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_以永康五金特色产业为例

合集下载

2023年五金之都永康:小家电行业呈多元发展趋势报告模板

2023年五金之都永康:小家电行业呈多元发展趋势报告模板

2023/9/25
Yongkang Hardware Capital: Strong momentum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the small home appliance industry
永康五金之都:小家电行业多元发展势头强劲
REPORT-Gino
TEAM
永康小家电产量增长30%,新兴产品产量逐年攀升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永康市的小家电产量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30%,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电热水壶、电饭煲、电风扇等传统小家电产品的产量占据了总产量的70%,但同时,空气炸锅、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新兴产品的产量也在逐年攀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超过80%的小家电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地区。这充分证明了永康小家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永康五金之都:小家电行业多元发展永康五金之都:小家电行业多元发展势头强劲
永康市,被誉为“五金之都”,以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精湛的制造工艺而闻名。这个位于中国浙江省的小城市,以生产高质量的五金制品,如锁具、厨房工具和工具箱等,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五金制品的重要供应基地。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永康市的小家电行业正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
永康市,被誉为“五金之都”,以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精湛的制造工艺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古老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成为小家电行业的全球领导者。
永康市凭借其丰富的产业布局,适应并引领了这个行业的多元发展趋势。其工业园区内的小家电生产企业犹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公司凭借其独特的创新设计和出色的生产工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永康五金之都的概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永康市拥有超过3000家五金制品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几乎占到了全国五金制品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这样强大的产业背景下,小家电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永康五金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永康五金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永康五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经管022091班王晶晶 46号【摘要】永康市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乡。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永康五金实现了从传统五金到现代五金的转变,它的发展路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永康市具有五金特色的区域经济为对象,分析了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了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永康;区域特色经济;五金产业;现状;对策永康,是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一个浙中小城。

永康市以“五金”闻名全球,永康的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仅占5%,在浙江省各个县(市)中排名最末,但第二产业却占了70%,全省比例最高。

而其中五金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占GDP的30%。

永康五金凭借其产业特色、市场分额等在全国五金行业占据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永康五金的发展现状(一)五金溯源位于浙江中部的永康市,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

永康不仅是一个山川奇秀、物产富饶的城市,还是一个全国闻名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常活跃的五金之乡和百工之乡。

永康五金历史源远流长,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集南朝·陈·虞荔所著《鼎录》,这部鼎器的权威著作记载了永康自古流传的"黄帝铸鼎"一说。

当地学者认为,"黄帝是五金之祖,永康是五金之源。

而在宋代后,许多永康铜匠、铁匠、锡匠走南闯北,为后人留下深厚的五金文化。

这一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造就了五金机械产业为主导的永康区域特色经济。

(二)浪潮经济永康五金,曾掀起3次几乎席卷全国的五金产品潮:保温杯热、防盗门热和滑板车热。

潮过之后,在中国科技五金城,现在留下了“保温杯街”、“防盗门街”和“滑板车街”。

也正是这些五金产品潮像一个个巨浪推动着永康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温杯热的开始,让许多人从保温杯上看到了永康这个陌生的名字,让永康五金真正的闻名于天下。

当然竞争市场也展现了残酷的一面,随着买卖双方市场的对换,保温杯最低跌到了10元,许多企业因此亏损。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摘要:一、永康五金的发展背景1.永康市地理位置及特点2.永康五金的历史渊源二、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20 世纪80 年代)2.成长阶段(20 世纪90 年代)3.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三、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优势1.政策支持2.产业链完整3.技术创新能力强4.市场竞争力强四、永康五金产业的挑战与对策1.环境保护问题2.产业升级压力3.品牌建设不足4.应对策略五、结论1.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成就2.展望未来正文: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五金产业的重要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永康五金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五金产业集聚区。

一、永康五金的发展背景永康市地处浙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自古以来,永康人民以勤劳智慧著称,为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永康五金产业开始崭露头角。

二、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永康五金产业以家庭作坊为主,主要生产农具、餐具等生活用品。

