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浪漫乐派民族乐派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四)——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民族乐派“

西方音乐史话(二十四)——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民族乐派“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民族乐派”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是19世纪中叶,以前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依附于西欧的北欧、东欧等国家,如:俄罗斯、捷克、挪威、芬兰、匈牙利等,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而形成的一批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音乐家团体。
因此,它强调了地域性、民族性;而它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形成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旋律、调式、和声与形式结构,出现了各种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
民族乐派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
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
代表人物:波兰的莫纽什科、匈牙利的埃尔凯尔、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纽斯、俄国的格林卡、巴莱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等。
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背景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兰的S.莫纽什科,匈牙利的F.埃尔凯尔,捷克的B.斯美塔纳、A.德沃夏克,挪威的E.格里格,芬兰的J.西贝柳斯,俄国的И.格林卡和以А.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等。
此外,受上述民族乐派思潮的影响,在南欧的西班牙,也出现了阿尔韦尼斯和格拉纳多斯为代表的复兴民族音乐的作曲家。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在欧美各国,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形成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对各国音乐创作的影响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的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音乐并无明显的民族特征,而是泛欧洲性的。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民间音乐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异国情调的音乐也引起人们的兴趣。
19世纪以前,俄国、波希米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和美国,虽然其中有的不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但是没有自己的艺术音乐传统。
他们演出的只是意大利和德国的音乐。
这些国家的政治上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激发了文化的民族主义精神,促进了民族乐派的兴起。
民族乐派强调在音乐中反映民族精神内容,以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表现民族特征。
捷克——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是捷克民族艺术音乐的奠基人。
生于利托米什尔小镇,幼年显示出音乐才能,后定居布拉格学习作曲,并开始从事创作,他深受李斯特音乐的影响。
1948年参加民族起义,1856年返回布拉格,以创作、指挥、评论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
斯美塔那一直致力于捷克民族歌剧的创作。
他的八部歌剧以《被出卖的新嫁娘》最为著名。
歌剧以捷克农村为背景,善良、质朴的乡民,淡淡的戏剧讽刺;捷克牧歌的旋律,波尔卡舞曲的节奏,别具风情的饮酒合唱,勾画出一幅清新的民族风情的生活画卷。
《达里波尔》充满着爱国的激情,《李布舍》则是对贤明公正的民族女先知的歌颂,今天仍是民族庆典必演出的剧目。
斯美塔那后期的几部歌剧《两个寡妇》、《吻》和《秘密》等继续保持了民族性的倾向。
斯美塔那采用李斯特交响诗的体裁,以波希米亚人质朴、自然的气质描绘了捷克的历史和自然,写出了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套曲由独立成章的六首交响诗组成,之间又有形象和主题的联系。
音乐中洋溢着民族激情,感人肺腑,套曲中第二首《沃尔塔瓦》成为广为流行的交响诗佳作。
欧洲浪漫主义、民族乐派

• 《一八一二年序曲》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序奏部速度缓慢,中提 琴和大提琴以丰满的和声织体奏出赞歌主题。 • 这一主题引自圣咏《上帝,拯救你的众民》,宽广庄严的旋律, 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定气质。随着音量的增强,各种乐器的加 入,乐曲情绪更为庄严从崇高。尔后,乐曲呈示出骚动不安的旋 律,象征着战争的迫近和人们对战争的忧虑。乐曲速度转为行板 后,管乐在军鼓声中奏出号角性的旋律。 • 这一多次反复的旋律带有领骑兵进行曲特点,激昂而雄壮,彷佛 进军的号声。 • 进入呈式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在快板速度、降e小调上用 强奏奏出的战斗主题充满了战争的气氛。 • 这一主题在每拍的后半拍加有重音,增强了乐曲的动力性和不稳 定性。随着这一主题的展开,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硝烟弥漫的战 场。战斗的主题达到高潮时,出现了《马赛曲》的旋律片断,象 征着攻入俄国的拿破仑军队。 • 悠长而明朗的旋律表现了战斗中的俄国人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 厚感情。接着又奏出根据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在爹家的大门 旁》写成的主题。
• 《邀舞》乐曲由序奏、几个圆舞曲段落及结尾 组成。序奏中,以从容不迫的低音区的旋律表 现绅士的邀舞。用中速奏出。 • 接下来的高音区旋律表示女方对邀请的婉言谢 绝。 • 这两段旋律采用徐缓的速度,具有喧叙调的特 点,它们的一呼一应,给人以两人对话的印象。 接着这两段对话式的旋律又出现,代表男性的 低音区的旋律似乎变得更为恳切,而代表女性 的旋律结束在主音上,仿佛表示女方终于同意 了。不久后引出了舞蹈的场面。
• 小知识
•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Waltz),起源 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 蹈。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 宫廷,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 板。
