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十篇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十篇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十篇(篇一)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篇二)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特别讲信义。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一百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项羽的部下。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得力干将。

所以刘邦下令,只要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他一千两黄金。

但是,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

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

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

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

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也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

不久,刘邦还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篇三)国学经典励志故事简短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爱国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实用5份

爱国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实用5份

爱国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实用5份爱国的经典励志小故事 1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爱国的经典励志小故事 2在上古时期的周朝,统治者把全国分成许多小国,由他们的子弟和功臣去治理,叫诸侯国。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办法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是起过作用的。

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诸侯国独自为政,不听中央的命令,相互之间又不断打仗争夺,使全国陷入分裂和动乱的状态。

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时期。

到战国后期,人民都希望把全国统一起来。

公元前221年,秦国国君赢政经过10年征战,消灭了其他6国,建立了秦朝。

他就是秦始皇。

怎样进行管理呢?有的大臣提出,还应该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

一个叫李斯的大臣坚决反对,说应该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统一管理,才不致于造成混乱和分裂。

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见,说:“过去战争不断,百姓受苦,就是因为全国分裂、各自为政、不尊天子造成的。

如果我再分封,不是等于给自己树立敌人吗?想要安宁就难了。

”于是,秦始皇决定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

他又下令制定统一的法令,使用全国一致的文字、车辆,开通首都到各地的驿道,做到畅行无阻;对长度、重量、容量也做了统一的标准。

他还亲自到各地巡视,宣传统一的意义和功德。

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全国统一的办法,后来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

国学经典励志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一次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于是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感悟:】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学会了模仿商人的叫卖声;第二次搬到坟地附近,孟子学会了哭丧;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学会了读书和礼仪。

最后,孟子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2.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楚军攻打秦国。

在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

最后,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3. 精卫填海相传古代有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它的母亲被东海淹死。

为了报仇,精卫决定用嘴里衔来的石头和树枝填平东海。

尽管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精卫始终坚持不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4.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战败,国王勾践被俘。

为了报仇雪恨,勾践白天在吴国做奴隶,晚上则躺在薪火上,尝一口胆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5. 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个老人,他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为了能够方便出行,愚公决定挖掉这两座大山。

尽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但愚公始终坚持不懈。

最后,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感动,派来两位神仙帮助他挖掉了两座大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战国时,苏秦十次上书秦惠王,意见不被采纳,回家后发愤,瞌睡了,就用锥子刺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人求学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1:头悬梁孙敬,西汉信都(河北冀县)人,从小非常好学,因为家境贫穷,没有条件入学,便在家中自学,直到成年。

孙敬读书入了迷。

他从早读到晚,足不出户。

人们只听到他朗朗的读书声,很难见到他的身影。

孙敬觉得夜晚比较安静,读起书来效果比白天好,因此每天读到深更半夜。

但是,从白天读到深夜,毕竟非常劳累,难免打瞌睡。

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方法:用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悬住屋梁,一头扎住自己的头发。

这样,每当要打盹头往下垂时,就被绳子拉住,发根处顿时疼痛起来,睡意顿消,又可打起精神读书了。

(《太平御览》、《楚国先贤传》)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2:心不在焉古时候有个名叫秋的棋手,由于他的棋下得好,当地人都称他为弈秋。

弈秋收了两个徒弟,他每天尽心尽力教导他们,想把自己高超的棋艺倾囊相授。

但这两个徒弟完全不一样。

一个徒弟生性踏实认真。

他谦虚好学,非常专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认真思索老师所做的每一步安排,仔细品味老师的每一句言谈(。

所以,他极为准确地领悟了老师下棋的精髓,棋艺进步飞快,连老师都为之惊叹。

另一个徒弟正好相反。

他虽然天天跟在老师身边学习,但老师讲解下棋要领的时候,他的眼睛好像是在盯着棋子,可心思却被空中的大雁占据,恨不得马上搭弓射箭,射下一只。

结果,老师的讲解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棋艺依旧拙劣不堪,一丝一毫的进步都没有,老师对他极为失望。

这两个徒弟,一个成了棋艺高超的名手,另一个一无所获。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

(《·告子章句上》)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3:闻鸡起舞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

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

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一)从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

同样,年轻人在人生经历中,要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学生励志国学小故事(二)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器晚成的百里奚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

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

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

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故事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对青少年来说,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

中国古代激励故事

中国古代激励故事

1、程门⽴雪 游恭,五代时⼈,学问⼴博,⽂章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雪”讲的就是他尊敬⽼师的故事。

2、孔⼦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得知他的学⽣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

到达京都的第⼆天,孔⼦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中⼑笔,整顿⾐冠出迎。

孔⼦见⼤门⾥出来⼀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料想便是⽼⼦,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了弟⼦礼。

进⼊⼤厅后,孔⼦再拜后才坐下来。

⽼⼦问孔⼦为何事⽽来,孔⼦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所知,特地向⽼师请教。

”⽼⼦见孔⼦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的学⽣们请求他讲解⽼⼦的学识。

孔⼦说:“⽼⼦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师。

”同时还打⽐⽅赞扬⽼⼦,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来逮住它,会游的鱼⼉我可以⽤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飞的鸟⼉我可以⽤良箭把它射下来。

⾄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

⽼⼦,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时,博⼠桓荣是他的⽼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设置⼏杖,像当年讲学⼀样,聆听⽼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数百⼈召到太常府,向桓荣⾏弟⼦礼。

桓荣⽣病,明帝就派⼈专程慰问,甚⾄亲⾃登门看望,每次探望⽼师,明帝都是⼀进街⼝便下车步⾏前往,以表尊敬。

进门后,往往拉着⽼师枯瘦的⼿,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服,亲⾃临丧送葬,并将其⼦⼥作了妥善安排。

