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机操作规程
医用核磁共振仪操作规程

医用核磁共振仪操作规程概述:医用核磁共振(NMR)仪器是一种常用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先进设备,它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本操作规程旨在明确医用核磁共振仪的正确操作步骤,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影像的准确性。
一、操作前准备1. 确保医用核磁共振仪已经安装并连接到电源,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检查设备周围的环境,确保操作区域无杂物并保持整洁。
3. 按照相关规定穿戴工作服,并佩戴相关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
4. 清洁双手,并使用细菌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操作步骤1. 进入操作室时,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
这些设备可能对核磁共振仪造成干扰。
2. 确保患者明白核磁共振检查的流程,并获取其同意。
3. 引导患者脱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
告知患者核磁共振仪对金属物品敏感。
4. 将患者安置在操作台上,确保其舒适并固定好身体位置,以防止移动或晃动。
5. 根据要获取的图像类型,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设置扫描参数,并预览图像以确保其质量。
6. 在进行扫描之前,使用合适的身体标记工具标记出要扫描的部位,以确保医生可以准确判断图像。
7. 将患者身体放置在核磁共振仪的扫描区域中,并确保其头部位于正确的位置。
8. 操作人员离开扫描区域,通过幕墙或对讲机与患者进行沟通。
确保患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感到安全和放松。
9. 启动核磁共振扫描程序,确保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记录相关数据。
10. 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变化,如不适、呼吸困难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1. 扫描完成后,通过幕墙或对讲机告知患者可以离开扫描区域,并提醒其慢慢起身以避免头晕或眩晕症状。
12. 检查所得图像,确保其满足质量要求,如需要重新扫描,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再次扫描。
三、操作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需要具有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并通过培训获得核磁共振仪的操作资格。
2. 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警觉,随时注意患者的情况和仪器的运行状态。
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仪器。
它利用原子核磁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共振信号得到样品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流程,从准备样品到数据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核磁共振技术。
一、样品准备无论是液态样品还是固态样品,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准备,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 液态样品(1)选择合适的溶剂:根据要测量的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例如,水溶性样品可选用D2O溶剂。
(2)准备样品溶液:将样品溶解于选定的溶剂中,并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浓度适中。
(3)填充样品管:将准备好的样品溶液填充到核磁共振管中,并封好。
2. 固态样品(1)样品制备:将固态样品进行粉碎,并使用特定方法(如液氮冷冻)使其冷却至适当温度。
(2)样品装填:将制备好的固态样品放置在核磁共振样品管中,并封好。
二、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在进行核磁共振测量之前,操作者应熟悉核磁共振仪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以确保正确操作。
1. 打开仪器(1)开启主电源:打开核磁共振仪的主电源开关。
(2)启动仪器:按照仪器操作手册中的指导,启动核磁共振仪设备。
2. 样品装载(1)选择合适的样品管: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管进行装载。
(2)样品装载:将准备好的样品装载到核磁共振仪的样品槽中,确保样品与探测线圈之间的距离合适。
3. 设置参数(1)选择核磁共振仪的工作模式:根据测量需求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比如常规核磁共振(1D-NMR)或二维核磁共振(2D-NMR)。
(2)设置扫描参数:根据样品性质和测量需求,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如脉冲幅度、扫描时间等。
4. 开始扫描(1)调整磁场强度:根据样品的性质和仪器要求,调整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并进行校准。
(2)开始扫描:启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记录得到的数据。
5. 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将核磁共振仪扫描得到的数据保存至计算机或其他储存介质。
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操作规程

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操作规程一、概述医用核磁共振设备是一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非侵入性地对人体进行精确的诊断。
为了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以下是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的操作规程。
