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中新人教版18.雕塑艺术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人美美术雕塑教案模板

高中人美美术雕塑教案模板

课程年级:高中课程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通过对中外著名雕塑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雕塑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

2. 中外著名雕塑作品的鉴赏。

教学难点:1. 雕塑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2. 雕塑作品的创作和表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雕塑艺术的基本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雕塑艺术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介绍雕塑艺术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雕塑艺术的特点:讲解雕塑艺术的空间感、立体感、材质感、表现力等方面的特点。

3. 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中外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古代雕塑、近现代雕塑的特点。

三、作品鉴赏1. 展示中外著名雕塑作品,如《大卫》、《思想者》、《阿波罗与达芙妮》等。

2. 分析作品的造型、材质、表现手法等特点,引导学生体会雕塑艺术的美感。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所展示的雕塑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雕塑艺术有哪些特点?中外著名雕塑作品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雕塑艺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讲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如形态、线条、空间、质感等。

2. 雕塑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引导学生运用雕塑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实践创作1. 学生分组进行雕塑创作,可以选择泥塑、木雕、石雕等材料。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2. 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作品鉴赏和实践创作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

高中美术教案雕塑教案标题:高中美术教案-雕塑教学目标:1. 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

2. 掌握雕塑的基本材料、工具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雕塑的概念和分类:介绍雕塑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如立体雕塑、浮雕等。

2. 雕塑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不同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如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等。

3. 雕塑的材料和工具:介绍雕塑常用的材料,如石膏、木材、金属等,以及雕塑所需的工具,如锤子、凿子、刀具等。

4. 雕塑的基本技巧:教授学生基本的雕塑技巧,如粘贴、切割、雕刻、造型等。

5. 雕塑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的雕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雕塑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雕塑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雕塑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知识讲解:介绍雕塑的概念、分类、历史和发展,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践操作:提供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材料,让他们亲自体验雕塑的过程,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掌握基本的雕塑技巧。

4. 作品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5.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展望未来的学习和创作方向,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评估:1. 学生作品评估:对学生的雕塑作品进行评估,包括造型、创意、技巧运用等方面。

2. 学生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3. 学生理解能力评估:通过课堂讨论、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雕塑概念、历史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雕塑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雕塑材料和工具。

3. 雕塑艺术家和作品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4. 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空间或展板。

(完整版)雕塑艺术教案

(完整版)雕塑艺术教案

(完整版)雕塑艺术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到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其观察、创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雕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2. 雕塑的基本材料和工具介绍雕塑常用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等,以及雕塑所需的基本工具。

3. 雕塑技巧和表现形式教授不同雕塑技巧,如雕刻、塑造、组合等,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写实、抽象、装置等。

4. 雕塑的创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创作规划、设计和实施,培养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雕塑艺术欣赏和评论展示和讨论著名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评论,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雕塑作品,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知识传授:介绍雕塑的定义、历史背景、基本材料和工具等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示范和演示。

3.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基本雕塑技巧的练,如用泥土塑造简单的形体。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讨论进行完成。

5. 艺术欣赏和评论:组织学生欣赏和评论著名雕塑作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教学评估:1. 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包括创作过程和成果。

2. 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评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3. 学生对雕塑艺术相关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雕塑艺术教材和参考书籍。

2. 雕塑工具和材料,如泥土、刀具等。

3. 雕塑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注意事项:1.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3.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评论时,要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和多元化表达。

4. 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集体进步。

雕塑艺术教案(精选)

雕塑艺术教案(精选)

雕塑艺术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雕塑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1) 雕塑艺术的定义雕塑艺术是指通过雕刻、塑造、铸造等方法,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来的三维空间艺术作品。

(2) 雕塑艺术的分类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艺术可以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金属雕塑等。

根据表现手法和风格的不同,雕塑艺术可以分为写实雕塑、抽象雕塑、象征性雕塑等。

(3) 雕塑艺术的特点雕塑艺术具有立体性、空间性、触感性等特点,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欣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雕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1) 制作雕塑的工具和材料制作雕塑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如雕刻刀、锯子、锤子、钻头等。

