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篇1浅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前言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篇一:比较文学论文天津理工大学比较文学结课论文姓名:韦丽学号:20112478年级:2011级浅析《饮酒》和《茵纳斯弗利岛》两首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摘要《饮酒》的作者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陶渊明,这首诗是诗人以酒为题,写出其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喜爱向往。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而另一首《茵纳斯弗利岛》的作者则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
这首诗被称为叶芝早期唯美主义浪漫风格最具代表的名作,全诗以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渴望去过真正的生活。
两首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自保持其特点,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魅力。
关键词:《饮酒》《茵纳斯弗利岛》文笔特色中西文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茵纳斯弗利岛叶芝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茵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在他的饮酒诗中大多是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我们今天所要比较的这首《饮酒》则是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无限热爱,更是对所过的闲适隐居生活的喜爱。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1. 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2.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此外,比较文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认识。
3. 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概念,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在对待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和共同点。
3.2 文体比较文体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剧本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形式对文学作品表达和传达信息的影响。
3.3 时代比较时代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关注时代变化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反映和回应。
4.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4.1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但它们都围绕着社会地位、爱情与婚姻等主题展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比较文学促进了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篇1谈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 “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比较文学的论文

⽐较⽂学的论⽂⽐较⽂学的论⽂ 在各领域中,⼤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是⼩编精⼼整理的⽐较⽂学的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较⽂学的论⽂1 内容摘要: ⽐较⽂学是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较⽂学视阈的核⼼正是跨⽂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
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悠久的历史进程⽽产⽣了各⾃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使⼆者间存在⼀定的内在联系。
本⽂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进⾏跨⽂化的研究分析,从⽽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爱情诗歌艺术跨⽂化的个性特质。
关键词: ⽐较⽂学;中英;爱情;诗歌 ⼀、⽐较⽂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的主要路径甚⾄唯⼀通道。
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明、民族⽂化最核⼼的组成甚⾄主导,⽽在与喜怒⽆常的⼤海争夺⽣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情感浓烈到⼀⽬了然、⽆所掩藏,且绝⼤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字数量相对随意等。
反观中国,⼏千年农耕⽂明为主的⼤陆⽂化属性诞⽣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化始终。
“君⼦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论五⾔或七⾔,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入部分标题: 1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发展孙振文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2017级西班牙语班学号:0171106022摘要对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来说, 1982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掀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热潮的起点,但是真正引起大规模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思考应该是2012年,当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出现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时,莫言与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的相似性和区别性开始引起各国的思考和争论的时候。
Hallucinatory realism 先后被译为“谵妄现实主义”和“幻觉现实主义”用以区别“Magical realism”——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毫不掩饰地提到那位前辈对他曾有过的影响时说: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 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尽管如此,莫言无疑是受到了马尔克斯巨大的影响,并作为中国当代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发展的代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容易地能够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所以研究中国文学对于马尔克斯的借鉴、融合和发展,通过马尔克斯与莫言作品的比较就可见一斑了。
关键字:马尔克斯;当代中国文学;影响与发展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发展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不到十年间开始逐步兴盛,而其进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变热发酵却是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学术的说法实际上并非来自于拉丁美洲,而是出现在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1925年发表的专著《后期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用来解释德国和欧洲后期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向。
而从1948年委内瑞拉作家阿杜罗·乌斯拉尔·彼特在论著《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中首次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评论拉丁美洲文学的创作现象,到1954年美籍哥斯达黎加裔教授安赫尔·弗洛雷斯在美国纽约举办的全美文学教授协会年会上作了《论西班牙语美洲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报告并明确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来概括拉美当代文坛的一批令人注目的文学创作潮流,“魔幻现实主义”才开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拉丁美洲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起来。
