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状突部分发生断裂。
根据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1. Type 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仅发生裂隙,但没有移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固定一段时间即可。
2. Type 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但没有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如钢板和螺钉。
3. Type I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外科手术的方法,如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4. Type IV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同时伴有颞颌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以上是齿状突骨折的四种分型,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颞颌关节,避免出现功能障碍。
手术治疗颈前路齿状突骨折5例

致伤原因 : 交通事故 2 , 例 高处 坠落 2例 , 倒功训 练 1 例。合 并颅脑损伤 1 , 骨颈骨折 1 , 6 突骨 折 1 例 股 例 颈 横 例。临床 表现主要为颈部疼痛、 僵硬 , 旋转活 动受 限, 伴上肢麻 木无力
图2 Ⅱ 型齿状突骨折术后 ×线 片( 、 正 侧位 ) 中空加压螺钉固定 13 结果 . 本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 随访 8个月 ~3年 4 个
也 日益提高 。我院 自 20 12年 l 月 20 9月采用颈前路 3 1 0 5年 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 齿状 突骨折 5例 , 取得满意效 果。现 就手术适应证 、 手术方式及术 中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5例均为男性 , 年龄 2 ~6 岁 , 2 5 平均 3 。 6岁
笔者认 为本 术式适 应于 以下类 型骨折 : 1 Ⅱ型 齿状 突 ()
横型骨折及 骨折线 由前上 向后下 的短斜 型骨折 ;2部分不 ()
稳定 Ⅲ型骨折 ;3 骨折端移位 大于 4舢 , () 成角大 于 2 ̄( ) 0;4 HL A O支架外 固定不适用 者 , 如颅 脑损伤 、 发颅骨 骨折者 。 多 以下几 中类 型骨折属 于手术禁 忌 : 1 骨折线 相反 的斜形或 () 粉碎性 Ⅱ型 齿状 突骨折 ;2 游离 小骨 片; 3 陈 旧性 不可 复 () ()
本手术要求一 定 的技 术 和设 备 。要求 术前 有 良好 的解
维普资讯
74 9
_墨 墨圜
M i a feh ̄Pp sidoe r )o 8 o0O — 出 ( d l啪 l i e eA ePc o sV. . 7 1 版 e a。 t Ci o , m l c 1 N 1 O 0 cJ 0 h l l iF e 1 2
临床分析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

临床分析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来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对于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常常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哪个更好?本文将采用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效果,以期给予临床医生更好的治疗决策建议。
首先,我们将从手术治疗的角度进行分析。
手术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修复骨折,通常需要使用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等)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地定位和复位骨折,减少骨折愈合期间的疼痛和不便,同时可以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此外,手术治疗还能够减少骨折愈合期间的并发症,如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术风险较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以及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等。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保守治疗的效果。
保守治疗是指通过保守手段,如石膏固定、牵引等,来缓解疼痛和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比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优点在于其非侵入性,患者术后康复周期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低,同时经济成本也相对较低。
然而,保守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不能精确定位和复位骨折、骨折部位稳定性差,容易出现不满意的愈合结果。
通过对比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优缺点,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大多数骨折患者来说,手术治疗通常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经济成本,但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稳定的骨折复位,并且能够尽早恢复骨折的功能。
而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的患者,如老年人、患有严重合并症或骨质疏松等的患者,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
在这些情况下,保守治疗能够减轻手术的风险,同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治疗决策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和位置、合并症等多个因素。
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以减少手术的风险。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骨折,如开放性骨折和复合性骨折,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齿状突骨折的外科手术方式探讨

关键词:齿:队突骨折;相邻节段;不稳;手术治疗
齿状突骨折系一种严重的损伤,发生率占颈椎骨折的10%一14%。随着现在交 通伤及高坠上的不断增加,上颈椎损伤机制更加复杂,齿状突骨折常合并有相邻 节段骨折、脱位,造成手术治疗选择的困难。单纯齿状突II型或浅III型骨折保守 治疗不愈合率高达50—80%,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当齿状突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 稳时,若仅仅固定齿状突,将造成上颈椎不稳,会对脊髓造成潜在的危险,引起 二次损伤。因此,在治疗齿状突骨折时,应同时兼顾齿状突骨折本身以及相邻节 段不稳情况,避免过度治疗,更要避免漏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156例,对其中临
