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C)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B、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C、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D、述而不作.,言而好古作:创作,创造解析C项厌:厌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B)A、子亦有异闻..乎异闻:特别的听闻B、文学:子游,子夏文学:喜欢文学C、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D、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解析B项文学:文献。
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就是(B)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项疑问代词,什么;C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她,代词;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就是(D)A、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告诸往而知来者C、由也兼人,故退之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解析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项“退”,使动用法.5、名句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她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高二语文 《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练习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知识点整理基本要求1、背诵篇章:17.2、7.8、1.15、3.8、17.19、7.1章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习、趋、愤、与、素、诸3、明确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上知.( ) 闵.子骞.( )( ) 冉.伯牛( ) 仲.弓( ) 陈亢.( ) 不悱.不发( ) 举一隅.( ) 贫而无谄.( )切磋.( ) 兼.人( ) 素以为绚.兮( ) 怛.然( ) 僭.越(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释作。
2、女与回也孰愈通,释作。
3、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通,释作。
4、其斯之谓与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问一.得三.3、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4、告诸往.而知来.者5、绘事后.素6、求也退,故进之7、由也兼人,故退.之8、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诸2、其3、望告诸.往而知来者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赐也何敢望.回闻斯行诸.其.斯之谓与既望.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日夜望.将军至归而谋诸.妇 5、与并汾乔木,望.秋先陨4、而女与.回也孰愈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鲤趋而.过庭吾与.女鲤退而.学其斯之谓与.贫而.无谄富而好礼6、者闻斯二者.告诸往而知来者.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廉颇者.,赵之良将也7、之其斯之.谓与抑为之.不厌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解释下列成语1、诲人不倦: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举一反三:5、闻一知十:6、切磋琢磨:7、述而不作:8、各得其所: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2、陈亢问于伯鱼曰:,译:3、其斯之谓与:,译:4、素以为绚兮:,译:5、何谓也?,译:6、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译:7、绘事后素/礼后乎?,译:8、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译:9、天何言哉,译:10、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11、窃比于我老彭,译:七、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古今1、言语:宰我,子贡2、文学:子游、子夏3、素以为绚兮4、尝独立,鲤趋而过庭5、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习.相远2、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有教无类.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5、抑.为之不厌6、子亦有异闻乎7、无以立... 8、闻斯.二者 9、贫而无谄.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1、素以为绚..兮1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13、敢.问14、女与回也孰愈..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6、始.可与言《诗》已矣 1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8、起.予者.商也 19、求也退. 20、由也兼人..21、四时行焉.. 22、述而不作./见之,虽少,必作.23、窃比于.我老彭24、各得其所.九、自测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有教无类.(种类)文,行.(品行),忠,信B.抑.(或许)为之不厌,诲人不倦《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C.不愤.不启(气愤)不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 D.述而不作.(创作),信而好古窃.(私下里)比于我老彭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 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目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目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试题 2019.091,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谦逊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并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B.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性命来成全仁的。
】C.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责任重大并且道路遥远。
】2,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如果他总是生怕失掉什么,那就什么地方也去不了。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当他还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总担心得到它。
既然得到了,又生怕失去它。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也是很重大的吗?奋斗终身,死了才停止,这路程不也是很遥远的吗?】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有志于正道,而对那些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跟他们谈论道的。
】3,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⑴士不可不弘毅()⑵何以文为()⑶驷不及舌()⑷恭而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答:。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答:。
3.据本段文意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答:。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诲人不倦》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5·39子曰:“有教无类。
” (成语“有教无类”)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成语“诲人不倦”)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成语“诗礼之训”)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成语“举一反三”、“一隅三反”)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成语“闻一知十”)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成语“切磋琢磨”、“告往知来”)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成语“绘事后素”)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高中语文 第11课诲人不倦活页规范训练 语文版选修《史

十一 诲人不倦(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B .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C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厌:满足D .述而不作.,言而好古 作:创作,创造解析 C 项厌:厌烦。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B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喜欢文学C .予欲无言.. 无言:不再有所言说D .由也兼人.. 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解析 B 项文学:文献。