•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交响音乐论文——浪漫主义民族乐派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浪漫主义民族乐派是在浪漫主义的整体风格下产生出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个性和斗争性的乐派,主要以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素材,采用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的事迹为题材来创作。
其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同时也浸含着对自己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歌颂之情。
《荒山之夜》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在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兴起后,俄国民族乐派利用本民族民间音乐、传说等素材勾勒出的一部杰出的交响音画,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月夜。
荒山上,藏在各种角落的妖魔鬼怪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荒山来参加黑暗之神魔王安排的夜宴。
夜宴上,妖鬼们朝拜和赞美黑暗之神,他们肆意狂欢,热闹非凡并且无所不能。
而正当狂欢进行到最高潮的时候,忽然传来了远方乡村教堂的钟声。
这钟声告示黎明要来了。
黑暗之神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顿失威风。
那些妖鬼们慌成一团,然后夹着尾巴灰溜溜地四处逃遁。
黎明来了。
黑暗之神消失了。
黎明的曙光静静地铺撒在大地上,初升的太阳象母亲慈蔼微笑的脸。
一切是那样的安宁,祥和,清新,暖意融融,并且预示更加光明更加温暖的不远到来。
在这里,黑暗就是剥削制度下乱舞的群魔,光明则是自由社会里的温暖安宁。
黑暗绝不是永久的,它必将被光明打败。
穆索尔斯基将人类进程中非彼即此对照鲜明屡次经历的两段现实通过音乐再现了。
而《荒山之夜》里远方教堂的钟声正是一切受难灵魂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它提示黎明的即将到来和光明的不可阻挡,这其实也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理想,也是他朴素的生活愿望。
作为俄罗斯强力集团(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又集中体现和弘扬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名作曲家小组)最主要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从未在高等音乐学府学习过,却接受过很好的音乐启蒙,也极具天赋。
从小在乡村的生活的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
《欧洲浪漫乐派》课件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反映时代精神
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理想、情感和价值观,成 为时代精神的体现。
促进文化交流
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 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
提升公众审美水平
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 情感真挚,有助于提升公众的音 乐审美水平。
对世界音乐发展的贡献
室内乐作品在浪漫乐派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肖邦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等
。
浪漫乐派的室内乐作品通常具有情感细腻、表现力强、注重个人情感表 达等特点。
歌剧
01
歌剧是浪漫乐派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代表作曲家有威尔第、 普契尼、瓦格纳等。
02
浪漫乐派的哥剧作品通常具有情感丰富、戏剧性强、注重舞台
表现等特点,同时也注重使用民族语言和民间音乐素材。
浪漫乐派的哥剧作品在音乐和戏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音乐
01
钢琴音乐在浪漫乐派时期得到了 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代 表性的作品,如肖邦的圆舞曲、 李斯特的狂想曲等。
02
浪漫乐派的钢琴音乐作品通常具 有情感丰富、技巧性强、注重个 人情感表达等特点,同时也注重 使用和声和色彩性调性。
对古典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对古典音乐的继承
浪漫乐派的音乐家们对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敬仰和继承。他们不仅学习和演奏古典音乐 作品,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元素,如曲式、和声和演奏技
巧等。
对古典音乐的创新
浪漫乐派的音乐家们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他们突破了 古典音乐的规则和形式束缚,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为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结语

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结语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流派。
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民主运动高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纷纷谋求摆脱外国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当时,音乐创作也力图摆脱外国音乐的控制,各国音乐家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性和斗争性融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流派——民族乐派。
他们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的赞美之意,使用民族音乐素材,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民性。
19世纪的民族乐派大概分为俄罗斯民族乐派,捷克、挪威和芬兰民族乐派。
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硕的民间音乐果实,其逐渐发展为伴随劳动的“劳动歌曲”。
到了中世纪,生产力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传唱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生活歌曲”已然出现,展现了人们的悲欢离合。
19世纪,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衍生出对俄罗斯和世界影响深远的“革命歌曲”。