~96~
甲幽甲岫陬瑞岔‘J。’茁付往挑彳:弓qk受m茁弟八^}l。,+’水叫。2it艾粜
床资料完整,无重大内科疾病,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 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36岁。本组为单纯性创伤患者,排 除了上颈椎畸形和退变性疾病。致伤原因为交通伤18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 6例,其他2例。临床症状:枕部疼痛37例(100%),颈部活动受限37例(100%), 斜颈伴颈部活动受限20例(54.1%),双上肢麻木、无力,双下肢活动不能等神 经症状12例(32.4%)。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因患者涉及上颈椎的骨折, 术前无法行颈椎动力位片,本组病例行椎正、侧和张口正位X线片、CT及CT薄 层和三维重建、MRI等。骨折情况:单纯齿状突骨折25例,其中Ⅱ型20例, 浅III型5例;合并相邻节段不稳12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6例(齿状 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半脱位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椎骨折1例);齿状突骨 折合并C2/3不稳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2/3椎间盘损伤2例,齿状突骨折合并 Hangman骨折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3骨折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1/2及 C2/3同时不稳2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C2/3椎间盘损伤1例:C1/2 骨折合并C2/3脱位1例);神经损伤12例(32.4%),Frankel分级A级1例,B 级2例,C级3例,D级6例。合并伤:脑外伤6例,四肢骨折6例,下颌骨骨 折3例,血气胸3例,下颈椎骨折2例,胸腰椎骨折1例。 1.2手术方法的选择 对于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一般条件允许,可尽早手术减压固定,本组 12例有神经压迫症状患者,其中1l例于伤后2—7天手术,平均3.5天,1例神经 损伤严重入ICU行颅骨牵引2周后行手术治疗;对于没有神经压迫症状先通过 颅骨牵引l~2周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不佳,后行手术治疗。根据齿状突骨折 的特点及其寰枢关节,C2.3稳定情况,固定齿状突同时稳定寰枢关节和/或C2.3; 本组病例:对于单纯齿状突骨折,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如齿状突螺钉置入 困难,行后路固定;对于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椎骨折,采用后路寰枢 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如寰椎螺钉植入困难,采用枕颈融合术,本组行齿:次突螺钉 +后路寰枢椎固定3例,后路寰枢椎固定2例,枕颈融合术1例;对于齿状突骨 折合并C2/3椎间盘损伤/Hangman骨折者,采用前路C2/3椎问盘切除,椎间植
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附42例报道

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附42例报道作者:赵军华陈晓娟李华等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9期摘要:目的比较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42例齿状突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22例)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0例),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骨折愈合率及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
结果随访6~47个月,平均17.6个月。
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组骨折复位螺钉位置良好19例,骨折愈合率86.4%,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骨折复位螺钉位置良好17例,骨折愈合率85.0%。
齿状突螺钉固定组头颈部活动优良率81.8%,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头颈部活动优良率70.0%。
结论齿状突骨折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近,但手术损伤范围大小及术后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组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螺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相关报道对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众说纷纭。
我们通过比较经皮前路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两种固定方式的手术损伤、术后骨折愈合率及术后头颈部活动的改善情况,期望能正确评价这两种方法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以方便我们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47例,其中42例获得了随访。
42例中男37例,女5例。
年龄17~65岁,平均43.6岁。
对所有患者术前作了详细记录,均进行了颈椎开口位、侧位及CT三维重建,部分行MRI检查。
42例中,Anderson II型34例,Anderson III型8例。
34例Anderson II型骨折中,按Eysel分型,A型10,B型15例,C型9例。
42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有明确外伤史,有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合并神经系统症状12例,均为脊髓压迫症状。
对患者分别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22例)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0例)。
1.2方法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
手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10例体会

确定进针方向是正确植入 进钉, 1 3 ] 除 例出现c 左 。 侧椎动脉损伤外, 均能正确置人 C 、 C 椎弓根钉。
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的根本措施_ , 4 而内固 ] 定是为植骨融合提供保障。 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 C 椎 C 、
位。 取颈后正中入路, 充分显露枢椎棘突, 仔细沿枢椎棘突向 枢椎椎板解剖, 显露枢椎椎板直至 C 椎板上缘。 。 用圆刀切断
E ] 安 智全 , 小健 , 从风 , 切 开 复位 重建 钢 板 内 固定 z 何 罗 等.
