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5届上海市民办张江集团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开学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2025届上海市民办张江集团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开学综合测试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A 卷(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4分)如图,在10×6的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个单位,将△ABC 平移到△DEF 的位置,下面正确的平移步骤是()A .先把△ABC 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B .先把△ABC 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C .先把△ABC 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D .先把△ABC 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2、(4分)如图,在Rt ABC ∆中,90B ∠=︒,30A ∠=︒,DE 垂直平分斜边AC ,交AB 于D ,E 是垂足,连接CD ,若2BD =,则AB 的长是()A .B .4C .D .63、(4分)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08°,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 .5B .6C .7D .84、(4分)经过多边形一个角的两边剪掉这个角,则得到的新多边形的外角和()A .比原多边形多180︒B .比原多边形少180︒C .与原多边形外角和相等D .不确定5、(4分)如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2,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为m ,较短的直角边为n ,那么(m +n )2的值为()A .23B .24C .25D .无答案6、(4分)关于x 的一次函数21y kx k =++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A .B .C .D .7、(4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BD=2,∠DCE 是正方形ABCD 的外角,P 是∠DCE 的角平分线CF 上任意一点,则△PBD 的面积等于()A .1B .1.5C .2D .2.58、(4分)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BC =16,F 是线段DE 上一点,连接AF 、CF ,DE =4DF ,若∠AFC =90°,则AC 的长度是()A .6B .8C .10D .1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9、(4分)小明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但他不确定纸板形状是否标准,小聪用刻度尺量了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然后说这个纸板是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小聪的依据是_____.10、(4分)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小球,分别标有数字2,3,4,x,这些球除数字外都相同.甲、乙两人每次同时从袋中各随机摸出1个球,并计算摸出的这2个小球上数字之和.记录后都将小球放回袋中搅匀,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摸球总次数1020306090120180240330450“和为7”出现的频数19142426375882109150“和为7”出现的频率0.10.450.470.400.290.310.320.340.330.33试估计出现“和为7”的概率为________.11、(4分)如图,过点N(0,-1)的直线y=kx+b与图中的四边形ABCD有不少于两个交点,其中A(2,3)、B(1,1)、C(4,1)、D(4,3),则k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12、(4分)计算11()a aa a-÷-的结果是_____。
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将一副三角板放在同一平面内,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1)如图①,若∠AOB=155°,求∠AOD、∠BOC、∠DOC的度数.(2)如图①,你发现∠AOD与∠BOC的大小有何关系?∠AOB与∠DOC有何关系?直接写出你发现的结论.(3)如图②,当△AOC与△BOD没有重合部分时,(2)中你发现的结论是否还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而同理:∴∴(2)解:∠AOD与∠BOC的大小关系为:∠AOB与∠DOC存在的数量关系为:(3)解: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又∵∴【解析】【分析】(1)先计算出再根据(2)根据(1)中得出的度数直接写出结论即可.(3)根据即可得到利用周角定义得∠AOB+∠COD+∠AOC+∠BOD=360°,而∠AOC=∠BOD=90°,即可得到∠AOB+∠DOC=180°.2.如图①,△ABC的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P.(1)如果∠A=80∘,求∠BPC= ________.(2)如图②,过点P作直线MN∥BC,分别交AB和AC于点M和N,试求∠MPB+∠NPC的度数(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3)将直线MN绕点P旋转。
(i)当直线MN与AB,AC的交点仍分别在线段AB和AC上时,如图③,试探索∠MPB,∠NPC,∠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ii)当直线MN与AB的交点仍在线段AB上,而与AC的交点在A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④,试问(i)中∠MPB,∠NPC,∠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说明你的理由;若不成立,请给出∠MPB,∠NPC,∠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130°(2)90°﹣∠A(3)解:(i)∠MPB+∠NPC= − ∠A.理由如下:∵∠BPC= +∠A,∴∠MPB+∠NPC= −∠BPC=180∘−( + ∠A)= −12 ∠A.(ii)不成立,有∠MPB−∠NPC= − ∠A.理由如下:由题图④可知∠MPB+∠BPC−∠NPC= ,由(1)知:∠BPC= + ∠A,∴∠MPB−∠NPC= −∠BPC= −( + ∠A)=− ∠A.【解析】【解答】(1)故答案为:( 2 )由 = 得∠MPB+∠NPC= −∠BPC= 1−( + ∠A)= − ∠A;故答案为:∠MPB+∠NPC= − ∠A【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PBC+∠PCB=(∠ABC+∠ACB),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A的度数,求出∠ABC+∠ACB的值,然后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可求出∠BPC的度数。
上海民办行知二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上海民办行知二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1.在等腰△ABC中,AD⊥BC交直线BC于点D,若AD=12BC,则△ABC的顶角的度数为_____.【答案】30°或150°或90°【解析】试题分析:分两种情况;①BC为腰,②BC为底,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判断出∠ACD=30°,然后分AD在△ABC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求解即可.解:①BC为腰,∵AD⊥BC于点D,AD=12 BC,∴∠ACD=30°,如图1,AD在△ABC内部时,顶角∠C=30°,如图2,AD在△ABC外部时,顶角∠ACB=180°﹣30°=150°,②BC为底,如图3,∵AD⊥BC于点D,AD=12 BC,∴AD =BD =CD ,∴∠B =∠BAD ,∠C =∠CAD ,∴∠BAD +∠CAD =12×180°=90°, ∴顶角∠BAC =90°,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角度数为30°或150°或90°.故答案为30°或150°或90°.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交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已知△ABC 和△ADE 都是正三角形,连接CE 、BD 、AF ,BF=4,CF=7,求AF 的长_________ .【答案】3【解析】【分析】过点A 作AF ⊥CE 交于I ,AG ⊥BD 交于J,证明CAE ≅BAD ,再证明CAI ≅BAJ ,求出°7830∠=∠=,然后求出12IF FJ AF ==,,通过设FJ x =求出x ,即可求出AF 的长.【详解】解:过点A 作AF ⊥CE 交于I ,AG ⊥BD 交于J在CAE 和BAD 中AC AB CAE BADAE AD =⎧⎪∠=∠⎨⎪=⎩∴CAE ≅BAD∴ICA ABJ ∠=∠∴BFE CAB ∠=∠(8字形)∴°120CFD ∠=在CAI 和BAJ 中°90ICA ABJ CAI BJA CA BA ∠=∠⎧⎪∠=∠=⎨⎪=⎩∴CAI ≅BAJ ,AI AJ CI BJ ==∴°60CFA AFJ ∠=∠=∴°30FAI FAE ∠=∠=在RtAIF 和RtAJF 中°30FAI FAE ∠=∠=∴12IF FJ AF ==设FJ x = 7,4CF BF ==则47x x +=-32x ∴=2AF FJ =AF ∴=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做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相关的边相等,学会合理添加辅助线求解是解决本题的重点.3.如图,在△ABC 中,AB 的中垂线交BC 于D ,AC 的中垂线交BC 于E ,若∠BAC=126°,则∠EAD=_____°.【答案】72°【解析】【分析】根据AB 的中垂线可得BAD ∠,再根据AC 的中垂线可得EAC ∠,再结合∠BAC=126°即可计算出∠EAD .【详解】根据AB 的中垂线可得BAD ∠=B根据AC 的中垂线可得EAC ∠=C ∠18012654B C ︒︒︒∠+∠=-=又 126BAD DAE EAC BAC ︒∠+∠+∠=∠=+C+126B DAE ︒∴∠∠∠=72DA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垂线的性质,重点在于等量替换表示角度.