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非融合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前路单枚Herbert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前路单枚Herbert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前路单枚Herbert钉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前路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因Ⅱ型齿状突骨折在我科行颈前路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术的患者14例进行颈椎的活动度以及骨折愈合率进行观察。

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且颈椎活动度未见受限,无螺钉断裂,无继发神经损伤。

结论颈前路行单枚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可保留颈椎的活动度、获得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内固定可靠、神经损伤风险低等优点,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 Herbert螺钉【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64-02齿状突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占颈椎骨折脱位的10%~15%[1 2],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位于齿突与枢椎椎体交界处,此型骨折极不稳定,骨折后骨不愈合率高,其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1)颈部矫形器2)哈罗氏架3)石膏背心,手术治疗方法有后路融合和前路螺钉内固定术,保守治疗有较高的骨不愈合率,且在老年人及多发损伤的患者中不适用,而后路融合术会使颈椎的旋转度及屈、伸功能明显受限,我科2011年3月至 2013年 10月对1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采用了经前路单枚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0~60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直接砸伤3例,车祸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小时至6天,平均2天,其中复合伤有4例。

患者入院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及开口位片检查,颈椎CT及三维重建、颈椎MRI检查,颈椎MRI未见脊髓挫伤及脊髓受压表现,颈椎CT提示齿状突骨折。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予以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牵引重量为3-5KG,定期床旁复查X线片,正侧位片提示骨折均复位后施行手术治疗。

枢椎齿突骨折诊断与治疗PPT

枢椎齿突骨折诊断与治疗PPT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核素扫描:观察骨折情况、椎体稳定性、椎间盘情况等,更清晰、更准确,对软组织损伤有更 好的显示效果
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等
临床表现:疼痛、 活动受限、神经 症状等
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生化、免 疫等
鉴别诊断:与其 他颈椎疾病、肿 瘤、感染等疾病 进行鉴别
治疗方案
非手术治疗
颈托固定:使用颈托固定颈椎,减轻疼痛和肿胀
枢椎齿突骨折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目录源自CONTENTS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枢椎齿突骨折概述 3 诊断方法 4 治疗方案 5 并发症与预后 6 护理与注意事项
单击此处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 室-XX
枢椎齿突骨折概述
定义与位置
枢椎齿突骨折:颈椎椎体骨折的 一种,主要发生在枢椎齿突部位
并发症发生率: 评估并发症发生 率,包括感染、 不愈合等
预后生活质量: 评估预后生活质 量,包括疼痛、 活动受限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 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在的疾病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 身体抵抗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 张和焦虑
护理与注意事项
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椎 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等
术后康复:早期活动、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等
术后康复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药 物治疗等
康复目标:恢复颈椎功能, 减轻疼痛
康复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 况,一般需要3-6个月

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

枢椎齿状突骨折【概述】枢椎齿状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诊断】详尽、准确的受伤史和体格检查,常能使医师考虑到这种损伤的可能。

摩托车事故是年轻人群中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这各损伤的最常见原因是简单的坠落。

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后脱位是比伴前脱位更加严重的损伤,出现神经症状的概率也更大,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当诊断有怀疑时,应反复拍片,加摄断层片或行CT检查,MRI检查可提供脊髓损伤的情况。

在横切面上,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径的1/3,余1/3为缓冲间隙(图1)。

成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之间距离(AO间距)为2mm~3mm,儿童略大,为3mm~4mm,超出这一范围即应考虑有齿状突骨折和/或韧带结构断裂。

开口位片上齿状突两侧不对称,亦应怀疑该部位的损伤。

清晰的开口位片可以显示齿状突骨折及骨折类型。

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及前或后的移位和是否有寰枢椎脱位。

另须注意有无合并颈枕部其他部位的畸形和骨折。

图1 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的1/3诊断需与寰椎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撕脱及寰枢椎后脱位相鉴别。

