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概论 论文

合集下载

公共经济学 小论文

公共经济学 小论文

公共经济学小论文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以解决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学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指导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

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公共物品的供给、资源配置的效率、税收与福利、财政与货币政策等。

其中,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市场机制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因此需要政府介入提供。

公共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的供给原理和政策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公共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价格,但市场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政府通过税收和补贴、监管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税收与福利是公共经济学的又一个核心问题。

税收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但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指导政府制定更为合理和公平的税收政策。

总之,公共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它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领域的职责。

公共经济学在现代社会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快速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今天。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责任,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公共经济学对财政与货币政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支出、税收、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保持通货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

公共经济学课程论文

公共经济学课程论文

公共经济学课程论文产权效率解释金融02班陈希 1630216Introduction:Property rights are the legal rules that describle what people or firms or governments may do with their property efficiently. When people have property rights to land, for example, they may build on it or sell it and are protected from interferenee by others.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the only way to deal with the inefficiency(externalities). A sound legal system may also recover the damages people suffer.Take a tour in this thesis, you are warmly welcomed.前言: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一批学经济的人士喜欢充当“吹鼓手”的角色,整日对着一些似同游戏的数字,发表像模像样的文章,难到他们对真实世界里发生的事就熟视无睹了吗?在现实生活中,对类似周其仁的学者,我是尤其尊敬的,因为他们至少仍保留着一份实践自己学说的真挚的心。

脚踏实地的实证分析在人们看来是一些用处不大的学问(如美国加尔布雷思以前的制度经济学就遭众人摒弃)对经济学更负责任。

作为我,在这篇文章里,将用简单一些的例子来说明一些广为人知的事实,或许受科斯的影响较深,我将沿用其传统,仿亚当.斯密的古风,一篇下来竟无一数理公式,实乃“宁愿大概的对,不想精确的错”之故。

文中试图通过实例加强对产权的认知,同时缩小东西方的产权理解之距离,最终运用于中国实际,提些建议,乃我写作之愿,诚惶诚恐。

公共经济学学年论文

公共经济学学年论文

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公共经济学思考摘要: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一个公共品,这几年随着考研人数的剧增,然后出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国家对研究生的补贴不再是全额,全部,而是部分学生,这是否有利呢,是否会产生什么弊端呢?关键词:公共品,研究生收费制度,私人品,效率与公平2005年全国9所高校参加“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预示着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这一话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自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我国实行以来,人们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这一制度。

那么,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是否将要延续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还是会因为研究生教育的殊异性从而使得收费制度难以甚至不宜推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体上主要有赞成和反对两种对立的观点:赞成者认为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收费,符合国际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流发展方向;反对者则认为研究生属于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公共产品,担心研究生教育收费会使很多家境不好的学生因此而放弃读研,同时也认为研究生收费会成为扼杀“大师”的元凶,带来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这样会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尽管不一而足,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目前也尚在试行阶段,但对此问题的探讨,无疑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尝试从公共经济学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教育:公共产品抑或私人产品研究生教育应不应该收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教育是不是一种公共产品。

按照现代公共经济学对教育服务产品的区分,教育的属性因教育的层次而不同,而不同属性的教育成本和费用也是由不同的主体所提供的。

如义务教育由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所以受教育者的成本和费用一般都是由国家(政府)所承担。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成本都是由政府来承担,尤其是基础教育之外更高层次的教育。

一则因为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客观上满足不了日益增长、不断膨胀的教育需求,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如此;二则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而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成本和收益”的具体衡量来决定这项教育投资,这时候的教育往往具有一种私人产品属性。

公共经济学论文-城市自来水价格制定方法的浅议

公共经济学论文-城市自来水价格制定方法的浅议

城市自来水价格制定方法的浅议摘要:城市自来水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准公共物品,采取国有国营,地方政府运作的发展模式来提供。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到水资源的经济稀缺性,我国的水资源被无偿或低价使用,供水价格背离供水价值,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理论水价制定方法,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以期更公平、更高效地用水和节水,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字:自来水准公共物品功能定价建议引言: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全球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严峻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公众生活质量的首要制约因素。

城市自来水的供应情况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致力于解决资源利用和收入分配的问题。

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采取经济性监管的规制手段,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发布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