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C DC =,60A ∠=︒,点E 为AD 边上一点,连接BD .CE ,CE 与BD 交于点F ,且CE AB ∥,若8AB =,6CE =,则BC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答案】7【解析】【分析】由AB AD =,BC DC =知点A,C 都在BD 的垂直平分线上,因此,可连接AC 交BD 于点O ,易证ABD △是等边三角形,EDF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中的线段进行等量转换即可求出OB,OC 的长度,应用勾股定理可求解.【详解】解:如图,连接AC 交BD 于点O∵AB AD =,BC DC =,60A ∠=︒,∴AC 垂直平分BD ,ABD △是等边三角形∴30BAO DAO ∠=∠=︒,8AB AD BD ===,4BO OD ==∵CE AB ∥∴30BAO ACE ∠=∠=︒,60CED BAD ∠=∠=︒∴30DAO ACE ∠=∠=︒∴6AE CE ==∴2DE AD AE =-=∵60CED ADB ∠=∠=︒∴EDF 是等边三角形∴2DE EF DF ===∴4CF CE EF =-=,2OF OD DF =-= ∴2223OC CF OF =-=∴2227BC BO O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综合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线段间等量关系的转换是解题的关键.5.在△ABC 中,∠ACB =90º,D 、E 分别在 AC 、AB 边上,把△ADE 沿 DE 翻折得到△FDE ,点 F 恰好落在 BC 边上,若△CFD 与△BFE 都是等腰三角形, 则∠BAC 的度数为_________.【答案】45°或6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设∠BAC 的度数为x ,则∠B=90°-x ,∠EFB =135°-x ,∠BEF=2x-45°,当△BFE 都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详解】∵∠ACB=90º,△CFD是等腰三角形,∴∠CDF=∠CFD=45°,设∠BAC的度数为x,∴∠B=90°-x,∵△ADE 沿 DE 翻折得到△FDE,点 F 恰好落在 BC 边上,∴∠DFE=∠BAC=x,∴∠EFB=180°-45°-x=135°-x,∵∠ADE=∠FDE,∴∠ADE=(180°-45°)÷2=67.5°,∴∠AED=180°-∠ADE-∠BAC=180°-67.5° -x=112.5°-x,∴∠DEF=∠AED=112.5°-x,∴∠BEF=180°-∠AED-∠DEF=180°-(112.5°-x)-(112.5°-x)=2x-45°,∵△BFE 都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FE=FB时,如图1,则∠BEF=∠B,∴90-x=2x-45,解得:x=45;②当BF=BE时,则∠EFB=∠BEF,∴135-x=2x-45,解得:x=60,③当EB=EF时,如图2,则∠B=∠EFB,∴135-x=90-x,无解,∴这种情况不存在.综上所述:∠BAC 的度数为:45°或60°.故答案是:45°或60°.图1 图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用代数式表示角度,并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B 的坐标分别是(1,5)、(5,1),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_____________个【答案】5【解析】【分析】分别以A、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及作AB的垂直平分线,数出在x轴上的点C的数量即可【详解】解:由图可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5个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掌握“两圆一线”找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Rt△ABC 中,AB=AC,∠BAC=90°,AD 是 BC 边上的高,E 是 AD 上的一点。
上海民立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版 含答案)

上海民立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达标训练题(Word 版 含答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1.如图,在△ABC 中,AB 的中垂线交BC 于D ,AC 的中垂线交BC 于E ,若∠BAC=126°,则∠EAD=_____°.【答案】72°【解析】【分析】根据AB 的中垂线可得BAD ∠,再根据AC 的中垂线可得EAC ∠,再结合∠BAC=126°即可计算出∠EAD .【详解】根据AB 的中垂线可得BAD ∠=B根据AC 的中垂线可得EAC ∠=C ∠18012654B C ︒︒︒∠+∠=-=又 126BAD DAE EAC BAC ︒∠+∠+∠=∠=+C+126B DAE ︒∴∠∠∠=72DA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垂线的性质,重点在于等量替换表示角度.2.如图,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垂足为F ,且交线段BC 于点E ,连结DE ,若50C ∠=︒,设 ABC x CDE y ∠=︒∠=︒,,则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答案】80y x =-【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 是AE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到AD =ED ,求出BED ∠的度数即可得到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详解】∵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E BD ⊥∴1122ABD EBD ABC x ∠=∠=∠=︒,90AFB EFB ∠=∠=︒ ∴1902BAF BEF x ∠=∠=︒-︒ ∴AB BE =∴AF EF =∴AD ED =∴DAF DEF ∠=∠∵180BAC ABC C ∠=︒-∠-∠,50C ∠=︒∴130BAC x ∠=︒-︒∴130BED BAD x ∠=∠=︒-︒∵CDE BED C ∠=∠-∠∴1305080y x x ︒=-︒-︒=︒-︒∴80y x =-,故答案为:80y x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角的和差倍分等相关知识,熟练运用角的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A 、B 两点都在小方格的格点(顶点)上,请在图中找一个格点C ,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格点C 有________个。
沪教版初二数学上学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练习题答案.doc

沪教版初二数学上学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练习题答案初中数学课堂上大家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点,在课下大家要及时进行练习巩固,通过做练习题能够让大家发现自己课堂上没掌握好的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沪教版初二数学上学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练习题答案,希望有助于大家学好初中数学知识。
1. C 解析: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C正确;全等三角形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但不一定全等,故A错;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形状和大小都不一定相同,故B错;所有的等边三角形不全等,故D错.2. B 解析:A.与三角形有两边相等,但夹角不一定相等,二者不一定全等;B.与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二者全等;C.与三角形有两边相等,但夹角不相等,二者不全等;D.与三角形有两角相等,但夹边不相等,二者不全等.故选B.3. A 解析: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因为,所以B和只能是锐角,而是钝角,所以=95.4. C 解析:选项A满足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中的边角边,选项B满足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中的角边角,选项D满足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中的角角边,只有选项C 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 D 解析:∵△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CE=CD,BCA=ECD=60,BCA+ACD=ECD+ACD,即BCD=ACE.在△BCD和△ACE中,△BCD≌△ACE(SAS),故A成立.∵△BCD≌△ACE,DBC=CAE.∵BCA=ECD=60,ACD=60.在△BGC和△AFC中,△BGC≌△AFC,故B成立.∵△BCD≌△ACE,CDB=CEA,在△DCG和△ECF中,△DCG≌△ECF,故C成立.6. B 解析:∵BCAB,DEBD,ABC=BDE.又∵CD=BC,ACB=DCE,△EDC≌△ABC(ASA). 故选B.7. D 解析:∵ACCD,1+2=90.∵B=90,1+A=90,A=2.在△ABC和△CED中,△ABC≌△CED,故B、C选项正确,选项D错误. ∵2+D=90,A+D=90,故A选项正确.8. C 解析:因为C=D,B=E,所以点C与点D,点B与点E,点A 与点F是对应顶点,AB的对应边应是FE,AC的对应边应是FD,根据AAS,当AC=FD时,有△ABC≌△FED.9. D 解析:∵AB=AC,ABC=ACB.∵BD平分ABC,CE平分ACB,ABD=CBD=ACE=BCE.①△BCD≌△CBE(ASA).由①可得CE=BD, BE=CD,AB-BE=AC-DC,即AE=AD.又A=A,③△BDA≌△CEA (SAS).又EOB=DOC,所以④△BOE≌△COD(AAS).故选D.10. C 解析:A.∵∥,= .∵∥= .∵,△≌△,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B.∵=,= ,△≌△,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C.由= 证不出△≌△,故本选项不可以证出全等.△≌△,故本选项可以证出全等.故选C.为大家带来了沪教版初二数学上学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练习题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养成课后做数学练习题的好习惯,这样能够在做题中加深大家对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姓名 班级 得分一、填空题(4×10=40分)1、在△ABC 中,AC>BC>AB ,且△ABC ≌△DEF ,则在△DEF 中,______>______>_______(填边)。
2、已知:△ABC ≌△A ′B ′C ′,∠A=∠A ′,∠B=∠B ′,∠C=70°,AB=15cm ,则∠C ′=_________,A ′B ′=__________。