二、设备准备1.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包括:电源连接稳定,磁场强度正常,冷却系统运转正常等。
2. 检查设备表面是否有损坏,如有,应及时报修并进行标识。
3. 清理设备周围环境,确保无杂物或障碍物的存在。
4. 检查设备配件和耗材是否充足,如有需要,及时补充。
三、患者准备1. 在患者进入核磁共振室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情况。
2. 患者需要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包括首饰、手表、钥匙等,以免对设备和患者本身产生潜在的风险。
3. 若患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医疗器械或设备,请在严密监护下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4. 根据不同检查要求,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准备,例如禁食或服用特定药物。
四、设备操作1. 设备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并确保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2.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各个功能按钮和控制面板,能够准确、稳定地进行操作。
3. 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示,设置适当的扫描参数,以获得所需的影像。
4. 操作人员应注意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有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或报修。
5. 在扫描过程中,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解答其疑问,以确保患者的安慰和合作度。
五、紧急情况处理1. 在应急情况下,操作人员应保持冷静,并按照紧急处理程序进行操作。
2. 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心率不齐等,应立即停止扫描,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紧急情况处理结束后,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记录详细的过程和处理结果。
六、设备维护1.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设备表面、检查线缆连接、校准设备参数等。
2. 在设备维护期间,应将设备与电源断开,防止误操作或意外发生。
3. 设备维护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程的正确执行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MR操作规程

MR操作规程MR操作规程是指针对MR(磁共振)设备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旨在确保MR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准确的影像结果。
以下是一份标准格式的MR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MR设备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一、设备准备1. 确保M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的电源、冷却系统和磁体温度是否正常。
2. 检查设备的各项配件和耗材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3. 对MR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清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
二、患者准备1. 患者应提前了解MR检查的注意事项,如禁食、禁用金属物品等,并在预约前咨询医生。
2. 患者应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和病史,包括过敏史、手术史等。
3. 患者应穿着适当的服装,避免穿戴金属物品,如首饰、钥匙、硬币等。
4.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身体位置调整和体位标定。
三、操作步骤1. 将患者安置在MR设备的扫描床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 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模式和参数设置,如扫描序列、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
3. 通过MR设备的控制台进行扫描的启动和住手,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在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或者突发情况。
5. 扫描完成后,将患者从MR设备上移开,并协助患者进行恢复和整理。
四、安全注意事项1. MR设备具有强磁场,操作人员应遵守设备的安全规定,避免携带金属物品进入MR室。
2. 患者应事先告知操作人员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听力助听器等特殊情况。
3. 患者应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钥匙、手机、眼镜等,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4. 操作人员应熟悉MR设备的紧急停机程序,并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5. MR设备的放射性材料应妥善保存和管理,防止泄漏和污染环境。
五、操作规范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2. 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核磁共振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核磁共振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准备阶段
1. 进行详细的准备工作,包括核磁共振设备的预热、准备检测样本和目标组织。
