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合集下载

混凝土原材料——细骨料

混凝土原材料——细骨料

砂石骨料是当前混凝土材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毋容置疑,但砂石骨料的研究是滞后于混凝土研究的。

一直以来没有能够建立砂石特性和混凝土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更谈不上“定量化、数值化”,造成骨料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含糊的定性水平。

砂石骨料在混凝土中不仅仅是起到骨架作用,其自身的的材质、强度、吸水率、以及不同的形成条件(表面特征)和不同的生产工艺(空隙率、颗粒形状等)都对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外加剂用量以及拌合后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产生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混凝土企业管理人员长期形成的“重胶凝材料,轻砂石”观念认为水泥等胶凝材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根本,控制住胶凝材料质量就能控制住混凝土质量。

砂的级配是与细度模数完全不同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砂的颗粒级配用级配区表示,以级配区或级配曲线判定砂级配的合格性。

砂级配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粒径≥1.18mm的颗粒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粒径<1.18mm的颗粒主要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和黏聚性,为保证混凝土良好的工作性能,两者的含量比例保持在1:2左右,且4.75mm、2.36mm和1.18mm三个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按2:3:1进行控制。

0.3mm以下颗粒含量的大小对混凝土的工作性、抹面和泌水也很重要。

对于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0.3mm以下颗粒含量至少应达到15%,含量20%时混凝土工作性较好;而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由于胶凝材料用量大,混凝土中胶凝材料能保证其粘度,砂的颗粒在0.6mm筛的累计筛余大于70%,0.3mm筛的累计筛余为85%~95%。

如,C30混凝土适合的级配区为Ⅱ区上限偏下区域,且0.15~0.6mm颗粒分计筛余合适范围为35%~50%,1.18~4.75mm 分计筛余合适范围为10%~30%;C50混凝土适合的级配区为中值和下限之间偏上区域,且0.15~0.6mm颗粒分计筛余合适范围为30%~40%之间,1.18~4.75mm颗粒分计筛余合适范围为30%~50%。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外掺料组成的。

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的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决定的,同时也与施工工艺(拌合、浇筑、养护等)有关。

因此,了解各原材料的性质、作用及其质量要求,对合理选择材料及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

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故称为骨料(集料)。

砂子填充石子的空隙,砂、石构成的坚硬骨架可拟制由于水泥浆硬化和水泥石干燥而产生的收缩。

混凝土中砂的作用是调节比例,使配合比最优,从而在少用水泥的情况下更好的发挥各种材料的作用。

一、混凝土用细集料(砂)基本类型及其性质粒径为0.15~4.75的集料为细集料(砂)。

砂按产源有天然砂或人工砂。

天然砂是岩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由不同矿物散粒组成的混合物,一般有海砂、山砂及河砂。

山砂的颗粒多具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

河砂的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的黏结较差。

因而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山砂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而河砂则与之相反。

人工砂是由人工采集的块石加工而成的,棱角多,较洁净,但造价高。

工程中常选用河砂配制混凝土。

混合砂是由人工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砂,它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把人工砂和天然砂相混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降低机制砂的生产成本。

一般在当地缺乏天然砂源时,可采用人工砂或混合砂。

根据砂用途将其分为三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建筑砂浆)。

二、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标准砂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是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砂的粗细程度。

建筑用砂通常分为粗、中、细三个级别。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

c30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

c30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

c30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的背景和意义
2.详细阐述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的组成范围
3.分析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的特点和优势
4.总结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的重要性
正文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是混凝土材料研究和生产的重要领域,其级配颗粒的组成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主要包括粗骨料、细骨料、粉料和外加剂。

其中,粗骨料主要包括碎石和砾石,其粒径范围为 5-20mm;细骨料主要为沙子,粒径范围为 0.5-2mm;粉料主要为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用量一般为 300-500kg/m,粉煤灰用量为 50-100kg/m;外加剂主要包括减水剂、防冻剂、缓凝剂等,用量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进行调整。