3、如图1,△ABD ≌△BAC ,若AD=BC ,则∠BAD 的对应角是________。
4、如图2,在△ABC 和△FED ,AD=FC ,AB=FE ,当添加条件__________时,就可得到△ABC ≌△FED 。
(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5、如图3,在△ABC 中,AB=AC ,AD ⊥BC 于D 点,E 、F 分别为DB 、DC 的中点,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________对。
6、如图4,BE ,CD 是△ABC 的高,且BD =EC ,判定△BCD ≌△CBE 的依据是 .7、如图5,△ABC 中,∠C=90°,CD ⊥AB 于点D ,AE 是∠BAC 的平分线,点E 到AB 的距离等于3cm ,则CF= cm.8、如图6,在△ABC 中,AD =DE ,AB =BE ,∠A =80°,则∠CED =_____.9、P 是∠AOB 平分线上一点,CD ⊥OP 于F ,并分别交OA 、OB 于CD ,则CD_____P 点到∠AOB 两边距离之和。
(填“>”,“<”或“=”)10、A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AB =12,AC =8,则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1、下列命题中:⑴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⑵在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及对应角平分线分别相等,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 )A 、3个B 、2个C 、1个D 、0个12、如图7,已知点E 在△ABC 的外部,点D 在BC 边上,AD ECB图4ABDE 图1 图2 图3图5图6DE 交AC 于F ,若∠1=∠2=∠3,AC=AE ,则有( ) A 、△ABD ≌△AFD B 、△AFE ≌△ADCC 、△AEF ≌△DFCD 、△ABC ≌△ADE13、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 ≌△A ′B ′C ′的是( ) A 、AB=A ′B ′,∠A=∠A ′,AC=A ′C ′B 、AB=A ′B ′,∠A=∠A ′,∠B=∠B ′C 、AB=A ′B ′,∠A=∠A ′,∠C=∠C ′D 、∠A=∠A ′,∠B=∠B ′,∠C=∠C ′14、如图8所示,90E F ∠=∠=,B C ∠=∠,AE AF =,结论:①EM FN =;②CD DN =;③FAN EAM ∠=∠;④ACN ABM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5、全等三角形又叫做合同三角形,平面内的合同三角形分为真正合同三角形与镜面合同三角形,假设△ABC 和△A 1B 1C 1是全等(合同)三角形,点A 与点A 1对应,点B 与点B 1对应,点C 与点C 1对应,当沿周界A →B →C →A ,及A 1→B 1→A 1环绕时,若运动方向相同,则称它们是真正合同三角形(如图9),若运动方向相反,则称它们是镜面合同三角形(如图10),两个真正合同三角形都可以在平面内通过平移或旋转使它们重合,两个镜面合同三角形要重合,则必须将其中一个翻转180°(如图11),下列各组合同三角形中,是镜面合同三角形的是( )16、如图12,在△ABC 中,∠C=90°,AD 平分∠BAC 交BC 于D , 若BC=64,且BD :CD=9:7,则点D 到AB 边的距离为( ) A 、18 B 、32 C 、28 D 、24三、解答下列各题:(17-18题各8分,19-2280分)17、如图13,点A 、B 、C 、D AB=DC ,AE//DF ,AE=DF ,求证:EC=FB18、如图14,AE 是∠BAC 的平分线,AB=AC 。
上海民办民一中学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在ABC 中,45ABC ∠=,AD ,BE 分别为BC ,AC 边上的高,连接DE ,过点D 作DF DE ⊥与点F ,G 为BE 中点,连接AF ,DG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证:AF DF ⊥;(2)如图2,请写出AF 与DG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答案】(1)详见解析;(2)AF=2DG,且AF ⊥DG,证明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 利用条件先△DAE ≌△DBF,从而得出△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2) 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先证明△BGM ≌△EGD,再证明△BDM ≌△DAF 即可推出.【详解】解:(1)证明:设BE 与AD 交于点H..如图,∵AD,BE 分别为BC,AC 边上的高,∴∠BEA=∠ADB=90°.∵∠ABC=45°,∴△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AHE=∠BHD,∴∠DAC=∠DBH.∵∠ADB=∠FDE=90°,∴∠ADE=∠BDF.∴△DAE ≌△DBF.∴BF=AE,DF=DE.∴△F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E=45°.∵G为BE中点,∴BF=EF.∴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E=45°.∴∠AFD=90°,即AF⊥DF.(2)AF=2DG,且AF⊥DG.理由:延长DG至点M,使GM=DG,交AF于点H,连接BM,∵点G为BE的中点,BG=GE.∵∠BGM∠EGD,∴△BGM≌△EGD.∴∠MBE=∠FED=45°,BM=DE.∴∠MBE=∠EFD,BM=DF.∵∠DAC=∠DBE,∴∠MBD=∠MBE+∠DBE=45°+∠DBE.∵∠EFD=45°=∠DBE+∠BDF,∴∠BDF=45°-∠DBE.∵∠ADE=∠BDF,∴∠ADF=90°-∠BDF=45°+∠DBE=∠MBD.∵BD=AD,∴△BDM≌△DAF.∴DM=AF=2DG,∠FAD=∠BDM.∵∠BDM+∠MDA=90°,∴∠MDA+∠FAD=90°.∴∠AHD=90°.∴AF⊥DG.∴AF=2DG,且AF⊥DG【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2.如图,已知△ABC中,AB=AC=20cm,BC=16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6cm /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答案】(1)①△BPD ≌△CQP ,理由见解析;②V 7.5Q =(厘米/秒);(2)点P 、Q 在AB 边上相遇,即经过了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 边上相遇.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t=1时BP=BQ=6,再求出PC=10=BD ,再根据∠B =∠C 证得△BPD ≌△CQP ;②根据V P ≠V Q ,使△BPD 与△CQP 全等,所以CQ =BD =10,再利用点P 的时间即可得到点Q 的运动速度;(2)根据V Q >V P ,只能是点Q 追上点P ,即点Q 比点P 多走AB +AC 的路程,设运动x 秒,即可列出方程1562202x x ,解方程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1)①因为t =1(秒),所以BP =CQ =6(厘米)∵AB =20,D 为AB 中点,∴BD =10(厘米)又∵PC =BC ﹣BP =16﹣6=10(厘米)∴PC =BD∵AB =AC ,∴∠B =∠C ,在△BPD 与△CQP 中, BP CQ B C PC BD =⎧⎪∠=∠⎨⎪=⎩,∴△BPD≌△CQP(SAS),②因为V P≠V Q,所以BP≠CQ,又因为∠B=∠C,要使△BPD与△CQP全等,只能BP=CP=8,即△BPD≌△CPQ,故CQ=BD=10.所以点P、Q的运动时间84663BPt(秒),此时107.543QCQVt(厘米/秒).(2)因为V Q>V P,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AB+AC的路程设经过x秒后P与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156220 2x x,解得x=803(秒)此时P运动了8061603(厘米)又因为△ABC的周长为56厘米,160=56×2+48,所以点P、Q在AB边上相遇,即经过了80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边上相遇.【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三角形与动点相结合的解题方法,再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注意顶点的对应关系是证明的关键.3.如图1,等腰△ABC中,AC=BC=∠ACB=45˚,AO是BC边上的高,D为线段AO上一动点,以CD为一边在CD下方作等腰△CDE,使CD=CE且∠DCE=45˚,连结BE.(1) 求证:△ACD≌△BCE;(2) 如图2,在图1的基础上,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若CP=CQ=5,求PQ的长.(3) 连接OE,直接写出线段OE的最小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PQ=6;(3)OE=422-【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SAS即可证得ACD BCE≌;()2首先过点C作CH BQ⊥于H,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得45DAC∠=︒,则根据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即可求得PQ的长.()3OE BQ⊥时,OE取得最小值.试题解析:()1证明:∵△ABC与△DCE是等腰三角形,∴AC=BC,DC=EC,45ACB DCE∠=∠=,45ACD DCB ECB DCB∴∠+∠=∠+∠=,∴∠ACD=∠BCE;在△ACD和△BCE中,,AC BCACD BCEDC EC=⎧⎪∠=∠⎨⎪=⎩(SAS)ACD BCE∴≌;()2首先过点C作CH BQ⊥于H,(2)过点C 作CH ⊥BQ 于H ,∵△ABC 是等腰三角形,∠ACB=45˚,AO 是BC 边上的高,45DAC ∴∠=,ACD BCE ≌,45PBC DAC ∴∠=∠=,∴在Rt BHC 中,2242422CH BC =⨯=⨯=, 54PC CQ CH ===,,3PH QH ∴==,6.PQ ∴=()3OE BQ ⊥时,OE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42 2.OE =-4.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P 是对角线BD 上的一点,点E 在AD 的延长线上,且PA=PE ,PE 交CD 于F(1)证明:PC=PE ;(2)求∠CPE 的度数;(3)如图2,把正方形ABCD 改为菱形ABCD ,其他条件不变,当∠ABC=120°时,连接CE ,试探究线段AP 与线段C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90°(3)AP=CE【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得出AB=BC ,∠ABP=∠CBP=45°,结合PB=PB 得出△ABP ≌△CBP ,从而得出结论;(2)、根据全等得出∠BAP=∠BCP ,∠DAP=∠DCP ,根据PA=PE 得出∠DAP=∠E ,即∠DCP=∠E ,易得答案;(3)、首先证明△ABP 和△CBP 全等,然后得出PA=PC ,∠BAP=∠BCP ,然后得出∠DCP=∠E ,从而得出∠CPF=∠EDF=60°,然后得出△EPC 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AP=CE.