称他领导的实验窒为“蝇室”。
在摩尔根的领导之下,这个“蝇室”成了全世界的遗传学研究中心。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全世界遗传学界所注目,他们写出的论文和著作是全世界遗传学家的必读书和重要参考文献。
这个“蝇室”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遗传学家。
各种生物染色体的数量是不多的,例如果蝇是4对染色体,豌豆是7对,玉米是10对,人也只有23对。
但是,每种生物基因的数量要比其染色体数量多得多。
既然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上,那么每条染色体上肯定不只有一个基因,而是有许多个。
好多人都从理论上做出了这种推测,但是拿不出实验证据,他们根本无法确定某种生物的哪个基因是存在于它的哪一条染色体上。
自然科学讲究实证,没有证据时理论是不能得到承认的,至多算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第一个拿出这种证据的是摩尔根,证据来自对果蝇的研究。
在证明白眼突变基因是存在于果蝇的x染色体上之后,摩尔根又发现了残翅突变、朱色眼突变、黄身突变等也是伴性遗传,表明它们的基因也是存在于x染色体上。
孟德尔定律说,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互相分离,自由组合。
根据细胞学研究结果,形成配子时是成对的染色体互相分离,自由组合,所以,只有不在同;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才可以自由组合,而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会连在一起遗传,这就是基因连锁。
这种认识也是先从理论上推测出来,然后实验证实。
通过适当地选择交配对象,摩尔根得到了同时具有两种伴性遗传突变的果蝇,如白眼黄身果蝇。
他让这种果蝇与普通的野生果蝇或具有不同伴性遗传突变的果蝇交配,果然发现了基因连锁。
例如白眼黄身果蝇与野生的红眼灰身果蝇交配,后代中白眼黄身者或红眼灰身者占99%,而没有表现为连锁遗传的即白身灰身者或红眼黄身者,只占1%。
然而连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且不同基因之间的连锁程度有高有低。
摩尔根因此提出,不同染色体之间在形成配子时会发生基因交换,这是由于染色体之间可能发生物质交换而引起的。
摩尔根又进一步想到,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距越远则发生交换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根据交换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
综合大量实验结果、摩尔根绘出了果蝇4对染色体的基因图:把每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排成一条直线,交换率越小的摆的位置愈近。
三、材料与方法:1、仪器设备:生化培养箱、双筒解剖镜、镊子、电磁炉、高压灭菌锅、电热恒温干燥箱、培养瓶、棉花塞、烧杯、白瓷板、玻棒、棉签、滤纸;2、试剂:乙醚、酒精、丙酸、酵母粉、琼脂、玉米粉、白糖;3、材料:野生型黑腹果蝇。
步骤1.果蝇的生活史及形态观察本次实验采用黑腹果蝇(1)黑腹果蝇简介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生活史短,易饲养,繁殖快,染色体少,突变型多,个体小,是一种很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是一种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
黑腹果蝇是一种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的蝇种。
它和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雌性体长2.5毫米,雄性较之还要小。
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
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
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
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并且立刻觅食。
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
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
经过三个幼虫发育阶段和四天的蛹期,在25℃下过一天,就会发育为成虫。
黑腹果蝇在1830年首次被描述。
而它第一次被用作试验研究对象则要到1901年,试验者是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威廉•恩斯特•卡斯特(William Ernest Castle)。
他通过对果蝇的种系研究,设法了解多代近亲繁殖的结果和取自其中某一代进行杂交所出现的现象。
1910年,汤玛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开始在实验室内培育果蝇并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之后,很多遗传学家就开始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这种蝇类基因组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果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活跃的模型生物。
遗传学的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的研究、各类神经疾病的研究、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老年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药物成瘾(addiction)和酒精中毒(Alcoholism)、衰老与长寿(aging and longevity)、学习记忆(learning and memery)与某些认知行为(Cognitive behavior)的研究等都有果蝇的“身影”。
果蝇以发酵烂水果上的酵母为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地区。
果蝇具有生活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而易于观察等特点,因而是遗传学研究的最佳材料。
早在1908年由天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把它带上了遗传学研究的历史舞台,约在此后30年的时间中,果蝇成为经典遗传学的“主角”。
科学家不仅用果蝇证实了孟德尔定律,而且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交换定律。
摩尔根1933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被誉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勒,证明X 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近代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果蝇的发生遗传学独领风骚。
1995年,诺贝尔奖再次授予三位在果蝇研究中辛勤耕耘的科学家。
Edward B. Lewis(美国),Christiane Nüsslein-V olhard(德国),Eric F. Wieschaus(美国),因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奖。
果蝇为进一步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专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果蝇遗传学在各个层次的研究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人们对它的遗传背景有着比其他生物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经典的模式生物,果蝇在21世纪的遗传学研究中将发挥更加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果蝇的形态观察野生型果蝇形态观察2.1野生型黑腹果蝇:长翅、红眼、直刚毛、灰身等体色灰;翅膀呈圆卵型,静止时平放交叉重叠,长度约为腹部长度的两倍;翅膀有横隔脉眼睛颜色为砖红色,饱满圆形刚毛——头胸部以及复眼的周围具有平直,先端略弯的长型粗黑硬毛2.2突变型果蝇形态观察一些常见的突变性状一对前翅 + 一对平衡棒突变性状基因符号染色体号性状特征棒眼B X 复眼呈狭窄垂直棒形,小眼数少褐眼bw 2 眼呈褐色卷曲翅Cy 2 翅膀向上卷曲,纯合致死小翅m X 翅膀小,长度不超过身体白眼w X 复眼白色黑檀体e 3 身体呈乌木色,黑亮黑体b 2 体黑色,比黑檀体深黄体y X 全身呈浅橙黄色残翅vg 2 翅明显退化,部分残留,不能飞叉毛f X 毛和刚毛分叉且弯曲猩红眼st 3 复眼呈明亮猩红色墨色眼se 3 羽化时眼呈褐色并深化成墨色焦刚毛sn X 刚毛卷曲如烧焦状突变型:白眼(w)突变型:小翅(m)突变型:残翅(vg)突变型:焦刚毛(sn)突变型:无横隔脉(cv)突变型:黄体(y)与黑檀体(e)2.3果蝇生活周期的观察: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周期可分4个时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果蝇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连续的发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