制作雕塑的材料有石头、木头、泥土、金属等。

(2) 雕塑制作的步骤雕塑制作一般包括设计、制作、修整、打磨、上色等步骤。

设计是制作雕塑的第一步,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形式进行设计。

制作是按照设计的要求,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

修整是在制作完成后,对雕塑进行修整和修改。

打磨是对雕塑表面进行打磨,使其光滑。

上色是在打磨完成后,对雕塑进行上色,使其更加美观。

3. 雕塑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雕塑艺术可以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可以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类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雕塑制作的工具、材料、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法: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雕塑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教案雕塑艺术范文

美术教案雕塑艺术范文

雕塑艺术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雕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2. 学生的创作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雕塑作品的图片或实物;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引导学生关注雕塑作品的形式、材质、主题等方面。

二、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雕塑作品的图片或实物;2. 引导学生从形式、材质、主题等方面欣赏和分析作品;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雕塑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三、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主题、形式、材质等;2. 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细节处理。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思路和心得;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3.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交流,互相学习。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雕塑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2. 引导学生关注雕塑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创作雕塑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深入学习雕塑技法教学目标:1. 掌握雕塑的基本技法,如塑造、雕刻、打磨等;2. 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雕塑创作;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1. 雕塑的基本技法;2. 材料的选用。

高中美术《雕塑》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雕塑》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雕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雕塑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材料和技巧- 研究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雕塑作品-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教学内容1. 雕塑的基本概念- 雕塑的定义和特点- 雕塑的分类和形式2. 雕塑的材料和技巧- 常见的雕塑材料和工具- 雕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 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 选取代表性的雕塑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探索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雕塑表现手法和主题4. 雕塑创作实践- 学生进行基础的雕塑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雕塑作品-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和技巧进行创作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通过讲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结合示范,引导学生理解- 观摩与分析相结合:带领学生观摩和分析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雕塑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雕塑创作实践,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四、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五、教学资源- 雕塑作品图片和展览资料- 常见的雕塑工具和材料- 学生的雕塑作品展示区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二课:雕塑材料和技巧- 第三课:欣赏和分析雕塑作品- 第四课:雕塑创作实践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上是关于高中美术《雕塑》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雕塑类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雕塑类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雕塑艺术欣赏与创作二、教学对象:高中美术课程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学会运用雕塑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重点: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

2. 雕塑作品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六、教学难点:1. 雕塑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 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雕塑艺术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雕塑工具等。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雕塑作品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进入课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雕塑艺术了解多少?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雕塑作品。

三、欣赏与讨论1. 教师展示一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外形、材质、技法等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实践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运用雕塑手法进行创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第一节课的实践与创作成果。

二、拓展与提高1. 教师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雕塑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实践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运用雕塑手法进行创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雕塑艺术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实践与创作成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

雕塑课程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雕塑课程美术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雕塑艺术欣赏与创作》二、教学对象:高中年级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不同风格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不同风格的特点、雕塑创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雕塑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价,学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塑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雕塑作品图片、雕塑工具及材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雕塑工具及材料。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雕塑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雕塑吗?请简要介绍一下雕塑的特点。

二、新课讲授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介绍雕塑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 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简要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风格特点。

3. 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介绍写实主义、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风格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给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生利用绘画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塑草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雕塑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草图。