自来水价格的规制是我国当前进行自然垄断产品价格规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来水具有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双重性质,从而更具有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采取价格管制的规制方式,对特定产业的竞争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进行规定,并根据经济原理规定调整价格的周期。

1.城市自来水供应及其准公共物品特性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常由政府完全控制,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例如国防、灯塔和电视台等,但此类物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公共生活中大多都是准公共物品,例如本文研究的城市自来水便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

公共经济学论文

公共经济学论文

公共产品与中国策略姓名:罗熙学号:4101200045[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有关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与需求的问题摆上了各国的政府的工作议程。

全球公共产品是属于国际财政的研究范畴,其中包括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的组织模式、筹资方式以及应用的策略。

世界每个国家在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都由于各自所处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差别而有不同的策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因而在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处于特殊地位,要采取相应合适的策略。

[关键词] 公共产品、GPGs、筹资、中国策略一、公共产品与全球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是纯粹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它一旦被提供给某个社会成员,就使得排除他人的消费成为不可能或者无效率。

我们知道,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构成了人们日常消费的组成部分,前者可以包括法律制度、国家安全、环境建设、医疗保障以及人权的尊重等,而后者则是诸如面包、衣服等个人消费品。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同样也要求公共产品更加丰富,质量不断提升。

研究表明,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卫生设施以及产权、更强的法制水平、更多的外交联系等等都能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传统的公共产品是在一国范围内定义的,当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正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国际贸易、国际交往增加,原先属于国内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资本市场开放下,金融稳定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联动的问题,而人口流动加剧必然带来国际犯罪或者国际间的传染病防范问题,如此,还有制度、食品安全、全球环境等牵动世界各国的全球问题,这些都是所谓的全球公共产品。

这种产品的提供要求国际间的合作,其过程包括国家的公共决策,公共产品提供和公共产品消费。

联合国给出全球公共产品的完整定义:“全球公共产品是能够给所有国家、民族、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带来利益的物品。

”笔者认为,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提供相比,关于全球公共产品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是建立在主权平等基础上的世界各国。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我们行走的道路、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到享受的教育、医疗资源,再到社会的保障体系,无一不是公共经济的范畴。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呢?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经济中的作用、行为和决策。

公共经济学试图解释政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分配资源,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福利状况。

公共部门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

这些需求往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比如说,国防的保护是无法排除任何一个公民享受的,而且一个人的享受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受益,这就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而公共经济学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提供这些公共物品,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税收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手段之一。

税收不仅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还可以通过调整税率和税目来实现经济的调控。

例如,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可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在公共支出方面,政府需要在众多领域进行分配。

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公共支出的重要方向。

合理的公共支出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比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交通、通信等条件,促进经济的增长。

公共经济学还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支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可能会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公共支出和增加税收。

而公共经济学就要对这些政策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灵,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时候,公共部门就需要介入。

比如,在自然垄断行业,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一家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此时市场竞争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政府就需要进行监管和调控,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公共经济学论文

公共经济学论文

公共经济学论文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公共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其在实际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这其中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公共支出政策等。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收支规模和结构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

税收政策不仅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通过调节税率和税收结构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

公共支出政策则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旨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公共经济学发挥着关键作用。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即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且很难将未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

例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

由于私人部门往往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起这一责任。

然而,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需要考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成本效益问题。

如何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质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供给方式,都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公共经济学还关注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

正外部性如教育、研发等能够为社会带来额外的收益,而负外部性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则会给社会带来成本。

为了纠正外部性,政府可以采取税收、补贴、管制等政策手段。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以促使其减少污染排放;对研发活动给予补贴,以鼓励创新。

