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合集下载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

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

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

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

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

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

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

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

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

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

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

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

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2. 熟悉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形态、症状和病原体,学习识别病虫害的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

实验材料:1. 病虫害样本:菜粉蝶、蝗虫、直翅目、鞘翅目等。

2. 植物叶片:小麦、玉米、水稻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一、病虫害识别1. 观察菜粉蝶、蝗虫等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形态特征。

2. 观察植物叶片的病斑、虫害症状,记录症状特征。

3.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

二、病虫害防治1. 根据病虫害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观察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病虫害识别结果1. 菜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面有白色斑纹,幼虫为绿色,以叶肉为食。

2. 蝗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

3. 直翅目:体长10-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或绿色,以农作物根部为食。

4. 鞘翅目:体长5-1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棕色,以农作物叶片为食。

5. 植物叶片病虫害:小麦白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水稻纹枯病等。

二、病虫害防治结果1. 菜粉蝶: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捕食。

2. 蝗虫: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3. 直翅目:采用物理防治,利用捕虫网进行捕捉。

4. 鞘翅目: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5. 植物叶片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熟悉了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植物的抗性(低温、高温)评价测定实验方法

植物的抗性(低温、高温)评价测定实验方法

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张平贤收集)实验⼀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的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育种的⽣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性极强,能稳定原⽣质胶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能降低冰点,有防⽌细胞脱⽔的作⽤。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育种的⽣理指标。

⼆、原理磺基⽔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磺基⽔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杨酸溶液中。

然后⽤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成稳定的红⾊化合物,再⽤甲苯处理,则⾊素全部转移⾄甲苯中,⾊素的深浅即表⽰脯氨酸含量的⾼低。

在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脯氨酸的含量。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分析天平;离⼼机;⼩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浴锅;漏⽃;漏⽃架;滤纸;剪⼑;洗⽿球。

3 .试剂及配制:2.5﹪酸性茚三酮溶液配制:将1.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ol·L -1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4℃冰箱中,2-3⽇有效。

3%磺基⽔杨酸配配制:3g磺基⽔杨酸加蒸馏⽔溶解后定容⾄100ml。

10µg·ml-1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精确称取20mg脯氨酸,倒⼊⼩烧杯内,⽤少量蒸馏⽔溶解,再倒⼊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定容⾄刻度(为100µg·ml -1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10ml, 加蒸馏⽔稀释定容⾄100ml, 即为10µg·ml-1脯氨酸标准液。

100µg·ml-1脯氨酸母液:称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醇中,⽤蒸馏⽔定容⾄100ml冰醋酸;甲苯。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性是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植物免疫抗性基因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为解决植物疾病防控和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植物免疫系统来实现,其中包括PAMPs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R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等。

通过对不同植物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如R基因、PTI(PAMPs-triggered immunity)相关基因等。

通过分子标记和功能验证等手段,可以准确鉴定这些基因,并深入探究其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二、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功能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研究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病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植物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免疫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

三、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应用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疾病防控和优化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免疫基因进行转基因改良,可以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基因进行杂交育种,培育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四、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未来展望随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未来,可以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进一步解析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多新的抗病基因。

同时,还可以结合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改良植物免疫抗性基因,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随着人类对植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植物病虫害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农作物,需要研究植物的抗性,并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抗性育种技术。

本文将阐述植物抗性鉴定的方法和遗传基础研究的进展。

一、植物抗性鉴定方法1.病原菌感染法常用的病原菌包括拟南芥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青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普通赤霉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等。

可以通过磁珠免疫沉淀等方式诱导病原菌接种植物,并观察植物发生的症状,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2.机械伤害法将基因编辑或敲除后的植物进行人工划伤,再接种病原菌,观察植物是否发生病变。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天然变异造成的影响,更加准确地评估植物的抗性。

3.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基因芯片、传感器等技术,分析植物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此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设备,但有望成为未来植物抗性鉴定的主流方法。

二、植物抗性遗传基础研究1.免疫相关基因植物的抗性主要依赖于其免疫系统。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相关基因能够识别并响应病原菌,启动免疫反应,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袭。

植物激酶、转录因子等分子均参与了植物的免疫反应。

2.信号传递途径信号传递途径是植物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反应的信号传递途径涉及到多个关键分子,包括离子通道、激酶、磷酸酸化酶、磷脂等。

这些分子能够参与植物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协调各个环节的活动,保护植物健康。

3.植物的免疫记忆植物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识别并避免病原菌侵袭。

研究表明,植物的免疫记忆机制依赖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修饰方式。

这种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未来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抗性鉴定和遗传基础研究将变得更加准确、深入。

植物病毒的鉴定

植物病毒的鉴定

植物病毒的鉴定植物病毒的鉴定00知识窗2010-12-27 09:24:38阅读5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植物病毒病的识别、诊断及病源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病害复杂的多。

因为非侵染性病害、遗传生理病害、要害以及植原体引起的病害都与病毒病症状相似。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病植物标样作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否是病毒病;二是对确信是病毒病的样本作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须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