2. 检查样本是否适合进行核磁共振,例如排除金属物体的存在等。
3.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如线圈、压力计、温度计和记录设备等。
二、操作阶段
1. 开始核磁共振扫描,首先设定扫描参数,如频率、场强、脉冲序列等。
2. 根据预设参数进行实验。
3. 扫描过程中应仔细监控样本和设备的状态,确保安全。
三、后期处理
1. 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2. 记录和保存实验结果。
四、注意事项
1. 遵守安全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2. 不要在无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接触磁场,以免发生意外。
3. 注意设备的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关注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和电压等。
5. 操作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经验,充分熟悉设备的操作规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仪器技术。
它利用物质中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的共振现象,通过监测和分析原子核的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核磁共振仪器的正常运行,包括核磁共振仪的电源、冷却系统以及控制面板等设备的检查和调试。
其次,准备待测样品,并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容器。
同时,检查核磁共振仪器的核磁共振管(NMR Sample Tube),确保其无破损和干净。
二、样品装填1. 开启核磁共振仪器,让其预热至适当的温度。
2. 使用一块清洁的布纸或无尘纸擦拭核磁共振管外壁,并检查其无异物。
3. 打开核磁共振管盖,将待测样品以适量注入核磁共振管中,注意避免气泡的存在。
4. 关闭核磁共振管盖,确保其紧密封闭。
三、核磁共振参数设定1. 在核磁共振仪器的控制面板上选择适当的核磁共振模式,例如质子核磁共振(1H-NMR)或碳-13核磁共振(13C-NMR)等。
2. 设定核磁共振仪器的扫描次数、扫描时间和相位等参数,以获取清晰、稳定的核磁共振谱图。
3. 对于多核共振实验,还需设定谱分辨率和核磁共振信号的观测频率范围等参数。
四、核磁共振扫描1. 在核磁共振仪器的控制面板上启动扫描程序。
2.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如连续波脉冲(Continuous Wave,CW)、脉冲回波(Pulse Echo)、双脉冲(Spin Echo)等。
3. 确认核磁共振仪器的工作状态,包括磁场均匀性、脉冲幅度和频率等。
4. 开始核磁共振扫描,并采集核磁共振信号。
五、核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1. 获取到核磁共振谱图后,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值积分和化学位移标定等。
2. 根据核磁共振谱图的峰形、峰位和峰面积等信息,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核磁共振机操作规程

高平市武承谋骨伤专科医院永安分院核磁共振机操作规程1.定义核磁共振成像(MRI)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
碰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2.工作原理被检患者躺在位于磁场均匀区域的患者床上,并放置好接收线圈。
操作者通过计算机控制台向光纤谱仪发出产生序列脉冲的指令,光纤谱仪产生射频脉冲信号和梯度脉冲信号后分别被射频功率放大器和梯度功率放大器放大。
经梯度功率放大器送往梯度线圈的梯度信号在X、Y、Z三个坐标上产生梯度场,这个梯度场叠加在磁体产生的基场上,从而实现对成像空间的三维空间编码。
而经射频功率放大器送往射频发射线圈的射频脉冲信号施加到被检患者的被检部位,被检部位的被选层的质子被激励使其产生共振。
施加射频脉冲的时间很短,当突然停止施加射频脉冲,被激励的质子开始释放能量(驰豫),接收线圈可以检测到磁共振信号并送往前置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然后光纤谱仪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送往计算机控制台的主机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图像的重构及显示,最后将磁共振图像送往系统的输出设备(激光照相机、打印机),进行硬拷贝输出。
3.适用范围该产品采用非侵入性而且无电离辐射的核磁共振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信息和临床信息供医生使用。
该系统用于生成人体不同部位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斜横断面影像,显示四肢(乳房组织、腋窝和乳房附近的胸壁)的内部结构。
MRI由不同的扫描序列可形成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还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功能成像等,CT只能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而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如肌肉、脂肪、软骨、筋膜等。
所以CT与MRI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
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操作规程

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操作规程一、前言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保证医用核磁共振仪器的正常运行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医用核磁共振仪器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准备工作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证书。
2. 操作前需检查设备及配件是否完好,确保无损坏。
3. 保持操作环境清洁整洁,确保操作台面干净无杂物。
三、操作步骤1. 打开电源,启动核磁共振设备,并等待系统自检完成。
