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细骨料试验

合集下载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外掺料组成的。

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的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决定的,同时也与施工工艺(拌合、浇筑、养护等)有关。

因此,了解各原材料的性质、作用及其质量要求,对合理选择材料及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

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故称为骨料(集料)。

砂子填充石子的空隙,砂、石构成的坚硬骨架可拟制由于水泥浆硬化和水泥石干燥而产生的收缩。

混凝土中砂的作用是调节比例,使配合比最优,从而在少用水泥的情况下更好的发挥各种材料的作用。

一、混凝土用细集料(砂)基本类型及其性质粒径为0.15~4.75的集料为细集料(砂)。

砂按产源有天然砂或人工砂。

天然砂是岩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由不同矿物散粒组成的混合物,一般有海砂、山砂及河砂。

山砂的颗粒多具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

河砂的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的黏结较差。

因而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山砂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而河砂则与之相反。

人工砂是由人工采集的块石加工而成的,棱角多,较洁净,但造价高。

工程中常选用河砂配制混凝土。

混合砂是由人工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砂,它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把人工砂和天然砂相混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降低机制砂的生产成本。

一般在当地缺乏天然砂源时,可采用人工砂或混合砂。

根据砂用途将其分为三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建筑砂浆)。

二、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标准砂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是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砂的粗细程度。

建筑用砂通常分为粗、中、细三个级别。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

混凝土实验

混凝土实验

坍塌度(又称坍落度)大说明混凝土的水灰比大,相对的强度会有所降低!要求坍塌度一定的情况下可掺适量减水剂控制水灰比强度会提高!在建筑上测混凝土的稠浓(干稀)的坍落度的测试方法:用一个上口100mm、下口200mm、高300mm喇叭状的塌落度桶,灌入混凝土后捣实,然后拔起桶,混凝土因自重产生塌落现象,用桶高(300mm)减去塌落后混凝土最高点的高度,称为塌落度.如果差值为10mm,则塌落度为10。

一、坍落度试验1)先用湿布抹湿坍落筒,铁锹,拌和板等用具。

坍落筒为上口直径100mm,下口直径200mm,高300mm,呈喇叭状。

坍落度试验图册(2张)2)按配合比称量材料:先称取水泥和砂并倒在拌和板上搅拌均匀,在称出石子一起拌和。

将料堆的中心扒开,倒入所需水的一半,仔细拌和均匀后,再倒入剩余的水,继续拌和至均匀。

拌和时间大约4-5MIN。

3)将坍落筒放于不吸水的刚性平板上,漏斗放在坍落筒上,脚踩踏板,拌和物分三层装入筒内,每层装填的高度约占筒高的三分之一。

每层用捣棒沿螺旋线由边缘至中心插捣25次,不得冲击。

各次插捣应在界面上均匀分布。

插捣筒边混凝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

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其他两层时,应插透本层并插入下层约20mm~30mm。

4)装填结束后,用镘刀刮去多余的拌和物,并抹平筒口,清除筒底周围的混凝土。

随即立即提起坍落筒,提筒在5-10s内完成,并使混凝土不受横向及扭力作用。

从开始装料到提出坍落度筒整个过程应在150s内完成。

5)将坍落筒放在锥体混凝土试样一旁,筒顶平放一个朝向拌和物的直尺,用钢尺量出直尺底面到试样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精确值1mm,结果修约至最接近的5mm。

当混凝土试件的一侧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切破坏,则应重新取样另测。

如果第二次仍发生上述情况,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记录。

6)当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大于220mm时,用刚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mm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品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否则,此次试验无效。

混凝土骨料含气量值的测定

混凝土骨料含气量值的测定

混凝土骨料含气量值的测定1.1.1骨料中含气量值的测定1粗细骨料重量mg=(V/1000)×m/gms=(V/1000)×m/s式中: mg、ms── 粗、细骨料的质量(kg)V── 含气量测定仪容器的容积(L)m/g、m/s── 分别为每立方米砼中粗、细骨料质量(kg)2容器先盛1/3高度的水,•把称好的粗、细骨料拌匀,慢慢倒入容器,水面每升高25mm左右就轻轻插捣10次,并略予搅动,以排除夹杂进去的空气。