【详解】(1)、在正方形ABCD 中,AB=BC ,∠ABP=∠CBP=45°,在△ABP 和△CBP 中,又∵ PB=PB ∴△ABP ≌△CBP (SAS ), ∴PA=PC ,∵PA=PE ,∴PC=PE ;(2)、由(1)知,△ABP ≌△CBP ,∴∠BAP=∠BCP ,∴∠DAP=∠DCP ,∵PA=PE , ∴∠DAP=∠E , ∴∠DCP=∠E , ∵∠CFP=∠EFD (对顶角相等),∴180°﹣∠PFC ﹣∠PCF=180°﹣∠DFE ﹣∠E , 即∠CPF=∠EDF=90°;(3)、AP =CE 理由是:在菱形ABCD 中,AB=BC ,∠ABP=∠CBP ,在△ABP 和△CBP 中, 又∵ PB=PB ∴△ABP ≌△CBP (SAS ),∴PA=PC ,∠BAP=∠DCP ,∵PA=PE ,∴PC=PE ,∴∠DAP=∠DCP , ∵PA=PC ∴∠DAP=∠E , ∴∠DCP=∠E∵∠CFP=∠EFD (对顶角相等), ∴180°﹣∠PFC ﹣∠PCF=180°﹣∠DFE ﹣∠E ,即∠CPF=∠EDF=180°﹣∠ADC=180°﹣120°=60°, ∴△EPC 是等边三角形,∴PC=CE ,∴AP=CE考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5.如图,在ABC ∆中,90C ∠=︒,4cm AC BC ==,点D 是斜边AB 的中点.点E 从点B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点F 同时从点C 出发以一定的速度沿射线CA 方向运动,规定当点E 到终点C 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 秒,连接DE 、DF .(1)填空:ABC S ∆=______2cm ;(2)当1x =且点F 运动的速度也是1cm/s 时,求证:DE DF =;(3)若动点F 以3cm /s 的速度沿射线CA 方向运动,在点E 、点F 运动过程中,如果存在某个时间x ,使得ADF ∆的面积是BDE ∆面积的两倍,请你求出时间x 的值.【答案】(1)8;(2)见解析;(3)45或4. 【解析】【分析】(1)直接可求△ABC 的面积;(2)连接CD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A=∠B=∠ACD=∠DCB=45°,即BD=CD ,且BE=CF ,即可证△CDF ≌△BDE ,可得DE=DF ;(3)分△ADF 的面积是△BDE 的面积的两倍和△BDE 与△ADF 的面积的2倍两种情况讨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可求x 的值.【详解】解:(1)∵S △ABC =12⨯AC×BC ∴S △ABC =12×4×4=8(cm 2) 故答案为:8(2)如图:连接CD∵AC=BC ,D 是AB 中点∴CD 平分∠ACB又∵∠ACB=90°∴∠A=∠B=∠ACD=∠DCB=45°∴CD=BD依题意得:BE=CF∴在△CDF 与△BDE 中BE CF B DCA BD CD =⎧⎪∠=∠⎨⎪=⎩∴△CDF ≌△BDE (SAS )∴DE=DF(3)如图:过点D 作DM ⊥BC 于点M ,DN ⊥AC 于点N ,∵AD=BD ,∠A=∠B=45°,∠AND=∠DMB=90°∴△ADN ≌△BDM (AAS )∴DN=DM当S △ADF =2S △BDE .∴12×AF×DN=2×12×BE×DM ∴|4-3x|=2x∴x1=4,x2=4 5综上所述:x=4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利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6.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b)的坐标满足|a﹣b|+b2﹣8b+16=0.(1)如图1,求证: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如图2,过A作OA的垂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B,点M、N分别从O、A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和点A),过A作AE⊥BM交x轴于点E,连BM、NE,猜想∠ONE与∠NEA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如图3,F是y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过点A作AE⊥AF交x轴正半轴于点E,连接EF,过点F点作∠OFE的角平分线交OA于点H,过点H作HK⊥x轴于点K,求2HK+EF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8【解析】【分析】(1)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得结论;(2)如图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则△AOE≌△BAH,可得AH=OE,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MOE=∠MAH,可得△ONE≌△AMH,∠ABH=∠OAE,设BM 与NE交于K,则∠MKN=180°﹣2∠ONE=90°﹣∠NEA,即2∠ONE﹣∠NEA=90°;(3)如图3,过H作HM⊥OF,HN⊥EF于M、N,可证△FMH≌△FNH,则FM=FN,同理:NE=EK,先得出OE+OF﹣EF=2HK,再由△APF≌△AQE得PF=EQ,即可得OE+OF=2OP=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的值.【详解】解:(1)∵|a﹣b|+b2﹣8b+16=0∴|a﹣b|+(b﹣4)2=0∵|a﹣b|≥0,(b﹣4)2≥0∴|a ﹣b|=0,(b ﹣4)2=0∴a =b =4过点A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则AN =AM ∴OA 平分∠MON即OA 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过A 作AH 平分∠OAB ,交BM 于点H∴∠OAH =∠HAB =45°∵BM ⊥AE∴∠ABH =∠OAE 在△AOE 与△BAH 中OAE ABH OA ABAOE BAH ==∠∠⎧⎪=⎨⎪∠∠⎩, ∴△AOE ≌△BAH (ASA )∴AH =OE在△ONE 和△AMH 中OE AH NOE MAH ON AM =⎧⎪∠∠⎨⎪=⎩=, ∴△ONE ≌△AMH (SAS )∴∠AMH =∠ONE设BM 与NE 交于K∴∠MKN =180°﹣2∠ONE =90°﹣∠NEA∴2∠ONE ﹣∠NEA =90°(3)过H 作HM ⊥OF ,HN ⊥EF 于M 、N 可证:△FMH ≌△FNH (SAS )∴FM =FN同理:NE =EK∴OE+OF ﹣EF =2HK过A 作AP ⊥y 轴于P ,AQ ⊥x 轴于Q可证:△APF ≌△AQE (SAS )∴PF =EQ∴OE+OF =2OP =8∴2HK+EF =OE+OF =8【点睛】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B 坐标为()6,0、()0,6,P 为线段AB 上的一点.(1)如图1,若P 为AB 的中点,点M 、N 分别是OA 、OB 边上的动点,且保持AM ON =,则在点M 、N 运动的过程中,探究线段PM 、PN 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P 为线段AB 上异于A 、B 的任意一点,过B 点作BD OP ⊥,交OP 、OA 分别于F 、D 两点,E 为OA 上一点,且PEA BDO =∠∠,试判断线段OD 与AE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PM=PN ,PM ⊥PN ,理由见解析;(2)OD=A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OP .只要证明△PON ≌△PAM 即可解决问题;(2)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由△DBO ≌△GOA ,推出OD=AG ,∠BDO=∠G ,再证明△PAE ≌△PAG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结论:PM=PN ,PM ⊥PN .理由如下:如图1中,连接OP .∵A 、B 坐标为(6,0)、(0,6),∴OB=OA=6,∠AOB=90°,∵P 为AB 的中点,∴OP=12AB=PB=PA ,OP ⊥AB ,∠PON=∠PAM=45°, ∴∠OPA=90°,在△PON 和△PAM 中,ON AM PON PAM OP AP =⎧⎪∠=∠⎨⎪=⎩,∴△PON ≌△PAM (SAS ),∴PN=PM ,∠OPN=∠APM ,∴∠NPM=∠OPA=90°,∴PM ⊥PN ,PM=PN .(2)结论:OD=AE .理由如下:如图2中,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BD ⊥OP ,∴∠OAG=∠BOD=∠OFD=90°,∴∠ODF+∠AOG=90°,∠ODF+∠OBD=90°,∴∠AOG=∠DBO ,∵OB=OA ,∴△DBO ≌△GOA ,∴OD=AG ,∠BDO=∠G ,∵∠BDO=∠PEA ,∴∠G=∠AEP ,在△PAE 和△PAG 中,AEP G PAE PAG AP AP ∠=∠⎧⎪∠=∠⎨⎪=⎩,∴△PAE ≌△PAG (AAS ),∴AE=AG ,∴OD=AE .【点睛】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8.如图,在ABC ∆中,903, 7C AC BC ∠=︒==,,点D 是BC 边上的动点,连接AD ,以AD 为斜边在AD 的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1)填空:ABC ∆的面积等于 ;(2)连接CE ,求证:CE 是ACB ∠的平分线;(3)点O 在BC 边上,且1CO =, 当D 从点O 出发运动至点B 停止时,求点E 相应的运动路程.【答案】(1)212;(2)证明见解析;(3)32【解析】【分析】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可得;(2)如图所示作出辅助线,证明△AEM ≌△DEN (AAS ),得到ME=NE ,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N=1()2AC CD +,根据CD 的长度计算出CE 的长度即可.【详解】解:(1)903, 7C AC BC ∠=︒==, ∴112137222ABC S AC BC =⨯=⨯⨯=, 故答案为:212 (2)连接CE ,过点E 作EM ⊥AC 于点M ,作EN ⊥BC 于点N ,∴∠EMA=∠END=90°,又∵∠ACB=90°,∴∠MEN=90°,∴∠MED+∠DEN=90°,∵△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D=90°,AE=DE∴∠AEM+∠MED=90°,∴∠AEM=∠DEN∴在△AEM 与△DEN 中,∠EMA=∠END=90°,∠AEM=∠DEN ,AE=DE∴△AEM ≌△DEN (AAS )∴ME=NE∴点E在∠ACB的平分线上,即CE是ACB∠的平分线(3)由(2)可知,点E在∠ACB的平分线上,∴当点D向点B运动时,点E的路径为一条直线,∵△AEM≌△DEN∴AM=DN,即AC-CM=CN-CD在Rt△CME与Rt△CNE中,CE=CE,ME=NE,∴Rt△CME≌Rt△CNE(HL)∴CM=CN∴CN=1() 2AC CD+,又∵∠MCE=∠NCE=45°,∠CME=90°,∴CE=22()2CN AC CD=+,当AC=3,CD=CO=1时,CE=2(31)22 2+=当AC=3,CD=CB=7时,CE=2(37)52 2+=∴点E的运动路程为:52223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证明题,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几何中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9.