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关于氏族社会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考点: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1.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①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3.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拓展点)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主要由男子从事的渔猎业难以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从事的采集较为稳定,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分娩、哺育主要由妇女完成,繁衍人口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这些情况都确立了女子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易错微析对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主导地位的理解易错: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男女平等。

例题1 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群婚B.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男女平等答案:D解析: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选D。

例题2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妇女人数比男子多B.当时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C.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D.当时人们对妇女比较尊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所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1.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在每个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这种现象相当于古代社会的()A.母系氏族时期B.父系氏族时期C.原始群居D.奴隶社会2.在远古希腊,人们崇拜大地女神该亚,该她是天神、海神和山神的母亲。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一.教学目标:略二.教学重点: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一)家族制度1.概念: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即由同一位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子孙汇集聚居,按照一定规范,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中国传统社会基石是什么?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伦理关系:“五伦”,多为家族亲缘关系,其余都可由亲缘关系推出(“五伦”是中国古哪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多为什么关系?“五伦”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个学派的思想?)3. 儒学与家、国的关系:儒家理论奠定家族伦理观;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也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儒学与家、国的关系是什么?)4.发展变化:春秋以前为宗法制度,汉魏至唐为门阀制家族,宋以来为宗族制家族(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什么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形态有哪三种?)(1)宗法制: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

(2)门阀制: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大庄园往往就是同祖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庭。

世家大族维系此类门阀制家族,除凭借其社会特权外,人们的血亲观念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起了重要作用。

(3)宗族制:宋代以来,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

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此类宗族制家族沿至近代而不衰。

5.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国家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产生家国同构的根源是什么?举两例说明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源:例子:(1)夏、商、周既是国家政权,同时又是姒姓、子姓、姬姓的大家族(2)“家国同构”的特征在西周宗法时代得到典型的体现。

史前文化之氏族家庭与社会

史前文化之氏族家庭与社会

史前文化之氏族家庭与社会氏族家庭与社会新石器的出现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力之发展改变了社会经济的组织,也改变了人类之家族关系。

以前蒙昧上期之亚血族群婚,到野蛮下期,便发展为对偶婚家族了。

对偶婚家族,是野蛮时代之典型的家族形态,正犹血族群婚之于蒙昧时代,一夫一妻制于文明时代一样。

一直到野蛮上期,人类才开始由对偶婚家族转向一夫一妻制家族。

所谓对偶婚家族,并不是意味着一夫一妻的家族。

据摩尔根的研究,这种家族形态即一个男子在他的许多妻子之中,有一个主妻;反之,一个女子在她的许多夫之中有一个主夫。

这种家族形态之继起,是由于继续缩小通婚的范围而引起的结果。

最原始的时代,通婚的范围是毫无限制的,以后通婚的范围便逐渐被限制。

先从近缘的再从远缘的亲族,最后,甚至不过法律上姻戚关系的人,都禁止通婚。

因为如此,血族群婚在事实上成为不可能,于是对偶婚才代之而起。

所以对偶婚是血族群婚缩小到最后的单位,即仅由一男一女两个原子而构成之不稳定的两性关系对偶婚出现的时代,婚姻范围已经缩小到不许同一氏族的男女互相通婚。

因此一个男子必须到另一氏族寻找他的妻子;反之,一个女子也必须从另一氏族寻找她的丈夫,这就是所谓族外婚。

这时的族外婚与我们今日不同的,即出嫁外族者非氏族中之女子,而是氏族中之男子。

族外婚之出现,正是氏族制的社会经济在家族关系上之具体的反映。

在前氏会的未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即已开始了生产过程个人化与古有性质集团化之间的矛盾之萌芽。

这种矛盾到氏族社会时代更加发展,但是。

直到氏族社会的中叶,个人化的发展程度仍不能达到与集团所有的关系之决裂。

所以反映作家族关系上,一方面,是适婚的范围几乎小到以个人为单位的对偶婚;另一方面,这种对偶婚仍然被制约于集团的关系之内。

男子之不允许在其自己氏族内结婚,这件事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因为由此即可以防止在氏族社会的共同体内,分裂出许多以个人为单位的家族,从而防止个人化的倾向对集团组织之分解。

高考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

高考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

高考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高考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探析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没有文字的记载,只能靠考古学的工具一点点地还原。

