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三个以上脏器功能衰竭时,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高热(脓毒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高热(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吞咽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阻络证 肝肾亏虚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二者有相关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且经康复评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或MRI、胸部X线片或CT; (2)吞咽功能评定;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5)心电图。 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视频透视检查(VFSS)、纤维内窥镜吞咽检查(FEES)、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 (1)感官刺激 (2)吞咽肌功能训练 (3)呼吸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摄食训练 2.针刺治疗 3.推拿治疗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痰阻络证:息风化痰,宣窍通络。 (2)肝肾亏虚证:滋阴补阳,开窍化痰。 (3)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5.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383C )或低体温(深部体温V 36OC)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的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 X109/ 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V 4X 109/ 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7.7mmol/L或110mg/dl (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V 90mmHg,平均动脉压v 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v 3.5L/min/m2 (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为

3.5-5.5 L/mi n/m2 )或皮肤出现花斑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v 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l/L ④急性少尿(尿量V 0.5ml/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 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0.5mg/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V100X 109/L)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NR>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V 14分 符合 1 中的两项以上和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 3 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的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 加入250ml 液体静脉滴注,2~3 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60-100U/kg,皮下注射1次/12h;或低分子肝素钙

颅骨缺损及修补Word版

颅骨修补术 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于脑外科的2818医生。今天通 过这个节目,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颅骨缺损和修补相关的医学知 识。 定义:颅骨缺损修补术是针对脑外伤及开颅手术等导致的颅骨缺损进 行修补的脑外科常见手术。 颅骨缺损病因 1.开放性颅脑创伤或火器性穿通伤。 2.不能复位的粉碎或凹陷性颅骨骨折扩创术后。 3.严重颅脑损伤或颅脑肿瘤手术因病情所需进行颅骨去除。 4.小儿生长性颅骨骨折。 5.颅骨骨髓炎等颅骨本身病变所致穿凿性颅骨破坏或切除颅骨病损的手术所致。 颅骨缺损临床表现 1.无症状 小于3cm的颅骨缺损及位于颞肌和枕肌下的颅骨缺损多无临床症状。 2.颅骨缺损综合征 较大的颅骨缺损后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肢体肌力减退、畏寒、怕震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症状等。 3.脑膨出和神经定位体征

颅骨缺损早期因严重脑水肿、脑组织硬膜和颅骨缺损处形成蕈状膨出,并嵌顿于骨缘处,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 4.骨硬化 儿童生长性骨折导致的颅骨缺损范围不断扩大,缺损周缘骨硬化形成。 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可见颅骨缺损部位呈透亮区。 2.头颅CT及颅骨三维重建 可见颅骨缺损部位初期的脑水肿、脑组织和晚期的脑萎缩、脑室憩室和包裹性积液等表现。 诊断 1.外伤、颅骨本身病变或手术等所致的颅骨缺损病史。 2.患者查体所见。 通过上述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所见,诊断多能明确,无需鉴别。 治疗 以颅骨修补术为主要治疗策略。 1.手术适应证 (1)颅骨缺损直径>3cm。 (2)颅骨缺损直径<3cm,但位于影响美观的部位。 (3)按压缺损处可诱发癫痫者及脑膜-脑瘢痕形成伴发癫痫者。 (4)因颅骨缺损产生颅骨缺损综合征,造成精神负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修补要求者。 2.手术禁忌证 (1)颅内或切口曾有感染,治愈尚不足半年。 (2)颅内压增高症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3)严重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60分)或估计预后不良者。

急诊科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的患者。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编码:J06.903)或流行性感冒(ICD-10编码:J11.1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证 风热犯表证 暑湿袭表证 卫气同病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外感发热(TCD编码为:外感热病类BNW,感冒病:BNW010,时行感冒病BNW011,外感高热:BNW020)和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3)/流行性感冒(ICD-10:J11.15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重症行者翻译组作品重要性: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 考虑到脓毒症病理学(器官功能、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循环的变化)、管理以及流行病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因此需要对该定义进行复审。 目的:根据需要对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进行更新和评估过程:危重病医学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召集19名脓毒症病理学、临床试验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组。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会议、Delphi程序、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分析、以及投票产生,然后送至国际专业协会,要求(在致谢中列出的31个协会)同行进行评审与认可。来自综合证据分析的关键发现:以前的定义的局限性包括过度关注炎症反应、认为脓毒症遵循一个从严重脓毒症发展至休克的连续性误导模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 目前已有多个术语用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导致在报告发生率与观察死亡率时出现差异。工作组得出结论:“严重脓毒症”这个术语是多余的。 建议:脓毒症应该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所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为了便于临床操作,器官功能障碍可以用序贯[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增加大于等于2分来表