2. 根据患者的病历信息和医嘱,设置扫描参数和扫描范围。
3. 协助患者正确躺倒在扫描床上,并固定好位置。
4. 进行扫描前的校准工作,保证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启动扫描程序,注意观察扫描过程中的情况,确保图像清晰。
6. 扫描结束后,关闭设备,打印或保存扫描结果,并通知医生进行诊断。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2.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专注,严禁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台。
3. 禁止患者患者携带金属物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免造成伤害。
4. 对于急救设备和药品应随时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五、维护保养1.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2. 每天使用后及时清洁设备,避免灰尘积聚和污染。
3.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保证扫描准确无误。
六、结束语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操作规程是确保核磁共振检查质量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遵守规程,正确操作设备,我们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希望全体操作人员牢记规程,细心操作,共同维护医疗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愿医用核磁共振仪器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平市武承谋骨伤专科医院永安分院核磁共振机操作规程1.定义核磁共振成像(MRI)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
碰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2.工作原理被检患者躺在位于磁场均匀区域的患者床上,并放置好接收线圈。
操作者通过计算机控制台向光纤谱仪发出产生序列脉冲的指令,光纤谱仪产生射频脉冲信号和梯度脉冲信号后分别被射频功率放大器和梯度功率放大器放大。
经梯度功率放大器送往梯度线圈的梯度信号在X、Y、Z三个坐标上产生梯度场,这个梯度场叠加在磁体产生的基场上,从而实现对成像空间的三维空间编码。
而经射频功率放大器送往射频发射线圈的射频脉冲信号施加到被检患者的被检部位,被检部位的被选层的质子被激励使其产生共振。
施加射频脉冲的时间很短,当突然停止施加射频脉冲,被激励的质子开始释放能量(驰豫),接收线圈可以检测到磁共振信号并送往前置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然后光纤谱仪进行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送往计算机控制台的主机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图像的重构及显示,最后将磁共振图像送往系统的输出设备(激光照相机、打印机),进行硬拷贝输出。
3.适用围该产品采用非侵入性而且无电离辐射的核磁共振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信息和临床信息供医生使用。
该系统用于生成人体不同部位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斜横断面影像,显示四肢(乳房组织、腋窝和乳房附近的胸壁)的部结构。
MRI由不同的扫描序列可形成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还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功能成像等,CT只能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而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如肌肉、脂肪、软骨、筋膜等。
所以CT与MRI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
尽管MRI有许多优点,但它与CT是两种不同的成像方法,所形成的图像截然不同。
MRI可多方位成像、对人体无伤害,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有多种的成像方法,不仅图像反映人体的解剖结构,还可以提供生理、病理、生化信息,被认为是分子水平上的成像,但在氢质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组织如致密的骨骼,钙化、含气的肺部等,皆成像弱。
由于MRI成像时间较长,对于昏迷、躁动病人不易获得清晰的图像,存在体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的禁忌等。
所以MRI检查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它不能取代CT,当然CT也不能取代MRI,两者应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做了MRI还要做CT,或做了CT还要做MRI 的原因。
4.常用术语TRA 横轴位;SAG矢状位;CDR冠状位;Left左;Right右;Head头;Brain 脑;Pituitary垂体;Neck颈;C-spine颈椎;Shoulder 肩;Body(B) 大体;Body(M) 中体;Abdomen腹部;T-Spine胸椎;T-Spine腰椎;Pelvis盆腔;Knee膝关节;Elbow肘关节;Wrist关节;Ankle踝关节;T1WI T1加权图像;T2WI T2加权图像;PDWI质子密度加权像;FLAIR压水序列(又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可在保持T2对比度的条件下抵制自由水的信号,一般只用于头部);STIR压脂序列(外伤和肿瘤定性时用);IRT1WI T1加权压脂像(很少用);TOF3D脑补血管成像(需要3D重建);DWI 弥散;TOF2D颈部血管成像(需要3D重建);MRCP 胰胆管水成像;FLASH腹部屏息扫描序列;Waiting等待编辑;Editing进行扫描定位线的编辑;Approved谱仪接受了当前的编辑信息;Scanning正在扫描的序列;Stored 扫描完毕并且图像已经自动存储的指定位置的序列;NMR 核磁共振;RF 射频脉冲;T1 纵向弛豫时间(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2 横向弛豫时间(自旋-自旋弛豫时间);ms 毫秒;SE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TR 