然而,即便是这样简陋的信息,也足以让我们对原始社会的了解产生一些基本的认识。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处于采集经济和简单的部落联合体中。

他们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与其他动物格格不入。

这一时期的人类对于周围的自然现象还缺乏理解,长期以来一直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最早的人类居住在洞穴中,靠猎取动物及采集水果为生。

由于生产方式的极简,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劳动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每个家庭一般由数十人组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这种生产方式看似落后,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高效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精神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通过动物崇拜、火神崇拜等形式来祈求自然神灵的保佑。

这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原始社会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结构,即“母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由母亲来确定的,女性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制度的特点在于,人们通常不知道父亲是谁,但是可以清楚地知道母亲是谁。

相比之下,父系社会则是以父亲血统为主要依据。

这一制度的出现,为不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农业经济。

原始社会里的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

这使得他们可以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城市。

而原始社会所构建的社会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母系社会逐渐转变为父系社会,人类开始形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这一演变的过程中,也不乏各种矛盾和冲突。

然而,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

尽管原始社会离我们已经相隔了很久很久的时间,但是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它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也是我们认识自己根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氏族公社的演变

氏族公社的演变

1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其二,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其三,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2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农业开始出现。

随着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定居和族外婚是氏族制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3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及其主要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

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

其中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高三历史课件: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原始居民25页PPT

高三历史课件: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原始居民25页PPT
高三历史课件:氏族公社繁荣 时期的原始居民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课《人类的形成》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考点: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1.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父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第二个阶段。

其特征是: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社会和家庭的核心。

2.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男子的农耕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女子,占据了支配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出现。

3.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与标志:(拓展点)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以及私有制的产生。

原始社会瓦解的标志:国家机器的出现。

易错微析促使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易错:促使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例题1 下列对父系氏族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①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②婚姻关系相对固定③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④男女都可担任家族长和氏族首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父系氏族社会里, 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担任家族长和氏族首领,故答案选A。

例题2 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男子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改变B.女性放弃了在氏族社会中的权力C.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D.剩余产品的出现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故答案选C。

1.原始社会的一个小孩,有时跟着妈妈去采野果子,有时在父亲面前撒娇。

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A.“正在形成中的人”时期B.原始人群居时期C.母系氏族时期D.父系氏族时期2.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女子主动把经济大权让给男子C.采集和狩猎水平的提高D.男子性别意识的提高和复苏3.下列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状况的是()①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②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③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④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⑤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家庭私有财产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氏族成员组成一个大家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一、古代史部分1.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o原始社会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形态,而是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

其中,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私有制开始萌芽,逐渐形成了氏族社会的解体。

o奴隶社会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形成,而是经历了从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奴隶的来源主要有战俘、罪犯和破产的平民。

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o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关于其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于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匮乏,因此存在诸多争议。

o商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夏朝有所发展,但仍然保留了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但并未形成完整的官僚体系。

o周朝的政治制度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宗法制则强调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秩序。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o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田的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各国开始推行改革和变法。

这些改革和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等。

o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更加深入和彻底,如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秦朝的统一与灭亡o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一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秦朝的统治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严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和秦朝的灭亡。

5.汉朝的政治与经济o汉朝的政治制度在继承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推行郡国并行制、设立中朝和外朝等。

这些制度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势力的独立性。

o汉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o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关于氏族社会的一些问题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

因为人本是社会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而氏族制度便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

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

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

但是,学者们研究说明,在南方古猿的遗址中很少有存在氏族的痕迹,也就是当时还不存在氏族或氏族制度,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古猿的大规模集中的文化遗存。

当古猿进化到早期猿人阶段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式便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并在文化遗存中找到了证据。

在肯尼亚图卡纳湖东岸的一个遗址中,发掘出大约180万年以前的,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在内的一组石器,以及大约2100块属于至少20只脊椎动物的骨头和工具,它很可能是早期猿人群体生活的旁证。

在奥都威峡谷遗址,第一层的年代大约在220万-150万年前,包括了古猿和能人的大量遗存,在115、1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4000件遗物和骨头。

这些遗存集中在一条长宽约4、57米的地带。

有人推测,它很可能是一个古代狩猎一采集者的“营地”。

能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至今还不能从考古资料中找到明确答案。

但我们知道,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确是存在社会性的,如前所述母兽和幼兽之间存在着亲和力。

