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状突部分发生断裂。
根据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1. Type 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仅发生裂隙,但没有移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固定一段时间即可。
2. Type 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但没有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如钢板和螺钉。
3. Type I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外科手术的方法,如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4. Type IV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同时伴有颞颌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以上是齿状突骨折的四种分型,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颞颌关节,避免出现功能障碍。
齿状突治疗

常用寰枢椎融合方法
Gallie钢丝法 Brooks钢丝法 椎板钩 经关节螺钉固定---前路或后路 两种方法联合实用
寰枢关节前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的 生物力学比较—国内
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和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 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前路双侧侧块螺钉 同定在前屈、左侧屈、右侧屈、旋转时的 稳定性高于前、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前路单 侧侧块螺钉与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 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后路双侧侧块螺 钉固定效果好,可单独应用于临床;而单侧侧 块螺钉稳定性不足,术后需加用外固定
预后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Ⅰ型齿状突骨折由于周围多数韧带仍保持完整, 因 而为稳定性骨折。除非合并寰枕或寰枢关节脱位, 采用简单的局部制动骨折一般均能愈合而无后遗 症,即使骨折不愈合亦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Ⅲ型齿状突骨折经外固定治疗大多可愈合,当骨折 移位或成角明显无法复位甚至引起神经损害症状 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Ⅱ型及ⅡA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最高, 最 好行手术治疗。
寰枢椎不稳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 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国内
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钉 系统固定均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和 远期稳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优于 Magerl固定.
探讨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与迟发性脊 髓损伤的治疗 –倪斌等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造成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定,容易 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尽早手术干预是治疗的主要 方式,积极地进行有效的脊髓减压加可靠的寰枢椎 或枕颈融合术,临床效果良好 先进行了经口减压松解术.对能够满意复位且神经 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者予以寰枢椎融合术 对不能满意复位或症状不能缓解者予以寰椎后弓 切除减压加枕颈融合术
枢椎齿状突骨折健康宣教

目录 概述 什么是枢椎齿状突骨折 常见症状和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枢椎齿状突骨折 治疗和康复措施 生活注意事项
概述
概述
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 ,枢椎齿状突是颈椎的重要部 分。 本宣教旨在向用户普及枢椎齿 状突骨折的知识,帮助用户了 解相关防护和治疗措施。
什么是枢椎齿 状突骨折
什么是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指颈椎枢椎骨齿状突 部分骨折的损伤。
枢椎齿状突是连接颈椎骨块的重要结构 ,骨折可能会导致颈椎功能障碍和神经 损伤。
常见症状和危 险因素
常见症状和危险因素
突骨折常见症状包括颈部剧烈 疼痛、颈部活动受限、肢体麻 木无力等。
高强度运动、颈部撞击、颈部 活动异常等都可能增加枢椎齿 状突骨折的风险。
如何预防枢椎 齿状突骨折
如何预防枢椎齿状突骨折
高风险人群(运动员、高风险职业人员 等)可采取佩戴颈部保护装备的措施。 高强度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 保持颈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力量。
如何预防枢椎齿状突骨折
注意安全,避免颈部撞击或剧 烈活动。
治疗和康复措 施
治疗和康复措施
诊断后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治疗和康复措施
康复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适当锻炼颈部肌肉,避免过度 活动。
生活注意事项
生活注意事项
康复期间避免参加高风险运动或从事危 险工作。 日常生活中注意颈部保护,避免颈部持良好的健康习 惯。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枢椎牙状骨折并不少见,占成人颈椎骨折脱位的10%~15%。
不幸的是,第一次就诊时仍有关于牙状突骨折漏诊的报道。
任何颈部疼痛和僵硬,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反复进行X包括线路检查CT检查,避免可能的牙齿突骨折遗漏。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根据骨折线位于副韧带上下,分为高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 四型,A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他三型骨折线定位在较低的解剖位置。
齿状突骨折Althoff分类目前临床上最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Ⅰ、Ⅰ三型。
1、Ⅰ型骨折又称齿尖骨折,是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翼韧带附着部位的斜骨折,约占4%。
2、Ⅰ型骨折又称基底骨折,是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最常见的骨折,约占65%。