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理的骨料级配设计,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其次,采用合适的粉料和外加剂,可以调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如流动性、坍落度等,从而满足不同的施工要求;最后,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可以有效利用工业废渣、废料,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总之,c30 砼集料级配颗粒组成范围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混凝土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骨料

混凝土骨料

混凝土骨料(concrete aggregate)在混凝土中起填充和骨架作用,粒径在0.16mm以上的矿物质颗粒材料,也称集料。

分类骨料按粒径分细骨料和粗骨料两类。

细骨料又有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之分,它们的细度模数分别为3.7~3.1、3.0~2.3、2.2~1.6和1.5~0.7按产源和材质,细骨料可分普通河砂、山砂、海砂、人工破碎砂(石屑)和废渣砂等。

粗骨料分卵石、碎石、碎卵石、高炉重矿渣、碎砖、二次骨料(混凝土破碎物)及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天然岩石(如安山岩、石英岩)或人工煅烧物(如耐火砖块、耐火粘土熟料)等。

按表观密度,骨料分普通骨料、轻骨料和重骨料(如重晶石)三种。

作用骨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是:(1)骨料占混凝土总体积的70%~80%,在混凝土中形成坚强的骨架,可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2)改变混凝土的性能。

通过选用适当的骨料品种或骨料级配,可以配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混凝土,如轻骨料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

(3)良好的砂石级配还可节约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质量要求制备混凝土时应按下述指标和规定来控制骨料的质量。

普通混凝土用砂粒径为0.16~5.0mm的颗粒。

要求:(1)颗粒级配。

按筛分结果分为I、Ⅱ、Ⅲ三区(即粗砂区、中砂区、细砂区),其分区标准如表1。

(2)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如表2。

(3)用Na2SO4溶液法检验的坚固性指标,其值为5次循环后的重量损失,在寒冷地区处于潮湿状态下的混凝土不大于8%,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不大于10%。

(4)云母含量不大于2%。

(5)轻物质含量不大于1%。

(6)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O3计)不大于1%。

(7)有机物含量,按比色法试验,不深于标准色。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及卵石粒径大于5mm的石块颗粒。

要求:(1)颗粒级配。

按公称粒级分级(以mm计),其中连续粒级有5~10、5~16、5~20、5~25、5~31.5、5~40等粒级;单粒级有10~20、16~31.5、20~40、31.5~63、40~80等粒级。

混凝土细骨料的质量要求

混凝土细骨料的质量要求

混凝土细骨料的质量要求(1) 砂的品种①砂按产源可分为:河砂、海砂、湖砂、山砂、尾矿、破碎砂。

其中河砂质量较好;海砂中含有较多的氯盐和硫酸盐及镁盐,对钢筋及混凝土有腐蚀作用;山砂中有大量的杂质成分,只能用于配置强度等级极低的混凝土和砂浆;工业尾矿的颗粒级配较差,成分也较复杂;破碎砂的颗粒形状较差,混凝土的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选用时应采用较低的砂率。

②砂按颗粒半径或细度模数(MX)可分为四级:粗砂: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细度模数MX为3.7~3.1;中砂:平均粒径为0.35~0.5mm,细度模数MX为3.0~2.3;细砂:平均粒径为0.25~0.35mm,细度模数MX为2.2~1.6;特细砂: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细度模数MX为1.5~0.7。

(2) 砂的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3.3.1.1-5砂颗粒级配区表3.3.1.1-5(3) 砂的含泥量砂的含泥量应符合表3.3.1.1-6的规定砂的含泥量表3.3.1.1-6(4) 砂的密度、体积密度、空隙率砂的密度、体积密度、空隙率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砂的密度应大于2.5g/3cm;②砂的松散体积密度应大于1400kg/3m;③砂的空隙率应小于45%。

(5) 砂的坚固性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砂样在其饱和溶液中经5次循环浸渍后,其质量损失应小于10%。

(6) 选用砂时应注意监控下列要点:①混凝土的细骨料,一般应采用及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也可用山砂或用硬质岩石加工的机制砂。

各类应分批检验,各项指标合格时方可采用。

②配置混凝土时应优先选用2区砂;当选用1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选用3区砂时,应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强度。

