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大观园中各大庭院
红楼梦对四个院子的描写

红楼梦对四个院子的描写
在《红楼梦》中,有四个被详细描述的院子,它们分别是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和梨香院。
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处,他曾作螃蟹诗,表现出他的才情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这个院子有着非常精心的设计和装饰,比如粉垣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镂,葩吐丹砂。
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贾政评价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院落小巧精致,有着粉墙、月洞门、翠竹等元素。
蘅芜苑的院落则以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数百株杏花盛开,粉红如火蒸霞一般。
梨香院则是一个拥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的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
这四个院子各有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也展示了《红楼梦》中丰富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红楼梦》大观园赏析

园林赏析之《红楼梦》大观园《红楼梦》以瑰丽的文学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座如梦似幻的“文笔园林”——大观园,它是曹雪芹总结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的特色而创作出来的世外桃源。
大观园中的建筑,或雄伟、或秀雅、或安谧、或流动,处处体现着古典建筑的永恒魅力。
赏大观园园林艺术之美富丽堂皇,桂殿巍峨大观园与一般的私家园林有所不同,它是专为贵妃贾元春省亲而建造的。
通过原著可知,大观园的主体——省亲别墅,就由正殿(带月台)、侧殿、大观楼、东飞楼(缀锦楼)、西斜楼(含芳楼)组成。
《红楼梦》中第十八回贵妃省亲中这样描述:贾妃乃下舆。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幔,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
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如此富丽堂皇,正应了贾元春所题一绝“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移步换景,撮奇揽胜大观园中不仅有着帝王苑囿的气势,更具有江南园林的典雅之美。
如书中第十七回中写到: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
忽闻水声潺谖,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江南园林艺术讲究“欲扬先抑”,这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
而“曲径通幽”的造园方法在大观园中也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红楼梦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曲径通幽】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开门见山“,当您走进大观园后,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翠障似的假山挡在前面,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应,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一条羊肠小径,镜面白石上的题字是贾宝玉所题,取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强调赏景路线曲折起伏,变化万端,反对一览无余,正像贾政所说的“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座假山正是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愈露先藏景愈藏,景界愈大”,大观园之景被这座假山所挡,我们只有穿过这羊肠小径,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观园内的秀丽风光。
【怡红院】是贾宝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个院落是大观园内最为豪华、最为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
三开间的垂花门楼,四面是抄手游廊,五间正座,三间抱厦,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正房上有题额“怡红快绿”,是元妃省亲时根据宝玉所题的"红香绿玉"改写的,暗示着门前的西府海棠和几本芭蕉。
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人,他的别号叫降洞花主、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服待他的人有40人之多。
怡红院是宝玉与园内众姐妹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一系列重要的故事都在这个地方发生,“晴雯撕扇”、“平儿理妆”、“病补雀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最有趣的是"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潇湘馆】是林黛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小小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屋。
这里的建筑与其它院落不同,不仅精巧纤细,而且在油漆彩绘方面也采用冷色调的"斑竹座"技法,泪痕点点,所谓"斑竹一枝干滴泪"活生生地映出这里主人公寄人篱下,以泪洗面的孱弱形象和弧高自许,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姑表妹,诗号“潇湘妃子”,宝玉称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图说《红楼梦》系列之红楼人物住所大观园景点简析

荣国府
• 荣国府为一正两厢鹿顶钻山形式的多进四 合院。府中分中、西、东三路,中路依次是 荣府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厅、荣 禧堂;西路有西角门、垂花门、大理石屏风 穿堂、贾母花厅、荣庆堂、凤姐院;东路是 贾政书房。东侧是仿江南园林。占地面积2. 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共有房 间212间,游廊102间。
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
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槅扇,上面 悬着一个匾,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 章闪烁。(第26回)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怡红院(宝玉,别号怡红公子)
空间。除了那四首四季即事诗外,还有许多比较经 典的故事和画面。例如:第25回隔花人远天涯近, 第26回黛玉独立花阴悲泣,第31回晴雯撕扇,第41 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44回平儿理妆,第52回晴 雯补裘,第63回怡红夜宴,第77回海棠预老,第94 回海棠花妖、宝玉失玉……
暖阁
穿衣镜
榻 抱厦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怡红院”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 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 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整个院落富丽堂皇,花团锦簇, 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玫瑰、宝相,一带水池,美不胜收。“怡红院” 上悬“怡红快绿”匾额,“红”指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 蕉。室内陈设无不透着主人的脂粉气,这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 姐妹们常相聚会、频繁活动的场所。怡,赏心悦目,红,美人如玉,暗示宝 玉置身脂粉堆的多情。“怡红院”,很多青楼都用这个名字,本是花柳之地, 却在高雅之中,暗示宝玉的与众不同。
红楼梦大观园