3、孔夫⼦的误会 孔⼦带领他的学⽣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连好⼏天没吃上⼀顿饭.孔⽼夫⼦实在受不住,只好⼤⽩天躺下睡⼤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的⼤弟⼦颜回见⽼师饿得很,⼼中⼗分忧伤,⼼想,⽼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乞讨.这⼀次真是天不绝⼈,居然碰上⼀个好⼼肠的⽼婆婆,给了他⼀些⽩⽶.颜回⾼⾼兴兴地把⽶拿回来,急忙把⽶倒在锅⾥,砍柴⽣⽕,不⼀会⼉,饭就熟了.孔夫⼦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股扑⿐的饭⾹,好⽣奇怪,便起来探看.刚⼀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抓了⼀把⽶饭往嘴⾥送.孔⼦⼜⾼兴⼜⽣⽓:⾼兴的是有饭吃了;⽣⽓的是,颜回竟然如此⽆礼,⽼师尚且未吃,他却⾃⼰先吃了起来.过了⼀会⼉,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碗⾹喷喷,热腾腾的⽩⽶饭,送到孔⼦⾯前,说:"今⽇幸好遇到好⼼⼈赠⽶,现在饭做好了,先请⽼师进⾷."不料孔⼦⼀下⼦站起⾝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亲,让我先⽤这碗⽩⽶饭祭奠他⽼⼈家."颜回⼀把将那碗⽶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不⾏!这⽶饭不⼲净,不能⽤它来祭奠!"孔夫⼦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把⼀块炭灰掉到上⾯,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不能把弄脏的饭给⽼师吃呀!后来,我把上⾯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饭怎能⽤来祭奠呢 "孔夫⼦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是个贤德之⼈. 4、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师的故事却鲜为⼈知.那是秦始皇统⼀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武群⾂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幼年的⽼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其中也有他的⼀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第⼀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凡",然后再合成⼀个"嬴"字.第⼆天就要背写."⽼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已多年没见过这位⽼师,听说他⽼⼈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爱的⼤⽩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豪⽓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跪拜起来.随从的⼤⾂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来,⼤⾂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师所⽤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5、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天,张良闲游到⼀座桥上,遇见⼀位穿褐⾐的⽼翁.那⽼翁见张良⾛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翁时,⽼翁⼜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翁穿上了鞋.⽼翁没客⽓,笑眯眯地离开了.临⾛时留下了⼀句话:"⼩⼦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等我."张良按⽼翁的指⽰,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翁早呆在那⾥,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翁来得晚.⽼翁这回更不⾼兴了,只是重复了⼀遍上回说的,就拂袖⽽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会⼉⽼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城⼭下的那块黄⽯,便是我的化⾝."说完飘扬⽽去.天⼀亮,张良打开书⼀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祖刘邦的⾼级参谋.。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

古代励志故事引言古代励志故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向读者传达鼓舞人心、启发思考的故事形式。

这些故事既富有文学性,又能传达积极的价值观和发人深省的思想。

在古代,人们通过这些故事来教育孩子和激励自己。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励志故事。

故事一: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性善论”并主张“教育人民”。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学好书法和音乐。

孟子告诉他们一个励志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叫王襄的人,他非常喜欢书法和音乐,但因为自己没有天赋,所以常常感到挫折和失望。

王襄听说了孟子的名字,决定去求教他。

孟子对王襄说:“学习书法和音乐,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

我们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但只要你不放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只要你每天都坚持练习,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在书法和音乐方面有所成就。

”听了孟子的话,王襄感到非常受鼓舞,他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书法和音乐。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襄终于在书法和音乐方面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艺术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天赋和条件如何,只要我们不放弃,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故事二:韩信用兵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将领,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有一次,韩信面对一支比自己的军队强大的敌军,他用一种巧妙的战术取得了胜利。

故事中,当韩信看到敌军军营中的火柱冒起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令部队挖掘一个大坑,然后在坑中放置大量乾草和木头,并等待敌军的进攻。

当敌军越过坑时,韩信立即下令点燃乾草和木头,大火熊熊燃烧起来,令敌军陷入混乱之中。

韩信趁机发动攻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强敌时,我们不要气馁和退缩,而是应该寻找机会和创造条件,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故事三:曹操嘲笑木杓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谋略。

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关于木杓的故事,对一个人的志气和坚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故事中,有一个叫庞统的人,他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勤奋和聪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励志故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范仲淹苦学
选文导读
人世间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都是磨炼英雄豪杰心志的洪炉和铁锤,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为国家担负起艰巨的任务,创造光明的前途。

请记住:“人生路,处处风雨阻;莫畏难,有志事事成!”
范仲淹苦学
朱熹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

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
[1]孤: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亲人。

[2]或:有时,或者。

[3]昏怠:昏沉困倦。

[4]辄(zhé):往往,总是。

[5]沃:浇,这里指“洗”。

[6]啖(dàn):吃。

[7]既(仕):考取功名后。

[8]谗(chán):说别人坏话。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诵:吟诵。

[11]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昏沉疲倦,往往用水洗脸。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由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
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

他经常自己吟诵说:“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选文鉴赏
本文表现了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尤其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任末好学勤记
选文导读
勤学的成语、典故非常多,如: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一心一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聚精会神、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等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文化中“勤学”文化的内涵。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1]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2],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3],暗则缚[4]麻蒿[5]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注解
[1]笈:书箱。

负笈:背着书箱。

[2]庵:小草屋。

[3]映星望月:指在星月下读书。

[4]缚:绑。

[5]蒿:蒿草。

参考译文
任末14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

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选文鉴赏
《任末好学勤记》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不动笔墨不动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随时记录,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二是读书应有选择,“非圣人之言不视”,其意是应读好的、有益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