③砂按细度模数可分为四级(详见前(1)②款所述)。

粗砂可配置水泥用量大的混凝土,中砂可配置各种混凝土,细砂配置的混凝土易产生微裂缝。

④采用海砂配置混凝土,对于位于水上和水位变动区,以及潮湿或露天时,氯盐含量不应大于0.1%。

c30混凝土骨料粒径标准

c30混凝土骨料粒径标准

c30混凝土骨料粒径标准C30混凝土骨料粒径标准概述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

其中,C30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混凝土等级,其强度等级为C30,适用于一些中等强度要求的基础、墙体、柱子等建筑部件。

而骨料则是混凝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粒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

因此,制定C30混凝土骨料粒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一、C30混凝土骨料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C30混凝土骨料是指用于制作C30混凝土的一种或多种天然或人工骨料,通常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两种。

其中,粗骨料指直径大于5mm 的骨料,细骨料指直径小于5mm的骨料。

1.2 分类C30混凝土骨料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天然骨料和人工骨料两种。

(1)天然骨料:指采自自然界的骨料,通常包括河砾、山石、碎石等。

(2)人工骨料:指经过人工加工而得到的骨料,通常包括机制砂、石屑、砖渣等。

二、C30混凝土骨料粒径的标准2.1 粗骨料的粒径标准粗骨料的粒径应符合以下标准:(1)直径为5-25mm的粗骨料应占总骨料的70%以上,其中粒径在10-20mm之间的粗骨料应占总骨料的50%以上。

(2)直径大于25mm的粗骨料应占总骨料的30%以下。

(3)直径小于5mm的细骨料应占总骨料的15%以下。

2.2 细骨料的粒径标准细骨料的粒径应符合以下标准:(1)直径为0.15-5mm的细骨料应占总骨料的30%以下。

(2)直径小于0.15mm的细骨料应占总骨料的5%以下。

三、影响C30混凝土骨料粒径的因素3.1 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要求是影响C30混凝土骨料粒径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建筑结构和部位对骨料粒径的要求不同,如基础和地面要求较大的骨料,而墙体和柱子则要求较小的骨料。

3.2 骨料来源骨料来源也是影响C30混凝土骨料粒径的因素之一。

不同来源的骨料粒径大小、形状、硬度等均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来源选择合适的骨料粒径。

3.3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也会影响C30混凝土骨料粒径的选择。

混凝土中细骨料的标准

混凝土中细骨料的标准

混凝土中细骨料的标准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材料,而混凝土中细骨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混凝土中细骨料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中细骨料的标准,以供参考。

二、定义细骨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天然或人工碎石、砂石等颗粒物质,用于制作混凝土中的填充料和骨料。

混凝土中细骨料是指混凝土中使用的粒径小于5mm的细骨料。

三、材料标准1. 材料来源混凝土中细骨料应当使用天然砂、石子或人工制备的砂、石子。

天然砂、石子应当符合GB/T14684《天然砂、石子》标准的规定。

人工制备的砂、石子应当符合GB/T14685《人工制备的砂、石子》标准的规定。

2. 物理性质混凝土中细骨料的物理性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粒径分布应当符合表1所示要求。

表1 粒径分布要求粒径/mm 筛孔尺寸/mm 筛余物质质量比/% 5.0 5.0 0-102.5 2.5 10-301.25 1.25 35-550.63 0.63 60-850.315 0.315 满足用途要求(2)吸水率不应当超过2.0%。

(3)粘土含量不应当超过1.5%。

(4)强度不应当低于表2所示要求。

表2 强度要求强度等级抗压强度/MPaC15 15C20 20C25 25C30 30(5)比表面积不应当小于200㎡/kg。

(6)碱含量不应当超过0.6%。

四、使用标准混凝土中细骨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 粒径分布应当符合表1所示要求。