示,其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10%。感染性休克应该被定义为脓毒症的一个类型,与单独的脓毒症相比,特别是在严重循环、分子、代谢异常方面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通过下列情况加以识别:在排除低血容量的情况下,需应用升压药以维持平均动脉≥65mmHg,以及血清乳酸>2mmol/L(>18mg/dL)。 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下情况被识别: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保持平均动脉大于等于65mmHg,以及在没有低血容量情况下血乳酸大于2mmol/L(>18mg/dL)。根据这一联合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住院死亡率>40%。 这个联合标准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40%。在院外、急诊科或医院普通病房可疑感染的成人患者若符合至少2项临床标准[这一标准构成一新的床旁指标即快速SOFA (qSOFA):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 ≤100mmHg],即可快速识别那些可能出现典型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可疑感染的非ICU患者。在院外、急诊科以及医院普通病房,怀疑存在感染的成年患者,如果下面的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至少2条(这些诊断标准构成一个新的临床评分称作quickSOFA[qSOFA]:呼吸频率大于等于22次/min,意识改变,收缩压小于等于100mmHg),则作为更可能存在预后不良的典型脓毒症患者而被快速识别。 结论和临床意义:这些更新的定义和临床诊断标准应该取代之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中医临床路径 令狐文艳 (2000年) 科别康复科 XX市中医院 二000年一月 目录 1、中风病(急性期) (3) 2、中风病(恢复期) (11)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 疾病分期为急性期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年月日 (第1天)年月日(第2天) 主要诊疗□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 性评估、实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工作□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 护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病情平稳者早期康复 临时医嘱 □完善入院检查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 □便常规+潜血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血脂、血糖 □凝血检查 □血压监测 □心电图 □胸部 X线透视或胸部 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长期医嘱 □中风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 饮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饲饮 食 □病情较重者重症监护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内科基础治疗 □良肢位摆放和关节被动 运动 □病情平稳者针灸治疗 □病情平稳者康复训练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I级护理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 □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 □静脉抽血 □配合急救和治疗 □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 □生活与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危险性 ,分层指导患者的康复和 锻炼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年月日 (第3天)年月日 (第4天) 年月日 (第5天) 主要诊疗工作□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 护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完善入院检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 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 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性 和预后评估 □上级医师查房与 诊疗评估 □完成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防治并发症 □治疗效果、危险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一、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缺损(ICD-10:I62.006) 行颅骨成形术 (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 (1)明确颅脑手术后局部颅骨缺损病史; (2)头痛、头晕,癫痫,严重精神负担等; (3)局部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凹陷或者突出正常表面。 2. 辅助检查: (1)头颅CT 扫描:局部颅骨缺损,脑组织塌陷或者突出脑表面,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或者脑室扩张等。 (2)头颅MRI 扫描:可观察脑组织情况,有无坏死、液化,或者脑室扩张是否有间质水肿等脑积水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颅骨缺损诊断明确,临床出现严重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头位改变时症状加剧。有严重的精神负担,怕声响,怕震动,怕外伤等。大型颅骨缺损有损外观者,缺损区存在癫痫灶者,骨缺损直径在3CM 以上,使脑的组织保护受到影响者。需手术治疗,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 对于创伤处有感染,或者感染虽已愈合但不足1年者,仍有颅高压存在,清创不彻底,有碎骨片存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失常者。不建议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 2.006颅骨缺损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 光片;

急诊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引起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肺证 风热犯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5.其他疗法。 6.生活、饮食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12116)

