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成语典故两则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十个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1.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造句:他这次真是破釜沉舟了,决定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2.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造句:瞧他现在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被四面楚歌包围了一样,难道真没招了?3.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造句:咱们也来个约法三章,这样以后做事就都有个准则了,不好吗?4. 背水一战: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造句: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真替他们捏把汗呀!5.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造句:他这招暗度陈仓可真够绝的,谁能想到呢!6. 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造句:他们个个英勇无比,简直是以一当十啊,太厉害了!7.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造句:他那一番话,听起来怎么感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8. 十面埋伏: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敌人这次可是布下了十面埋伏,我们得小心应对啊!9.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造句:他那无奈的样子,真有点像霸王别姬时的项羽,让人叹息啊!10.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造句:要是能再多些帮手就好了,这不是多多益善嘛!楚汉之争真的是充满了各种精彩的故事和策略啊!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后世传为佳话,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有人密告韩信与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1.揭竿而起: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 胯下之: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3. 作壁上观: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4、破釜沉舟: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指鹿为马: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6、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内战,其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1、“楚河汉界”:楚河和汉界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界限,后来用来比喻两个阵营之间的界限。
2、“楚囚汉赦”:楚囚汉赦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和解,重新建立友谊。
3、“楚汉争鼎”:楚汉争鼎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争夺鼎的一次战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争夺某种财富或权力。
4、“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激烈的争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激烈竞争。
5、“楚汉之好”:楚汉之好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友谊。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楚汉之争相关典故

楚汉之争相关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指楚国与汉国之间的斗争。
以下是与楚汉之争相关的典故:
1. 三顾茅庐:刘备在楚汉之争期间,三次来请诸葛亮出山,最终招揽了他作为军师的典故。
2. 和亲之策:刘邦在楚汉之争期间,利用和亲之策,娶楚怀王之女吕雉为妻,巧妙地争取了楚国的支持。
3. 志得意满: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后,情绪高涨,自信满满地用“志得意满”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4. 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在楚汉之争中,面临兵败的局面,破釜沉舟,以示决心,不回头投降。
5. 楚霸王:项羽被称为楚霸王,意指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强大统治地位和武力。
6. 无双师之计: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派遣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战胜楚军,并取得了大量的箭支。
7. 卧薪尝胆:刘邦在被项羽围困期间,采取卧薪尝胆的行动,意为忍辱负重、埋头苦干。
8.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楚汉之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刘备与孙权联手,成功击败了曹操。
以上是一些与楚汉之争相关的典故,这些典故反映了楚汉之争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人物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时期成语典故两则
“四面楚歌”,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与其相比。
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胜利,都是用破釜沉舟、穷追猛打的勇猛精神而取胜的。
但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战略眼光。
楚汉战争开始后,不团结诸王,至使诸王相继叛楚;不听谋士范增的正确建议,养虎为患,让刘邦逃走,使范增负气而走;作战中,粮道经常被断,结果两面作战,兵疲将乏。
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决定了他的失败。
最后,项羽自刎而死,让后人悲叹不已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