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夸父逐日》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夸父逐日》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夸父①与②日逐走③,入日④。
渴,欲得饮,饮于⑤河⑥、渭⑦。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⑧,未至,道⑨渴而死。
弃其杖⑩,化为邓林(11)。
[注释]①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②与:同,跟。
③逐走:赛跑。
④入日:追赶到日落的地方。
⑤于:在。
⑥河:古代专指黄河。
⑦渭:古代专指渭河。
⑧大泽:大湖。
传说中它在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⑨道:名词作状语,在途中。
⑩杖:手杖。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与“桃”古音相同,邓林即桃林。
[译文]夸父跟太阳赛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他)渴了,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去喝。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奔)北方的大湖去喝。
还没赶到(那儿),在半路渴死了。
他扔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鉴赏]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的宏大志向和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大自然想同自然的伟力一比高低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善于奔跑,体大无比,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仍不解渴,夸张中表现出古代先民的高度自信。
虽然这个故事以悲剧作结,但作者却给他的悲剧结局抹上一片桃红,不仅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敬爱,也寄托了人们对那些身后仍然造福于后人的感激和怀念。
《夸父逐日》的文字极其简洁。
用最短的文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应该是对快节奏的现代人的要求。
[作者及作品简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海经》共18篇。
作者不详,近代学者多认为诸篇并非出自一时一人,其中14篇是战国时代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涉及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它还是世界最早的记录有关矿物的文献。
晋郭璞为《山海经》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
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夸父追日文言文意思翻译

夸父追日文言文意思翻译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巨人,他的名字叫夸父。
他在地上一坐,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不得了,脑袋碰着天上的云彩了。
他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
跑起来,飞鸟也追不上他。
他看见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下山,心里想:要是把太阳搬到地上来,让人们不分白天黑夜,都能得到光明,那该多好啊!对,我一定要追上太阳,把它搬到地上来。
夸父已经开始追上太阳,跑得快极了。
眼睛一眨,就走了一千多里路。
他走呀,走呀,一直冲至太阳下山的'地方。
红彤彤的太阳就在眼前了。
夸父多高兴啊,真想要一把拉住它。
可是太阳像个火球,呼呼呼地喷着火焰,把夸父烤得口干舌燥。
他转身跑到黄河旁边,弯下身子,一口气就把黄河的水喝光了;他又跑到渭河边,一口气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
他喝了那么多的水,还是很渴。
他想到了北京存有一个像是大海一样的大湖,他赶快向北方跑去。
他越走越慢了,惭惭地停下,身子伸了伸,像是山一样好像下来,轰隆一声,把大地都震动了。
夸父冻死了。
夸父的手杖掉在地上,一会儿就生了根,再一会儿发了芽,抽出了枝,长成了一棵桃树。
后来,这地方就长出了一棵又一棵桃树,结的桃子又多又大,一咬一包甜蜜的汁。
这就是夸父还给像是他一样爱好光明、又很坚强的后代的。
〔释文〕夸父不自量力,想追赶太阳的影子,在太阳沈入的禺谷,把握住太阳。
将尝黄河之水,比较,又必须回去大泽湖饮水,没跑至大泽,就冻死在道路上。
夸父与日竞走,在阳光照射下,口渴要喝水,在黄河、渭河饮水,水不够喝,又向北去大泽湖饮水,还没有走到大泽湖,就渴死了。
遗留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
进日:追上至太阳落的地方;进:追上至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原文:夸父与日/攻灭①,进日②。
解渴,欲得③饮,饮于④河、渭;河、渭/严重不足,北尝/大泽⑤。
未至⑥,道/解渴而死去⑦。
弃⑧/其⑨杖,化成/邓林⑩。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
夸父逐日的原文及翻译

夸父逐日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逐:竞争。
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10)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
(12)为:成为。
(13)逐日:追逐太阳。
(14)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15)大泽:大湖。
(16)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延伸阅读:夸父追日的故事】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
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
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
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
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
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
夸父追日的文言文翻译

夸父追日的文言文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者:夸父与太阳竞跑,一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有赶往大湖,就半路冻死了。
他丢弃的手杖,化为桃林。
相关阅读:夸父逐日:夸父拚命追上太阳。
褒义:比喻存有宏伟的志向,或非常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意和雄心壮志。
贬意:自不量力。
夸父:和古传说中的人名。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活下去,每一天都带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抓到的凶残的黄蛇摆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做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
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飘扬,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踏出大步已经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非常快地转回,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冲。