医院康复科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院康复科的发展水涨船高般的得到了飞速提升。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性分开、完善国民健康,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加强科室建设,保证我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我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 十八大会议精神、我县各次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在全科干部职工中加强爱国主义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抢抓机遇,谋篇布局, 加强科室内涵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 的临床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争创品牌效益,不断增强全科职工的事 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改革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我科的整体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百姓放心的中医医院,把我科建设成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建设目标 把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科意志,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医院科室管理、人性化医疗流程、高水平科技创新、低成本高效经营,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力争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出一支仁心仁术、迎难而上的临床技 术与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我科中长期规划的奋斗目标,即:把我科建设成医院的一支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施先进、科室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优秀科室与重点科室。 三、初步工作规划 (一)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件,是衡量一个服务单位能否提供优质服务 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未来,我们将准备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呼吁医院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容科室的病床数,提高医院及科室硬件设施竞争能力。同时,努 力向医院申请增加和更新部分陈旧、老化的医疗设备,如:牵引床、牵引椅等医 疗器械设备,让医师在诊疗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帮助,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 有力保障。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推动科室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人才建设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是科室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卫生事业发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新生儿脓毒症的病原及临床研究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13) 前言 (15) 1.脓毒症概述 (155) 第一部分不同病原的脓毒症及早发型及晚发型脓毒症的临床特点研究 (18) 1.研究对像与方法 (18)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8) 1.2 统计分析 (19) 2.结果 (19) 3.讨论 (195) 第二部分真菌性脓毒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感染指标研究 (26) 1.研究对像与方法 (28)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8) 1.2 统计分析 (28) 2.结果 (28) 3.讨论 (36) 第三部分新生儿脓毒症的病原变迁及耐药性研究 (39) 1.研究对像与方法 (39) 2.结果 (40) 3.讨论 (43) 4.结论 (44) 综述 (49) 致谢 (59) 12

英 文 缩 略 词 表 SIR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EOS early onset sepsis 早发型脓毒血症LOS late onset sepsis 晚发型脓毒血症NICU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新生儿监护病房 CoNS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al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CRP C-reactive protein C反应蛋白PRO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胎膜早破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静脉营养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llaeter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PLT blood platelet 血小板 MPV mean platelet volume 血小板平均体积PCT plateletcrit 血小板压积 PDW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血小板分布宽度NEC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RDS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呼吸窘迫综合征IVH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脑室内出血 13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版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 (ICD-10:S02.902 ) 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 1 )闭合性颅骨骨折: 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 需手术治疗; 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 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w 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 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 术治疗; 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 2.902 )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

急诊科急乳蛾(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热毒炽盛证: 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咽部疼痛 1.观察咽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咽部肿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神门、咽喉、扁桃体、肺、气管、肾上腺、轮1—轮4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大肠俞等穴。 (二)刺激性咳嗽 1.观察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遵医嘱含服润喉丸、青果丸等以清咽润燥。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肺、气管、神门、肾上腺、咽喉、扁桃体等穴。 4.遵医嘱拔火罐,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穴。 5.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取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肾俞穴等。 (三)发热 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的变化,汗出较多时及时擦洗更换衣被。 2.高热时,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细菌毒素的排出并防止脱水。 3.遵医嘱温水擦浴帮助患者降温。 4.遵医嘱拔火罐治疗,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膈腧、大肠俞等。 5.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耳尖、神门、肺、肾上腺、扁桃体、咽喉、屏尖、轮1—轮4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宜温凉服。 (2)含服清热解毒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 (3)风热外犯者中药不宜久煎,饭后服药。 2.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合用时,前后需要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2)急性期予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静脉给药后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及有无过敏反应。 (二)特色技术 1. 耳穴压豆(详见附录1) 2. 拔火罐(详见附录1)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1)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室环境整洁凉爽,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2.慎起居,避风寒,适寒暑,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不要高声说话。 3.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邻近组织疾病。 4.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5.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二)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为宜,保证身体需要,勿食粗糙、辛辣刺激炙热之物及烟酒、肥甘厚味之品。忌食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2.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等。 3.风热外犯,当清热利咽,宜食冬瓜、萝卜、梨等食物。 4.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宜食绿豆、苦瓜、菠菜等食物。 (三)情志调理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重要性: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考虑到脓毒 症病理学(器官功能、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循环的变化)、管理以及流行病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因此需要对该定义进行复审。 目的:根据需要对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进行更新和评估。 过程:危重病医学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召集19名脓毒症病理学、临床 试验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组。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会议、Delphi程序、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分析、以及投票产生,然后送至国际专业协会,要求(在致谢中列出的31个协会)同行进行评审与认可。 来自综合证据分析的关键发现:以前的定义的局限性包括过度关注炎症反 应、认为脓毒症遵循一个从严重脓毒症发展至休克的连续性误导模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目前已有多个术语用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导致在报告发生率与观察死亡率时出现差异。工作组得出结论:“严重脓毒症”这个术语是多余的。 建议:脓毒症应该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所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 碍。为了便于临床操作,器官功能障碍可以用序贯[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增加大于等于2分来表示,其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10%。感染性休克应该被定义为脓毒症的一个类型,与单独的脓毒症相比,特别是在严重循环、分子、代谢异常方面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通过下列情况加以识别:在排除低血容量的情况下,需应用升压药以维持平均动脉≥65mmHg,以及血清乳酸>2mmol/L(>18mg/dL)。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下情况被识别: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保持平均动脉大于等于65mmHg,以及在没有低血容量情况下血乳酸大于2mmol/L(>18mg/dL)。根据这一联合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住院死亡率>40%。这个联合标准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40%。在院外、急诊科或医院普通病房可疑感染的成人患者若符合至少2项临床标准[这一标准构成一新的床旁指标即快速SOFA(qSOFA):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即可快速识别那些可能出现典型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可疑感染的非ICU患者。在院外、急诊科以及医院普通病房,怀疑存在感染的成年患者,如果下面的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至少2条(这些诊断标准构成一个新的临床评分称作quickSOFA[qSOFA]:呼吸频率大于等于22次/min,意识改变,收缩压小于等于100mmHg),则作为更可能存在预后不良的典型脓毒症患者而被快速识别。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脓毒症中医诊疗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脓毒症的诊断标准 1、感染指标: 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感染,具备下列临床特征: ①发热(深部体温>℃)或低体温(深部体温<℃) ②心率>90次/分或>不同年龄正常心率的二个标准差 ③气促,呼吸频率>30次/分 2、炎症反应的生化学指标: ①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4×109/L) 或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不成熟白细胞>1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② C反应蛋白(CRP)>正常2个标准差 ③前降钙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④血浆内毒素>正常2个标准差 ⑤血糖>L或110mg/dl(无糖尿病史) 3、器官功能障碍指标: ①低血压状态(收缩压<90mmHg,平均动脉压<70mmHg 或成人收缩压下降值>40mmHg) ②心排指数<min/m2(儿童心排指数正常值高于成人,为 L/min/m2) 或皮肤出现花斑