北京大观园【曲径通幽】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开门见山“,当您走进大观园后,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翠障似的假山挡在前面,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应,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一条羊肠小径,镜面白石上的题字是贾宝玉所题,取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强调赏景路线曲折起伏,变化万端,反对一览无余,正像贾政所说的“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座假山正是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愈露先藏景愈藏,景界愈大”,大观园之景被这座假山所挡,我们只有穿过这羊肠小径,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观园内的秀丽风光。
【怡红院】是贾宝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个院落是大观园内最为豪华、最为富丽堂皇的一个地方。
三开间的垂花门楼,四面是抄手游廊,五间正座,三间抱厦,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正房上有题额“怡红快绿”,是元妃省亲时根据宝玉所题的"红香绿玉"改写的,暗示着门前的西府海棠和几本芭蕉。
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人,他的别号叫降洞花主、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服待他的人有40人之多。
怡红院是宝玉与园内众姐妹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一系列重要的故事都在这个地方发生,“晴雯撕扇”、“平儿理妆”、“病补雀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最有趣的是"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潇湘馆】是林黛玉进大观园以后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小小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屋。
这里的建筑与其它院落不同,不仅精巧纤细,而且在油漆彩绘方面也采用冷色调的"斑竹座"技法,泪痕点点,所谓"斑竹一枝干滴泪"活生生地映出这里主人公寄人篱下,以泪洗面的孱弱形象和弧高自许,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玉的姑表妹,诗号“潇湘妃子”,宝玉称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上海大观园,精致工巧的红楼园林(一)

上海大观园,精致工巧的红楼园林(一)上海大观园位于上海青浦区淀山湖畔,是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仿古园林。
大观园在设计上利用江南水乡的特点,以湖泊为中心,并以池塘、溪水连接各景点,构成有动有静的水系,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
走过一条长长的林荫道,右转不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柱础上雕有莲花形须弥座,整座牌坊为三门单檐,檐下有中国传统木结构斗拱。
牌楼上方正中额书有“太虚幻境”四字,太虚幻境应是指梦幻的仙境。
在《红楼梦》中,通过太虚幻境伏下了大观园女儿们的命运与结局。
走过太虚幻境牌坊,迎面是一座名为“女娲遗石”的巨型照壁。
照壁上的花岗岩浮雕讲述了《红楼梦》故事的诞生过程。
《红楼梦》它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府的兴衰。
由于书中描述主人公贾宝玉是女娲炼石补天弃之不用的一块顽石,《红楼梦》最初名为《石头记》。
巨型照壁背面是描绘金陵十二钗的群芳争艳图,浮雕画面居中的人物是太虚幻境之主的警幻仙子,在她的四周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妙玉、李纨、王熙凤、史湘云、巧姐、秦可卿、贾元春、贾惜春、贾探春、贾迎春。
大观园的正门是一座五开间的门庭,门庭内是朱红色的大门和梁柱,金黄色的铜质门环,门庭檐下悬有“大观园”金字匾额,门庭前雄踞一对高大的青石狮子。
门庭的两侧各有一座砖雕挂落,工艺精细的边门。
过门庭,向右绕过曲径通幽的大假山,来到一个清幽的池塘旁,一座石桥横跨池塘之上。
由于石桥之上建有沁芳亭,因此石桥也被称为沁芳桥,这里是大观园中景致极佳之处。
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常常幽会于沁芳桥上,大观园中许多动人的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
走过沁芳桥,便是体仁沐德,这里是元春回荣国府省亲时下轿小憩更衣之处。
《红楼梦》第十八回描述元春坐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
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扶起贾母等人。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
写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两处住所的名字

写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两处住所的名字写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两处住所的名字怡红院是贾宝玉进大观园后的住所,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园锦簇,剔玲珑,后院满架蔷薇,一带水池,是大观园中最为华丽的房屋,也是金陵十二钗常聚会活动的地方。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
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居住建筑:怡红院: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别号绛洞花主、富贵闲人,绰号无事忙的贾宝玉的住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
潇湘馆:散寄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
今书房亦称“馆”,客舍为“假馆”。
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
蘅芜苑:“苑”,帝王之院囿。
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
稻香村:李纨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
秋爽斋:“斋”,书房也。
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
暖香坞(蓼风轩):“坞”是位于地势凹陷处的建筑,“轩”指位于地势高敞处的建筑,一般认为是贾惜春的住处。
但实际上著书者对此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构思,书中提到为贾惜春的住处共有三处,且各不同(见于第二十三、第三十七和第五十回)。
红楼梦大观园各人住处的描写