横韧带断裂时AO间距超过5mm,齿状突完整。

横韧带撕脱时可见开口位片上的寰椎侧块间出现不规则骨块,CT横扫可明确诊断,显示寰椎侧块面的小缺损及游离骨块。

寰枢椎后脱位在侧位X 线片上显示前弓与齿状突位置颠倒,在齿状突前方或顶端有时可有小的骨折碎片存在。

此外需注意有无合并枕颈部畸形。

如寰椎枕化、颅底扁平等。

一个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五点:(1)齿状突骨折的类型;(2)有无移位及方向;(3)有无神经损伤;(4)有无伴髓的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目的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齿状突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方法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对其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以及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经X射线、CT复查示螺钉无松动,无断钉,均获得骨性融合。

1例螺钉偏内致左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1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余螺钉位置良好,无脊髓、椎动脉损伤。

3例术中在行寰椎后弓下方操作时损伤静脉丛,但无临床影响。

4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1例不完全复位;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感染;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3例E级无变化;患者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均完全恢复,旋转功能稍受限。

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为短节段固定,直视下置钉、复位,对颈椎影响小,寰枢椎的稳定性良好,提高了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

标签:齿状突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齿状突骨折是一种常见和特殊类型的上颈椎骨折,随着现代交通事业和建筑业等的发展,近年有上升的趋势,Gerstenkorn C等[1]报道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10%~20%。

由于结构上和解剖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可致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移位可导致急慢性脑干、脊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齿状突骨折的治疗上复位、稳定、骨折愈合是至关重要的。

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本院2007年8月~2011年2月选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18例,男11例,女7例。

年龄14~73岁,平均34.8岁。

Anderson Ⅱ型齿状突骨折16例,其中,新鲜骨折11例,陈旧性骨折5例;Anderson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

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伴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前脱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基本原则、要求及具体实施与单纯性寰枢椎脱位相似,也应注意早期的急救措施,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等。

此外,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位要求以使齿突骨折及早解剖复位为原则,如此方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及脊髓症状的缓解与恢复。

尽量选用颅骨牵引(小儿用Glisson带)复位,除非有把握,一般不宜选用徒手复位,以防意外。

2.固定方式对轻度移位、复位后对位稳定或无移位的齿突骨折者可采用颅骨牵引的方式,待局部纤维愈合后(4~6周),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6~8周。

对移位明显、复位后仍不稳定及陈旧性者,多需采用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除传统的后路融合术外,当前多主张自颈前路暴露颈1~2椎节,行齿突骨折复位加螺钉1~2枚内固定术,或行双侧寰枢椎间关节植骨融合术,但齿突螺钉内固定时,由于齿突较细小,如操作不当,或是术后遇有头顶部外伤或平地跌倒等,易引起齿突粉碎性骨折或螺钉断裂,以致导致手术失败,应注意避免。

3.愈合时间由于齿突的血供特殊,其愈合时间较长,除小儿骨骺分离可在6~8周内愈合外,一般病例多需3~4个月左右。

因此,对其制动时间不宜过短,以防不愈合。

如一旦出现这种后果,可行前路或后路植骨融合术。

(二)预后
除伴有颈髓损伤及齿突愈合延迟或不愈合者外,一般预后较前者
好。

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

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

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目的研究并评价不同类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择取2011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治疗齿状突骨折的90例患者,按照不同分型将其分为三组,各组均30例。

Ⅰ型患者行枕颌带牵引并在6周后以石膏固定头颈胸;Ⅱ型患者行颅骨牵引复位,于齿状突使用螺钉进行中孔固定;Ⅲ型患者行颅骨牵引复位,螺钉中空固定齿状突或在颈后路寰枢椎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

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

结果就治疗效果而言,Ⅰ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Ⅱ组为100.00%(30/30),Ⅲ组为93.33%(28/30)。

Ⅰ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Ⅱ组为10.00%(3/30),Ⅲ组为6.67%(2/30)。

