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游记散文

合集下载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胡适散文庐山游记导语: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胡适散文庐山游记,欢迎大家阅读!十七,四,九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

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

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

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

因作绝句记之: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

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

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

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

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

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

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

这两人真是大笨伯!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

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

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

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

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

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

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

《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

《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写照和传承,是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凝练简约的文字、独具匠心的布局,深邃的思想、审美的情趣、价值的认同,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游庐山记》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

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

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

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

亭废,道险甚。

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

风止,攀太乙峰。

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隐矣。

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

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

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

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

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

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

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

途中访简寂观,未往。

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

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

复返宿秀峰寺。

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

余秋雨的散文《庐山》

余秋雨的散文《庐山》

余秋雨的散文《庐山》【篇一:余秋雨的散文《庐山》】余秋雨美文欣赏:庐山找到庐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与一大群文人一起去开会的,时间是1979年夏天。

那里召开的,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理论讨论会。

庐山本是夏天开会的好地方,但据所知,那里好像从来没有开过文人大会。

原因说起来太复杂,不管怎样,现在总算有了第一回。

但是,回过去看,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

在未上庐山之时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好像是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高,几乎要鹤立于全国名山中了。

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

这两人中间,慧远的气息颇重,他的五言诗《游庐山》写得不错,而那篇600多字的《庐山记》则是我更为喜的山水文学佳品。

但是,使得这一僧一道突然与庐山一起变得文采斐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庐山还拥有过和谢灵运。

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

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后来的人们似乎一直着迷于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共处庐山的那种文化气氛,设想出他们几个人在一起的各种情景。

由头也是有一点的,例如陶渊明应该是认识慧远的,但他与慧远的几个徒弟关系不好,对慧远本人的思想也颇多牴牾,因此交情不深。

倒是谢灵运与慧远有过一段亲切的交往,其时慧远年近八旬,而谢灵运还不到而立之年,两人相差了50来岁,虽然忘年而交,令人感动,毕竟难于贴心,难于绵延。

这些由头,到了后人嘴里,全都浑然一体了。

例如唐代的佛学史乘中已记述谢灵运与慧远一起结社,而事实上慧远结社之时激才6岁。

流传特别广远的是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过从甚密,一次陶、陆两人来东林寺访慧远,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次言谈忘情,竟送过了虎溪,这就使后山的老虎看得不习惯了,吼叫起来,三人会意而笑,那就是中国古代极有名的佳话虎溪三笑。

关于庐山的优美游记散文:走马观花读庐山

关于庐山的优美游记散文:走马观花读庐山

关于庐山的优美游记散文:走马观花读庐山店铺:庐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走马观花读庐山》这篇游记随笔吧!庐山可以说是一本古旧史书,记事、纪传皆有,有闲有心静静翻阅也必定有滋有味。

但庐山更像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上上下下,除了偶尔换场休整,一直热闹着。

庐山也像一个要津驿站,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留下数不清的足迹遗响,供后人凭吊。

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页页地翻检品读,只是走马观光般拣读,跳读一些章节以求了解一个大概,或许也能感知庐山的风貌,知晓她的某些品格。

八点半,我们从酒店出发,计划先看人文景观,再欣赏自然风光,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地安排,实际游玩中两者相间,很难截然区别。

庐山山上的人文景观主要集中在牯岭镇。

牯岭因山岭形似公牛而得名,是庐山上边的政治文化中心。

我第一次得知这个地名是因为茅盾写了一篇《从牯岭到东京》的文章,也知道了庐山是许多政要和社会名流聚散进退的重要场所。

此山此处绝非等闲之地。

庐山如同莫干山、上海外滩一样,所谓的人文景观主要是大量的别墅等建筑群。

庐山的老别墅主要集中在东谷的长冲河岸边,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美庐”。

“美庐”原是洋人别墅,后为宋美龄购得,蒋介石名之“美庐”,是典型的欧式建筑。

我们到时,方上午九点,周遭清泠,游客鲜少。

进得院落,乔木参天,石阶寂寂,早已不复当年政要往来的显赫景象。

庐山民国时期被称为夏都,而这夏都的心脏无疑是这”美庐“。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组织围剿江西红军,不少作战指挥都是在这里展开的,接下来的国共合作以及抗战决策都与庐山息息相关。