在这个阶段,永康五金产业逐渐形成了以铁器、铜器、铝器、不锈钢器等为主的五金产品体系。

2.成长阶段(20 世纪90 年代)20 世纪90 年代,永康五金产业进入成长阶段,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五金企业。

在这个阶段,永康五金产业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厨房用品、工具、建筑五金、日用五金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3.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21 世纪初,永康五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对永康五金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永康五金企业逐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拓展国内外市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三、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优势1.政策支持永康市政府高度重视五金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永康五金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别样的风情与活力 走进中国五金之都

别样的风情与活力 走进中国五金之都

别样的风情与活力走进中国五金之都摘要:永康的五金文化将永康孕育成了著名的“百工之乡”,而素来讲究“精、细、慢”的永康工艺在日新月异、讲究“快文化”的经济社会不得不面临重重考验。

在新时代如何让五金文化活起来,成为了永康人想要讲好永康故事、实现永康经济腾飞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永康;五金;文化一、五金文化的渊源永康,别名“乌伤”、“丽州”。

相传三国东吴时期,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感叹这里山清水秀,祷告人间能够永保安康,不久后孙母病愈,孙权大喜赐名为“永康”。

永康位于浙中山地丘陵区块,属于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构造,红壤广布,田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所幸金属矿藏丰富,永康人多带着有关五金的一技之长离乡谋生。

永康的五金文化渊源深厚。

晋朝人郭璞注《山海经》引张氏《土地志》云:“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

”永康民间亦流传着黄帝铸鼎的传说,五金之祖轩辕黄帝曾组织部落炼铜、铸鼎、炼丹,就在黄帝脚踩金莲、骑龙升天之际,其部落的一支留下来,成了永康的先民,永康就成为了五金之源,勤劳精明的永康人就此踏上了一条艰辛而又辉煌的五金之路。

自此之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汉代打铁刀、晋代铸铁剑、唐代制菜刀、剪刀、锄、犁。

宋代更有许多的五金工匠以“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哦” 的吆喝声响彻大江南北。

元代,永康铁锁闻名天下,被征入贡品之列。

明代抗清名将郑成功命永康铁匠制作各种兵器,用于战场。

清代能制无缝枪管,用作火铳。

清道光《永康县志》载:“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然朴拙不能为精巧……多鬻技于他乡。

”二、五金文化的品质“熊熊炉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闯四方”,五金文化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人永康人的血液当中。

永康的青壮年男子(俗称“手艺侬”)常年肩挑箱笼行担,翻山越岭,走南闯北,在异乡的屋檐下讨生活,这一路历尽艰辛,凶险相随,有的甚至命丧他乡。

但是他们一直以敢想、敢闯、敢干,具有积极向上的草根精神,用双脚丈量千山万水,用巧嘴说尽千言万语,推销着自己的手艺,打响了永康五金的名气。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

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提纲】一、引言二、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三、永康五金产业的优势与特点四、永康五金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五、结论论永康五金的发展历程胡华晓永康五金产业是我国五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五金产业的重要基地。

本文旨在探讨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优势与特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永康五金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永康五金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五金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研究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揭示五金产业发展的规律,为我国五金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历程1.永康五金产业的起源永康五金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以生产农具为主。

随着市场的拓展,永康五金逐渐向建筑五金、家具五金、厨卫五金等领域拓展。

2.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阶段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升级期。

初创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永康五金产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规模较小。

成长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永康五金产业开始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

成熟期:本世纪初至2010年左右,永康五金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转型升级期:2010年至今,永康五金产业面临环保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开始向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化生产等方向转型升级。

3.永康五金产业的主要成就永康五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领先、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强等。

三、永康五金产业的优势与特点1.产业链完整:永康五金产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渠道等完整的产业链。

2.技术水平领先:永康五金产业注重技术创新,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市场占有率高:永康五金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解读永康五金“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解读永康五金“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

解读永康五金“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永康“十年十倍”的发展奇迹永康市,国土面积10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七山二水一分田。