在等边ABC 中,点D 是边BC 上一点.作射线AD ,点B 关于射线AD 的对称点为点E .连接CE 并延长,交射线AD 于点F .(1)如图,连接AE ,①AE 与AC 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②设BAF α∠=,用α表示BCF ∠的大小;(2)如图,用等式表示线段AF ,C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 ①AB=AE ;②∠BCF=α;(2) AF-EF=CF ,理由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根据轴对称性,即可得到答案;②由轴对称性,得:AE=AB ,∠BAF=∠EAF=α,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AB=AC ,∠BAC=∠ACB=60°,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解; (2)作∠FCG=60°交AD 于点G ,连接BF ,易证∆FCG 是等边三角形,得GF=FC ,再证∆ACG ≅∆BCF(SAS),从而得AG=BF ,进而可得到结论.【详解】(1)①∵点B 关于射线AD 的对称点为点E ,∴AB 和AE 关于射线AD 的对称,∴AB=AE.故答案是:AB=AE ;②∵点B 关于射线AD 的对称点为点E ,∴AE=AB ,∠BAF=∠EAF=α,∵ABC 是等边三角形,∴AB=AC ,∠BAC=∠ACB=60°,∴∠EAC=60°-2α,AE=AC ,∴∠ACE=1180(602)602αα⎡⎤--=+⎣⎦,∴∠BCF=∠ACE-∠ACB=60α+-60°=α.(2)AF-EF=CF,理由如下:作∠FCG=60°交AD于点G,连接BF,∵∠BAF=∠BCF=α,∠ADB=∠CDF,∴∠ABC=∠AFC=60°,∴∆FCG是等边三角形,∴GF=FC,∵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ACB=60°,∴∠ACG=∠BCF=α.在∆ACG和∆BCF中,∵CA CBACG BCFCG CF=⎧⎪∠=∠⎨⎪=⎩,∴∆ACG≅∆BCF(SAS),∴AG=BF,∵点B关于射线AD的对称点为点E,∴AG=BF=EF,∵AF-AG=GF,∴AF-EF=CF.【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0.已知点P是线段MN上一动点,分别以PM,PN为一边,在MN的同侧作△APM,△BPN,并连接BM,AN.(Ⅰ)如图1,当PM=AP,PN=BP且∠APM=∠BPN=90°时,试猜想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Ⅱ)如图2,当△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时,(Ⅰ)中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试说明理由.(Ⅲ)在(Ⅱ)的条件下,连接AB得到图3,当PN=2PM时,求∠PAB度数.【答案】(1)BM=AN,BM⊥AN.(2)结论成立.(3)9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证△MBP≌△ANP,得出MB=AN,∠PAN=∠PMB,再延长MB交∠=︒,因此有BM⊥AN;AN于点C,得出MCN90(2)根据所给条件可证△MPB≌△APN,得出结论BM=AN;(3)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通过已知条件推出△APC为等边三角形,∠PAC=∠PCA=60°,再由CA=CB,进一步得出∠PAB的度数.【详解】解:(Ⅰ)结论:BM=AN,BM⊥AN.理由:如图1中,∵MP=AP,∠APM=∠BPN=90°,PB=PN,∴△MBP≌△ANP(SAS),∴MB=AN.延长MB交AN于点C.∵△MBP≌△ANP,∴∠PAN=∠PMB,∵∠PAN+∠PNA=90°,∴∠PMB+∠PNA=90°,∴∠MCN=180°﹣∠PMB﹣∠PNA=90°,∴BM⊥AN.(Ⅱ)结论成立理由:如图2中,∵△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APM=∠BPN=60°∴∠MPB=∠APN=120°,又∵PM=PA,PB=PN,∴△MPB≌△APN(SAS)∴MB=AN.(Ⅲ)如图3中,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APM,△PBN都是等边三角形∴∠APM=∠BPN=60°,PB=PN∵点C是PB的中点,且PN=2PM,∴2PC=2PA=2PM=PB=PN,∵∠APC=60°,∴△APC为等边三角形,∴∠PAC=∠PCA=60°,又∵CA=CB,∴∠CAB=∠ABC=30°,∴∠PAB=∠PAC+∠CAB=90°.【点睛】本题是一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性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的应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需要数形结合,借助辅助线才得以解决,因此,作出合理正确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上海民办张江集团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三角形》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将一副三角板和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按图中方式摆放,两个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重合,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与纸条一边重合,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个顶点在纸条的另一边上,则1∠的度数是( )A .10°B .15°C .20°D .25° 2.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6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 .18B .19C .20D .21 3.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3 B .1,3,5 C .2,3,4 D .2,6,10 4.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DE BA ,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若F α∠=,则ABE ∠的大小为( )A .αB .52α C .2α D .32α 5.如图,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是( ) A . B .C .D .6.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3,4B .7,4,2C .3,4,8D .2,3,5 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 .10B .8C .6D .4 8.正十边形每个外角等于( )A .36°B .72°C .108°D .150° 9.如图,直线//,65,30AB CD AE ∠=︒∠=︒,则C ∠等于( )A.30°B.35°C.40°D.45°10.以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6cm B.3cm,4cm,8cmC.5cm,6cm,10cm D.5cm,6cm,11cm∆的边AC上的高是()11.如图所示,ABCA.线段AE B.线段BA C.线段BD D.线段DA∠∠∠∠的12.如图,在七边形ABCDEFG中,AB,ED的延长线交于点O.若1,2,3,4∠的度数为()外角和于210°,则BODA.30°B.35°C.40°D.45°二、填空题13.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cm和6cm,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cm.1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15.如图,在△ABC中,点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70°,则∠BOC=________.∠的度16.如图,飞机P在目标A的正上方,飞行员测得目标B的俯角为30°,那么APB数为______°.17.如图,已知∠A =47°,∠B =38°,∠C =25°,则∠BDC 的度数是______.18.如图,∠BAK +∠B +∠C +∠CDE +∠E +∠F +∠MGN +∠H +∠K =________.19.若线段AM ,AN 分别是ABC ∆的高线和中线,则线段AM ,AN 的大小关系是AM _______AN (用“≤”,“≥”或“=”填空).20.如图,在ABC 中,E 、D 、F 分别是AD 、BF 、CE 的中点,若DEF 的面积是1,则ABC S =______.三、解答题21.如图,BP 平分ABC ∠,交CD 于点F ,DP 平分ADC ∠交AB 于点E ,AB 与CD 相交于点G ,42A ∠=︒.(1)若60ADC ∠=︒,求AEP ∠的度数;(2)若38C ∠=︒,求P ∠的度数.22.()1若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外角和的3倍,求边数n .()2已知a ,b ,c 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化简:a b c b c a --+--.23.已知一个n 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20°.(1)求n 的值;(2)求这个n 边形的内角和;(3)这个n 边形内一共可以画出几条对角线?24.如图,在ABC 中,点E 在AC 边上,连结BE ,过点E 作//DF BC ,交AB 与点D .若BE 平分ABC ∠,EC 平分BEF ∠.设AED β∠=.(1)当80β=︒时,求DEB ∠的度数.(2)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β.(3)若=k βα(k 为常数),求α的度数(用含k 的代数式表示).25.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 ,60BAC ∠=︒,70C ∠=︒.求EAD ∠和∠BOE 的度数.26.如图,CAD ∠与CB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1)若35C ∠=︒,29D ∠=︒,求P ∠的度数;(2)猜想D ∠,C ∠,P ∠的等量关系.【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B解析:B【分析】延长两三角板重合的边与直尺相交,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2,再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2=30°,∠1=∠3-∠2=45°-30°=1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板的知识,熟记平行线的性质,三角板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2.A解析:A【分析】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然后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由题意得,(n−2)•180=160•n ,解得:n =18,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解题的关键.3.