2. 吸水率不应当超过2.0%。

3. 粘土含量不应当超过1.5%。

4. 强度不应当低于表2所示要求。

5. 比表面积不应当小于200㎡/kg。

6. 碱含量不应当超过0.6%。

五、检验方法1. 筛分方法采用GB/T14684或GB/T14685中规定的筛分方法。

2. 吸水率和粘土含量测试方法采用GB/T14684或GB/T14685中规定的方法。

3. 强度测试方法采用GB/T14684或GB/T14685中规定的方法。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与说明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与说明

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与说明1.混凝土强度要求:C30混凝土代表了其抗压强度为30MPa(兆帕),即在28天内能承受30兆牛顿的压力。

这是指标准养护条件下的强度。

但实际使用中,一般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后的7天或14天能达到设计强度的一定比例。

2.施工条件:施工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养护时间等因素。

高温、干燥的环境会导致混凝土过早失水、早期干缩,而低温则会延缓混凝土的硬化。

此外,养护时间也会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发展。

3.材料选择:C30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是水泥、骨料(粗骨料和细骨料)、矿渣粉(可选)、掺合料(可选)和水。

其中,水泥的种类和用量、粗细骨料的种类和用量、矿渣粉和掺合料的使用情况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

在进行C30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一般采用三个主要步骤:确定水灰比、确定骨料用量和骨料配合比、计算水和水泥用量。

1.确定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之比,可以通过实验确定。

一般情况下,水灰比在0.4-0.6之间。

水灰比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工程要求、骨料性质和施工条件等因素。

2.确定骨料用量和骨料配合比:骨料用量主要指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用量。

粗骨料一般占总骨料用量的70-80%,细骨料占20-30%。

骨料配合比表明不同粒径的骨料的配合比例。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骨料的最佳配合比。

3.计算水和水泥用量:根据已确定的水灰比和骨料用量,可计算出所需的水和水泥的用量。

水泥用量一般会根据最终计算结果加入适量的超增剂、缓凝剂等来调整。

在设计C30混凝土配合比时,还需考虑混凝土的施工性能、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因素。

有时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还可以使用掺合料(如矿渣粉、粉煤灰等)来取代部分水泥。

总之,C30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工程要求、施工条件和材料选择等多方面因素。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和配制,可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达到设计标准,并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摘要:针对目前天然中砂匮乏的现象,对比研究了天然中砂和不同混合比例
的混合砂对C30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机制砂和天然细砂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配制出拌合物工作性能好、力学性能和
收缩性能满足要求的C30混凝土。

关键词: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性能
1 前言

混凝土价格低廉、性能优良、原材料丰富易得,是当代用量最多、最普遍、
最重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1]。从组成上看,骨料占混凝土总量的70~80%,
其中,细骨料不仅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和硬化后混凝土综合
物理力学性能与耐久性有重要影响。一般,配制混凝土选用天然河砂作细骨料,
并以优先选用中粗砂、就地取材、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为基本原则。天然
砂资源是一种地方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且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随着土木工程
建设的蓬勃发展,对砂石开采行业及其它建材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我
国不少地区出现天然砂资源逐步短缺,甚至无天然砂可用的状况,混凝土用砂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砂的价格亦越来越高,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工程
建设的进展,推行应用机制砂配置混凝土已经势在必行。针对天然中砂匮乏的现
象,本文通过天然细砂与机制砂混合,讨论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性能的影
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水泥:由华润水泥(龙岩曹溪)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级水泥,其主要性
能见表1。

表1 水泥物理力学性能

外加剂:选用龙海市富敏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生产的FM-Ⅲ缓凝高效建水
剂,减水率为21%,收缩率比(28d)为65%。

粗骨料:由马坑石场生产的5-31.5mm花岗岩碎石,其性能见表2。
表2 碎石性能
细骨料:天然中砂(S1)和天然细砂(S2),其性能见表3和表4;机制砂(S3),
产地龙岩,其性能见表5。机制砂与天然细砂按3种比例混合后,其颗粒级配与
细度模数结果见表6。