10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俄国,开启了专业音乐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音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俄罗斯的专业音乐开始缓慢发展。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格林卡首先举起了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大旗,一生致力于本民族专业音乐的创作。
在此之后,“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等的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强力集团”是俄国进步青年作曲家组成的新俄罗斯乐派,也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柴可夫斯基是继格林卡之后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伟大作曲家,他与“强力集团”同属一个阶段,但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他的一生既经历了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时期,也承受着个人生活中无法言喻的苦难和压力。
他的音乐更注重于表达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有着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并存的特点。
其代表作品有舞剧《天鹅湖》、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七部交响曲等。
他的作品充分反映这时期音乐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渗透的特点,体现了俄国民主主义精神,也表现出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
西方音乐流派

西方音乐流派高考要求:了解西方音乐不同发展时期的简要历史,以及不同音乐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
知识脉络:巴洛克时期(1600--1750)--------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时期(1828--1910)-----民族乐派音乐(1860年左右)------印象主义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时期(20世纪初)知识要点:一、巴罗克时期(1600——1750)1、音乐特点:作品大都宏伟壮观充满活力,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
【复调音乐】是指将几条旋律线,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音乐,这几条旋律线都具有独立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2、代表人物:巴赫【德】、亨德尔【德】(1)巴赫【德】:“复调音乐大师”、“西方音乐之父”。
代表作;《马太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马太受难曲》被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
乐曲实际上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宣扬为拯救人类的苦难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道德,表达出当时身处苦难境遇的德国民众的情感。
(2)亨德尔【德】:“清唱剧大师”。
代表作《水上音乐》、《焰火音乐》;二、维也纳古典乐派(1750—1820)1、音乐特点:崇尚理性,形式严谨,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
【主调音乐】:音乐中的几个声部注重纵向结合,其中只有一条具有独立意义的主要旋律线,其它声部是和声伴奏,起到陪衬主旋律的作用。
2、代表人物:贝多芬【德】、海顿【奥】、莫扎特【奥】。
(1)贝多芬【德】:“乐圣”。
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等《第九交响曲》作于1823年,共四个乐章,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作为歌词,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西方音乐流派(3) 民族乐派

歌剧:《五月之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金鸡》(尖刻讽刺作品,预言沙皇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终必灭亡)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安塔尔》、《舍赫拉查德》、《西班牙随想曲》
歌曲:《云雀》、《夜莺》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对近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品有强烈民族性,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和声随意大胆)
歌剧:《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俄狄甫斯在雅典》、《鲍里斯Hale Waihona Puke 戈都诺夫》管弦乐:《荒山之夜》
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交响诗:《芬兰颂》、《萨加》(即《冰洲古史》)
非标题交响曲七部
《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
戏剧配乐:《暴风雨》、《忧郁圆舞曲》
注释:1、格林卡在西班牙创作了华丽随想曲《阿拉贡·霍塔》和《马德里之夜》。格林卡开创了欧洲专业作曲家广泛采用西班牙主题创作音乐的先河,这两部作品并成为俄罗斯作曲家以外国题材创作管弦乐作品的开端。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交响套曲:《我的祖国》钢琴曲:《捷克舞曲》
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
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我的家园》
让·西贝柳斯(芬兰人,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所作《芬兰颂》为芬兰第二国歌,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以及7月30日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作者亲自指挥了不带
合唱的管弦乐演奏,本曲才被人们接受,并获成功,被誉为奥地
利的“第二国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
重新创作。
乐曲按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 成。
施特劳斯把圆舞曲从形式到内容都提高到舞曲艺术的高峰。 第一,把速度加快,多用“小快板”,是它的性格变得华丽而活 泼。第二,强调节奏的鲜明,富有弹性,并将曲式变成了三部式 的多段体,演奏时可适当增减,因而有多方面的适应性。第三, 从伴奏的形式提高为可以单独作为音乐欣赏的艺术品,使之在音 乐会中出现。第四,赋予丰富的艺术内容,增加了它的生命力。 他的圆舞曲都是带标题的,形象鲜明,被后人称为“维也纳圆舞 曲”体裁。
• “《蓝色的多瑙河》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一小时前
与世长辞了!”