在收入分配领域,公共经济学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共经济学论文内容

公共经济学论文内容

公共经济学论文内容Public economics is a branch of economics that focuse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economy. It examines how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terventions affec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society.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in public economics is how to design optimal tax policies. Governments levy taxes on individuals and businesses to financ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redistribute income, and regulate economic activity. The goal i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raising sufficient revenue to fund government programs and minimizing the distortions that taxes can create in the economy.Another important topic in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Public goods such as national defense,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education hav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that benefit society as a whole. However, governments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such a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welfare assistance, to help alleviate poverty and inequality.Public economics also examin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s in promoting market efficiency and addressing market failures. For example, governments may intervene in markets to correct negative externalities, such as pollution or overconsumption of certain goods. Regulations can also be used to protect consumers, workers, and the environment from exploitation and harm by businesses.Overall, public economics is a diverse and dynamic field that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governments can best achieve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objective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market outcome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fare, public economist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to achieve a more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society.Public economics also delves into the study of public finance, which involves analyzing government budgets, debt management, and fiscal policy. Governments need to raise revenue through taxes and borrow money through bond issuance to fund their expenditures. Public economists examine how government debt levels, budget deficits, and fiscal policy decisions can affect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terest rates, and inflation.Furthermore, public economics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on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market outcomes. For example, taxation can influence people's decisions on labor supply,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Welfare programs can affect individuals' incentives to work and seek employment. Government regulations can shape firms' production choices,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compliance costs.One key concept in public economics is the idea of efficiency. Efficiency in the public sector implies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should aim to maximize social welfare by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way that generates the greatest benefit for society. This involves weigh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policy options and choosing the most efficient means of achieving desired outcomes.Equity is another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public economics. Equity refer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income in society. Public economists assess how government policies impact income inequality, poverty levels, and social mobility. They analyze the trade-off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polic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Public economics also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of decision-mak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Governments must make choices about resource allocation, tax policy,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nd regulatory interventions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conflicting interests. Public economists develop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methods to help policymakers analyze trade-offs, evaluate policy outcomes, and make informed decisions.In addition, public economics examin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shaping economic policy outcomes. Strong institutions, transparency, accountability, and rule of law are crucial for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sound economic management. Public economists study how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fluence policy effectiveness, implementation, and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In conclusion, public economics is a multifaceted field that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ctions, market dynamics, and societal welfare. By studying the impact of taxation, government spending, regulations, and fiscal policies on economic outcomes and social well-being, public economist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ow policymakers can design and implement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polici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丁利娟3110103805 摘要:中国居民对高等教育隐含着巨大的需求,而事实是高等教育的供给则相对明显不足。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必须关注的方面。

比较中国与西方的高等教育市场,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有着极大的上升空间。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就性质来说,高等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因而在供给方面,既可以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间接生产的方式。

此外,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产品,需求,供给,市场,改革开放2008年10月9日,教育部在“改革开放30年教育成就”新闻发布会后首次表示,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2009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2010年不超过3%。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48%开始,扩招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了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扩招给高等教育质量也带来了影响。

利弊相权,放缓扩招步伐的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普通民众对此大都反映出抵触情绪,认为这项政策筑高了高等院校的门槛,专业教育界人士则相反地,投了赞成票。

他们所持的观点是,放缓高校招生步伐影响不大,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无论争议如何,从这件事中我们不无欣慰地发现,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分别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何区别?诚然,反对放缓高校扩招步伐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所谓混合产品,是指高等教育既提供了一部分纯公共产品,又提供一部分准公共产品,并且是以准公共产品为主。

纯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准公共产品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

高等教育一方面具有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具有私人产品、可以买卖的商品性质,因此具有排他效用的可分割性和消费的竞争性特点。

教育除了给受教育者带来直接利益之外,还可以给社会带来效益,这就是教育的外部效应。

教育的外部效应体现为对公共利益的增进,因而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公共产权,而且是无法加以界定并且内部化为私人产权的一种产权。

正是教育的这种外部效应,使它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

高等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模式,具有教育的共性。

同时,高等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简单来说,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效益。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植人力资本,对国民收入起着直接的作用,使社会所有成员享受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带来好处等等。

高等教育服务还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保证稳定的家庭生活和收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愉悦的教育,因此给社会带来稳定、健康与安全,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指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总量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投资规模,在比例上客观地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和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

高等教育的供给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服务。

高等教育供给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高等教育投资量的多少;(2)高等学校的规模;(3)高等教育的种类结构或专业结构是否适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4)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或高等骄傲与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

中国国居民对高等教育隐含着巨大的需求。

十几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居民的储蓄倾向做了几十次的调查,几乎每一次“为子女教育而储蓄”都排在各种储蓄目的的第一位。