庐山的开发与建设应该说始于洋人,但赋予她浓厚的政治色彩则始于蒋氏,其后,毛泽东亦有此好,几上庐山,”美庐“和”芦林一号“则成新的政治中心。

“美庐“往下一二里则是庐山大礼堂,即59年庐山会议旧址。

这座不算宏伟的砖石建筑,古朴浑厚,但其沉稳的外表下,在岁月深处却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浪,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当代史。

庐山游记散文

庐山游记散文

庐山游记散文庐山游记散文(精选14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庐山游记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庐山游记散文篇1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南傍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古名山。

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断崖峭壁,谷深峰险,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绝壁、云海、瀑布”被誉为庐山“三绝”。

由于庐山位于江湖之间,水汽郁结,降水丰富,凉爽宜人,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暑假期间,爸爸带我慕名前往庐山游玩。

经过一夜的车程,终于到达庐山。

据当地导游介绍,庐山还有“三怪”(司机开车帅、导游跑得快、屋顶铁皮盖)和“三宝”(石耳、石鸡、石鱼)。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览黄龙潭、三宝树、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芦林湖、含鄱口、三叠泉……我最喜欢的景点是:花径和三叠泉。

花径为一山中花园,正门石梁上刻着“花径”二字。

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桃花之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就吟咏于此。

三叠泉瀑布位于庐山的东侧,是庐山著名景点之一,有“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之说。

瀑布象一条长长的白布被叠过三次,所以叫三叠泉。

据说,李白名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即写此处胜景。

我们先坐缆车走三分之二的路程,然后拾阶而下,大约走一千级台阶,来到三叠泉最下面。

尽管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只见瀑布从天而降,飞流直下,溅起无数耀眼的水珠,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尽管两天的游程匆匆忙忙,但我还是领略庐山的美丽。

庐山,我还会再来的!庐山游记散文篇2暑假来临,爸爸妈妈和他们的朋友带着7个孩子,组成一个旅游团。

我们乘着1533次硬卧列车开往九江。

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

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

庐山游记散文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庐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一:顾往昔,庐山一游,遥生得这般念好,滋生得这般朗貌,尤生得这般俊美。