红楼梦大观园各人住处的描写《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简直是个宝地!那些住在里面的人,每一个地方都透露着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真的是有故事的。
别看大观园有那么多座院落,可每一处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仿佛每个角落都藏着一个小秘密呢。
首先说说贾宝玉住的地方,简直就是个“温馨小窝”。
他住在“宁国府”的东侧,那地方叫“怡红院”,名字就好听吧,听上去就很温暖。
院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院内的摆设也充满着艺术气息。
说实话,这儿比大多数人家的豪宅还要讲究。
你看看,院子里有那么多盆栽,花草繁盛,特别是那株梅花,常年都在开花,贾宝玉最喜欢。
怡红院里的屋子也很特别,装修虽然不算奢华,但简约又有品位,书桌上常常放着一堆书,床边常常堆着些古玩,随便看一眼就能感受到他对文化的热爱。
哎,说实话,贾宝玉这小子也挺享受的,尤其是那些美丽的女子们进进出出,每天都可以和她们聊聊,随随便便就有那么多女人围着他转,想想都让人羡慕啊。
再说说林黛玉,她住的地方,哦,那叫一个别致。
她的住处叫“潇湘馆”,听名字就知道,跟她的气质很匹配。
潇湘馆的位置挺好,后面靠山,前面有水,别提多清幽了。
院子里的松柏树四季常青,那种孤高冷艳的感觉,正好符合林黛玉那种既柔弱又倔强的性格。
她的房间是最文艺的,窗子常常开着,微风一吹,细柳垂,院外那几棵古树也像是在和她低语。
她床头放的,都是一些古书和诗卷,连她自己都常常一个人捧着书看,偶尔写写诗,真是个书香世家的闺秀。
要是有人去看她,她总是那么淡淡地坐着,不太多说话,仿佛她的世界里,只有诗书和她那无尽的忧伤。
她的那种气质,走到哪里都是吸引眼球的,只是她自己好像一点也不在乎那些目光。
说完了林黛玉,再来聊聊薛宝钗吧。
她的住处叫“暖香坞”,听名字就觉得很温暖,充满了人情味。
这里比起林黛玉的潇湘馆来说,显得更加宽敞、实用,也没那么清冷。
暖香坞里到处都散发着一种平和的气息,院子里的花草都是很温顺的品种,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屋内布置得也是极有心思,摆设精致又不失大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大观园中各大庭院
X 大观园中各大庭院与院主
湘馆与黛玉
黛玉在红楼里首先被人记住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的才气,对于她的才学曹公已经在判词上说明了“堪怜咏絮才”。
对于这个典故可以参看《世说新语》所载谢氏一门对雪设喻的事例。
话说某一冬日,东晋重臣谢安举族雅集,与兄弟子侄辈一起讲文论道。
恰逢天降大雪,谢公忽发兴致,问大家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一个侄子谢朗张口就来:“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另有所喻:“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罢,哈哈大笑。
谢道韫是我国古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用她的典故无疑告诉我们黛玉卓荦的诗词才华。
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曹公在书中描述过2次,一次是贾政带领众清客为刚建好的大观园题匾额对联,从地理位置、整体轮廓上描述潇湘馆。
书中原话“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
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另一次是贾母带领众儿孙邀请刘姥姥逛园子,刘姥姥何许人也,一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妇女,用一个山野村姑的眼光开看待黛玉的住所,又是另一番的描述:“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由此可见潇湘馆摆放最多的就是书籍,前庭多得是茂盛翠竹,遮出一片幽静的小天地,后院是大株梨花兼芭蕉,一个典型的文人吟诗作词的好去处,才女、庭院相配宜章。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被历代文人奉为高洁自好的精神象征,倍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推崇。
潇湘馆不缺的就是千百竿翠竹,竹子象征高风亮节,庭院用翠竹构景,这正喻意了主人不同世俗的清高,而后院的梨花、芭蕉也是有深意的,梨花一支春带雨,无疑为我们勾画出一个才女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潇湘馆看时光从指缝中慢慢流逝,却只能把眼泪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在园林布置中芭蕉多种植于庭院,姿态扶疏,绿荫如盖。
主室内湘帘掩窗,棋桌中置,书架累叠诗书,布置富丽雅致,茜
纱窗下,黛玉观芭蕉在“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中摇曳,把自己的心事寄情于诗词。
整个潇湘馆是以绿色为主色调,荫翳可人,静谧悠远,绿意满天,生机盈然。
黛玉的清高用园林布置来表象除了植物暗喻以外,就是原文描写潇湘馆“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书中又叙述通往潇湘馆的路是翠竹夹道,羊肠小路,小石铺地,青苔布满,就是一个园林铺地也是有含义的,在中国园林设计时庭院以石铺地象征山的余脉,馆后有清泉加强山的意象。
而潇湘馆的布置也正体现了这一隐居山野思想,由此可见,黛玉有着隐遁山林的心态,因为她清高,不屑于在红尘中尔虞我诈,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她是书中惟一劝说宝玉不求功名,不为官宦。
我以为黛玉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历代文人骨子里深深滲透的孤傲和清高。