组织可显露寰枢椎后间隙。用双极电凝及神经剥离子沿 C
后弓下缘骨膜下剥离 C~ 静脉丛和静脉丛包绕的 C 神经
收 稿 日期 :0 1O一2 2 1一6O
作者 简 介 : 守正 ( 93 ) 男, 治 医 师 , 苏省 沭 阳 县人 民 医院 骨科 ,2 6 0 刘 18一 , 主 江 230 。
J u n l fP a t a t o a dc 1 1 No 1 No . 0 i o r a r ci lOrh p e isVo. 7, . 1, v 2 1 o c
实用 骨科 杂 志
第 1 7卷 , 1 第 1期 ,0 1 1 月 21 年 1
文章 编 号 : 0 8 5 2 2 1 ) 1 1 2 — 0 1 0 —5 7 ( 0 1 1 — 0 1 3
手术治疗枢椎 齿状突骨折 1 O例体会
余 永壮 , 韩春 , 覃文报 , 吴坤芳 , 浩然 , 覃 刘付胜 华
进行剥离 C~ 静脉丛和静脉丛包绕的 C 神经根 , 。 可显露 C 、 C 进针点, 双极电凝使用可术区无血化, 能保持术野清
晰, 是减少椎动脉损伤及 C~ 间脊髓损伤关键。用探针探明 C 侧块 内外壁及 C 椎弓根内侧壁及外侧壁, 按探针指引下
_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_江兵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Vol.26 NO.11. Nov. 2011
·临床论著·
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江 兵* 章小军* 金卫国* 刘立明* 曹燕庆*
摘要 目的 探讨Ⅱ型齿状突骨折行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 12 例Ⅱ型齿状突骨折分别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椎 弓根钉内固定术。 结果 本组获 3~24 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均无松动,骨折均愈合和植骨融合。 结论 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适合治 疗齿状突骨折ⅡB 型,寰枢椎椎弓根钉适合ⅡC 型。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枢椎;空心螺钉;前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华 创 伤 骨 科 杂 志 ,2005 ,7(4) :306 [4] 陈其昕,杨 迪,李方财,等. 寰椎后弓侧块螺进钉角度的影像 学研
究及临床应用.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7):442~446 [5] 陈 昆, 林 斌. 齿状突骨折的手术 治疗进展. 中 国 骨 与 关 节 损 伤
杂 志 ,2006 ,21(4) :324~326 [6] 贾 卫 斗 ,郑 铁 钢 ,许 英 杰 ,等. 经 寰 枢 椎 椎 弓 根 内 固 定 植 骨 融 合 术
治疗寰枢椎不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11):863~865 (收 稿 :2011 — 06 — 13)
成人无放射学异常颈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比较
·临床论著·
于铁强* 冯世庆** 焦新旭**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 年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 损伤 45 例的特点和治疗效果。 结果 脊髓损伤 ASIA 分级中 D 级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 ASIA 分 级中 D 级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成人;颈椎;无放射学异常的脊髓损伤
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的疗效分析

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的疗效分析
孙麟;马迅
【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41)002
【摘要】目的分析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43例,保守治疗22例、手术治疗21例,分析其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骨折愈合与神经症状恢复均满意,获得3年随访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保守治疗组神经症状恢复均达ASIA-E级,手术治疗组达到ASIA-D级2例,余均达ASIA-E级.但行寰枢椎融合术者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结论枢椎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其他因素来确定其治疗方案.
【总页数】3页(P159-161)
【作者】孙麟;马迅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683.2
【相关文献】
1.颈前路中空螺钉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14例疗效分析 [J], 许英杰;刘迎春;张文龙;孙华
2.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建;管涛
3.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斐文;张彤;孙川江;陈成
4.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刘建;管涛
5.改良法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J], 严照明;王超平;颜国成;张振兴;詹志川;陈开明;张环照;贾连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齿状突骨折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08T10:01:4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张红星
[导读] 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
张红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三科河南洛阳 471002)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041-02
【摘要】目的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方法 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结果 31例保守治疗组中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结论对于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骨折愈合率
颈椎骨折占脊柱损伤超过60%,其中颈椎损伤影响轴线的损伤大约占25%[1]。
最常见的轴线损伤是齿状突骨折,其中主要的类型是II 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是根据骨折类型,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是4%至64%[2,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其中包括颈托,颈椎矫形器和Halo背心固定器;手术治疗包括前路螺钉固定,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保守治疗对II型齿状突骨折和III型稳定的齿状突骨折能够提供一定的固定支持,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比保守治疗有更高的愈合率,但是外科技术富有挑战性和术后导致颈椎活动范围受限。