加料过程中始终使液面高出料的顶面,骨料全部加入后,再浸泡约五分钟,并轻敲容器外壁,排出气泡,然后除去水面泡沫,加入至满,擦净容器边缘。

3放好密封圈,加盖拧紧螺栓,关闭操作阀和排气阀。

打开进气阀,用打气筒打气,使气室的压力略>0.1MPa,轻扣表盘,使指针稳定。

打开排气阀,并用操作阀调整压力。

使压力计指针刚好指在0.1MPa处。

然后关紧所有的阀门。

打开操作阀,使气室里的压缩空气进入容器,待指针稳定后,•读出表值,•以此按压力与含气量关系曲线查得骨料的含气量值(精确至0.1%)。

1.1.2用湿布把容器盖的内表面擦净,然后装入砼试样进行捣实。

1.1.3坍落度不大于70mm的砼宜用震动台振实,大于70mm时宜用捣棒捣实。

具体如下1用捣棒捣实时,将砼拌和物分三层装入,每层捣实后的高度约为容器高度的1/3。

每层插捣25次,各次插捣应均匀地分布在截面上,插捣底层时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

每层捣完后,将捣棒垫在容器底部,将容器左右交替地颠击地面各15次。

2振动台捣实时,一次将砼装到高出容器,装料时可用捣棒稍加插捣,振实过程中,如砼沉落到低于内口,则应随时添加砼。

振动至砼表面平整,呈现釉光时即停止振动。

进行砼质量检验时其捣实方法应根据施工时实际采用的捣实方法而定。

1.1.4施工现场保持振捣方式一致。

1.1.5捣实完毕后立即用刮尺平,表面如有凹陷应予填平,然后用抹刀抹平,使表面光滑。

混凝土试验

混凝土试验

混凝土试验混凝土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等领域。

而混凝土试验则是混凝土质量控制和性能评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混凝土试验的基本概念、种类、常见方法及其应用。

一、混凝土试验的基本概念1.1 混凝土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和适量的水、掺合料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一种人造构造材料。

它的主要特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可塑性强等。

混凝土可分为通用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要求,混凝土成分的比例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

1.2 混凝土试验混凝土试验是检验混凝土质量和性能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混凝土进行物理性质和强度等方面的试验分析,以此评估混凝土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混凝土试验是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之一,包括现场和室内试验两个方面。

混凝土试验不仅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对混凝土材料的制造、运输和施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

二、混凝土试验的种类2.1 强度试验强度试验是混凝土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常见的一种试验。

通过强度试验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

强度试验有压力试验和拉伸试验两种。

其中,压力试验主要采用圆柱体试样,而拉伸试验则采用标准梁试样。

2.2 密度试验密度试验是通过密度计测量混凝土的密度,以评估混凝土的密实度和骨料状况。

密度试验可分为表观密度试验和实际密度试验。

表观密度试验是将混凝土置于一定体积的容器中,然后测量它的质量和体积,最后计算出混凝土的表观密度。

实际密度试验则是测量混凝土干密度和水分含量,并计算出混凝土的实际密度。

2.3 含水率试验混凝土的含水率直接影响它的强度和耐久性。

含水率试验是通过测量混凝土试样的质量和干燥后的质量来计算混凝土中水分的含量。

含水率试验应该在试验室中进行,以保证试样的干燥度和精度。

2.4 混凝土流动性试验混凝土流动性是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和塑性。

细骨料检测报告

细骨料检测报告

细骨料检测报告一、引言细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强度。

为了确保细骨料的质量和可靠性,本报告对细骨料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和分析。

本报告将提供详细的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及结论,为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提供参考。

二、检测目的通过对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含泥量、泥块含量、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硫化物和氯化物含量等指标的检测,全面评估细骨料的质量,为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检测方法1、颗粒级配:采用筛分法,将细骨料按筛孔大小分为不同粒径,测定各粒径的通过率和累计筛余率,计算出颗粒级配。

2、含泥量:采用烘干法,将细骨料烘干并称重,测定原样和烘干后的重量差,计算含泥量。

3、泥块含量:采用筛分法,将细骨料按筛孔大小分为不同粒径,测定泥块通过率和累计筛余率,计算泥块含量。

4、云母含量:采用荧光分析法,通过荧光分析仪器测定云母的含量。

5、轻物质含量:采用烘干法,将细骨料烘干并称重,测定原样和烘干后的重量差,计算轻物质含量。

6、硫化物和氯化物含量:采用化学分析法,通过滴定试验测定硫化物和氯化物的含量。

四、检测结果1、颗粒级配: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各粒径的通过率和累计筛余率均在规定范围内。

2、含泥量:细骨料的含泥量为X%,超过规范要求的X%。

3、泥块含量:细骨料的泥块含量为X%,超过规范要求的X%。

4、云母含量:细骨料的云母含量为X%,符合规范要求的X%。

5、轻物质含量:细骨料的轻物质含量为X%,符合规范要求的X%。

6、硫化物和氯化物含量:细骨料的硫化物和氯化物含量分别为X%和X%,符合规范要求的X%和X%。

五、数据分析及结论根据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1、颗粒级配: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合理,符合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