夸父不停地冲呀冲,馋了,剥个野果果腹;解渴了,追捧口河水解暑;辛苦了,也仅仅睡觉时。
他心里一向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越过了一座座高山,沿着了一条条大河,最后在禺谷就要冲上太阳了。
这时,夸父心里激动极了。
可以就在他低头必须杀掉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兴奋,身心疲惫,忽然,夸父深感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踪影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
但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超多的水。
【文言文】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
接下来分享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口渴而死。
而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1、逐走:竞跑,赛跑。
2、逐:竞争。
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欲,想要5、河、渭:即黄河,渭河。
6、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10、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
12、为:成为。
13、逐日:追逐太阳。
14、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15、大泽:大湖。
16、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17、其:他的,指夸父。
《夸父逐日》故事,寓意深刻,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相关阅读:【夸父逐日的意思】:夸父逐日: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逐日的故事】: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一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
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
他心里一向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最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
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
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
《夸父逐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夸父逐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夸父逐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夸父逐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典故典故之一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
弃⑩其杖,化为邓林⑦。
——《山海经·海外北经》典故之二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③,赴饮河、渭。
河、渭④不足,将走北饮大泽⑤。
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文本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逐:竞争。
走:跑。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欲,想要5、河、渭:即黄河,渭水。
6、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7、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8、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9、未至:没有赶到。
10、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
12、为:成为。
13、逐日:追逐太阳。
14、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15、大泽:大湖。
16、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17、其:他的,指夸父。
词语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典故之一”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夸父追日

夸父追日
一、作家作品知识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二、原文翻译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译文: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原文: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文: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多,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原文: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没有到达(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原文: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三、重点词
逐走:竟跑,赛跑入日:太阳落下的地方
饮:喝水于:到
北:名词活用为动词,到北方,去北方
至:到达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半路
弃:遗弃,丢弃化:变化
邓林:桃林
四、课文分析
1.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
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父逐日原文及翻译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夸父逐日的故事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
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
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
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
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
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
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
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
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
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
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
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