③低氧血症(氧合指数PaO2/FiO2<300)或血清乳酸值>3mmol/L ④急性少尿(尿量<kg/h持续2个小时以上)明显水肿 或液体正平衡>20ml/Kg超过24小时 ⑤血肌酐增加≥dl ⑥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L,或70mmol/L) ⑦血小板减少(<100×109/L) 或凝血异常(APTT>60s或INR>) ⑧腹胀(肠鸣音减少)持续时间>24小时 ⑨意识状态为格拉斯哥评分<14分 符合1中的两项以上和2中的一项以上指标即可诊断为脓毒症; 脓毒症的基础上出现 3中的任何一项以上指标者即可诊断为严重脓毒症; 出现3中的任何两项以上指标者诊断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抗感染 菌培养及药敏之前,依据医院药敏试验敏感性经验与医生的临床经验降阶梯选择一到两种抗生素 2.拮抗内毒素、炎性介质 血必净注射液50~100ml加入250ml液体静脉滴注,2~3次/日。 3.抑制毛细血管微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60-100U/kg,皮下注射1次/12h;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 4.中医辨证论治

急诊科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脓毒症高热的住院患者。 一、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热(TCD编码:BNW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脓毒症(ICD-10编码:R50.902-A4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临床常见证候: 卫气同病证 气分实热证 气分湿热证 气营两燔证 气虚发热证 (三)诊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高热(脓毒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高热(脓毒症高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高热(脓毒症高热)的患者。 2.体温>39℃。

3.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 (2)CRP、PCT、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分泌物培养、咽拭子培养;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动脉血气分析; (6)胸部X线片或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D-二聚体、血清病毒抗体、心肌酶谱、传染病相关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清气透表。 (2)气分实热证:清气泻热。 (3)气分湿热证:清热化湿。 (4)气营两燔证:清气凉营。 (5)气虚发热证:甘温除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灌肠或结肠滴注 4.针刺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失。 2.体温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以上。 3.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相关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13 急诊科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脱。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ICD-10编码:K92.20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华内科杂志,201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 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 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第一诊断为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且《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表》评分≥9分者,进入本路径。

2.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消化道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出血,不进入本路径。 4.需要手术止血或内镜止血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胃镜检查;血压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生化全套、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X线、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全腹彩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胃热炽盛,络破血溢证:清热泻火止血。 (2)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证:健脾益气止血。 (3)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益气止血固脱。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 3.针灸疗法 4.基础治疗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无呕血、便血。 2.血压、心率、肠鸣音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以上。 3.血尿素氮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值未再进行性下降。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