八十年代,我们一行慕名苏鲁交界处的庐山,协同学友前去一游。

晨起,顶雾近山脚。

举目望上,庐山貌美,翠色生荡,绿波生烟。

顺着小路前行,荫荫茂密,一径蜿蜒。

但见小径旁,左有杨柳相拥,右有榆槐夹道。

左簇右拥,茂密叠荡。

继续上行,幽幽趋坡,亦行亦趋。

几多松林映遮面。

或高或低,错落有致。

一览清秀,苍翠生得浓浓绿烟。

或波涛,或起伏,交相辉映,生生醉焉。

请上眼,那如针的松叶铺展落地皆是,偶有松塔可供捡拾留念。

突地一声尖叫“啊呀”。

闻得一女生惊叫,抬望眼,交错的松枝上,擦身居有松鼠成溜烟窜去。

且不知,是我们一行惊扰了这松鼠,还是松鼠侵扰了我们一行。

但见得松鼠居枝翘首,举目相望,似乎有讶惊。

望着我们这些陌生的不速来客,又似乎在相探。

进得山,也许这巧小的松鼠便是这大山的杰灵。

见那巧灵的松鼠,毛色俊秀,隐隐生光,顺滑生色。

行动悠远,尾巴高高地卷翘着,一双黝黑的眼睛晶亮生光芒,尤显灵性非常。

到了半山腰上,乍细看,松树上竟有爬动的虫蛹,方言人称“松虎”。

这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松虎能吃的”,这下提醒了我们几个。

于是摘采些许,生火烤食。

原来,真是挺香的,确确的野味。

大山里的,就是不一样的。

那番滋味,那番味嚼,至今口留余香,回味依然。

据说这东西不能食用得太多,否则,食用者嗓子会起毛生烟的。

有道是“剩十里半九成”。

近得山顶,方觉路陡坡峭,崎岖无比。

感觉中愈上愈难,越来越艰。

高险处,有一种不敢俯视于山下。

回顾身旁,尤在云里雾里,不曾料,山下风静,山上风急,呼呼的山风从自己的身边掠过,吹拂过来的云雾,渐渐慢散开去,如云泊,如烟荡,给人一种荡胸生层云的愉悦!雾,慢散在脸上,抚在身上。

亦潮亦润。

纵人人确是很累,终是掩饰不住清心,掩饰不住那种赏心悦目,那种沁人心脾的愉悦。

庐山游记作文

庐山游记作文

庐山游记作文
《庐山游记》
这个清明时节,我和家人来到庐山。

一路旅途疲惫,一抵达庐山,熙攘的人群让我们很是惊喜,穿过小道,一路上群山环绕,让人们把呼吸和心神沉浸在大自然之中,十分畅快
淋漓。

我们爬上了山峰,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仿佛牵动我们的心,灵动而又
壮丽,目不暇接,于是我拿起笔,张开纸张,向大自然致敬,表达我
内心深处欢喜之情,给自己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从小山谷望去,我惊叹不已,蝴蝶飞舞于空中,朵朵小花装点着山谷
之美,流水淙淙,清风徐徐,景色宜人的一片美景正在展现在我的眼前,犹如山水画卷,有着诗一般的文采,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也觉得
与大自然亲近,把最真挚的感受融入到心间,这是自我的幸福感。

回归城市,心情依旧美好!代表着一次难忘的庐山游,回到家中,又
是一次大自然与我接触的经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一直想起一份感动,孕育着一种情谊!。

描写庐山的三叠游记散文名篇

描写庐山的三叠游记散文名篇

描写庐山的三叠游记散文名篇
《庐山三遊记》是明代小说家兰陵笑笑生的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许仙和白娘子、法海等人在庐山旅行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杰作。

以下是三篇描写庐山三叠游记的散文名篇。

1.《庐山三遊记》阅读感受,作者:龚卓君
《庐山三遊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讲述了庐山的美景和庐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事中的白娘子、许仙和法海等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含哲理和道理。

故事中的庐山,既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又是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它的美景和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2. 《庐山三遊记》读后感,作者:罗大川
《庐山三遊记》是一部非常有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小说。

其中所描绘的庐山美景和人文景观,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故事中的主人公白娘子、许仙、法海等人,体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提升。

3.《庐山三遊记》阅读体验,作者:黄宏仁
《庐山三遊记》是一部带给人们深入思考的小说,它不仅描绘了庐山的美景与人文景观,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
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被描绘得生动而感人。

通过故事的叙述,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游记散文导读:顾往昔,庐山一游,遥生得这般念好,滋生得这般朗貌,尤生得这般俊美。