1992年,撤县建市,十年弹指一挥间,永康实现了GDP和财政收入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十年十倍的大步跨越,迅速崛起为浙江中部的一只“小老虎”。

2001年,永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06亿元,财政总收入8.01亿元,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名列第70位。

今年全市GDP有望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有望超过10亿元。

五金产业是永康的支柱产业,全市有五金机械企业近万家,生产领域涉及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七大类2万多种产品,永康被誉为全国区域性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

特色五金产业铸就强力“引擎”永康市五金文化源远流长,自宋朝开始就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美誉。

目前,永康已经成为全国防盗门、电动工具、农机产品、不锈钢制品、电动滑板车、衡器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的经济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依托以五金机械为主的工业经济带动,永康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中位居第46位,并入围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

“永康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托起当地支柱产业的强力引擎。

”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长林介绍说,该开发区前身为永康市五金科技工业园,2002年8月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总体规划面积46.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10平方公里的园区开发建设。

目前,永康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浙江20个重点示范工业园中最大的产业特色工业园,浙江中部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性工业区、科技区。

据统计,开发区现已累计引进入园企业208家,聚集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电动车、汽摩配、防盗门、小家电及厨具、有色金属压延等八大类五金行业企业。

其中全国行业龙头企业9家,“国字号”大型集团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第二产业就业人数3万多人。

永康科技五金城

永康科技五金城

中国科技五金城。

一、中国科技五金城市场概况中国科技五金城,总占地1000亩,拥有一期、二期两个市场群,整个市场已建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规划66万平方米,营业店铺4500余家,经营日用五金、建筑五金、工具五金及机电设备、金属材料、装饰建材等数万种五金产品及相关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进场交易客商2万余人次,日货流量超千吨。

近几年五金城市场成交额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2006年市场成交额达260多亿元。

一期为老市场,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科技五金城金城市场”;二期市场占地500亩,于2004年投入运营,设有车类和摩托车配件、机械五金配件、电子电器、装潢五金、紧固件、机电、工量具、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健身休闲产品等交易区。

二期市场全部按照浙江省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要求建设,是一个建筑档次高、功能配套齐全的五金商贸新区。

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科技五金城金都市场”。

二、中国科技五金城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科技五金城以永康五金产业为依托,强化市场管理,注重与科技、文化、信息联姻,使五金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兴旺繁荣的新路子。

(一)、注重规范管理,促进市场发展作为永康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永康市委、市府始终重视五金城的开发和建设,专门成立了五金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培育中国科技五金城,并成立了五金实业开发总公司和中国科技五金城有限公司,负责市场的物业管理,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对五金城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培育,从而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保证。

在市场日常管理中,五金城管委会积极处理好与政府职能部门如工商、金融、供水、供电、技术监督、财税等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上求同存异,形成合力,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共同搞好市场;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组织网络,相继组建成立五金城商会与妇委会、治保委、治调委、义务巡逻队等群众性组织,发挥市场经营户自治作用。

并定时召开群众组织成员座谈会,增进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沟通与了解,从而实现经营者自我管理。

五金制品行业论文

五金制品行业论文

一、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现状1、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形势五金制造业是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是永康市的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方向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为永康五金制造业在更大范围、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永康外贸队伍发展迅速,企业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新兴产品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五金之乡”特色日益凸现。

国际市场不断开拓,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占有量持续增加。

出口贸易市场已达五大洲,外贸出口增长点已逐渐集中到经济较发达的东亚、欧共体和北美地区。

实现了通过永康外贸公司、进出口公司直接出口;委托异地的外贸、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等方式的出口渠道多元化。

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但投资项目单一。

2、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优势(1)产业优势。

永康五金已从传统五金走向现代大五金,五金产业产品涵盖1万多个品种,其中出口创汇产品500余种。

(2)市场优势。

五金市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产业市场趋向优化。

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和浙江省重点市场,现已成为永康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是“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的重要舞台。