2、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以保证细骨料的质量。

3、云母含量和轻物质含量:云母含量和轻物质含量符合规范要求,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小。

混凝土实验方案

混凝土实验方案

混凝土实验方案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混凝土的性能,包括其抗压强度、抗渗性能、耐久性等方面,以确定其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2.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采用的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为碎石,细骨料为河沙,水为自来水。

3.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机、压力试验机、抗渗试验仪、温度控制器等。

4. 实验方法4.1 抗压强度试验1. 将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按照设计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使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

2. 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倒入压力试验机的模具中,进行养护。

3. 养护一定时间后,使用压力试验机对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

4.2 抗渗性能试验1. 将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按照设计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使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

2. 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倒入抗渗试验仪的模具中,进行养护。

3. 养护一定时间后,使用抗渗试验仪对混凝土进行抗渗性能测试。

4.3 耐久性试验1. 将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按照设计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水,使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搅拌。

2. 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倒入耐久性试验设备的模具中,进行养护。

3. 养护一定时间后,根据实验要求,对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碳化试验等耐久性测试。

5. 实验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性能、耐久性等指标,与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混凝土是否满足要求。

6.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7.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在进行混凝土养护时,要注意保持温度的稳定性,避免温度波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细骨料检验报告

细骨料检验报告

细骨料检验报告1. 引言细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对细骨料进行检验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细骨料的检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对所采集到的细骨料样本进行一系列的检验,验收其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具体的检验项目包括粒径分析、石粉含量、含水率、酸碱度等。

3. 实验方法与步骤3.1 粒径分析•取一定量的细骨料样本,进行筛分•使用一组不同孔径的筛网进行筛分,记录通过各个筛网的骨料质量•通过质量累计计算出各个粒径级配的百分比3.2 石粉含量•取一定量的细骨料样本,进行筛分,得到通过筛网的骨料部分和未通过筛网的石粉部分•将通过筛网的骨料部分洗净、烘干,称量其质量•通过质量差计算出石粉的质量3.3 含水率•取一定量的细骨料样本•烘箱烘干一段时间后,取出并称量其质量•通过质量差计算出含水率3.4 酸碱度•取一定量的细骨料样本•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对骨料进行酸碱性测试•根据反应结果判断骨料的酸碱度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粒径分析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粒径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筛孔孔径(mm) 质量(g) 百分比(%)2.00 23.5 15.61.00 68.2 45.40.50 38.4 25.60.25 20.9 13.90.10 2.0 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细骨料的粒径主要集中在1mm到2mm之间,符合要求。

4.2 石粉含量结果通过实验得出的石粉含量为12.4%,符合规定标准。

4.3 含水率结果由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含水率为2.8%,在可接受范围内。

4.4 酸碱度结果根据实验反应结果,骨料表现出中性,不具备酸碱性。

5.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细骨料的一系列检验,得出的结论如下: - 细骨料的粒径分布在1mm到2mm之间,符合要求; - 石粉含量为12.4%,符合规定标准; - 含水率为2.8%,在可接受范围内; - 骨料呈中性,不具备酸碱性。

细骨料试验报告

细骨料试验报告

细骨料试验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细骨料进行试验,并给出试验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结论。

细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对混凝土的性能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细骨料试验,可以评估细骨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为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和混凝土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目的本试验的目的如下:1.确定细骨料的理论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2.测定细骨料的吸水性和饱和表观密度;3.评估细骨料的颗粒形状和力学性能。

3.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以下方法进行:3.1 细骨料理论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的测定按照GB/T 14684-2011《骨料理论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测定方法》进行试验。

3.2 细骨料吸水性和饱和表观密度的测定按照GB/T 14685-2011《骨料吸水性和饱和表观密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

3.3 细骨料颗粒形状的评估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和GB/T 14687-2011《骨料颗粒形状评价方法》进行试验。

3.4 细骨料的力学性能评估测定细骨料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融性能。

4. 试验结果与分析4.1 细骨料理论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经过试验测定,细骨料的理论最大密度为2.68 g/cm3,最小密度为2.32 g/cm3。