八十年代,我们一行慕名苏鲁交界处的庐山,协同学友前去一游。

晨起,顶雾近山脚。

举目望上,庐山貌美,翠色生荡,绿波生烟。

顺着小路前行,荫荫茂密,一径蜿蜒。

但见小径旁,左有杨柳相拥,右有榆槐夹道。

左簇右拥,茂密叠荡。

继续上行,幽幽趋坡,亦行亦趋。

几多松林映遮面。

或高或低,错落有致。

一览清秀,苍翠生得浓浓绿烟。

或波涛,或起伏,交相辉映,生生醉焉。

请上眼,那如针的松叶铺展落地皆是,偶有松塔可供捡拾留念。

突地一声尖叫“啊呀”。

闻得一女生惊叫,抬望眼,交错的松枝上,擦身居有松鼠成溜烟窜去。

且不知,是我们一行惊扰了这松鼠,还是松鼠侵扰了我们一行。

但见得松鼠居枝翘首,举目相望,似乎有讶惊。

望着我们这些陌生的不速来客,又似乎在相探。

进得山,也许这巧小的松鼠便是这大山的杰灵。

见那巧灵的松鼠,毛色俊秀,隐隐生光,顺滑生色。

行动悠远,尾巴高高地卷翘着,一双黝黑的眼睛晶亮生光芒,尤显灵性非常。

到了半山腰上,乍细看,松树上竟有爬动的虫蛹,方言人称“松虎”。

这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松虎能吃的”,这下提醒了我们几个。

于是摘采些许,生火烤食。

原来,真是挺香的,确确的野味。

大山里的,就是不一样的。

那番滋味,那番味嚼,至今口留余香,回味依然。

据说这东西不能食用得太多,否则,食用者嗓子会起毛生烟的。

有道是“剩十里半九成”。

近得山顶,方觉路陡坡峭,崎岖无比。

感觉中愈上愈难,越来越艰。

高险处,有一种不敢俯视于山下。

回顾身旁,尤在云里雾里,不曾料,山下风静,山上风急,呼呼的山风从自己的身边掠过,吹拂过来的云雾,渐渐慢散开去,如云泊,如烟荡,给人一种荡胸生层云的愉悦!雾,慢散在脸上,抚在身上。

亦潮亦润。

纵人人确是很累,终是掩饰不住清心,掩饰不住那种赏心悦目,那种沁人心脾的愉悦。

几多轻松,几多欢悦,几多惬意!一朵浮云走来,伸手可及,一慢雾散去,触手可及。

似梦如幻,直教人恨相见晚!举目远眺,远望山下,不可不谓“一览众山小”。

这庐山南北,兀的是山连山,山套山,山中有山,山外抱山。

南北横亘数百里,不失为海岸线之后的陆路国防线。

看那山山起伏,交相辉映,山山迥异,各不雷同。

感觉着叠状的群山,感悟这跌宕的山峰。

这绿色的翠,纵是让来者赏心悦目,终是添醉,添痴,添恋念。

卷舒中,心生醉焉,眷恋中一览目阅。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似是游览这仙境庐山!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二:国庆前夕,朋友说自驾到庐山走走,只是随意地一说,哪知欣然成行了。

我们是国庆前一天下午到九江的。

第二天天刚亮,从九江宾馆出发,不久,就开始登山了。

说是登山,其实是车载我们上去的。

二十余公里绕来绕去的盘山公路,我们小心地走了四十余分钟,才来到庐山山门口,真是“跃上葱茏四百旋”。

一看手机,整七点。

站在门口,伸了个懒腰,正欲踏步入门,忽听说离牯岭镇尚远,牯岭镇才是景区的起点,我们忙又驱车向前。

“牯岭镇”是庐山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海拔1116米。

月牙弧形的山镇随山脊而建,石墙红瓦,屋舍俨然;街心公园里一头斜卧的石牛雕塑,鲜活欲动,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镌刻在基座上;近旁曲径小道,憩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俨然一座美丽、别致的高山小城。

街上到处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车辆,林立的商家店铺里满是进进出出的人,而且车还在不断地进,人还在不断地涌。

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我们仿佛置身于天街云市中。

我惊讶于近两万人在这样远离尘嚣的高山岭镇,过着自在而舒心的日子,他们各安其所,各做各的一份儿事情,又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难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游庐山康王谷后要写《桃花源记》呢,敢情的确有这样的好地方,莫非这里就是桃花源?我正纳闷,同行人说赶快找个饭店,先填饱肚子再说。

走了几家早餐店,也都是客满,只好认定一家,站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前客让后客,才挤上了座位。

