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立足中心城市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

立足中心城市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

临河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南临黄河,北倚阴山,是巴彦淖尔市政府所在地,地域面积23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万亩,总人口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万人,辖7个镇、11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建有一个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年来,临河区政府围绕临河区绿色农产品中心、物流中心、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全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机制优化、支撑有力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2008年,临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1亿元,增长24.5%,占GDP比重达到36.8%;服务业税收46290万元,增长10.5%,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5.2%;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3.98万人,增长3.8%,占全区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4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增长25.2%。

一、准确定位、高点规划,着力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临河中心城市地位日趋突出,区政府紧紧围绕绿色农产品中心、物流中心、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增强聚集拉动效应、提升辐

射带动功能为突破口,把服务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科学制定了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优化服务业行业和空间布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方面,从空间规划入手,规划了“一条沿路市场长廊,两个综合商务功能区,三大专业市场群,四个商贸流通体系,10条特色商业街”的服务业发展构架。一条沿路市场长廊:即沿110国道临河绕城公路,建设一批起点高、辐射广、功能强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两个综合商务功能区:即胜利路沿线规划建设综合性百货商场核心区,金川大道沿线规划建设电子商务、文化产业、金融、会展等综合商务功能区。三大专业市场集群:即临河东郊建材市场集群、临河西郊农产品市场集群、临河北郊肉羊产业园区市场集群。四个商贸流通体系:即城乡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农资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城市社区便民市场体系、绿色农畜产品物流体系。10条特色商业街:即七彩文化街、河套风味食品街、蒙族风味特色街、烧烤一条街、伊斯兰民族风味食品街、电子商务街、欧式街精品专卖步行街、小商品批发街等。

目前,这一构架已基本形成,临河东郊投资1.3亿元、占地132亩、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的国际家具建材城已建成运营。临河西郊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140亩的四季青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建成运营,业

务辐射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年交易额20多亿元;临河北郊肉食品产业园区已进驻肉羊屠宰、分割加工企业6户,年屠宰、分割肉羊达180万只,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和中东国家;以乐广丰超市集团为龙头的城乡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体系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成30个乡级农家店、1000个村级店,配送日用品400余种,商品配送率达到40%以上;以兴农农资公司为龙头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经营体系,在全市农村建成266个连锁店,统一配送率达到80%以上,年配送化肥24万吨,占全市总用量的60%以上。以四季青瓜果批发市场、稷丰粮油批发市场、狼山瓜子市场、肉食品产业园区为依托的绿色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已初具规模,产品畅销全国。以方便社区街道居民为目标的便民店遍布全市所有社区,各类特色商业街市已经形成。

另一方面,从行业规划入手,加快编制行业专项发展规划。根据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编制了《临河区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临河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临河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临河区公路交通发展规划》、《临河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临河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以规划为龙头,引导优势行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和产业带。

二、发挥优势、推进项目,竭力打造现代物流业

临河区地处我国华北和西北的连接点上,包兰铁路横贯东西,临策铁路即将投运,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贯通全境,临河至哈密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并已开始勘测设计,打通南北资源通道的黄河大桥已奠基开工。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640公里,其中:省道123公里,县道223公里,形成了以省道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经络,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络,成为自治区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临河作为巴彦淖尔市政治、经济中心,承担着全市40多亿斤粮食、10多亿斤油料、50多亿斤瓜、果、蔬菜等绿色农产品和大规模工业原料、设备及工业产品的物流运输任务。在此大背景下,临河区政府以交通优势和物流需求优势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主构建物流设施平台;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主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以政府引导、协调、扶持为主构建物流政策平台;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提升第三产业档次、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战略,有效推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建成的巴运物流中心是以工业原料、设备、工业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物流园区,是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较强的公路物流中心。目前已经入驻信息部91户、配件商户57户,汽修商户77户,运输企业4家,安排就业2000多人,运输企业年实现营业额近3000万元,利税6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畜产品(B)型保税物流园区,总投资20亿