前路螺钉固定技术,在提供固定的同时并能够维持颈椎旋转运动和脊柱的稳定性。
在本组研究中,分析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与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术前和术后临床结果和影像结果的对比。
1 材料和方法
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了64例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治疗包括Halo背心固定器和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螺钉固定和跨关节螺钉固定。
男性4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0.1岁,随访平均24.2月(12-30.2月)。
Halo背心固定器组平均随访27.5月,手术组平均随访22.1月。
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神经症状、临床结果和并发症。
骨折原因包括15例坠落伤,43例车祸伤和6例一般事故。
诊断包括正位,侧位和开口位DR片,术前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综合用于骨折类型评估。
术前和术后均进行影像学检查,包括骨折类型,骨折方向和移位成角情况。
根据治疗特点,将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分为2组:(1)手术组,前路螺钉固定或后路C1-C2固定;(2)保守治疗组,用Halo背心固定器。
其中保守组用Halo背心固定器固定31例,手术组前路螺钉固定23例,仰卧位,应用4.0mm单枚钛拉力螺钉固定。
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
全部病人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行张口位和侧位及颈椎动力位DR。
CT扫描最终确认骨折牢固愈合,判定为骨折稳定愈合。
判定愈合的标准是骨小梁通过骨折,骨折线模糊,伸屈位无移位。
不愈合标准为骨折愈合不满意,假关节形成,颈椎动力位片骨折不稳定,明显颈部疼痛,神经症状进展或以上情况的复合出现。
如果齿状突移位,继续用颈托固定,1年之内每月1次DR检查,之后每半年1次行颈椎动力位片或CT扫描。
成角移位的方向、度数,用X线片或CT扫描评估,测量评估固定后纠正的度数。
临床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病历和随访获得。
手术和保守治疗12个月后病人综合评估作为优、良、可或差。
(表1)
表1 临床结果划分等级
结果用x2检验比较2组,统计软件SPS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齿状突骨折(II型43例和III型21例),骨折线前斜29例,后斜20例,水平线15例。
64例中31例用Halo背心固定器(II型20例和III 型11例),33例手术治疗,其中前路螺钉固定23例,后路C1-C2螺钉固定7例和跨关节螺钉固定3例(II型23例和III型10例)。
(表2)。
本组研究病人临床特点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损伤骨折角度,治疗开始时间。
影像结果:
愈合率
64例齿状突骨折中51例(79.7%)骨折愈合和平均愈合时间18.7±10.1周(8.1-27.3周)。
31例保守治疗组中20例齿状突骨折愈合,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33例手术组中31例齿状突骨折愈合,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组有更高的愈合率。
64例有13例失败,保守治疗组11例和手术组2例出现反复颈痛。
移位
保守治疗组损伤时齿状突骨折移位3.76±1.50mm,手术组3.89±1.79mm。
治疗后,保守治疗组移位复位2.7±0.9mm,手术组移位复位3.2±1.2mm。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成角
保守治疗组损伤时成角7.6±5.47°,手术组9.13±7.34°。
治疗后,保守治疗组复位度数5.8±5.3°,手术组8.6±8.2°。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结果:
保守治疗组中3例残留病人神经损伤,3例达到优的结果,20例达到良的结果,5例达到可的临床结果,74.2%的病人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手术组中26例达到良的结果,7例达到可的临床结果,100%的病人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3 讨论
齿状突骨折的目标是骨折愈合、缓解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恢复。
本组发现在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用Halo背心固定器治疗的病人有74.2%达到优良临床结果,手术病人100%达到优良的临床结果。
64例齿状突骨折中51例(79.7%),骨折愈合和平均愈合时间18.7±10.1周(8.1-27.3周)。
一些研究报道,手术比保守治疗有较高的愈合率[1]。
本组研究中保守治疗组骨折愈合率64.5%;齿状突骨折愈合平均时间23.8周(12.3-35.8周)。
手术组骨折愈合率93.9%,平均15.8±4.6周。
手术组有更高的愈合率。
与其他的研究一致。
使用Halo背心固定器存在较低的骨折愈合率,可能由于颈部活动限制的不同及病人随访顺应性不足。
Halo背心固定器外固定起初固定相对牢固,但之后可能在体位频繁不同变化中产生微小的移动。
骨折愈合率另一种表现存在骨折移位和成角变化。
保守治疗组复位2.7±0.9mm,手术组复位3.2±1.2mm。
保守治疗组复位度数5.8±5.3°,手术组8.6±8.2°。
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组研究中,II型和III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具有更高的愈合率和更短的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Frangen TM, Zilkens C, Muhr G, Schinkel C.Odontoid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 dorsal C1/C2 fusion is superior to halo-vest immobilization. J Trauma 63,83-89, 2007. [2]Majercik S, Tashjian RZ, Biffl WL, Harrington DT, Cioffi WG.Halo vest immobilization in the elderly : a death sentence? J Trauma 59,350-356,discussion 356-358, 2005.
[3]Tashjian RZ, Majercik S, Biffl WL, Palumbo MA, Cioffi WG.Halo-vest immobilization increases earl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odontoid fractures. J Trauma 60,199-203,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