匆匆地吃过早饭,请了导游,我们走进了牯岭东边的西洋别墅区。

初阳东升,曲折而来又蜿蜒而去的长冲河畔,一幢幢造型别致,风格不同的西洋别墅,躲在密密的林荫里,安详而静谧。

这些西洋建筑风格的别墅,据说在庐山有近千幢,都是当年西方传教士来庐山传教留下的,而这里最为集中。

无怪乎,胡适说牯岭是“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面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的“美庐”别墅,石墙木构,两层建筑,明快简洁,充分体现了“庐山房子铁皮盖”的特点。

这幢别墅是1934年,英国的巴莉女士赠送给宋美龄的礼物,后来一直是蒋介石夫妇的夏季避暑官邸。

1948年8月,蒋介石因喜爱这里而特别命名为“美庐”。

“美庐”既贴切了优美的环境,也暗合了蒋夫人的名字。

也正因为“主席行辕”的缘故,当年在这里曾出炉过许多令世人瞩目的事件。

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等等,这些都给小楼披上了扑朔迷离而又极为诱人的面纱。

我们徜徉在这里,看着基本还原的物品陈设,想到了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温馨与光灿,也想到了在这里演绎的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政治风云。

从历史的遐想中方醒,我们已漫步出美庐,过芦林湖,就已完全被围在茫茫的林海里,天空只能透过高高的林梢,渺茫地看到一点点。

这些树木,仿佛墨线拉过一样,借着阳光、雨露,都拼命地伸长脖子往上长,而且一律向上。

地上满是陆离的树影,斑驳可人,身旁潺潺的山溪,一路欢歌。

过了幽幽的林荫,我们到了石门涧景区。

站在石门涧堤坝上,一边是深碧的水库,一边是绝壑幽长的深崖,四围都是满目的奇峰秀峦。

我们乘缆车,很快又来到了凌空斜拉悬索桥上,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上可以赏重山,下可以览奇石。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

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

“双石”我是找到了,天池山和铁船峰,对峙如门。

左边的铁船峰,孤峰兀立,峰脊高平,从南往北如马背,而在谷口处陡然直下,犹如刀砍斧斫,壁立千仞。

“芙蓉削出插天半,千尺无枝不着土”。

鸟不可飞,人不得攀。

右边比肩的天池山,高大巍峨,树高千尺,相比之下虽缺少了些挺拔的雄姿,但双峰对垒,谷深难测,仍不失震慑魂魄的气势。

两峰从中间敞开一条通道,折向西北,宛如天门中开,佛光乍现,给人开阔明亮的畅快。

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委实令人瞠目结舌!“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的瀑水,却成了断断续续如线的细流,露出了涧底数不清的断石残岩,在秋阳下,有些晃你的眼,峡谷却更加的幽深了。

晌午时分,我们来到了石门涧的上游,乌龙潭和黄龙潭。

相传很久以前,黄龙山谷中有两条桀骜不驯的黄龙和乌龙,时常争斗,引发山洪,周围百姓无法安居乐业。

后来彻空禅师云游到此,听说这件事后,运用法力将二龙分别镇在黄龙潭、乌龙潭中。

两潭一南一北,很近,如果与石门涧相比的话,这潭就有些小家碧玉了,但瀑水却远远地超过了石门涧。

乌龙潭的泉水在斑驳的树影里,大大方方地从罅岩中挤出,淌过光滑洁净,各呈姿态的岩石,敞亮地流入石门涧水库。

黄龙潭就有些害羞含蓄了,躲在凹谷里,自一方绝壁上,银练般飞天而降,集于暗绿深潭,弹出皓白的水花,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湿漉漉墨绿的苔痕上,还有几处石刻。

据说它却是个好运潭,很讲究的清泉洗手,会给你带来好运,什么一遍洗手怎样,二遍洗手如何,洗四次最好,可惜我已记不清楚了。

但确有很多好奇的游客,在凸起的乱石间掬水洗手,祈求好运,有的不顾泉溅身上,误入他人的镜头。

出门在外,祈求好运的心理肯定是有的,尤其是平安运。

回到石门涧,我们在这里简单午饭后,就赶往含鄱口,哪知路上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任凭交警手忙脚乱,收效却是很小的。