结论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临床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方法,不可过度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treatment method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dontoid fractures.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odontoid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For type Ⅰpatients,occipital-jaw traction was given and plaster fixation of head and neck was given after six weeks;for type Ⅱpatients,skull traction reduction was given,and mesopore fixation was given by screws in odontoid;for type Ⅲpatients,skull traction reduction was given,and screw hollow fixation of the odontoid 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as given in posterior cervical atlantoaxial joint.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maging findings were explored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terms of the curative effects,the total curative rate was 96.67%(29/30)in group Ⅰ,100.00%(30/30)in group Ⅱand 93.33%(28/30)in group Ⅲ. In terms of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the rate was 3.33%(1/30)in group Ⅰ,10.00%(3/30)in group Ⅱand 6.67%(2/30)in group Ⅲ. Conclusion The types of odontoid fractures are different and the methods are different. Appropriate methods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the types and severity of fractures in clinical settings,and over-treatment should be avoided.[Key words] Odontoid fractures;Different types;Internal fixation;Traction reduction齿状突骨折在颈椎外伤中约占15%,大多未合并有脊髓损伤,其治疗重点在于骨折复位与愈合,若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将会導致寰枢关节不稳,累及脊髓[1]。

前路单枚螺钉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9例报告

前路单枚螺钉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9例报告

前路单枚螺钉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9例报告邹伟;肖杰;龙浩;郭涛【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2(036)002【总页数】2页(P135-136)【作者】邹伟;肖杰;龙浩;郭涛【作者单位】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二科,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2齿状突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上颈椎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0%~15%[1]。

Anderson D’AlonzoⅡ型骨折常有不愈合,并可能导致寰枢椎半脱位并发脊髓损伤,常需手术治疗。

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对9例齿状突骨折施行了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3~48岁,平均34岁。

伤后5h至3d入院,均为新鲜骨折,按Anderson分型:均为Ⅱ型骨折。

1例拌颈5椎体骨折,同期行颈5~6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

无严重合并伤,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

所有病例均予常规拍摄颈椎正侧位、张口位X线片、CT平扫结合三维成像、颈椎MRI检查。

术前均予颈椎牵引治疗,使骨折能够基本复位。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并床旁摄片直至齿状突完全或接近完全解剖复位,术前常规行气管推移训练,鼻插管全麻仰卧位,用可透X光的牙垫或绷带卷使口腔处于张口位。

头颈稍后伸位持续颅骨牵引。

正侧位透视确认齿状突骨折已经或接近解剖复位。

于甲状软骨水平做横切口5cm,分离颈阔肌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颈深筋膜,在颈动脉鞘与内脏鞘之间分离并牵开保护。

透视确认颈2~3椎间隙,咬除C3前上正中央部分骨质,C型臂X光机侧位监视下,用特殊套筒导向,于枢椎下缘正中将导针钻入枢椎体1cm。

正侧位透视,导针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均位于齿状突的中轴线上。

透视监测下继续钻入导针至齿状突的顶部(侧位导针后倾10~15°)。

测量导针钻入的深度。

分别以中空钻头及丝攻沿导针钻、扩孔后,沿导针拧入3.5mm直径中空加压松质骨螺钉,放松牵引,拧紧螺钉对骨折端加压,头端螺纹过骨折线,螺钉尾端进入枢椎体下缘。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折患者开展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齿状突 ;骨折 ;手术方式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2016)14-0092-01
枢椎齿状突骨折为临床常见性颈椎骨折,发生率为颈椎骨折 的 15% 左右,其中以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临床上目前对于齿状 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存在争议较大。为了进一步对 II、III 型齿状 突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 2012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收治的 51 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 如下 :
组别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VAS评分 NDI评分 住院时间
(min) (mL) (分) (%)

(d)
观察组
104.25
(n=26) ±18.16
63.09 ±6.73
3.61
24.32
±1.42 ±10.66
7.03 ±0.47
对照组
148.38
(n=25) ±22.64
337.94
5.13
33.58
《人人健康》Health For Everyone
2016年14期
临床医学
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
赵辉
(吉林省松原市人民医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 要】目的 :对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以我院 2012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收治的 51 例
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 例)患者行后路手术,观察组(26 例)患者行前路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