比如陶渊明的清高促使他自我罢官,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野生活。
而黛玉不能离开贾府作一个闲云散鹤的世外人,就在大观园中自遮一处幽静地,躲进小屋成一统,但是她的清高却遮不住在深幽的潇湘馆里发出“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低吟。
衡芜苑与宝钗
在红学界中对薛宝钗的评价分歧很大。
有人说她蕙质兰心,也有人说她虚伪残忍、老奸巨猾。
但我自己认为宝
钗不过是圆滑的做人,在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里生活,做人要有策略,要不还不象黛玉一样招人怨,众人毁谤,最后逼迫黛玉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哭泣,宝钗博学多才,甚至但凡书上提及的草木之名也无所不晓,致使史湘云甘拜下风,佩服她“知道的竟多”,惜春画画之事显出的就是宝钗的博知。
艺术造诣又深,或三言两语,或侃侃而谈,无不鞭僻人理,作者的不少艺术见解就是通过她的口来表述的。
至于诗才之敏捷,足与林黛玉媲美,笔挥海棠诗,讽和螃蟹咏,案翻柳絮词,博得众口交誉。
谈到容貌,是艳冠群芳,“除了她别人也不配作牡丹”。
宝钗作者描写成一个有文才、有教养而美丽的女子,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但在书中的形象曹公着力描写的是她的德,宝钗的批语:“可叹停机德”,这里暗含一个贤淑之德的典故,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而宝钗恰恰就具有这种德能。
她整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这个标准,“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
”书中例子极多就不一一列举。
与黛玉一样,关于宝钗的院子也描述过2次,贾政带领众清客游览大观园时的描述:“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
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し,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有的说:“是薜荔藤萝。
”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
”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じ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
”第二次聚是贾母带领众儿孙游览大观园时,书中写到:“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
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宝钗屋里清淡到除了日常必须用品之外,再无一样多余,这样至简的生活大概只有得道了的高僧可以享用。
处于富贵候门,挥金如土的环境中,却能具有朴素的生活作风,宝钗这至简、淡极的生活定会有她的真意,那真意一定是内心世界的冷。
宝钗终日食服冷香丸,无时无刻的提醒自己要冷,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房间修饰,窥到她的内心世界,那么宝钗就再也没有一丝的热情,整日恪守循规、持纯守素,激情对她已经一无吸引了。
宝钗是做到了“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境界,拥有了这样的冷是自己做人的方式。
衡芜苑谐音:恨无缘,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曲子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此曲无疑告诉我们:宝钗最后和宝玉结为夫妇,过着举案齐眉的生活,但终究是美中不足,因为宝玉心里牵挂的终究是那个性情的林MM,林MM此时已经是香消云散了,对她的思念在两人之间是横着一道抹不去的阴影。
逝者为尊,更何况宝玉对她从没有半点儿女私情,有的也是尊敬。
到此时宝钗心里是什
么滋味,黯然伤怀,无处可诉,只能是恨与宝玉没有缘分了。
宝钗也是薄命册上的人物,她的一生可悲可怜,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的做人和处事,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她所依赖的家族都衰败了,而她自己也是春荣秋谢花折磨了。
历史上许多高士隐居深山,被文人看做高尚行为,而要真效仿却不容易,所以在院子中堆石,以喻深山,而“一座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我以为这正暗喻宝钗象山中高士,院中缀石有不出家门而得山林野趣之妙,衡芜苑是个“煮茶操琴”的幽静所在,表现的是道家淡泊出世的意境,宝钗不是一个俗人,她的雅趣也别有一番风味。
玲珑石却说得是宝钗八面玲珑的性格,她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持有自己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连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
这种不是虚伪,而是她按照社会正统思想去做。
就放到现在社会,这种人也是为人称道的,许多人说如有机会他们会选择和宝钗作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
衡芜苑里没有一株花木,只有异草,香草在楚词中往往被用来比喻君子,而作者亦以此来暗示宝钗蘅芜君的品格与风骨,用屈原来比喻宝钗,曹公对宝钗的评价不低,我以为表现了的是贾府衰败后,宝钗安逸生活不复在,但宝钗一定是安居乐业,
勤家持简,对宝玉也是至死不渝的爱情不衰,有举案齐眉为证,宝钗绝不会离开宝玉,和他一起过着贫贱生活。
宝钗一生虽然是品格端方,容貌美丽,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却强不过造化这只翻云覆雨的手的拨弄,抵不过这最后的悲惨命运。
一个让人分外怜惜的女子,终究落得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