• 随着乐声,人们庄严肃立,向伟大的作曲家静默致哀!他那和蔼 可亲的面容顿时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他那闻名世界的圆舞曲立刻 交响在人们的耳际。
•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被誉为“圆
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父亲反对儿 子学音乐,但小约翰依然酷爱音乐,并表现出非凡的 才能。他从十九岁起便领导一个乐队,在欧洲各地频 频演出。1848年暴发欧洲革命时,小约翰参加了国民 自卫军,并创作了《自由之歌圆舞曲》和《革命进行 曲》等一批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作品。1870年起, 施特劳斯开始从事轻歌剧和大型舞曲的创作。他一生 创作了十六部轻歌剧、一百六十八首圆舞曲,还有许 多波尔卡舞曲,卡得列舞曲和进行曲,其中以轻歌剧 《蝙蝠》、《吉普赛男爵》和圆舞曲《蓝色的多瑙 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南国 玫瑰》等闻名世界。
• 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具有其父所首创的“维也纳 圆舞曲”的特点。华丽而活泼的曲调;富有弹性的节 奏;由序奏、四或五个小圆舞曲为主体、再加上带总 结性的尾声构成的“组曲”形式;长长附有标题。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是这一类体裁的典型。
• 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1899年6月3日下午,一场音乐会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公园进行。突然,乐队奏出一首节目单上没有的曲目——《蓝色 的多瑙河圆舞曲》。但此时人们发现:这首圆舞曲的速度变慢了, 乐队的音色变暗淡了,力度也更柔弱,与以前大家所熟悉的轻快、 明朗的情调相比,显得那么沉重、伤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呢?人们传递着惊讶的目光和神情。好一会儿大家才明白过来, 这是一个“音乐讣告”,它向全世界沉痛宣布:
乐中后期在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兴起的一 个音乐流派。它的形成与东欧、北欧各国民族、 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有关。随着各国人民民族、 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 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建立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 要求。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思潮 的影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 的民族性因素的影响,民族乐派应运而生。民 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美塔那,德沃夏 克、格里格、西贝柳斯、格林卡、巴拉基列夫、 鲍罗丁、柴可夫斯基。
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于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
纳城的诗作中的诗句:“在多瑙河边,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边。”最初为合唱曲。因作者对声乐创作信心不足,故先作曲,
后由合唱协会成员约瑟夫-维尔填词,歌词平庸。1867年2月15
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演,反应平庸,未获
预期效果。同年3月10日,在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星期日演奏会
请欣赏
管弦乐《蓝色的多瑙河》
[奥] 约翰-施特劳斯曲
《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
畔》。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作于1867
பைடு நூலகம்
年。圆舞曲。
•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沉闷的空
气笼罩着整个维也纳。为了扭转维也纳市民低沉的情绪,作者受
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
欧洲浪漫主义、 民族乐派
内容
一、《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
[奥] 约翰-施特劳斯曲
二、《邀舞》(管弦乐)
[德] 韦伯曲
欧洲浪漫主义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
代至八十年代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乐派。 其创作思想与1830年、1848年的欧洲革命 以及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民族民 主运动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这一时期各种 哲学思想、文艺思潮的影响。其特征为将感情 和想象置于首要地位,强调了主观幻想性、抒 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划。浪漫主义乐派 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乐派的 传统,并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作了大胆的革新。
民族乐派的艺术风格是:
在艺术风格上,民族乐派作曲家大量 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性地与西 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及艺术技巧相结 合,使音乐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民族乐派的贡 献,不仅在于创立、繁荣了本国近代专 业音乐,也丰富发展了十九世纪全欧洲 的音乐文化,还对其后的音乐文化产生 了重要影响。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后半叶
与民族文化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密 切相关的作曲乐派。该乐派具有明 确的民族意识,主张在西欧传统音 乐的基础上,采用本民族固有的音 乐语言或题材,重视民间音乐等民 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表现本民族的 愿望、性格和风土人情,反映本民 族的历史与现实。
民族乐派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
民族乐派的主要特征是:
在题材方面有下列四类内容。即:
1、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人民反抗 异族的侵略和压迫,反抗封建暴政,颂扬民族 英雄、歌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赞美祖国瑰丽的山河及人民的生活风俗,表 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3、直接抒发作者的生活体验及内在的感情; 4、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阶级斗争。
圆舞曲的音乐是多种多样的,从速度上可分为:慢、中、快 三种;从效用上分为:为舞蹈伴奏的实用圆舞曲,在音乐会上演 奏专供欣赏的音乐会圆舞曲,还有圆舞曲性质的歌曲。在歌剧、 舞剧中大都有以圆舞曲伴奏的舞蹈场面。
《蓝色的多瑙河》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终曲《拉德茨基进 行曲》之前的固定曲目。
• 小知识
•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Waltz),起源 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 蹈。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 宫廷,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 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