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 B ⎩⎪⎨⎪⎧何.谓也天何.言哉C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求也退,故进之. D ⎩⎪⎨⎪⎧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不作解析 A 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 项疑问代词,什么;C 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他,代词;D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3分)A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 .告诸往而知来者C .由也兼人,故退之D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解析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项“退”,使动用法。
答案 D.名句填空。
(3分)(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____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答案(1)习相远也(2)诲人不倦(3)巧笑倩兮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言。
’..过庭。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同步练习

《诲人不倦》一.选择题()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悱.恻—徘.徊趋.势—胡诌. B.角隅.—蟠.龙高亢.—吭.声 C.琢.磨—谣诼.磋.商—蹉.跎 D.谄.媚—陷.害愤.怒—喷.薄()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放肆气馁襁褓举一返三 B.接踵迁徙谄媚逢迎暴虎凭河C.俸禄奸佞辅仁以德抱怨 D.笃厚逾越反躬自省中道而废()3.选出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举一隅.(方位)不以三隅反女与回也孰愈.(胜过) B.吾与.(跟)女,弗如也巧笑倩.(面颊美好)兮C.美目盼.兮(盼望)素以为绚.(色彩繁盛)兮 D.绘事后素.(白色的底子)起.(检举)予者商也()4.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 B.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吾与.女,弗如也C.回也.闻一以知十求也.退,故进之 D.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5.选出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陈亢退而.喜曰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③告诸往而.知来者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②④不同,①③相同()6.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闻斯二者.②起予者.商也③如之何其闻斯.行之④其斯.之谓与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正确的一项①鲤趋而.过庭②鲤退而.学诗③其.斯之谓与④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就无法说话。
】B.其斯之谓与?【他说的不正是这个意思吗?】C.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为人)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D.闻斯行诸?【听到了就要去做吗?】()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课时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课时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课时练习含答案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习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商酌.()累赘.()拖沓.()丁卯.()慎.重()删.减()妥.帖()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繁碎教晦草率B.生疏恳切恢复C.鞠躬公寓感慨D.体例躬行格式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不耻下问:颠沛流离:课内精读阅读课文第6~8段,回答问题。
4.选文第1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5.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6.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7.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zhuó zhuì tà mǎo rǒng shèn shān2.A(“教晦”应为“教诲”)3.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过渡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过渡到下文写他律己严。
5.“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6.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个是“了”,一个是“太”,“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7.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
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第14课《驿路梨花》课时练习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荆.棘( ) 陡峭.( ) 竹篾.( ) 简陋.( ) 恍惚..( ) ( ) 讴.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陡峭:②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
修葺:③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C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B、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C、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D、述而不作,言而好古作:创作,创造■解析c项厌:厌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B )A、子亦有异闻乎异闻:特别的听闻• •B、文学:子游,子夏文学:喜欢文学C、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 •D、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 •解析B项文学:文献。
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就是(B )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项疑问代词,什么;C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她•代词: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就是(D )A、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告诸往而知来者C、由也兼人,故退之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解析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项“退”,使动用法.5、划句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巧笑齢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追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她日,又独立,鲤追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木渚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頁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C )A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B 、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 C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厌:满足 D 、述而不作.,言而好古 作:创作,创造 解析 C 项厌:厌烦。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B )A 、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 B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喜欢文学C 、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 D 、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 解析 B 项文学:文献。
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就是( B )A 、⎩⎪⎨⎪⎧ 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B 、⎩⎪⎨⎪⎧何.谓也天何.言哉 C 、⎩⎪⎨⎪⎧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求也退故进之. D 、⎩⎪⎨⎪⎧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不作 解析 A 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 项疑问代词,什么;C 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她,代词;D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就是(D)A、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告诸往而知来者C、由也兼人,故退之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解析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项“退”,使动用法。