约下午四时左右才到。

含鄱口,满野的竹林松海,蓊蓊郁郁。

一方石构牌坊上的“含鄱口”和左右的“湖光”、“山色”刻字,在西照的夕阳里,金光闪烁。

听说站在含鄱亭,是观日出的最佳地之一,可惜已是傍晚,远天把薄薄的暗纱,悄悄地洒在我们的周围。

人很多,为了不耽误返程的时间,我们坐缆车往星子县大口瀑布。

大口瀑布又叫彩虹瀑布,雨过天晴以后,可以从灿烂的阳光下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而得名,是真是假,我是无法看到了,几天没有下雨。

缆车很快把我们载到了一座山岭上,远处鄱阳湖的浩渺烟波与天相接,朦朦胧胧,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湖。

周围层岩穿空,万象顿生。

并列的山脊仿佛一排排的战马,整装待发,折叠的山石星星点点地攀沿向上。

仙人指路石,似乎端坐在欲飞的雄鹰背上,昂然翘首在天外。

身旁是奇形怪状的山石,裸露着,峭楞楞的。

石缝里一条曲曲弯弯的尺许羊肠游道顺着山脊,不断地忽左忽右,进进出出的游人在石缝里穿来穿去,仿佛行走在半空中。

聪明的摊贩们没有忘记生财的机会,他们在山脊崖壁上凿石钻孔,硬生生地铺排一溜平台小屋,栈道般悬于半空,既能给这里增添一道令人兴奋刺激的风景,又能让游人享受惊险的同时轻松购物,真可谓两全其美。

我们好不容易闪闪避避小心翼翼地下到半谷,站到了神浴潭旁。

只见一绺细水从两山夹峙间凌空而落,在高可百米处,好像遇到挡道的山岩,瞬间分为两股,不断地撞击沿途累石,散成无数碎银,而在临近瀑潭时,又汇成一股跌跌撞撞地迸落于神浴潭,然后在潭里打了个滚,又匆匆而别,直入万丈谷底。

几次想站到留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石刻旁,人、诗、瀑合一,想象一下当年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气势,但无奈被专门在那里拍照揽生意的摊贩叫了下来,说是要收费。

不照就不照呗,反正水也不大,倘若遇雨,那自高空临崖飞流的景象,那声震空谷响彻天宇的气势,洋洋大观,我肯定是要站上去的。

神浴潭不大,约百十平米,上方大岩上刻有“彩虹”、“仙搓”,这是绝美的佳处。

各路神仙驾着彩虹、鸾车纷纷来这里休闲洗澡、搓背,惬意地享受一把人间的美景。

真是人间落仙境,世外有桃源。

回到含鄱口,已是晚上六点四十分,四周静寂,此起彼伏的松涛伴我们一路来到停车场。

到牯岭,已是万家灯火。

2016年庐山游记散文三:我在庐山停留三日,次日中雨转小雨,雨中的庐山别有韵味,透出一种梦幻般的美。

我在雨中撑起一把伞,漫步在一条平坦的路上,路边的树下有长椅。

我扶在一条长椅的背上,跷起脚尖,举目观瞻雨雾中的青山秀水。

雨中的空气湿润清新,带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伴随着丝丝的凉意,让我感到心里很舒畅。

雨中的世界,如此安适美妙,在这寥寥无人的雨中徘徊,颇似世外桃源。

周围静极了,惟有窸窣的雨声在空中飘拂。

兴许我有点各色,喜欢独自逍遥。

于是乎,便尽情地饱览这雨中的世界。

从宾馆里出来的时候,服务人员关切地告诉我外面下雨了,我不以为然,仿佛没听见他的劝告,便踏进了这绵绵的细雨中。

不过,庐山的雨格外柔软,丝丝缕缕,毛绒绒的,就像春风抚摸我的脸庞。

趁着游人躲雨不敢出门的机会,我在这庐山的中心地带,尽情地欣赏一草一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