(3)民营经济优势。

目前永康市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5%,民营企业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和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在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占了8强。

(4)区域优势。

“一园十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五金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改变了永康的城市架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资源制约一是用地紧缺。

永康市人均土地低于浙江平均水平,而五金工业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而有些实力企业却在利用各种途径大量屯集土地,造成土地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电力紧缺。

永康市电力资源严重不足,使企业出现开工不足或自备发电机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导致了利润的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191基金项目:2007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07CGYJ006Z )。

作者简介:宁自军(1976- ),男,陕西韩城人,嘉兴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以永康五金特色产业为例宁自军,范丽娟(嘉兴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 要:以永康五金特色产业兴起与发展为例,就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与机理进行了分析。

认为作为特定区域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域文化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塑型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制造业;永康 中图分类号:F127155Reg i ona l Culture and the D evelop m en t of Reg i ona l Character isti cs I ndustry—An Exam ple of Y ongkang Hardware I ndustryN ING Zi -jun,F AN L i -juan(School ofM athe matics and I nfor mati on Engineering,J iaxing University,J iaxing,Zhejiang 314001)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ent relati on and mechanis m bet w een regi 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 opmentof regi on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by citing the rise and devel opment of hard ware manufacturing in Yongkang as an ex 2a mp le .According t o the paper,regi onal culture,as a s pecial for m of culture in a certain regi on,p lays an i m portant r ole in the devel opment of the regi onal economy .It has molding and facilitating functi ons in the p r ocess of the devel op 2ment of regi onal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Key words:regi onal culture;characteristic industry;manufacturing;Yongkang文献标识码:A 1 文章编号:1008-6781(2009)05-0039-05一、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概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由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是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形式,它通过行为选择和激励作用,以及对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发展事实表明,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特质现象,它们中的每一个因子都与其他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活动本身不可能产生出对于经济活动的价值肯定,而是地域文化赋予了特定产业发展的意义,因此,作为特定区域一种特殊形态的地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之所以取得高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费孝通(2003)在对温州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指出,温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八仙过海”: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

这种地域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得以延续,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脉脉相通,・93・第21卷第5期2009年9月Vol .21No .52009.9 嘉兴学院学报Jou rna l of J iaxing U n iversity 这是历史的必然联系。

[1]特色产业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特定的产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是历史和偶然事件的影响、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或预期的作用。

“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在谬尔达尔(Myrdal,1944)的《进退维谷的美国》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他表明数量微小的优势如何扩张,由地域文化所形成的区域群体的工商业传统促使了产业特定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发育和集聚,是特色产业区形成的源头,在此之后,积累过程便开始发挥作用,而循环积累过程有滚雪球般的效果,导致产业长时期地锁定某个地区。

事实上,在浙江的诸多地区,都可以发现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

本文试图以永康五金制造业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就地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与机理进行分析。

二、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特色产业区通常也称为马歇尔产业区,意大利学者贝卡蒂(1991)将产业区定义为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

事实表明,不论是意大利萨梭罗瓷砖制造业,还是英国的hi -fi 等产业集聚区,其形成都与本身地域文化相关。

特色产业区的兴起需要在该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起源的充分条件,因为市场的扩张、企业家的出现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均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特色产业区作为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特有的方式、学习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产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

从永康特色五金产业区的兴起与发展看,作为“酵母”的产业特定要素在特定地域的集聚引发了特色产业区的兴起与演化。

1.资源禀赋与群体的工商业活动从历史和现实看,区域群体的工商业活动与地域资源禀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工商业传统,反映了特定地域空间上与工商业相联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观念。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活动的地域封闭性,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流通受到制约,群体的工商活动最初与地域要素禀赋相关。

早期手工业生产只是简单地利用与改变自然物的形状和物理特征,使之适应人类的生活需要,商品流通以物物交换为主,这种粗放经营使资源禀赋成为决定区域产业选择和产品生产的主导因素,受时空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些空间区域中所形成的商业群体,生产经营十分相似,产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从地理位置上看,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半山区,全县面积1049平方公里,境内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最广,约占全县面积的3/5。