因此,植物病毒病的诊断通常要依据症状、发生条件、寄主范围、植物生境、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传染方式、血清学反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一、病害初步识别首先要区分非轻染性病害于侵染性病害。

要点有:①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②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③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物传染扩散的过程;④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萎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

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市场发生隐症现象。

病毒病与其他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①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无病症,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②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它病害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二、试验室诊断难以识别的病毒病害需要进行试验室辅助诊断,利用不同病毒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如治病症状类型、传播方式、寄主范围等实验结合文献资料,可对常见、多发病还做出诊断;而对于疑难或新病害则需要结合病毒鉴定进行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鉴别寄主、传染实验、显微镜(光学、电子)观察、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杂交等。

(一)鉴别寄主诊断鉴别寄主(indicator)是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反应的植物。

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症状的植物都可作为鉴别寄主。

植物病毒病的检验与鉴定

植物病毒病的检验与鉴定

补体结合反应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
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 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 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溶血现 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 菌现象。因此,整个试验需要有补体、待检系统(已 知抗体或抗原、未知抗原或抗体)及指示系统(绵羊 细胞和溶血素)五种成份参加。其试验原理是补体不 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如果出现溶菌,是补体与待 检系统结合的结果,说明抗原抗体是相对应的,如果 出现溶血,说明抗原抗体不相对应。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及作用
1.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由植物病毒 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植物有:禾本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和 葫芦科等。在辽宁省引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病有番茄蕨叶病毒 病,辣椒花叶病毒病和烟草脉坏死病毒病等。 2.生产上危害较大的植物病毒病害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 病、马铃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价值,特别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 转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植物病毒简介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植物病毒病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一、植物病毒病简介
•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在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称 为外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 的糖蛋白或脂类。核酸5--40%,蛋白 质60-95%。 •植物病毒类型多样,结构特异
茎尖脱毒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耐病和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病毒 病的根本途径。
《园林植物保护》精品课程建设
4/10/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植物病毒是导致粮、菜、果、花卉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892年俄国Iwanow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以来,己被正式命名的植物的病毒789种,并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 70年代后发现了只含有小分子量 RNA、不含蛋白质、侵染活性很高的类病毒25种,80年代后发现了含有线状病毒基因组RNA和与类病毒相似的环状RNA的拟病毒40种。

植物病毒种类多,繁殖速率快,传播途径广,并且缺少有效防治药剂和措施。

因此,植物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之重,己超过真菌、细菌病害。

因此,加强植物病毒研究,减轻植物病毒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重点学习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植物病毒病害检测及抗性鉴定的方法及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发病的植物组织及家兔等。

2.仪器及试剂高速冰冻离心机,离心管以及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PEG6000)、氯仿等。

二、方法步骤
(一)病毒检测
可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测定、血清学检测、电镜检测、免疫电镜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免疫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血清学检测是快速、准确、
图5-1 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
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病毒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验检测工作中去。

本实验重点介绍,其它方法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利用血清学技术进行病毒检测,主要依据血清学反应(免疫学反应),即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

抗原指的是能诱导产生抗体的一类物质,它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菌原体等微生物,也可以是酶类、DNA、RNA、类脂、多糖等有机化合物,甚至还可以是叶片、枝条等各类组织。

抗体是指由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反应的一类物质,庄要是一些免疫球蛋白。

含有抗体的血清通常称为抗血清。

抗原能与由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凝集、沉淀等反应,利用病原物中特异性强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就能实现对病原物(病毒)的检测、鉴定。

目前国际上己制备出 200余种重要植物病毒抗血清。

我国农业部植检所为满足植物病毒检疫的研究和需要,先后制备出 30余种植物病毒抗血清。

因此,利用血清学技术检测病毒,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1.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机等设备以及聚乙二醇(PEG)、氯仿等化学药品,从冰冻的病组织中分离、纯化病毒抗原。

其操作步骤如图5-1所示。

2.病毒抗血清的制备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主要包括试验动物选择、抗原注射、血样采集以及抗血清的收集与保存等过程,可用图5-2表示:
图5-2 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与保存
3.血清学反应将抗血清及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后,采用试管沉淀、小试管环状沉淀、玻片凝集、免疫双扩散、免疫电泳及荧光抗体等反应方法进行血清学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二)病毒病抗性鉴定
病毒检测的对象是病原物(病毒),是对病毒定性(病毒的有无及其种类)与定量的分析鉴定,而抗性鉴定的对象是寄主,即植物品种或种质对特定病毒的抵抗能力。

目前植物病毒病抗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为大田病圃法。

例如,刘琴等(2002)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

主要做法是,每个品种分别播种,设置对照与重复,于病害发生期调查发病率。

所采用的病情分级标准是:
1级 抗(R):发病率0%~9.9%;
2级 中抗(mR): 发病率 10%~19. 9%;
3级 中感(MS):发病率 20%~39.9%;
4级 感(S):发病率>40%。

三、作业思考题
1.植物病毒检测有哪几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何为抗原?抗体?抗血清?
3.血清学技术检测植物病毒,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
(陈学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