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逐一进行判断即可.【详解】A 、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B 、1+3=4<5,不能构成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C 、2+3=5>4,可以构成三角形,故符合题意;D 、2+6=8<10,不能构成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比较简单,熟记三边关系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C解析:C【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2BED α∠=,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出ABE ∠的大小.【详解】解:如下图所示,∵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21,22C CBE DE ∠∠==∠∠,∵12F ∠+∠=∠,F α∠=,∴21α∠-∠=,∵EBD BED EDC ∠+∠=∠,∴22212ED D C BE EBD α∠∠-∠=∠-==∠,∵//DE BA ,∴2ABE BED α∠==∠,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正确理解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是解题关键.5.D解析:D【分析】根据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详解】A选项中,BE⊥BC,BE与AC不垂直,此选项错误;B选项中,BE⊥AB,BE与AC不垂直,此选项错误;C选项中,BE⊥AB,BE与AC不垂直,此选项错误;D选项中,BE⊥AC,∴线段BE是△ABC的高,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6.A解析:A【分析】看哪个选项中两条较小的边的和大于最大的边即可.【详解】解:A、3+3>4,能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B、4+2<7,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C、3+4<8,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2+3=5,不能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A解析:A【分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内角和公式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即可列出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依题意得:(n-2)×180°=360°×4,解得:n=1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出方程(n-2)×180°=360°×4.8.A解析:A【分析】根据正十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每一个外角等于多边形的外角和除以边数,即可得解.【详解】3601036︒÷=︒,∴正五边形的每个外角等于3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角和、边数、外角度数之间的关系,熟记正多边形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B解析:B【分析】根据平行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C ∠的大小.【详解】如图,设AE 和CD 交于点F ,∵//AB CD ,∴65A DF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FE ∠是CEF △的外角,∴653035C DFE E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利用两个性质证明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详解】A、∵2+3<6,∴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B、3+4<8,∴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C、∵5+6>10,∴以此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D、∵5+6=11,∴以此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1.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解答即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高.【详解】A.线段AE是△ABC的边BC上的高,故不符合题意;B.线段BA不是任何边上的高,故不符合题意;C.线段BD是△ABC的边AC边上的高,故符合题意;D.线段DA是△ABD的边BD上的高,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线,熟练掌握三角形高线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A解析:A【分析】由外角和内角的关系可求得∠1、∠2、∠3、∠4的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可求得五边形OAGFE的内角和,即可求得∠BOD.【详解】解:∵∠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10°,∴∠1+∠2+∠3+∠4+210°=4×180°,∴∠1+∠2+∠3+∠4=510°,∵五边形OAGFE内角和=(5-2)×180°=540°,∴∠1+∠2+∠3+∠4+∠BOD=540°,∴∠BOD=540°-510°=30°.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利用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求得∠1、∠2、∠3、∠4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15【分析】题中没有指出哪个底哪个是腰故应该分情况进行分析以3为腰6为底以6为腰3为底;然后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即可【详解】当3cm 是腰时3+3=6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故舍去;当 解析:15【分析】题中没有指出哪个底哪个是腰,故应该分情况进行分析,以3为腰6为底,以6为腰3为底;然后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即可.【详解】当3cm 是腰时,3+3=6,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故舍去;当6cm 是腰时,6+6=12>3,6-6=0<3,能组成三角形;∴周长=6+6+3=15cm .故它的周长为15cm .故答案为:1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4.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解析: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222,,412S S S a b c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 222,,412S S S a b c h===, 又∵a-b <c <a+b , ∴2222412412S S S S c -<<+, 即2233S S S h <<, 解得3<h <6,∴h=4或h=5,故答案为: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组.求出整数值后,能根据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15.125°【分析】求出O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求出∠OBC=∠ABC∠OCB=∠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求出∠OBC+∠O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即解析:125°【分析】求出O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求出∠OBC=12∠ABC,∠OCB=12∠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求出∠OBC+∠O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即可;【详解】∵在△ ABC中,点O是△ABC内的一点,且点O到△ ABC三边距离相等,∴ O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OBC=12∠ABC,∠OCB=12∠ACB,∵∠A=70°,∴∠ABC+∠ACB=180°-∠A=110°,∴∠OBC+∠OCB=55°,∴∠BOC=180°-∠OBC-∠OCB=125°,故答案为:12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有关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能正确掌握与角平分线有关的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6.60【分析】先由题意得到∠A=∠B=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结果【详解】∵飞机P在目标A的正上方飞行员测得目标B的俯角为30°∴∠A=∠CPB=∵CP∥AB∴∠B=∠CPB=∴=-∠B=故答案为解析:60【分析】先由题意得到∠A=90 ,∠B=30,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结果.【详解】∵飞机P在目标A的正上方,飞行员测得目标B的俯角为30°,∴∠A=90︒,∠CPB=30,∵CP∥AB,∴∠B=∠CPB=30,∠=90︒-∠B=60︒,∴APB故答案为:60.【点睛】此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理解飞行员测得目标B的俯角为30°得到∠B=30是解题的关键.17.110°【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 并延长∵∠3=∠1+∠B∠4=∠2+∠C∴∠BDC=∠解析:110°【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并延长.∵∠3=∠1+∠B,∠4=∠2+∠C.∴∠BDC=∠3+∠4=(∠1+∠B)+(∠2+∠C)=∠B+∠BAC+∠C.∵∠A=47°,∠B=38°,∠C=25°.