3、Ⅰ型骨折是枢椎体骨折,骨折端下有一个大的松质骨基底。
骨折线通常涉及枢椎上关节面的一侧或两侧,约占31%。
大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结合骨折的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可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它来说Ⅰ有作者提出了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ⅠA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有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ⅠB和ⅠC型骨折,Ⅰ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和Ⅰ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ⅠC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的一侧或两侧至少位于副韧带上方,相当于Althoff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齿状突骨折:骨骺分离。
当枢椎齿状突出症约2岁时,继发性骨化中心发生在其顶部。
12岁以后,它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位融合。
4岁时,齿状突本身开始与枢椎体融合,其中大部分可在7岁左右完成。
因此,在7岁之前,齿状突骨折以骨骺分离为特征。
齿状突骨折

II型齿状突骨折“由于血运不良”文献报道 不愈合率高达70%或形成纤维连接,颈椎处于 不稳定状态,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临床症状 甚至危及生命,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颅骨牵引
传统认为:枕颌带牵引足以达到复位目 的。
8-29在全麻下行齿状突骨折,寰枢关节脱位 后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伤口JP引流留置一 根,留置导尿一根,术后给予抗炎,止血, 补液对症支持治疗
9-1拔J-P管及导尿管,9-6左前臂拆线,目前 颈后部切口愈合可,颈托固定妥,后枕上方 皮肤0.5*1CM皮肤破损,予PVP-I消毒,干洁。 左上肢肌力2级,可适当下床活动。切口疼痛 2-3分。
患者3天前不慎从约5米高处摔落,摔落后患 者即意识丧失,遂被送到当地医院就诊,当 地医院X线检查及CT检查示:齿状突骨折, 寰枢关节脱位,左锁骨远端骨折,颅脑CT未 见明显异常,并予以颈托固定及对症支持治 疗,现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病来,神清,睡眠尚可,精神可,胃纳可, 大小便无殊,体重无明显下降。
术前护理诊断
有窒息的危险 疼痛 躯体移动障碍 个人应对无效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排尿方式改变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术后护理诊断
有 窒息的危险 PC:出血 疼痛 个人应对无效 躯体移动障碍 皮肤完整性受损
讨论
齿状突骨折
陆家芳
齿状突骨折
齿状突骨折是一种较为隐匿的脊柱损伤, 治疗较为困难。
1974 年Anderson 和D’Alonze( 根据X线 表现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
– “I型” 齿状突尖部骨折 – “II型”齿状突腰部骨折 – “III型’齿状突基底部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优质词条词条已锁定枢椎齿状突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
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定义疾病名称:枢椎齿状突骨折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骨科症状体征:头痛,瘫痪,颈肩痛病因有关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为高和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四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线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
在临床上最为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Ⅱ、Ⅲ三型。
Ⅰ型骨折又称为齿尖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的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约占31%。
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能够藉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有作者提出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ⅡA型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ⅡB型骨折即anderson 和D'Alonzo分类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ⅡC型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至少一侧或两侧均位于副韧带的上方,相当于Althoff 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齿状突骨折还有一特殊类型:骨骺分离。
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齿状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
骨科齿状突骨折相关进展折

病例
• 如果两个完全不同的骨质 结构相互重叠,可产生一
明显的透光视觉假象,称 为Mach带状现象(Mach band phenomenon)
病例
• 侧块三角和横突间隐窝:比较准确 • 棘突位置:常不对称 • 寰齿侧方间距:常有发育异常 • CT更准确
六、诊断
(1)齿状突骨折的类型 (2)有无移位及方向 (3)有无神经损伤 (4)有无伴随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 (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
型骨折)也可以采用halo架固定
Halo支架
II型骨折治疗不愈合率20-80%
Halo支架固定并发症: 1、颅骨钉松动脱落; 2、颅骨钉钉道皮肤感染; 3、压疮发生; 4、脑脊液漏; 5、颅骨钉对颅盖压力过大致恶心、呕吐等;
儿童和老年人使用halo架的并发症更为多见
50岁以上的患者,halo架制动的失败率要高出21倍 Lennasen, 2000 Spine
二、流行病学
致伤原因:
车祸占42%,摔倒占20%,其他16%
性别差异:
男性81%,女性19%
损伤类型:
青年:高能量、多发伤为主 老年:低能量、单纯骨折为主
三、损伤机制
齿状突骨折的机制复杂,尽管有大量的尸检和生物力学试验,但损伤的确 切机制仍尚不清楚可能包括屈曲、伸直和旋转
过伸过屈合并侧方载荷导致Ⅱ型齿状突骨折
还需考虑寰椎形态
邻近结构无畸形且不进行颈椎屈伸运动测试时,寰椎 高低位的观察无临床意义
如何测量成角和移位程度
影响愈合率的因素:年龄移位的程度和方向,延迟的诊 断,骨折的粉碎程度.