二、新课讲授1. 雕塑创作的基本方法:介绍雕塑创作的基本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2. 雕塑工具及材料的使用方法:介绍常用的雕塑工具和材料,如雕塑刀、泥塑、木雕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雕塑创作,根据所学知识,运用雕塑工具和材料,完成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雕塑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雕塑艺术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美术学科越来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因而美术欣赏也相应地要求欣赏者的个性化创造,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体验,感悟,共鸣,进而把握人生哲理,历史真理和宇宙奥秘.雕塑是美术艺术内容之一,在生活中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是很重要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是了解不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时间段里,而是要向各个层面,各个时间去了解.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本课采用的是欣赏式教学,通过对图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让学生自己去发觉身边美的事物,去感知它的内涵.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自己当时的情感.本课课内讲解为一课时,结合学校研究性课程的学习,采用书本与现实生活,身边的事物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案《雕塑艺术》教案课型:欣赏课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教学过程:导引: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二,雕塑的分类: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三,雕塑艺术的特点:1,雕塑的形体: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与主题的表达.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1)教学目地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重点1,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难点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区别教法讲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组织纪律,稳定情绪.【引入新课】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画画,这也是人们通常对美术的理解,虽然这样的理解太狭隘,太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从今天开始,大家将一起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面去感受和体味它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享受.【讲授新课】一,什么是绘画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强调:在平面上创造图象,作品形态是平面的,是绘画作品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区别.如:工艺美术,虽然也有平面的作品,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用而不同于绘画的创作目的;摄影艺术作品虽然也是平面形态的,但它是运用机械的技术性和暗室加工完成的记实性图象,而与画家自主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二,绘画的分类:1,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分类: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丙烯画,镶嵌画,磨漆画,拼贴画等.2,按描绘的对象的不同分类: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中国画则习惯按传统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3,按照绘画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分类: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等.三,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1,在二维空间上创造三维空间现实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三维空间,绘画如何能在二维空间既平面上,将现实的世界的物象的立体性,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并给人以真实感受呢这主要靠人对物体距离的知觉线索和知觉经验来创造图像和构成画面.物体立体感的创造,主要利用物象形体结构和明暗变化(三大面五大调)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有距离的立体幻象.表现物体间的距离和深远空间,主要利用以下五个因素:l 物象的大小l 遮挡关系l 透视变化规律如:P119《最后的晚餐》l 色彩变化(空间透视现象)明度——近处明度对比强,远处明度对比弱,色相——近处色相纯,远处物体的色相向冷色变化,倾向蓝灰色,色度——随着物体渐远,色彩的明度,纯度逐渐降低,近处色彩纯度对比强,远处色彩纯度对比弱,色彩逐渐趋同.l 虚实变化(近实远虚)如:P61《洪流风雪》《开国大典》请同学们分析P128《拾穗》中,运用了哪些空间处理方法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绘画善于描绘,在照相术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能在平面上再现形态的手段,这也就决定了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如P54《写生珍禽图局部》——中国传统工笔画.P122《贝尔坦肖像》——油画.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我国的宋代和欧洲的18世纪,一些画家就提出了对绘画艺术新的理解.他们主张强调主观,个性,情感等自我再现和个人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开始不受传统约束和带有较在随意性地探索着表现主观世界.这也就出现了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如P56《鹌鹑图》"白眼向人"《兰竹图》)和西方绘画的诸派(印象派,立体派等《呐喊》《格尔尼卡》《内战的预感》)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不同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制作方法,艺术技巧等的独特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如: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讲究笔墨气韵骨法,油画,版画,等不同的艺术美感.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构图斩成功与否,对作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表达构思和构成形式美感;对观赏者来说,能否受到绘画的感染和打动,也首先来看构图的形式和总体形象.把握,分析构图的能力,是体现鉴赏水平的重要方面.从欣赏角度应从四个方面理解和分析构图:l 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绘画作品上艺术形象的主次,误谓之宾主.画面应围绕主要形象形成构图中心,以使表现内容明确,令人一目了然.如在人物画中,以人物为主,肖像画中,以五官为主.如P61《开国大典》,l 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构图结构形式,一是指画幅形状,二是指画中形象组织布局的形式.如P124《梅杜萨之筏》P125《自由引导人民》l 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色彩往往胜于形状.色彩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颜料的色彩,具有引起人不同的感觉的联想作用,从而能引起人的不同情感的产生.如:红色使人感觉到火热,兴奋,热情,产生紧张的情感;蓝色使人产生冰冷深远感,引起冷静,沉着的情感;黄色使人产生明快,光亮,活跃的情感;绿色使人感到舒畅,平和,但有时也使人产生伤感等.l 构图符合形式美法则.绘画艺术语言合规律的构成,符合审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结构,才能给人以形式美感.法则:变化统一,对比调和,均衡稳定,节奏韵律等.【课堂小结】本节课让大家对绘画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重点对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了分析,希望大家能在经且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把握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当然,由于中西方文化,地域的不同所产生的绘画作品也各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给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