∴∠BDC=47°+38°+25°=110°,故答案为:1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8.540°【分析】连接AGGD先根据∠H+∠K=∠HGA+∠KAG∠E+∠F=∠EDG+∠FGD最后根据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连接AGGD∵∠H+∠K+∠HMK=180°∠HGA+∠KA解析:540°【分析】连接AG、GD,先根据∠H+∠K=∠HGA+∠KAG, ∠E+∠F=∠EDG+∠FGD,最后根据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连接AG、GD,∵∠H+∠K+∠HMK=180°,∠HGA+∠KAG +∠AMG=180°,∠HMK=∠AMG∴∠H+∠K=∠HGA+∠KAG;同理:∠E+∠F=∠EDG+∠FGD∴∠BAK+∠B+∠C+∠CDE+∠E+∠F+∠MGN+∠H+∠K=∠BAK+∠B+∠C+∠CDE+∠EDG+∠FGD+∠MGN+∠HGA+∠KAG=五边形的内角和=(5-2)×180°=540°故答案为54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根据题意正确作出辅助线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9.;【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得到AM⊥BC根据垂线段最短判断【详解】解:如图∵线段AM是△ABC边BC上的高∴AM⊥BC由垂线段最短可知AN≥AM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线和高的概念掌握垂解析: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得到AM⊥BC,根据垂线段最短判断.【详解】解:如图,∵线段AM是△ABC边BC上的高,∴AM⊥BC,由垂线段最短可知,AN≥AM,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线和高的概念,掌握垂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20.7【分析】连接CDBEAF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求得S△AEC=2S△DEFS△ABD=2S△DEFS△BFC=2S△DEF由S△ABC=S△AEC+S△ABD+S△BFC+S△DEF即可得出解析:7【分析】连接CD,BE,AF,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求得S△AEC=2S△DEF,S△ABD=2S△DEF,S△BFC=2S△DEF,由S△ABC=S△AEC+S△ABD+S△BFC+S△DEF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连接CD,BE,AF,如图所示:∵AE=ED,由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可得S△AEF=S△DEF,同理S△AEF=S△AFC,∴S△AEC=2S△DEF;同理可得:S△ABD=2S△DEF,S△BFC=2S△DEF,∴△ABC=S△AEC+S△ABD+S△BFC+S△DEF=2S△DEF+2S△DEF+2S△DEF+S△DEF=7S△DEF=7cm2,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是面积及等积变换综合题目,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及等积变换,解答关键是通过作辅助线,运用三角形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得出结果.三、解答题21.(1)72︒;(2)4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12ADC∠,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PDF,∠CBP=∠PBA,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ADP=∠P+∠ABP,∠C+∠CBP=∠P+∠PDF,所以∠A+∠C=2∠P,即可得解.【详解】解:(1)∵DP 平分∠ADC ,∴∠ADP=∠PDF=12ADC ∠, ∵60ADC ∠=︒,∴30ADP ∠=︒,∴304272AEP ADP A ∠=∠+∠=︒+︒=︒;(2)∵BP 平分∠ABC ,DP 平分∠ADC ,∴∠ADP=∠PDF ,∠CBP=∠PBA ,∵∠A+∠ADP=∠P+∠ABP ,∠C+∠CBP=∠P+∠PDF ,∴∠A+∠C=2∠P ,∵∠A=42°,∠C=38°,∴∠P=12(38°+42°)=40°.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定理并理解“8字形”的等式是解题的关键.22.()18;()22c .【分析】(1)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 c b +>,b c a +>,再根据化简绝对值的方法即可求解.【详解】解:()1由题意得:()18023603n ︒-=︒⨯,解得:8n =.()2∵a ,b ,c 为三角形三边的长,∴a c b +>,b c a +>, ∴a b c b c a --+--()()2a b c b c a b c a a c b 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多边形的性质及去绝对值的方法.23.(1)6;(2)720°;(3)9条【分析】(1)分别用两个式子表示多边形的内角和,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即可求解;(3)根据对角线的定义求出每个顶点的对角线条数,再求解即可.【详解】解:(1)由题意得()2180120n n -︒=︒,解得 6n =.(2)()62180720-⨯︒=︒,所以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3)六边形每个顶点可以引6-3=3条对角线, 所以一共可画6392⨯=条对角线.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理解对角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24.(1)20︒;(2)1=904βα︒-;(3)360=41k α︒+. 【分析】(1)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得到∠CEF =∠AED =8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3)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1)∵β=80°,∴∠CEF =∠AED =80°,∵EC 平分∠BEF ,∴∠BEC =∠CEF =80°,∴∠DEB =180°﹣80°﹣80°=20°;(2)∵DF ∥BC ,∴∠ADE =∠ABC =α,∵BE 平分∠ABC ,∴∠DEB =∠EBC =12α,∵EC 平分∠BEF ,∴β=∠CEF =12(180°﹣12α) =90°﹣14α; (3)∵β=k α,∴90°﹣14α=k α, 解得:α=36041k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5.10EAD ∠=︒,55BOE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180°-60°-70°=50°,再由AE 是角平分线,求出∠EAC=12∠BAC=30°,由AD 是高,求出∠CAD=90°-∠C=20°,最后即可求出∠EAD=∠EAC-∠CAD=1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OAB=12∠BAC ,∠OBA=12∠ABC ,所以∠BOE=∠OAB+∠OBA=12(∠BAC+∠ABC )=12(180°-∠C )=12×(180°-70°)=55°. 【详解】解:∠B AC =60°,∠C =70°∴∠ABC =180°−∠ABC −∠C =180°−60°-70°=50°,∵AE 是角平分线,∴∠EAC =12∠BAC =12×60°=30°, ∵AD 是高,∴∠ADC =90°,∴∠CAD =90°−∠C =90°−70°=20°,∴∠DAE =∠EAC −∠CAD =30°−20°=10°;∵AE ,BF 是角平分线,∴∠OAB =12∠BAC ,∠OBA =12∠ABC , ∴∠BOE =∠OAB +∠OBA =12(∠BAC +∠ABC )=12(180°−∠C )=12×(180°−70°) =5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26.(1)32°;(2)()12P C D ∠=∠+∠. 【分析】(1)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FC=∠BFP ,∠BED =∠AEP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C +∠CAF=∠P +∠PBF①,∠D +∠DBE=∠P +∠PAE②,两式相加并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可得∠C +∠D=2∠P ,从而求出∠P ;(2)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FC=∠BFP ,∠BED =∠AEP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C +∠CAF=∠P +∠PBF①,∠D +∠DBE=∠P +∠PAE②,两式相加并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变形可得∠C +∠D=2∠P ,从而证出结论.【详解】解:(1)∵∠AFC=∠BFP ,∠BED =∠AEP∴180°-(∠C +∠CAF )=180°-(∠P +∠PBF ),180°-(∠D +∠DBE )=180°-(∠P +∠PAE )∴∠C +∠CAF=∠P +∠PBF①,∠D +∠DBE=∠P +∠PAE②①+②,得∠C +∠CAF +∠D +∠DBE=∠P +∠PBF +∠P +∠PAE∵CAD ∠与CB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CAF=∠PAE ,∠DBE=∠PBF∴∠C +∠D=2∠P∴∠P=()12C D ∠+∠=()135292︒+︒=32°; (2)()12P C D ∠=∠+∠,理由如下 ∵∠AFC=∠BFP ,∠BED =∠AEP ∴180°-(∠C +∠CAF )=180°-(∠P +∠PBF ),180°-(∠D +∠DBE )=180°-(∠P +∠PAE )∴∠C +∠CAF=∠P +∠PBF①,∠D +∠DBE=∠P +∠PAE②①+②,得∠C +∠CAF +∠D +∠DBE=∠P +∠PBF +∠P +∠PAE∵CAD ∠与CBD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CAF=∠PAE ,∠DBE=∠PBF∴∠C +∠D=2∠P∴∠P=()12C D ∠+∠.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的和与差,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
连接AP,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即可推出①,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推出AR=AS,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推出∠QAP=∠QPA,推出∠QPA=∠BAP,根据平行线判定推出QP∥AB即可;在Rt△BRP和Rt△QSP中,只有PR=PS.无法判断△BRP≌△QSP也无法证明 .