表3 天然中砂(S1)性能

表4 天然细砂(S2)性能
表5 机制砂(S3)性能
表6 3种比例的混合砂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
2.2 试验方法
针对实际生产中应用最普遍的C30混凝土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所配混凝土
的坍落度控制在180-220mm间,通过计算,确定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为:水:
水泥:砂:石:外加剂=0.44:1.00:2.13:2.83:0.022,讨论细骨料种类对C30混凝土
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的影响情况。混凝土的制备按现行标准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进行,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
按GB/T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和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
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对比了天然砂、机制砂和混合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在配合比一定时,天然Ⅱ区中砂具有较好的坍落度、扩展度和较优的和易性,天
然细砂砂子子,总表面积大,需水量较大,在用水量一定时,坍落度和和易性相
对较差,机制砂多棱角,表面粗糙,有部分针片状颗粒,并有部分石粉,需水量
也较大,初拌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将天然细砂与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改善了
颗粒级配,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明显得到改善,不亚于天然中砂混凝土拌
合物的工作性能。

表7 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3.2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见表8。由表可知,用天然细砂、机制
砂和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3d、28d抗压强度均高于天然中砂配制的混凝土,并且,
随着混合砂中机制砂比例的增加,3d抗压强度增幅较大,抗压强度由20.4MPa
上升至24.6MPa,提高了20.59%,28天强度则提高了14.81%。分析其原因,主
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机制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处于高浓度氢氧化钙中,
其表面会发生微弱化学反应,而天然砂成分中二氧化硅含量高,不能发生类似反
应[2];第二,机制砂的表明洁净而粗糙,易与水泥石料粘结,且混合砂是经过
优化试验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砂的颗粒级配好,而天然砂经长期冲磨,表面光
滑,颗粒级配是由自然形成,其中的粗、细颗粒搭配程度存在着不均,并多含带
有泥浆,所以混合砂比天然砂在与胶凝材料胶结时具有更好的黏聚性和握裹力
[3];第三,混合砂中机制砂多含有一定量的石粉,这些石粉在混凝土中又起到
微集料和填充的效应,减少了内部孔隙,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密实,从而提高了
制品的性能。混和砂中机制砂的掺配比例与混凝土强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但不
是线性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天然砂和机制砂的特性,经过试验确定
满足混凝土强度的合适混和比例。

表8 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3细骨料种类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收缩是混凝土的重要技术性能,混凝土收缩越大,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的可
能性愈高,结构抵抗侵蚀介质渗入混凝土机体的能力也越弱,最终使混凝土工程
的耐久性变差[4]。试验选择全天然中砂、全机制砂及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较
好的混合砂配制混凝土来测试其的收缩性能。混凝土收缩率的测试均在温度
20±2℃、相对湿度60±5 %的养护条件下进行,其测试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
发现,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在龄期28d之前,试样收缩率都随着养护
龄期的增加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28d龄期之后,虽然混凝土收缩也随龄期增加,
但增长速率明显降低。配制的全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率要大于由全天然中砂配制
的混凝土收缩率,但机制砂与细砂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用,且控制混合砂与天然
中砂的细度模数相当,混凝土的收缩率可以明显降低,有望接近天然中砂混凝土
的水平。

图1 混凝土收缩率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将天然细砂与机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改善彼此的颗粒级配,使
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明显得到改善,不亚于天然中砂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
能。

(2) 机制砂与天然细砂复合的混合砂配制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会高于天然
中砂所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掺配比例与混凝土强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但不是线
性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天然砂和机制砂的特性,经过试验确定满足
混凝土强度的合适混和比例。

(3)机制砂与细砂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用,且控制混合砂与天然中砂的细
度模数相当,混凝土的收缩率可以明显降低,有望接近天然中砂混凝土的水平。

(4)由于机制砂和天然细砂资源较丰富易得,在如今天然中粗砂缺乏的形
势下,应用混合砂替代天然砂,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落实循环经济的
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洪胜.混合砂混凝土性能与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 段瑞斌,石从黎,宋开伟.全机制砂预拌混凝土的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0
(4):39-43.

[3] 高楚文,张金海. 混合砂在中、低强度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混凝
土,2008(10):87-91.

[4] 张剑波,杨长辉,胡善铨,等.混合砂混凝土性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
报,2002,24(3):86-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