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合集下载

汽车传感器维修及检测课程教案1

汽车传感器维修及检测课程教案1

中科大研究生院汽车传感器维修与检测授课教案课程名称:汽车传感器及检测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汽车电子专业总学时数:64学分:4编制/修订日期:一、课题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今汽车上比较常用和最新出现的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

二、实训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汽车常用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结构类型和简单的检测方法。

三、实训内容与学时分配项目一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一、实践的任务与要求了解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结构特性,工作原理掌握常见故障对发动机整个电控系统的影响,掌握简单的检测方法。

二、实训内容1、工具:数字万用表。

2、设备:发动机试验台,加热用电磁炉,烧水杯,温度计等。

3、教具:热敏电阻式冷却液温度传感器5只。

三、实践的方式方法实训的方法:电压检测和电阻检测,电压检测: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时,用数字万用表就车检测传感器的电源电压和信号电压。

拔下传感器的插头,接通点火开关,检测ECU的一侧插头上两个端子之间的电压应为5V,如果不符合,则说明ECU电路一侧发生故障;插上插头后,接通点火开关,由于分压作用,检测到的传感器的两个端子之间信号电压应为0.5~3.0V之间,如果电压不符合,说明传感器电路一侧发生故障。

1电阻检测:拆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将传感器热敏电阻端和温度计放入加热杯中,用数字万用表检测传感器的两端接口,记录不同温度下,万用表显示的阻值。

应符合下面表格中得数值,如果差别过大,过小或者无穷大,说明传感器失效。

四、检测注意事项使用万用表测量注意事项4.1 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电极线端口选择4.2测量的档位量程选择4.3测量直流电压,电流时要注意正负电极笔对应接到被测载荷的正负方向。

五、重点、难点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提供的信号的意义及其失效后对发动机电控其他部件的影响,常见故障分析。

项目二磁电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一、实践的任务与要求了解磁电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掌握简单的检测方法,了解其控制电路的检修方法,掌握传感器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项目背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应用场景及与检测技术的结合。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和课程作业。

理论学习部分为课堂教学,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场景。

实验操作部分为实验室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传感器电路的实际连接和数据采集。

课程作业部分为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现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传感器电路设计和数据采集,并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理论学习1.传感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传感器的分类和应用场景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结合实验操作1.传感器基础实验:温度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和数据采集2.模拟信号处理实验:光敏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和数据采集3.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红外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和数据采集课程作业学生自主设计一个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和数据采集实验,并完成以下任务:1.说明选用传感器的原因和应用场景2.设计传感器的电路连接图和程序3.完成数据采集和存储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5.提交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对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场景的了解和认识。

2.实验操作:通过小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电路的连接和实验数据的采集。

3.课程作业: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真正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资源1.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作者:张云波。

2.实验室设备: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

3.实验工具:万用表、示波器、数据采集卡等。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熟悉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传感器的参数测试和实验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 传感器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主要参数测试
•传感器的灵敏度测试
•传感器的准确度测试
3. 现代检测技术
•现代检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
•检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
4. 传感器实验设计
•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传感器应用实验设计
•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三、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主
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

2.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的结果编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不仅需要涵盖实验过程中的
方法、数据、实验结果等方面,还需要吸取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具有反思性质。

3. 课程设计考核
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验成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成绩将结合日常作业、实验
报告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四、参考书目
1.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万家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
二版;
2.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冯瑜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7月第五版;
3.现代检测技术及应用,陈景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第二版。

汽车传感器检测与维修课程教案

汽车传感器检测与维修课程教案

汽车传感器检测与维修课程教案
汽车传感器检测与维修
教案
●新课导入:
传感器是汽车电子控制的重要的前置元件,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
原理和检测方法为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和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两门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绪论
关键词: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
重点、难点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实战技巧传感器检测顺序传感器检测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汽车电子控制基础
一、汽车电子控制的一般过程
利用各种传感器探测各种信息,经过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信息处理,推动执行元件工作。

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
电子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传感器、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
(一)传感器
传感器的定义:
国际电工委员会定义:传感器是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前置部件,它将输入量转换成可供测量的信号
GB7665-87定义:传感器是指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的规律转换成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二)电子控制单元(ECU)
主要作用:
2.1 接受传感器的信息,并将输入的信息处理成电子控制单元能够处理的信号。

2.2 给传感器提供参考基准电压。

2.3 存储,计数,分析处理信息。

2.4 输出执行命令
2.5 自我修正能力。

《汽车传感器检测》培训教案

《汽车传感器检测》培训教案

《汽车传感器检测》培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汽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和工作原理。