【详解】
解:连接AP
【详解】
延长BM至G,使MG=BM=4,连接FG、DG,如图所示:
∵M为EF中点,
∴ME=MF,
在△BME和△GMF中,
,
∴△BME≌△GMF(SAS),
∴FG=BE,∠MBE=∠MGF,S△BEM=S△GFM,
∴FG∥BE,
∴∠C=∠GFC,
∵∠A+∠C=180°,∠DFG+∠GFC=180°,
∴∠A=∠DFG,
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180°,E、F分别在BC、CD上,且AB=BE,AD=DF,M为EF的中点,DM=3,BM=4,则五边形ABEFD的面积是_____.
【答案】12
【解析】
【分析】
延长BM至G,使MG=BM,连接FG、DG,证明△BME≌△GMF(SAS),得出FG=BE,∠MBE=∠MGF,证出AB=FG,证明△DAB≌△DFG(SAS),得出DB=DG,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DM⊥BM,由五边形ABEFD的面积=△DBG的面积,可求解.
∴∠ABC=∠ACB=70°,
∴∠DBA=∠DCA=90°.
在Rt△BDF和Rt△CND中,
∵BF=CN,∠DBA=∠DCA,DB=DC,
∴△BDF≌△CDN,
∴∠BDF=∠CDN,DF=DN.
∵∠MDN=70°,
∴∠BDM+∠CDN=70°,
∴∠BDM+∠BDF=70°,
∴∠FDM=70°=∠MDN.
∴A19是第9个三角形的最后一个顶点,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分别为2,4,6....
∴第9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9=18,
由图可知,第奇数个三角形在x轴下方,关于直线x=1对称,
∴OA19=9-1=8,
∴ 的坐标为
故答案是
【点睛】
本题考查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根据顶点个数与三角形的关系,判断出点A19所在的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答案】 秒或 秒或 秒
【解析】
【分析】
分两种情况: 为腰或 为腰.分别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计算出OP的长度,即可求出t的值.
【详解】
解:如图所示,过点B作BD⊥x轴于点D,作BE⊥y轴于点E,分别以点B和点C为圆心,以BC长为半径画弧交y轴正半轴于点F,点H和点G
∵点B(-8,8),点C(-2,0),
∵点A、B、C在同一直线上,∴∠DBE=180°﹣60°﹣60°=60°,∴∠ABE=∠DBC=120°.
在△ABE和△DBC中,∵ ,∴△ABE≌△DBC,∴∠BAE=∠BDC,∴AE=CD,∴①正确;
在△ABF和△DBG中, ,∴△ABF≌△DBG,∴AF=DG,BF=BG.
∵∠FBG=180°﹣60°﹣60°=60°,∴△BFG是等边三角形,∴∠BFG=60°,∴②正确;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相邻的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点,列出与三角形的个数与顶点的个数的关系式,再求出A19所在的三角形,并求出斜边长.然后根据第奇数个三角形,关于直线x=1对称,第偶数个三角形关于直线x=2对称,求出OA19,写出坐标即可.
【详解】
解:设到第n个三角形顶点的个数为y
则y=2n+1,当2n+1=19时,n=9,
∵AB=BE,
∴AB=FG,
在△DAB和△DFG中,
,
∴△DAB≌△DFG(SAS),
∴DB=DG,S△DAB=S△DFG,
∵MG=BM,
∴DM⊥BM,
∴五边形ABEFD的面积=△DBG的面积= ×BG×DM= ×8×3=12,
故答案为:1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由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4.如图,在 中, 和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 ,过点 作 交 于 ,交 于 ,过点 作 于 下列结论:① ;②点 到 各边的距离相等;③ ;④设 , ,则 ;⑤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
【答案】①②③⑤
【解析】
【分析】
由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③∠BOC=90°+ ∠A正确;由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BEO和△CFO是等腰三角形得出EF=BE+CF故①正确;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点O到△ABC各边的距离相等,故②正确;由角平分线定理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即可求得④设OD=m,AE+AF=n,则S△AEF= mn,故④错误,根据HL证明△AMO≌△ADO得到AM=AD,同理可证BM=BN,CD=CN,变形即可得到⑤正确.
①∵PR⊥AB,PS⊥AC,PR=PS,
∴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ARP=∠ASP=90°,
∴∠SAP=∠RAP,
在Rt△ARP和Rt△ASP中,由勾股定理得:AR2=AP2-PR2,AS2=AP2-PS2,
∵AP=AP,PR=PS,
∴AR=AS,
∴①正确;
②∵AQ=QP,
∴∠QAP=∠QPA,
∵EF∥BC,∴∠OBC=∠EOB,∠OCB=∠FOC,∴∠EOB=∠OBE,∠FOC=∠OCF,∴BE=OE,CF=OF,∴EF=OE+OF=BE+CF,故①正确;
过点O作OM⊥AB于M,作ON⊥BC于N,连接OA.
∵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ON=OD=OM=m,∴S△AEF=S△AOE+S△AOF= AE•OM+ AF•OD= OD•(AE+AF)= mn;故④错误;
∴DC=6cm,BD=8cm,由勾股定理得:BC=10cm
∴在直角三角形COG中,OC=2cm,CG=BC=10cm,
∴OP=OG= ,
当点P运动到点F或点H时,BE=8cm,BH=BF=1m)或OP=OH=8+6=14(cm),
故答案为:2秒,4 秒或14秒.
∵AE=CD,AF=DG,∴EF=CG;∴③正确;
∵∠ADB=60°,而∠CDB=∠EAB≠30°,∴AD与CD不一定垂直,∴④错误.
∵△BFG是等边三角形,∴∠BFG=60°,∴∠GFB=∠DBA=60°,∴FG∥AB,∴⑤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③⑤.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证得△ABE≌△DBC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 ∠ABC,∠OCB= ∠ACB,∠A+∠ABC+∠ACB=180°,∴∠OBC+∠OCB=90°﹣ ∠A,∴∠BOC=180°﹣(∠OBC+∠OCB)=90°+ ∠A;故③正确;
∵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OBE,∠OCB=∠OCF.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 ,点 ,若动点 从坐标原点出发,沿 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 ,设点 运动时间为 秒,当 是以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 的所有值__________________.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通过作图找出要求的点的位置,利用勾股定理来求解是本题的关键.
6.如图,在△ 中, , 分别是 , 上的点, ⊥ , ⊥ ,垂足分别是 , ,若 , ,那么下面四个结论:① ;② // ;③△ ≌△ ;④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填写编号)_____________.
10.如图, 为 内一点, 平分 , , ,若 , ,则 的长为_______.
【答案】1.5
【解析】
【分析】
延长BD交AC边于点E,根据BD⊥CD,CD平分∠ACB,得到三角形全等,由此求出AE 的长,再根据 ,求出BE 的长即可求得BD.
∴∠BED=∠DEC-∠CEB=72°-(92°-x)=x-20°,
∴在∆BDE中,∠EBD=180°-(72°-x)-(x-20°)=128°.
故答案是: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中垂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E,CD分别与BD,BE交于点F,G,连接FG,有如下结论:①AE=CD ②∠BFG= 60°;③EF=CG;④AD⊥CD⑤FG ∥AC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⑤
【解析】
【分析】
易证△ABE≌△DBC,则有∠BAE=∠BDC,AE=CD,从而可证到△ABF≌△DBG,则有AF=DG,BF=BG,由∠FBG=60°可得△BFG是等边三角形,证得∠BFG=∠DBA=60°,则有FG∥AC,由∠CDB≠30°,可判断AD与CD的位置关系.
【详解】
∵△AB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BD=BA=AD,BE=BC=EC,∠ABD=∠CBE=60°.
【答案】4
【解析】
【分析】
延长AB至F,使BF=CN,连接DF,通过证明△BDF≌△CDN,及△DMN≌△DMF,从而得出MN=MF,△AMN的周长等于AB+AC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