5、名句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她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C )A 、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B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离开,不偏爱 C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盼:张望 D 、赤也惑.,敢问 惑:感到困惑 解析 C 项盼:黑白分明。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 D )A 、⎩⎪⎨⎪⎧ 鲤趋而.过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其.斯之谓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闻斯行之.顷之.烟炎张天 D 、⎩⎪⎨⎪⎧ 不学《诗》无以..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解析 D 项无以:没有用来……的。
A 项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
B 项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副词,表希望,一定。
C 项之:代词,它/助词,音节衬字,没有实在意义。
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B )A 、陈亢通过与伯鱼谈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人格,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
B 、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就是统一的。
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后,她立即有所领悟,受到了孔子的称赞C 、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D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瞧到,孔子的许多话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解析 “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错。
根据原文可知,孔子并没有直接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只就是讲了“绘事后素”,结果子夏自己领悟到了这一道理。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但还比不上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谦逊好礼。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她;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她。
(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①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②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③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5、5)10、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您认为主要得益于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答案因材施教。
11、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了自己的瞧法,她的瞧法就是什么?答案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巧言令色,争强好胜,妨碍仁德修养。
参考译文③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
这样的人我不知道她就是不就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孔子的教育观“学而优则仕”就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孔子的最大理想也就是从政。
她多次感叹说,如为国家所用,三个月可使国家改变面貌,三年可以卓见成效,达到她所向往的周王文武时代的天下为公,近者悦之、远者怀之、四方百姓向往归顺的理想境界。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这句话就是说,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往往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她唱起来;同样,一个善于教育的人,往往能使学生接受她的理想与抱负,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于就是,困厄的孔子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有教无类。
孔子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
有人讥讽孔子招生“何其杂也”,说孔子收徒不定条件,来者不拒,随便什么人都照收不误。
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这种议论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正就是老师有教无类思想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的表现。
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匠之家多曲木”。
孔子就像位能治百病的良医,所以有各种疑难杂症、旁人难以医治的病人都慕名上门求医;孔子又像一位高明的木匠,能把各种弯曲的树木加工成艺术品。
事实上也正就是如此,孔子的学生中,从贵贱而言,地位显赫的有贵族孟懿子、南宫适,地位低下的有公冶长等。
公冶长曾被判过刑,坐过牢,但孔子提倡“过往不咎”,不但不嫌弃,收作学生,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她。
其她还有“卞之野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
从贫富上来瞧,富有的如子贡,“家富千金,结连驷马”;也有住在穷人巷里,“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瞧了都难以忍受的,而她自己却乐在其中的颜渊;还有穷困到“三日不生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
从智愚的角度而言,有问一知十的颜回、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有愚笨的高柴、反应迟钝的曾参、固执己见的子张与做事鲁莽的子路。
从地域来瞧,孔门弟子来自鲁、卫、宋、楚各国,可谓分布广泛。
从年龄上瞧,秦商仅少孔子4岁,而公孙龙却少孔子53岁。
更令人称奇的就是,还有父子同为孔门弟子的,如颜繇与颜渊父子、曾晳与曾参父子。
兄弟同时受业的则有孟懿子与南宫适等人。
二、因材施教。
孔子的学生如此众多,而且每个人的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才呢?孔子的办法就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
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归纳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认为这就是孔子取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
孔子了解学生的办法与途径很多,主要就是通过谈话法与观察法。
比如有一次,孔子与她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
学生发言时,孔子认真地听着,不轻易打断,也不立即加以详论或下结论,从谈论中了解学生的志向与抱负。
孔子观察学生也有自己的一套“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她认为瞧一个人平时的所作所为,观察她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再考察她的志向、抱负,这样就可以把人瞧得清清楚楚了。
其次就是育才,在了解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诲。
以言语见长的子贡,难免有言过其行、夸夸其谈的毛病,所以,孔子就要她先做后讲。
子路与冉有,一刚一柔,性格完全相反,她们俩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则有完全相反的回答。
对冉有,孔子要求她遇事要果断,听到了就去做,不要畏缩。
对子路,孔子要求她要三思而行,不可鲁莽。
三、教学相长。
讲到古代的师生关系,人们总会提到师道尊严。
认为师生之间壁垒森严,老师十分威严,动不动就斥责或施之以棍棒,甚至有人还把孔子作为提倡师道尊严的第一人。
事实就是,孔子对学生就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一部《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
有一次,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来说明做事应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
孔子听了高兴地说,现在可以同您讨论《诗经》了,您现在能有所发挥,能从一件事推及到另一件事了。
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就是孔门四科教学中的文学人才,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有酒窝的脸,笑起来才美丽;有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才能顾盼生情;美丽的花卉就是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
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地说:“您真就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与您进一步讨论《诗经》了。
”有一次,孔子到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瑟唱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
”意思就是说,治理这种小地方,用不着教育。
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学习了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教育总就是有用的吧”。
孔子听了这番话后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就是对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就是同她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
颜回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对颜回不肯提意见有过严厉的批评,说颜回唯唯诺诺像个笨蛋四、全面教育。
孔子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就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要多才多艺。
而且,孔子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要从教人做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