3. 学会使用传感器检测仪器和工具,并进行实际操作。

4. 提高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对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传感器概述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的性能评价2.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类型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方法3. 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类型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压力传感器的检测方法4. 氧传感器氧传感器的类型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氧传感器的检测方法5. 电流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的类型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流传感器的检测方法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教材等资料,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分类和检测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车辆中常见的传感器故障案例,加深对传感器检测技术的理解。

3. 实操演示:老师进行传感器检测操作演示,讲解检测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员实操:学员分组进行传感器检测实操,老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传感器检测技术与应用》2. PPT课件:涵盖教学内容的PPT课件3. 传感器检测仪器:氧传感器检测仪、电流传感器检测仪等4. 实际车辆:用于实操演示和学员实操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员对传感器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操考核:评估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员对传感器检测知识的理解。

4.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实操考核和课后作业,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汽车传感器概述(理论讲解、案例分析)2. 第3-4课时:温度传感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学员实操)3. 第5-6课时:压力传感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学员实操)4. 第7-8课时:氧传感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学员实操)5. 第9-10课时:电流传感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学员实操)七、教学要求1. 学员应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

汽车传感与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汽车传感与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汽车传感与检测技术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518Z10课程名称(中/英文):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Automotive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汽车理论、汽车构造(底盘)、汽车构造(发动机)适用专业:车辆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郭彬等.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参考书:[1]姜立标.汽车传感器及其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第2版[2]李伟.新型汽车传感器、执行器原理与故障检测,2014年10月第1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车辆工程专汽车智能化专业方向基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基本原理,了解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学习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讲述基本电子控制系统组成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况,和传感器在汽车控制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传感器在汽车控制中的作用。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组成、分类、性能指标、基本特性、基本测量电路、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及改善传感器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基本检测电路、标定要求及改善传感器性能的主要技术途径。

第3章传感器技术现状:主要讲述传感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4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本章主要讲述现代检测系统的构成、检测的一般方法及测量误差处理办法。

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检测系统的构成、检测的一般方法,掌握测量误差的处理办法。

第5章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本章主要讲述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并对磁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光纤式传感器进行了介绍。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拿起笔,思绪如泉涌。

作为一名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要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理论过多、实践不足、知识点陈旧等。

为了让课程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课程体系调整1.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环节。

将原本的理论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应用理论课程则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最新技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前沿动态融入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

3.增加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置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体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线上课堂以讲授为主,线下课堂以实践和讨论为主,提高课堂互动性。

2.引入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的项目,从方案设计、实施到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并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传感器系统。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1.调整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将期末考试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引入同行评审,提高评价公正性。

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评价公正性。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资源建设1.编写适合改革后的教材,满足教学需求。

组织专家编写一本涵盖最新技术动态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份。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路线 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1 课程目标设计1.1 能力目标(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4)能够设计普通电子检测产品;(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 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晰各组成部份的功能及其特性。

1.3 职业目标(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毅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

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辟市场调研、产品电子路线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 1。

表 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模块子模块课时市场调研传感器常识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4电子路线设计制作传感器选用模块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6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6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4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4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集成模块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4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4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10小组答辩2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 10 个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整体设计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
2011.8
课程代码: 4134032
课程名称: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18 实验学时:18
学分:2
适用对象: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1.学习情境设计思想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4个学习情境组成。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1)学习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

学习情境是在职业学校实验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2)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序方法。

通过对维修企业维修汽车传感器检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共为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领域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序。

由于汽车传感器检测是多个控制系统的高度耦合系统,一个故障现实可能是由多个系统的故障引起,因此,在学习时先从各系统故障入手,最后再学习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诊断与修复。

表1 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习情境
2.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的描述包括:学习情境的名称、学时、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教学载体、学生已有基础和教师所需执教能力。

学习目标主
要描述通过该学习情境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的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描述在该学习情境中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各学习情境的描述见下表:
3.《汽车传感器检测检修》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1
专业领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学习领域:汽车传感器检测
教师姓名日期
学习情境设计2
专业领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学习领域:汽车传感器检测检修教师姓名日期
学习情境设计3
专业领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学习领域:汽车传感器检测
教师姓名日期
学习情境设计4
专业领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学习领域:汽车传感器检测
教师姓名日期
注:上述表中“常用诊断设备和仪器”主要包括:听诊器、真空压力表、燃油压力表、喷油器清洗仪、电路测试仪、点火正时灯、专用万用表、电脑诊断仪、示波器、废气分析仪、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组织教学时可根据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课程设计制订人:朱元屏
审核:
制订日期:2011-8-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