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一、人的称谓
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知识点汇总(一)

语文文化常识姓名称谓知识点汇总(一)(一)谦称、敬称1.谦称(1)王侯自称。
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 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
仆:谦称,译为“我”。
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佞。
同“不才”。
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战国策·赵策二》)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
零邑后学田玉书石。
(《朝阳岩铭》)(3)女子自称。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贱妾:女子自称。
贱妾留空房。
(《孔雀东南飞》)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古人的名、字、号1、名、字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古代对他人的雅称

古代对他人的雅称古代对他人的雅称在社交礼仪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了尊重与敬意,也代表了对对方成就、品德和才华的赞赏。
以下是一些古代对他人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 君子:君子一词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常用来称呼有高尚品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男性。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高尚和值得尊敬的品质。
2. 贤者:贤者一词常用来指称具有深厚学识和高尚人品的智者。
对于那些具有卓越才华、深思熟虑和卓著贡献的人来说,称其为贤者是对他们的一种褒奖和尊重。
3. 仁者:仁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用来称呼具有仁爱之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人,表示对其高尚道德品质的赞扬。
4. 英雄:英雄一词常用来形容在战争、冒险或其他危急情况下表现出非凡勇敢和英明果断的人。
称某人为英雄表示对他英勇无畏和出色表现的赞美。
5. 文贵:文贵是中国古代对那些学问渊博、才情出众的人的尊称。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学术造诣和文学才能,表达了对他们学问和才华的敬佩之情。
6. 大家:大家这个称谓常用来称呼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有深入研究的人。
这个称谓代表了对其在特定领域内的造诣和贡献的高度认可。
7. 仕宦:仕宦一词常用来称呼从政、担任官职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官员。
这个称谓表达了对其在公职上表现出的才干和领导能力的称赞。
8. 资深:资深一词常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某项工作中经验丰富、资格老到的人。
称呼某人为资深表示对其经验和技能的肯定和崇敬。
9. 美丽芳名:美丽芳名一词常用来形容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
这个称谓强调了对方的美貌和高尚的品质,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和敬佩。
10. 巧者:巧者一词常用来称呼在某项技艺、技能中有独到见解和高超技巧的人。
这个称谓表达了对其技能和才华的赞赏和钦佩。
以上是一些古代对他人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
在古代社交礼仪中,对他人的适当称谓可以体现出一种尊重、关怀和赞赏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对方的成就、品质和才华的认可和敬佩。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古代文化中,人的称谓是一种社会规范,用以表示不同身份、地位和尊卑关系。
这些称谓是根据不同的社会习俗、礼仪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
在古代中国,人的称谓可以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等因素进行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中的人的称谓。
1.君主:古代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如中国的皇帝、日本的天皇等。
他们被尊称为陛下、圣上等。
2.皇后:君主的配偶,作为国家的女主人,通常被尊称为皇后娘娘、娘娘等。
3.太后:尊贵的皇后或太子之母在君主去世后继承政权或辅助太子执政,被尊称为太后。
4.太子:君主的儿子,继承皇位的人,被尊称为太子殿下、太子爷等。
5.王子/公主:君主的子女,被尊称为王子殿下、公主殿下等。
6.父亲/母亲:指自己的亲生父母。
7.兄弟姐妹:指自己的兄弟姐妹关系。
8.先生/奶奶:对男性长辈的尊称。
9.女士/小姐:对女性的尊称,通常不带任何称谓修饰。
10.师傅/师父:对自己的老师或师长的尊称。
11.士子:指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员的读书人,被尊称为先生、贤人等。
12.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通过考试者可担任高级官职。
13.儒生:儒家学派的学生,通常指那些有读书人学识但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
14.丞相:古代最高官员之一,负责辅佐君主,被尊称为丞相大人、丞相等。
15.宰相:古代政府的高级官员,负责政务,被尊称为宰相大人、宰相等。
16.太监:指被阉割的男子,通常被任命为皇宫中的宦官,负责宫廷内务。
17.卿:古代官员的尊称,如刺史、太守、宰相等。
18.地位低下者:在古代社会中地位低下的人,如奴隶、苦力、佃户等。
这些称谓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尊卑关系。
在尊称他人时,使用正确的称谓是一种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并且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人的称谓,主要以贵族为主。
一、帝王称谓
1.天子(皇帝):是指上古三王四帝创立的封建政权,是封建王制的最高权力中心,无上的统治者。
2.诸侯:是诸侯国王的称谓,是封建王朝中的贵族,与皇帝并列,统治着自己管辖的地域。
3.太子:太子是皇帝之子,是万民所服从的君主的继承人,又称为太子太傅。
4.公卿: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官职,在仕途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
二、贵族称谓
1.皇亲:指皇帝的亲属,是封建社会中的高层贵族。
2.贵族:是指封建王朝中的贵族,具有极高的地位,有权力,也有特殊的礼仪。
3.大夫:是封建王朝中的中级贵族,职务是执行朝廷政令,监督百姓履行职责,监察节廉勤政,总结百官经验,批示一般性文书。
4.士: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通贵族,多用来担任一般性官职或者担任一些特定的机构。
5.大官:是封建王朝中的一级官员,以官爵称谓。
6.小官:是封建王朝中的二级官员,主要从事一般性行政任务,没有官爵称谓。
三、民间称谓
1.老百姓:是指民间的百姓,是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群众,贫穷受压迫的群体。
2.庶人:是封建王朝中的贫困民众,在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经济状况很糟糕,母仪天下。
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分为三种:①自称姓名或名。
Eg:‘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
Eg:“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③称所厌弃、所轻视的人。
Eg:《指南录后续》:“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人(男20,女15)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
Eg: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王安石为王介甫,苏轼为苏子瞻,苏澈为苏子由。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两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Eg;“诸葛亮号卧龙,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关汉卿号已斋叟,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叫谥号。
Eg;“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Eg:‘称杨万里为杨诚斋,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湖北襄樊);张九龄是曲江人,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山西永济)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空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被称为康南海。
Eg:清末有一副饱含讥讽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十二讲之人物称谓-2023年学习资料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职业的称谓。-《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师”, 为乐师,表明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1.--“贫贱之交”;-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一“金兰之交”-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一“刎颈之交”-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4.1-“ 难之交”-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5.---“莫逆之交”;-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起.-一-“竹马之交”;-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7.---“布衣之交”-8.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起. ---“忘年之交”;-9.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9.--一-“君子之交”
人的称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十二讲之人物称谓
基本称谓-1、直称姓名-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②自称时,如:勃,三 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厌恶时。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幼时由父亲命名-2、称 :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成年(男20,女15由父亲或尊者取字。-如称李白为李太白,陶渊明为陶元 等。-3、称号-1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气或抒发某种情感;-2对人称号,是一种敬称。-自己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十二讲之人物称谓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问题:这是一副写给-岁老人的寿联。-答案:1 1岁-【上】花甲:60岁-花甲重逢:2个60岁-增加三七岁月:三七二十一,再加上21岁-60+60+21= 41岁-【下】古稀:70岁古稀双庆:2个70岁更-多一度春秋:再加上1年70+70+1=141岁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篇: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
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龢。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
官职。
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故也以“司马”为称。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中“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将籍贯、姓名、字等同时举出,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所有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表示冒失、唐突的含义。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