因此,从少数已发掘的能人的“营地”可以猜测,能人是倾向于群居的。

典型的狩猎-采集者群,是一个大约由25人或假设干个家庭构成的群体,但能人还不是典型的狩猎一采集者群,因而还不能按典型的狩猎一采集者群的方式生活。

150万-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为这时人类的进化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运动系统已发展到完全能直立行走,而且在智能系统方面有很大进步,其脑容量达800~900毫升,这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手斧和火的普遍使用,使原始人获得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与这个时期有关的遗址中大量兽骨被发现。

在周口店的遗址内,清理出了至少96种不同的动物遗骨,而在西班牙的安布罗那遗址中,也有30-35只被肢解的大象的遗存,它不仅反映了狩猎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说明一种典型的“狩猎-采集”经济形式正在原始人中趋于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的生活和活动,不能不采取某种有组织的形式。

根据人类学家对现今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部落进行的田野调查而获得的民族学资料可知,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应当是血缘家族,因为“血缘”乃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

而血缘家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族群内实行群婚,只按辈分设立限制,即同辈之间皆可通婚,而长辈与子辈之间不可通婚,从而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通婚。

这种婚姻制度,既要求族群生活相对集中,又要求在族群之内设立一定限制。

在已发现的这类遗址中,最为典型的遗址有以下四个:第一个在法国,大约30万年前的一系列椭圆形棚屋,这类棚屋一般由8-15米长、4-6米宽的浅穴构成,在其中一端有人口。

在清理这些坑穴时,发现了不少直径大约7厘米的柱子,是用作建造墙壁之用的,柱子基部用一排石头加固,一些棚屋中央有火塘,屋内有大量野牛、牡鹿、象和小啮齿动物的骨骼,在地上还有铺放兽皮的痕迹。

这些棚屋显然是人类群居,然而又有所规范的住所。

第二个是在德涅斯特河谷莫洛多瓦1号村落遗址的第四层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多炉灶固定住宅的遗址。

此处发现的炉灶住宅平均面积为80平方米。

第三个是1908年在法国一个山洞中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近年来的进一步发掘说明,此洞可能曾被专门作墓地之用,而当时人类的生活住所都在别处,但墓地是由十几处墓坑和假设干墓墩组成的。

这些墓葬,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人类群居但又有所隔离的生活方式,是这种生活方式在另一个世界的表达。

第四个是1927年发现的中国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从人骨化石中清理出属于40具男女老幼的个体,除了96种哺乳动物的遗骨外,洞穴中还发现了朴树籽的遗存。

它不仅说明“北京人”已进入狩猎-采集生活时代,而且已存在某种有一定秩序的社会组织形式,否那么这么多的人能长期住在同一个洞穴内,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既要以群体形式居住在一起,又要对这种群体生活加以限制,是要以相当复杂的思维能力作为前提的,甚至还要通过语言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旁人,否那么可能难以形成习惯。

这可以从“尼安德特人”墓葬的发现得到证明。

在这些墓葬中发现的花粉、红土、陪葬等遗存,特别是在俄国中亚的铁西克·塔什山洞发现的在死者身边排列着几对山羊骨的事实,不仅意味着宗教观念在人类思考中的萌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反映。

特别是莫斯特人的这样大的公共住宅的存在,应该与母系氏族公社有关,因为它要求仔细规定男女性别之间的关系〔禁止乱伦〕,要求确定一种年龄范畴转向另一种年龄范畴的情况。

总之,这些都可以看作当时人类由原始群向氏族发展的旁证。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制度显然还处于萌芽阶段,而不可能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因为在这些遗址中还未发现明显的女性崇拜的遗迹,而女性崇拜或生殖文化是母系氏族存在的主要标志。

在原始的条件下,在各原始群的竞争中,一个种群要战胜其他种群,而不被其他种群所消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组成联盟,扩大本种群的力量,争取数量上的优势。

而实现联盟的方式,不外乎建立经济上的或血缘上的联系这两条渠道。

但纯粹出于经济原那么的联盟只能发生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而原始群当时还处于狩猎一采集时代,不可能存在以一定生产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因此这种联盟最初只能通过联姻来实现。