由此可得细骨料的孔隙率为13.43%。

4.2 细骨料吸水性和饱和表观密度细骨料的吸水性为2.48%,饱和表观密度为2.62 g/cm3。

4.3 细骨料颗粒形状经过显微镜观察,细骨料颗粒呈均匀圆形,无明显的棱角和尖锐边缘。

4.4 细骨料的力学性能经过试验测定,细骨料的抗压强度为38.6 MPa,抗冻融性能合格。

5. 结论通过以上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细骨料的理论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分别为2.68 g/cm3和2.32 g/cm3,孔隙率为13.43%;2.细骨料的吸水性为2.48%,饱和表观密度为2.62 g/cm3;3.细骨料的颗粒形状均匀圆形,无明显的棱角和尖锐边缘;4.细骨料的抗压强度为38.6 MPa,抗冻融性能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细骨料试验
一、砂的筛分析测定
(一)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颗粒级配,计算砂的细度模数,评定砂的粗细程度。

(二)主要仪器
1.标准筛:4.75、2.36、1.18、0.60、0.30、0.15mm、方孔筛及筛底、盖各一个;
2.天平:称量1kg,感量1g;
3.烘箱:能恒温105±5 ℃,;
4.摇振机、大小浅盘、毛刷、容器等。

(三)试验所需材料
砂子:500g。

(四)试验步骤
1.取回试样,用四分法缩取约5kg作为分析检验的试样(其余约25kg留作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测定用)。

先将试样筛除大于9.5mm颗粒,并记录其含量百分率。

如试样中的尘屑淤泥和粘土的含量超过5%,应先用水洗机净,然后于自然湿润状态下充分拌匀。

用四分法缩取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

将两份试样分别于温度为105±5 0 C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2.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

精确至1g。

3.将孔径为4.75mm、2.36 mm、1.18 mm、0.60 mm、0.30 mm、0.15 mm的标准筛,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孔径最大的放在最上—层,加底盘后,将试样倒入最上层4.75mm筛内,加盖后,置于捣筛机上摇筛约10min(可用手筛)。

4.按孔径从大至小,逐个用手于洁净的盘上进行筛分。

各号筛均须筛至每分钟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重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当全部筛分完毕时,各号筛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200g,如超过此数,应将该筛余试样分为两份,分别继续筛分,并以其量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5.称量各号筛的筛余试样重量(精确至1g)。

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重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差值不得超过1%。

(五)试验结果
1.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重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的各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的总和(精确至0.1%)。

3.根据各筛余百分率,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绘制筛分曲线,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4.按下列公式计算细度模数Mx(精确至0.01%):
式中:A1……A6 依次为4.75mm、2.36、1.18、0.60、0.30、0.15mm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5.筛分析试验应用两份试样检验两次,并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检验结果。

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应重新进行试验。

二、砂的表观密度测定
(一)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即砂颗粒本身单位体积(包括内部封闭孔隙)的质量,为计算砂的空
隙率及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二)主要仪器
1.托盘天平:称量1kg,感量0.2g;
2.容量瓶:500ml;
3.烘箱、干燥器、烧杯(500ml)、浅盘、料勺、温度计、毛巾等。

(三)试验所需材料
砂:300g。

(四)试验步骤
1.用四分法缩取试样65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试样备用。

2.称取烘干试样m1=300g(G0),精确至1g,装入盛有饮用水至半满的容器中,摇动容量瓶。

使试样充分搅动,排除气泡,塞紧瓶塞。

3.静置24h后,打开瓶塞,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

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1,精确至1g。

4.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内外清洗干净,再注入与上述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饮用水至与瓶颈刻度线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G2,精确至1g。

试验应在15~25 ℃范围内进行,试验过程中,温度相差不大于2 ℃。

(五)试验结果
试样的表观密度ρ′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 3 ):
表观密度应用两份试样测定两次,并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精确至
0.01g/cm3。

如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值大于0.02g/cm3 时,应重新取样测定。

三、砂的堆积密度测定
(一)试验目的
测定砂粒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砂粒间的空隙体积)的质量,为计算砂的空隙率及进行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提供依据。

(二)主要仪器
1.台称:称量5kg,感量5g;
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筒,容积一升,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3.烘箱、铝制料勺、直尺、浅盘、毛刷等。

(三)试验所需材料
砂子3000g。

(四)试验步骤
1.用浅盘装试样约3L,置入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试样备用。

烘干试样中如有结块,应先捏碎。

2.称容量瓶质量G1(kg),将筒置于不受振动的试验台上的浅盘中,用漏斗或铝制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容量筒内,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口约为50mm,装至筒口上面呈锥形为止。

3.用钢尺将筒口上部多余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称筒及试样的总质量G2(kg)。

精确至1g。

(五)试验结果
试样的堆积密度ρ0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g/cm 3 ):
式中:G1——容量筒质量(kg);
G2——容量筒和试样的总质量(kg);V——容量筒的容积(L)。

以两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