元,将建成为具有内陆港功能、以仓储配送、精选分装、通关交易为主的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出口农畜产品100-150万吨,实现营业额40-50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可解决就业人员1万多人。

三、政府牵动、企业联动,全力构建服务业集聚平台

近年,临河区政府为了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提高服务业现代水平,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联动的路径,以中央商务区、市场贸易区、旅游休闲区、文化创意园为重点,全力构建服务业集聚平台,使服务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是打造中央商务区。在城区已经建成集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为一体的综合经济服务体系,服务网点遍布全区,并正在向工业园区延伸。沿胜利路建设了国泰大厦、富源大厦、蓝宇大厦、金川大厦等四个大型商厦,新建营业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商贸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沿金川大道投资2.57亿元的文博中心正在建设中,农业发展银行已经进驻,其他金融部门正在完善建设规划。

二是打造市场贸易集聚区。已经建成的粮油贸易区年交易原粮3亿多斤,成品粮1亿多斤,是巴彦淖尔市唯一的一家综合型专业粮油批发贸易区;瓜子贸易区年交易量达到5亿多斤,年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家具建材贸易区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三大贸易区共入住商户526

户,交易面覆盖临河周边地区及天津、四川、上海、辽宁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正在建设中的煤炭砂石料再生资源贸易区,总投资9560万元,占地面积1000亩,主要进行煤炭、砂石料、再生资源贸易。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可带动620个各类经营户入驻经营,可提供2480个就业岗位。农机汽车贸易区,总投资1.2亿总规划面积500亩,一期规划占地236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集营销、展示、维修、仓储、培训、装配生产六位一体,并具有住宿、餐饮、物流功能的综合性交易区。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额12亿元,实现利税2000余万元,可安置就业人员3000余人。

三是打造休闲旅游服务业集聚区。临河区地处河套平原腹地,临河区政府依托发达的现代农业、悠久灿烂的河套文化以及黄河变迁成就的自然景观积极打造旅游服务业,以城区为中心,以观光农业、黄河、湖泊、庙宇为主的休闲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观光农业旅游区以隆胜星月生态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区和四季青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为支撑,打造集休闲、旅游、增长农业生产知识与趣味,体验农家风情,领略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庙宇观光旅游区以甘露寺旅游区为支撑,打造内蒙古西部地区汉传佛教圣地,每年两次庙会,观光游人达60多万人。黄河观光旅游区以双河镇黄河渔村为支撑,打造地道的黄河文化、河套农家风味旅游区,

是巴彦淖尔市“渔家乐”旅游示范点之一。湖泊观光旅游区以镜湖生态旅游区和青春湖生态旅游区为支撑,打造综合型淡水湖生态旅游区,是国家2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

四是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河套文化街为基础,通过改造扩建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创意服务功能,构建专业化文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文化产业经营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拥有文化商铺88间,汇集了具有河套特色的书画、奇石、古玩、根艺、邮币、特色收藏、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培训、工艺美术设计等众多文化业态。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改造河套文化街外景,扩展文化经营面积3550平米;改扩建河套文化民间艺术馆1760平米、文化艺术交易厅大920平米;扩建河套文化网站;各区县均建立河套文化联络站;建设河套文化艺术院,阴山岩画保护与衍生产品研发中心,赏石文化学会,草原民族文化促进中心,河套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民间文化机构。

四、强化领导、落实政策,着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强化组织领导,在精力上给予倾斜。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协调,研究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建立了区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服务业

发展的协调工作。

强化政策扶持,在财力上给予倾斜。制定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税费优惠、财政和人才等多个方面,对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配套、服务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及示范工程的奖励和补贴以及服务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认真落实《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供平等竞争条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服务业行业和领域,并在税费及就业方面予以支持,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后劲。

强化优质服务,在人力上给予倾斜。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认真做好责任范围内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和手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借助各级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机遇及这次现场会的东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上推动我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