重复时间(控制T1图像对比度);TE 回波时间(控制T2图像对比度);Timing 时机;PDWI 质子密度像;Weighted 加权;Long 长;Short 短;FSE 快速自旋回波;IR 反转恢复脉冲序列;TI 反转时间;CSF 脑脊液;EEG 脑电图;Fat 脂肪;Fat Suppressing 脂肪抑制;ETL 回波链长度;Flip 翻转;GRE梯度回波脉冲序列;Seq 测序;Non-Seq 非测序;FA 翻转角;AV平均次数;TA 平均时长(总扫描时间);NSA 信号采集(叠加平均)次数;MRCP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U 磁共振尿路成像;SPGR稳态毁损梯度回返采集序列;STIR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AVN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NR 信噪比;Gd-DTPA 对比度增强剂;FOV 成像野;ROI 欲扫描成像;NEX 激励次数。
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是指具有一定带宽、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与梯度脉冲组成的脉冲程序。
T1WI显示解剖结构,T2WI对病变更敏感。
5. 注意事项5.1周围电磁环境会对磁共振造成一定影响,当周围电磁环境发生改变,例如:大型设备的近距离安装,大电流的经过等需引起注意。
5.2整套磁共振系统布局在三个房间:电子设备间、扫描间(屏蔽间)、操作间。
扫描间务必保持温度在22-26℃,湿度30%-70%,房间及部设备务必保持干净整洁卫生,最佳的环境有利于设备的保养,寿命的延长。
5.3设备间摆放的电子机柜,空调等大件已经就位,不能再移动。
5.4电子机柜开关机顺序不能有错。
5.5电子机柜各个部件有其正常的指标灯,医生务必记牢。
5.7设备间室挂机为设备间电子设备降温,常年可设置为制冷模式(冬季视情况设置为制模式)。
5.8扫描间注意事项5.8.1保持扫描间温度湿度,干净整洁。
为保证最佳图像质量,病人检查前,解释清楚碰共振禁忌,无关东西一律不准带入扫描间,为设备安全,更为病人生命财产安全。
5.8.2因磁共振电磁干扰复杂,为减少干扰源,正常检查时需要将排插电靠近磁体测的照明灯关闭,只留靠玻璃窗一组照明灯。
检查病人时,更不能在插座上插电器等用电现象发生。
屏蔽门弹簧片保持干净完整,扫描过程中必须关严屏蔽门。
5.8.3熟练掌握各个接收线圈用于各个部位检查时的摆放定位。
经常保养接收线圈的完好,是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卡扣、弹簧触点、对插头易损耗,需要引起注意,轻拿轻放,弹簧触点,对插头等脏了请及时用纱布擦拭干净。
养成良好习惯,使用完毕,整理到线圈柜。
5.8.4熟练掌握电动床使用流程。
三维电动床上除了检查必须的一个接收线圈,垫子外,请不要添加任何其他物件。
保持整洁干净,爱护触摸屏,不乱刮乱画。
5.8.5操作间扫描主机为避免感染病毒,不允许私自通过通过USB口连接外设,爱护显示器、主机。
主机只作为扫描用,不要安装游戏等其他无关软件。
扫描软件请规正确操作,不明白之处请联系万东工程师。
6.操作步骤6.1打开空调每天早上上班后首先检查扫描间与设备传导板的两个温度是否在指标围。
于设备间打开空调,观察是否工作正常,温度设定根据扫描间室温度而定(通常设定在22-26℃之间,冬季制热,夏季制冷,一般直接打开空调保持上次设定的温度即可),保证扫描间温度稳定维持在22-26℃。
设备间传导板上安装有温控盒,作用为永磁体材料恒温,务必24小时常开,每天观察温控盒温度,其中红色一组为实际温度27℃左右,要求上下偏差小于0.5℃,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恒温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磁场随温度变化的漂移)。
绿色一组为设定的恒温温度27℃。
如发生断电等异常供电情况时,务必第一时间检查温控盒温度是否在27±0.5℃围之。
用于设备间的温度调节的壁挂空调一般在冬季无须打开,夏季视设备间温度情况开启。
6.2 MRI系统开机6.2.1电子柜开机:接到门诊部或住院部的“MRI检查申请单”和“住院费用通知单”后,在设备间,按从上往下的顺序,打开核磁机电子机柜前面板最上面的绿色电源总开关(光纤谱仪开关从上往下数第2个黑色的光纤谱仪开关及梯度系统开关已处于常开状态别动),等待约10秒左右后,打开最下面的黑色射频放大器开关(关机的顺序相反),核磁机进入待机状态。
6.2.2检查各指示灯是否正常待机不作任何扫描情况下,。
从前面观察:三个梯度放大器常亮2盏绿灯,最下端是两个梯度电源模块;数码管指标电压为DC150V左右。
从电子机柜后面观察:光纤谱仪从左往右依次为通信模块2盏绿灯、采集模块1盏绿灯、数字主控模块1盏红灯,梯度计算机模块1盏绿灯;射频放大器第1和第3盏绿灯常亮;三个梯度放大器分别常亮2盏绿灯扫描过程中谱仪各个模块指示灯会有不同变化,不需要医生记忆。
6.3自动匀场在每天检查第1个病人之前,由操作医生进行一次自动匀场,这样能保证当天的磁场均匀度是最佳状态(每天只自动匀场1次)。
6.3.1匀场定位:扫描间及设备传导板的温湿度应达到控制围。
进入扫描间,打开照明灯,轻轻拖出患者床,选择头线圈并放置在患者床上,打开头线圈上下部分结合处的塑料扣,左手压按住线圈下半部分,右手提升线圈上部分让其脱离下半部分,放置好固定垫在头线圈,再将最大的方形水膜放在固定垫上中心位置(可通过观察水膜中心线是否与塑料扣中心线对齐来参考),把线圈的上半部分扣合到下半部分(将上下部分标识的箭头要对齐),牢固扣锁好塑料扣。
打开上机头控制面板上的“电源”(POWER)按钮,待显示“i_Open”后,按下“激光”(lASER)按钮打开激光定位器,轻轻拖动患者床,将激光光斑定位到水膜中心部位,按下“开始”(START)按钮启动程序,然后推入患者床到磁场中心,待上、下机头面板显示“OK”后,按下上机头控制面板的“电源”按钮关闭,结束定位。
将线圈插头与插座插接牢固可靠后放稳在患者床靠边位置,退出扫描间,关严屏蔽门,进入操作间。
6.3.2启动操作间控制台扫描控制电脑6.3.2.1打开电脑:打开机箱电源,打开显示器电源。
6.3.2.2软件匀场准备:在windows界面上双击“MRConsole”磁共振成像系统软件快捷方式图标,进入操作系统,在弹出的系统主界面左侧的扫描组工具栏点击“扫描”,接着在弹出扫描界面右下部的“分类”列表中点击“System”,再序列管理区双击“scout”导向扫描序列,将其导入到左下部的扫描任务管理区并点击“应用”按钮,再点击界面左下角的“扫描”按钮,当扫描窗口定位像显示区3个窗口从左至右分别显示出水膜的矢状面(SAG);横轴面(TRA);冠状面(CDR)图像后,点击操作主界面左下角的“退出”关闭当前窗口。
6.3.2.3软件匀场:双击桌面上的“软件匀场WDShimming”快捷图标,桌面自动弹出匀场操作窗口,点击“开始匀场”,大约30秒之后,程序会弹出一个容为“Shimming is finished”(匀场结束)的对话框,点击“确定”,然后再点击程序界面上的“保存结果”,关闭当前窗口,自动匀场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