• 无移位:4.8%-62.8% • 移位(大于4-6mm) :67%-75% II型骨折不愈合的高危因素 • 骨折向后方移位
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概述】枢椎齿状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诊断】详尽、准确的受伤史和体格检查,常能使医师考虑到这种损伤的可能。
摩托车事故是年轻人群中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这各损伤的最常见原因是简单的坠落。
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后脱位是比伴前脱位更加严重的损伤,出现神经症状的概率也更大,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当诊断有怀疑时,应反复拍片,加摄断层片或行CT检查,MRI检查可提供脊髓损伤的情况。
在横切面上,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径的1/3,余1/3为缓冲间隙(图1)。
成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之间距离(AO间距)为2mm~3mm,儿童略大,为3mm~4mm,超出这一范围即应考虑有齿状突骨折和/或韧带结构断裂。
开口位片上齿状突两侧不对称,亦应怀疑该部位的损伤。
清晰的开口位片可以显示齿状突骨折及骨折类型。
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及前或后的移位和是否有寰枢椎脱位。
另须注意有无合并颈枕部其他部位的畸形和骨折。
图1 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的1/3诊断需与寰椎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撕脱及寰枢椎后脱位相鉴别。
横韧带断裂时AO间距超过5mm,齿状突完整。
横韧带撕脱时可见开口位片上的寰椎侧块间出现不规则骨块,CT横扫可明确诊断,显示寰椎侧块面的小缺损及游离骨块。
寰枢椎后脱位在侧位X 线片上显示前弓与齿状突位置颠倒,在齿状突前方或顶端有时可有小的骨折碎片存在。
此外需注意有无合并枕颈部畸形。
如寰椎枕化、颅底扁平等。
一个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五点:(1)齿状突骨折的类型;(2)有无移位及方向;(3)有无神经损伤;(4)有无伴髓的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1、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骨折不愈合率 41.7~72% 2、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根据骨折类型、 移位情况及年龄因素综合考虑
AANS指南:对于50岁以上的Ⅱ型骨折病 人,推荐采用手术固定和融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石膏固定、牵引复位+石 膏固定、Halo支架固定 2、前路拉力螺钉内固定术 3、后路融合术: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枕颈 融合术
前路拉力螺钉内固定术
• 在1981年,Bohler 首次使用 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生理 性重建手术” • 适用于于Ⅱ型和浅Ⅲ型骨折 • 多数比较了1枚和2枚螺钉固 定的临床疗效,认为两者的 愈合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 不建议使用于ⅡC型骨折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
• 1、经关节螺钉固定术(Magerl术) • 2、寰椎侧块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Harms术)
关于老年人Ⅱ型齿状突骨折
• 1、对于65~85岁老年人,手术治疗的死亡 率较非手术治疗小; • 2、骨折愈合率:后路融合>前路螺钉固定> 围领固定>Halo支架 • 3、齿状突骨折不愈合与临床疗效和功能无 明显的相关性 • 4、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
Yohan Robinson,Systematic Review on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4
齿状突骨折
俞武良
Case
• 女性,74岁,车祸 致颈痛、活动受限9 天 • 查体:上颈椎压痛, 活动受限,四肢肌力、 感觉正常,无病理征 • 合并额部头皮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颈 6、胸3椎体骨挫伤 • 无高血压、糖尿病及 心肺疾病史
齿状突的解剖
枕颈部韧带结构
齿状突骨折
1.占颈椎骨折的10~14%,常因过伸或过屈 暴力引起 2. 解剖结构特殊,手术风险高,其不愈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率较高 3.治疗方法较多
Schatzker分型
• 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 为高位和低位两类
Althoff分型
Anderson和D‘Alonzo分型
Ⅱ型骨折的亚型
• Hadley—ⅡA型 • Pederson和Kostuil—ⅡB型和ⅡC型
Ⅱ型骨折的亚型
49%
34%
16%
Grauer JN, Shafi B, Hilibrand AS,Proposal of a modified, treatmen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of odontoid fractures ,Spine J. 2005 Mar-Apr;5(2):123-9.
ⅡA
Ⅲ
ⅡB
ⅡC
临床表现
• 1、外伤史: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伤 • 2、颈部和枕后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少数患者可伴枕大神经疼痛 • 3、15~33%的患者伴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 和体征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
1.骨折的类型 2.有无移位及方向 3.有无神经损伤 4.有无伴随的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 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