1929年全县耕地总面积30余万亩,其中平整土地116万多亩,开发红土丘陵312万亩,1949年全县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为15万多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6亩,其中5个乡镇人均耕地面积在015亩以下,最少的方岩镇0132亩,是全省人口密度较大的县之一。

这里不仅人多地少,而且土地贫瘠,据农业部门的测试,土层一般仅30多厘米,以至不少山岩裸露。

[2]另据《永康县志・水利志》记载,由1948年上溯,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永康就发生了120起大的自然灾害,平均每隔8年就有一起。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这样的自然条件,若单纯依靠本地资源,走农副相辅的道路存在极大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永康地处金衢盆地外侧,交通闭塞,与外地的物资交流一般只能靠肩挑背负,因此永康人历来以外出离乡靠做手艺谋生为主。

在离乡谋生的途中,他们与小五金结下缘分。

首先,永康手工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永康已有了青铜器制作,汉代出现铜驽机、铜箭等兵器和铜勺铜碗等生活用品的生产,五代出现了能够打制锡器的工匠。

据记载,永康东部的铜山、铜孔屏一带,在唐朝就设有铜冶炼场,至今尚有残存炉渣发现。

五金冶制技术的日益成熟,千百工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成为当地老百姓外出谋生手段。

从宋代起,许多永康铁匠、铜匠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在传・04・ 嘉兴学院学报 第21卷第5期统农耕时代,就奠下五金手工业基础。

其次,小五金工艺并不复杂,谋生的工匠肩挑一副担就可外出,一头是工具箱,一头是家当。

在旧社会,他们风餐露宿,奔走四方,以一技之长换取衣食,走到哪里,挑到哪里。

再次,小五金加工最初以技术服务于顾客,通常是以旧翻新,用废料按照顾客的要求加工即可,因此服务市场非常广阔。

永康的能工巧匠素以人多艺精著称于世,他们串街走巷,上门服务,在神州大地留下“打铁打铜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美誉。

悠久的五金手工业传统,在历史上是永康人谋生的手段,从业人员不断增多,1929年为4827人,1936年为5931人,1949年9609人[3],由此可见,小五金工业在永康具有传统性和广泛性。

21五金文化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产业特有的技术方式专业化产业区的特色之处往往在于知识与技术的内生性,永康小五金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说明,其一出现便是一种商品性生产,最初以技术服务为主,工匠们以一技之长,走村串寨,上门服务。

然而与小五金生产有关的技术、技巧、技能与经验等知识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与沉淀过程,知识与技术积累经历了一代代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后流传至今,除了通用或文本化的知识外,与产业相关的特定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

大多数情况下,特色产业中关键性的知识与技术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如在一个生产工艺品“金元宝”的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是工匠们将一叠32开大小的锡片,用锤子敲成8开大小薄如蝉翼的锡箔,既不能敲死(粘在一起),又不能敲碎,诸如此类的打铁、翻锉、打铜、打锡、钉秤等意会知识与技术,成为永康人世代相传、历史积淀而成的产业特定知识,弥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在地理空间的传播与扩散能力很弱,形成明显的地域性模块分布,孕育着特色产业区的形成。

以打铁技术为例,永康汉代有铁刀生产,晋代有铁剑生产,元代永康的铁锁曾作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有永康铁匠为之打制兵器,清代,永康铁匠已能打制无缝枪管,民国时期以打制农具、生活用具为主,1983年芝英五村,就已经成为一个生产铁皮箱、冰模、音箱铸件、铁铸椅脚等小五金的专业村,工业总产值达13917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12%。

[4]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看,小五金冶炼技术在历史上与永康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永康特色的产业发展态势与比较优势。

尽管时代变迁有可能使传统的小五金产业发展经历波折,但是,构成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依然存在,一旦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好转,传统产业的复苏与发展不仅可以预期,而且能为区域产业发展以及形成产业特色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