为了使联盟获得稳定,联姻就必须制度化,具体表现即禁止“族内婚”,而以“族外婚”取而代之,但仍属母系。

到了4万至1万年前,当石器时代进入晚期时,一系列妇女雕像的出现,既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标志。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晚期智人阶段的中国山顶洞人和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当时,男人主要从事渔猎活动,收获很多不稳定,妇女那么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的生存起飞丰重要作用,成为氏族的主体,氏族的血统自然按母系划分,氏族首领也由妇女担任。

我国西安的半坡氏族聚落遗址是研究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定居村落。

在大约距今1、1万年,即公元前9000年左右,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

这时,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就是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和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

在这个时期,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磨光石器和陶器出现。

石器经过磨制,器形变得更加准确、合用、锋利,还可重复磨制并保持锋利,这为以后的农耕准备了劳动工具。

陶器既可用来盛物,也可用来浇水,也是发展农业的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新石器是在巴勒斯坦纳吐芬发现的石镰、长柄锯齿镰、磨盘、皿、杵等。

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

在新石器时代,除了有农业和畜牧以外,也出现了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

那么,人类是怎样走进农业社会的呢?首先是作物栽培的开始,其次是野生动物的家养;三是人类由动荡不定的生活方式转向定居。

在此之前,人们的食物来源靠的是狩猎和采集,其生活要以野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多少为转移,不可能太稳定。

而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养殖,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品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农业时代。

什么野生植物可以栽培,什么野生动物可以饲养,人类对此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人类学家一些古代遗址中发现谷物遗存都是大麦、小麦之类的野生品种,而发现的农具如石镰、磨盘和皿、杵等都是用于收割的,说明当时人类虽然还未真正开始其作物种植,但已把可供选择的植物食品来源集中到某些野生品种上。

无独有偶,在肉类食品来源的选择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一处遗址中,人们发现野山羊骨几乎占了全部兽骨的76%,说明当时人类狩猎活动已把目光集中于某些野生动物。

它说明,农业革命并不是突然到来的,人类对作物和动物品种有一个认识和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即农业和畜牧业发生的过程。

据测定,从公元前1万年持续到公元前8000年,是目前发现的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有关的最早遗址。

一般认为农业文明的首发之地可能是在西亚。

有人在属于公元前9000年的两河流域撒威·切米·沙尼达遗址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少量家养绵羊的骨头,还在同时期近东的其他遗址兽骨中发现了大量属于一岁左右的雄性幼羊的骨头,甚至还在属于公元前8000年的甘吉·达勒遗址中,在一块泥砖上发现了山羊留下的蹄印,而该遗址中90%的兽骨是山羊骨,它们都是畜牧业在西亚兴起的证据。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和地区,对野生作物的人工栽培也已开始。

如在幼发拉底河畔叙利亚境内的穆勒贝特,发现了一个属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的村落,而在该遗址中却出土了大量原来只在内陆丘陵山区生长的野生小麦的遗存,但在这个占地约2、5英亩的村落附近,却未找到从事农业耕作的确凿证据。

说明这些谷物种子是人们从山区带到这里并予以撒播的,虽然当时还未培育出真正的农作物,但作物种植的观念和实践却已开始了。

各种迹象都说明,西亚也是作物栽培即农业的正式发源地。

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在最初大多是偶然发生的,因而很可能是分别进行的。

但谷物和肉类作为人类的两种基本食品来源,是很难把它们分开的,所以在真正的农业定居地农业和畜牧业二者总是相伴而行的。

在已发现的属于公元前7000年以后的遗址中,这种农业和畜牧业并存的事实已可看得很清楚,特别是位于西亚的这类遗址尤为明显,因为从公元前7000年起这一地区迅速走进农业时代,其典型位于伊拉克东北部扎格罗斯山麓的贾尔莫,属于大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遗址,这里是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代表,它由焙干的泥土盖成的25栋房子组成。

在这个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但其中只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用工具。

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耕作过程已包括从种到收的各个阶段;肉食来源已主要取自家养而非狩猎;动植物都已出现了人工培育的品种。

可见,当时人类虽然还进行狩猎,但农业和畜牧业已占据主要地位,并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农业革命会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首先发生于两河流域?学术界至今未找到一个非常圆满的解释。

有的学者认为,最后一个冰期后,西亚渐趋干燥,于是人类和动物向草木旺盛的绿洲集中,促成人、兽、草三者的接近,引发了农业和畜牧业,位于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城的兴起,被看成是这一解释的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