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
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
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
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
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
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
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
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
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
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
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地球有着自己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想改变是不可能的。
《夸父追日》课堂实录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谁能用几个字对这个故事进行评价?四个字的、三个字的,两个字的也行,一个字的也行。
生:两个字的──神奇。
一个字的──神。
生:两个字的──传说。
师:有点意思,你的意思是说,女娲补天是个神话传说对吧!如果加上他的“神奇”就是“女娲补天是个神奇的传说”,就更好了。
生:四个字的──无私奉献。
师:谁无私奉献?生:女娲。
师:她奉献了什么?生:她奉献了自己的爱,把天上的大窟窿补上了,拯救了人类。
师:说的精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也可以用你说的,你说的,再加上你说的。
生:神奇的传说。
师:对!但是,是否也有无私奉献的意思,大家读完以后,说不定也有点证据。
现在,老师要写课题啦,如果愿意,大家可以拿起笔来跟着我一起书写。
(教师板书课题,写完后巡视)写字的姿势很好,速度可以适当的加快一些。
三年级了,我发现个别同学还在用铅笔,最好不用铅笔。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夸父追日》在古代的文章里是怎样写的?生:(无人举手)师:没人知道,那有没有人知道,《夸父追日》是从哪本书上选来的,用现在的时髦的话说,是从哪里“下载”下来的?生:《神话故事》。
师:你说的是你手上的《神话故事》。
那你书上的神话故事是从哪来的?生:出版社。
(众笑)师:出版社是一个单位。
咱们现在说的应该是古代的一个出版社,这个古代的出版社出版的是一本什么书?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
可以拿笔记下来,写在哪儿呢?就写在课文题目的下边。
(板书《山海经》)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上网去查,只要你在“搜索”栏里输上“山海经”这三个字就能出现《山海经》的原文,不过都是古文!这是一本写地理方面的书,写了这里的山如何,那里的水怎样,还记载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书里边仅寥寥几十个字就把这个非常神奇的故事神奇地讲出来了!想不想读一读?!生:想!师:好。
(出示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读书)师:谁敢勇敢的站起来读一读,注意,读错了没关系。
要都读对了我倒觉得不太高兴。
你来。
生:读。
(比较流利)师:应该说读的非常好。
三年级啊!这可是古文啊!知道这是什么人学的吗?起码是初中。
谁来再读一下,要读出比他更高的水平。
生:(学生好多人举手)我读!我读!师:那好,这样吧,愿意读的站起来读,不愿意读的坐着听他们读。
“夸父与日逐走……”起──生:(齐读古文)。
师:究竟什么叫“逐走”?什么叫“渴欲得饮”?什么叫“河”?什么叫“渭”?什么是“大泽”?什么是“邓林”?可能有的同学读完了已经大致知道了。
不知道的也没关系,我相信读完了咱们书上的课文,很多同学都能够理解,其实这里边最难最难的只有一个,(生插话:邓林)对了,邓林。
是不是姓邓家的树林啊?生:(笑)不是。
师:咱们暂且不管他,打开书自由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那些地方能能够和这古代的文章对上号。
生:(自由读书。
)师:刚才我问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什么叫邓林,很会动脑筋哦!接着读,仔细读,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又开始读书。
)师:哎!好了好了,有两个同学,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比我还“牛”,短短时间内,他们说已经知道了古文的全部意思。
生:(插嘴)我也知道!师:你也知道,你也是。
那谁敢站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这就是古文翻译啊!说错了,我“奖励”他两巴掌,还敢不敢?生:敢!师:谁来?陈永钊,你来。
生:他追着太阳一起走,到了太阳里边,很想喝水。
他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就到北方找大河的水喝,但还没到,他就渴死了。
他临死前,把手里的拐杖一抛就变成了桃林。
师:99分,为什么扣一分?他说夸父“进入太阳里面”,妈呀,我可不敢!(笑声)生:那就变成水了。
师:变成气啦!就这一个“入日”他没搞懂。
生:我知道,入曰(yuē)。
师:那个字念“yuē”吗?咱们不是学过,瘦“日”──生:扁曰。
师:对呀!生:我知道什么意思。
师:你知道?说。
说错了没关系。
生:因为夸父追到日的时候,看见太阳他就跳上去了。
师:看见太阳就跳上去啦?哈,还是进入了,那还有命在吗?(笑声)还是不对。
生:他离太阳很近但是没有跳到太阳里面。
师:厉害,厉害!和我知道的一点点差不多了。
生:准备抱住太阳。
师:想象的好──正要抱住太阳突然口渴了。
反正“入日”决不是跑到太阳里面去了。
我现在宣布,后海小学三(2)班一大半的同学具有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水平!生:耶──!师:孩子们,给自己鼓掌!生:(热烈鼓掌)师:好了,孩子们,古文有什么了不起的?!是吧!生:是──!师:我非常希望大家上网查到“女娲补天”的古文。
然后把它读熟了,意思搞懂了,能不能做到?生:能──!师:君子一言──生:驷马难追!师:明天上午交到我的──(伸开手掌)生:(齐)手掌心。
师:好,那咱们先不看《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继续来研究咱们语文书中的“夸父追日”。
刚才有同学用两个词概括了书上的内容──“神奇”,现在我请大家做一件事,就是拿你的笔,把你认为最“神奇”地方划下来,不光要划,还要想一想,说一说,你为什么就划这一句,不划其他的地方。
先同学之间说一说;你要是有兴趣,你也可以和我说一说。
有问题我愿意随时为您服务。
开始啦!生:(读书、思考。
)师:(巡视)我看有的同学划好了,但没画完整,只是划了一句,其实有很多句。
师:有两个同学划的那一句还不是最“神奇”的地方。
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看看,看看划的一样不一样。
师:好了,划的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夸父喝水”,也就是古文上的“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够神奇;还有的同学划在那儿,也就是《山海经》里的“弃其杖,化为邓林”。
有同学问我,怪了,怎么把手杖一扔就能变成“邓林”?(有生举手)来你说。
生:因为手上的是桃木。
师:那你回家弄一根桃木试试看?他能变成桃树就很了不得了。
(众生笑)生:那桃木是神的,不一般的。
师:(笑)哎!对,你说的加上他说的就对了。
(指着前一位学生说)因为他扔的是一个神奇的桃木,这夸父是一个神人。
生:夸父可以变成一座山。
师:对了,更神了。
咱们看“饮于河渭”那句好不好?生:好。
师:什么也不说,谁能把这里读的神了,那才叫真正的读懂了。
生:(朗读课文)师:应该说读的不得了了,用你刚才读到的一个字来形容你──“神”。
能不能读的神奇?谁来?生:(读课文)师:他读的声音没有那位同学那么响亮,但是我听出来了他的内心感觉到了──那个夸父,哇塞,简直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