然而中国居民对教育的这种持续而巨大的潜在需求并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

据统计,1997年,城乡居民中用于教育支出的费用不到其消费支出的8%。

每万人中仅有大学生25.7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由多种动机引起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精神的和物质的,但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我国GDP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1978—1997年,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8%,其中有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

而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3%左右,亚太地区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新加坡、泰国等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6-8%。

从这一时期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明显增长,高等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人们对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适应,中国居民的预期收入逐步改善,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这是高等教育需求膨胀的宏观原因,具体而微,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膨胀是由四个因素造成的:(1)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快速膨胀。

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一般有很高的个人收益率,它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

最近有关专家组对沪宁一带的一项“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中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不同学历毕业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

(2)企事业单位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膨胀。

企业对教育的需求派生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条件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或者说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与工资的比较。

党劳动力给予企业的边际收入大于劳动力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厂商应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3)高校自身的扩张冲动。

高校总是处在教育投资需求者的地位,作为投资的需求者,无论是作为微观教育单位的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总是千方百计获得较多的国家投资,表现为数量扩张和投资饥渴。

从微观来看,各高校拨款是同各校学生人数成正比例的,因此,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成了高校的选择;学校的拨款又同本科生、博士生数量相联系,因此,各校设法将规模扩大、规格提高,才有拨款的增加。

(4)国家的高等教育需求膨胀与投资扩张。

个人、社会以及高等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呈现膨胀态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高速发展。

199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比上年增长21.7%;1993年又增长22.5%,而同期GDP只增长13.8%。

即使如此增长,仍然满足不了人们上大学的愿望。

1997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其供给仍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满足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意大利19至23岁人口第三级教育的入学率1980年为27%,1993年为37.3%;荷兰相应为29.3%和44.8%;法国相应为25.3%和49%;美国18至22岁人口第三级教育入学率1980年是55.6%,1990年为74.1%,1993年为80.6%。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适龄人口第三级教育入学率2000年时才达到11.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地区的80%。

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就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当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就会迫使人们去思考“什么是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如何做到高等教育的公平”。

但教育公平的概念,与社会公平一样,是历史的、发展的和相对的。

从历史上看,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权利公平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封建社会里教育资源的分配都以父亲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为依据;(2)能力公平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对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各国高等教育几乎都选择了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

在能力公平背后存在这样一种假设,即与能力的学生在接受相同教育后比一般学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3)金钱公平阶段。

高等教育不仅是社会、国家投资回报最高的领域之一,也是个人投资后获得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最高的领域之一。

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加上高等教育资源尚未为全社会所有人享有的现状,由少数人享受全社会纳税人提供的资源是令人难以容忍的。

在机制不完善、分配不公平,而人们的意识又逐渐增强的情况下,矛盾正向着激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将去向何方?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需要加以关注的。

国家显然已经开始对这一问题采取措施,近几年大专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就是一例。

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很快遇到了瓶颈,因为在现有的体制下,扩招已达到了极限,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此外,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提高,加大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由此造成了社会上对此项政策不认同的声音出现。

在引入市场机制后,这些问题将会得到缓解。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一度免费提供高等教育。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竞争,是一种一体化的模式。

高等教育因其特殊性,其产品和服务难以适应这种模式,因而发展阻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高等教育实行合理的收费,可以提高准公共产品的消费水平,并达到供给和消费均有效率的目的。

市场机制本身的竞争规律即是价格的调控器,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品必定服从这种调控,这既减少了政府的负担,又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在竞争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此外,向高等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西方国家学习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它的规模和种类庞大复杂,二是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

美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也有突出的优势,美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由董事会、校行政和教授组成,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和制约。

法国的多元化教育体制也是值得关注的,法国有综合型大学、高等专科学院、大学工学院、高等预科班、高等专科班和职业培训学校六大类高等教育院校,既有公立也有私立。

英国十分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并形成了多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英国,议会、政府、专业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分工合作使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行。

西方各个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努力根据自己国情和传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好市场、社会、政府与高等院校的关系,形成了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但不是效仿他们的机制,而是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这是我们发展高等教育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思想的问题。

相信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也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1.何明霞、付斌《市场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实现》2.刘慧群《论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对性》3.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4.曾亚强《高等教育的生产、消费及其供求关系》5.袁义才《公共经济学新论》6.孙开《公共经济学》7.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费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