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马尔克斯也可算得上是20世纪对中国文学影响最为巨大和持久的外国作家之一,以其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1为基本特征,对中国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90年代带有魔幻色彩的乡土小说这一系列文学流派都产生了关键且长远的影响,其中又以寻根文学家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在很大一部分如创作的素材和手法、叙事的顺序和叙述结构的改变上都有很清楚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而20世纪一大部分在那个时期达到创作巅峰的作家,如扎西达娃、韩少功、贾平凹、张炜、莫言、阎连科、范稳等作家同样也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当然这其中每一个人在作品的创作上都做到了借鉴和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融合的相互协调。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马尔克斯从上个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字,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资源,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来说, 1982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掀起“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热潮的起点,但是真正引起大规模的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思考应该是2012年,当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词出现在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中时,莫言与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的相似性和区别性开1出自朱景冬《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的现实”与超现实主义》始引起各国的思考和争论的时候。
Hallucinatory realism 先后被译为“谵妄现实主义”2和“幻觉现实主义”3用以区别“Magical realism”——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中毫不掩饰地提到那位前辈对他曾有过的影响时说: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 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尽管如2加州州立大学童明教授曾说Hallucinatory realism应被译为“谵妄现实主义”3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说:“(诺奖颁奖词中)我们用的词是hallucinatory realism,而避免使用“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马尔克斯或者福克纳好像莫言只是在模仿别人,这会贬低他的价值。
我们的颁奖词更有幻觉、幻想的意味,他的想象力丰富,扎根于中国传统的说书艺术,这是他超过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地方。
””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需要讨论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例如《铁皮鼓》的影响,但我个人认为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
“”所以我想,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人们还讨论了其他人的影响,比如鲁迅,比如福克纳,福克纳创造了一个地方叫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意识到,我有自己的约克纳帕塔法,就是高密。
就像鲁迅也有自己的鲁镇。
“”但是,高密县与约克纳帕塔法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莫言在他所创造的高密县中所做的是将世界上的不同地域集中起来。
在高密没有沙漠,但在莫言的高密县有。
同样,历史也在他的作品中凝聚起来,其中有二战的历史,也有当代的故事。
在我心目中,一本书就像一个微观的世界,有自己的条件和状况,你可以进入其中体验。
文学世界是一个双重世界,它是一个自在的世界,但与此同时,它会强迫外在世界显形,展现它的面目,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打开我们的眼界。
例如,通过读卡夫卡的作品,我们用卡夫卡的眼睛来看世界,会发现我们从前没有发现的东西。
文学的这种双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文学常常被政治辩论所掩盖,人们常常忘记了文学是一个自在的世界。
此,莫言无疑是受到了马尔克斯巨大的影响,并作为中国当代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发展的代表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容易地能够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所以研究中国文学对于马尔克斯的借鉴、融合和发展,通过马尔克斯与莫言作品的比较就可见一斑了。
不得不说,莫言本人是对马尔克斯有着非比寻常的偏爱的,我们不妨认为,是两个人在过往生活上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经历使得莫言对马尔克斯产生理解、共鸣的原因。
莫言童年生活艰难,少年靠野菜度日,“上中农”的成分为他的成长加上了苦重的压抑。
马尔克斯的思考来源于从小在外祖父家的八年经历和辍学后作为记者常年旅居国外言论的不自由,而莫言则是在青少年时期尝遍了人间的疾苦而形成的一种悲壮思索。
之所以说莫言在马尔克斯身上找到了共鸣,实际上是他充分理解马尔克斯作品中极力渲染的孤独和鼓动读者鼓动文化走出孤独的原始力量。
两个人都是把现实变成魔幻,把理性变成荒诞,同时有游走于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的边缘,在两者之间尽力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他们的写作方式对于各自本土的文学来说都是对传统文学的颠覆,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毫不掩饰的蔑视一切的叛逆精神,惊世骇俗的叙述视角和那种对家族史的描写魔幻中带有的原始狂放的无穷力量,是这一类风格的文学创作风格的精髓。
莫言对于马尔克斯的借鉴存在于他对其灵活性和肆意的语言、怪异的艺术手法的把握。
莫言的《欢乐》《枯河》是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叙述的,《红高粱》中的“我”却能够穿梭时空看到祖辈、父辈的爱与思,《生死疲劳》更为夸张,一个大头婴儿在控诉着自己前六世的轮回:驴、牛、猪、狗、猴和人,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时代变迁众生相上。
这种灵活性让人想到《百年孤独》中“多年以后”的开篇,这种随心所欲的叙事方式,灵活的叙事角度正是马尔克斯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形式。
莫言这样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
”4这似乎也是他在小说创作时始终遵循的原则,既有精致入微的精妙语言,同时也有乡土气息的方言俚语,还有一些非写实的怪异的语言,如“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5是这一点的完美写照。
同样《百年孤独》也在非现实的语言运用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对家族中一个人的生平功绩或者说经历做总结时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将一个人做过的或壮烈或凄惨的事例掺杂着写出来的时候,读起来并没有什么凌4引自《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莫言的艺术自由——想象力的飞扬》5莫言在《红高粱》的开头如是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乱,相反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和对人物过往生活的洒脱。
这种肆意挥洒而就的语言形式,也是在马尔克斯或者说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有关怪异的艺术手法,莫言的作品中最显著的当属通感或者说是多种感觉同时描写的形式,他似乎极尽感官之能事,极力捕捉几乎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当这些感觉被作家的笔触有机地混合在一起,会使读者觉得很多本来很难以描述得清楚的感觉变得清晰。
《百年孤独》中也同样,当各种不可能产生声音、语言的事物开始发声、说话时会让读者在惊诧之中更为直观的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这种怪异的艺术手法无疑也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叙述方式打上了一针鸡血。
毫无疑问,马尔克斯所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中国那一时代的作家狂热地借鉴、模仿、化用,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魔幻现实主义”热,当代中国作家在学习着马尔克斯的叙述手法的同时也开始渐渐思考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内涵,于是就涌现出莫言、韩少功等一系列作家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魅力,进而发展出属于中国的这种类似的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