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合集下载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江阴市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前言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规划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第四章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第三节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第一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第六章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构建生态屏障廊道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第七章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第一节土地整治规模第二节土地整治重点工程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第一节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第二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第十章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一条地理位置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

2020.3江苏江阴市概况介绍

2020.3江苏江阴市概况介绍

第一 产业
现代农业、旅游农业、农业金融
第二 产业
4优:冶金、金属制品、轻工建材、电力 4新: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第三 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外包、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 生活性服务业: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 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
谢谢!
江苏江阴市概况介绍
2020年3月
(一)江阴概况
•交通枢纽
江阴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处于“苏锡常”金三角 的几何中心,素有“江尾海头”、“江海门户”之 称
•历史悠久
江阴古称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有7000年人类生 息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
•底蕴深厚
历代各级各类文物遗存370余处,各级文保单位95处
(二)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目标:至2030年,总体赶上高收入 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预计GDP总 量达11000亿元。
城市规模:规划至期末,市域总人口控制 在310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为295万人 。市域总建设用地为385.4平方公里,其中 城镇建设用地为342.6平方公里。
市域空间组织: 近期:一城四片区:中心城片区、澄东片 区、澄西片区、澄南片区、澄东南片区。 远期:南北两片区。北部沿江集聚片区, 南部生态开敞片区。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北枕长江、环拥青山”
主副双城: 以规划环城林带为界,以西为主城, 以东为副城。
主城:分为城中、城南、城东、城西4个分区; 副城:分为云亭、周庄、华士3个分区。
主城
副城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三)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无锡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无锡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说明无锡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五章中心城用地结构和规划布局第六章园林绿化第七章文物古迹保护第八章风景名胜第九章郊区规划第十章环境保护第十一章道路交通第十二章市政公用设施第十四章城市防灾第十五章近期建设第十六章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七章实施措施附表一: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表三: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修订背景84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世界经济重心正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

世界经济正经历又一次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的无锡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无锡成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3个较大城市之一,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四个省级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蠡园经济开发区成为无锡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了无锡经济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分工,对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市的经济总量翻番的年限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二是大交通的建设和各类开发区的发展,打破了原来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结构布局;三是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城区交通拥挤,供电、供水和供气等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为此,从1993年7月开始,对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开始于多课题研究,并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新加坡重建局的专家指导规划,93年底形成了《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纲要》,并向市总规修订领导小组、市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总体规划初稿,后根据专家组、各专业部门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对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于1996年5月正式完成了新一轮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工作。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主要内容⼀、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江阴市域,总⾯积987.53平⽅公⾥。

(⼆)中⼼城区西⾄泰常⾼速公路,南⾄规划江阴⼤道(西段)-京沪⾼速公路-常合⾼速公路(东段),东⾄新桥西边界,北⾄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积约417平⽅公⾥。

(三)旧城区北⾄长江、南⾄芙蓉⼤道、西⾄通江路-通渡路、东⾄朝阳路-⽂定路,总⾯积约14.25平⽅公⾥。

⼆、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三、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城市,历史⽂化名城。

四、总体⽬标⾄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2030年,总体达到⾼收⼊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平。

将江阴建成⼈民⽣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城乡协调发展、⽂化特⾊鲜明、⽣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滨江花园城市。

五、⼈⼝与城市化(⼀)市域总⼈⼝市域总⼈⼝近期控制在212万⼈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以内,远期控制在320万⼈以内。

(⼆)中⼼城区⼈⼝近期:130万⼈,其中城市⼈⼝122万⼈;中期:160万⼈,其中城市⼈⼝154万⼈;远期:202万⼈,其中城市⼈⼝200万⼈。

(三)镇⼈⼝近期62万⼈,中期66万⼈,远期100万⼈。

(四)农村⼈⼝近期28万⼈,中期25万⼈,远期20万⼈。

六、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发展策略以沿江地区为重⼼,统筹市域⼯业布局;以中⼼城区为核⼼,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南部⽣态⽔⽹地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布局指引1、⼯业总体布局规划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新产业集聚区”、“东部优势产业集聚区”、“南部轻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东南特⾊产业集聚区”五⼤⼯业产业集聚区。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一、总则(一)指导思想引导江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修编重点1. 建立现代化目标体系2. 探索符合江阴实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3. 探索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产业转型路径4. 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域城乡空间格局5. 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6. 构建低碳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7. 弘扬城市文化、塑造滨江花园城市特色(三)规划范围规划区:江阴市域,总面积987.53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至泰常高速公路,南至规划江阴大道(西段)-京沪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东段),东至新桥西边界,北至江阴市界所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41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目标与策略(一)城市性质长江下游滨江新兴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4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8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239万平方公里以内。

市域总人口近期控制在212万人以内,中期控制在245万人以内,远期控制在310万人以内。

(三)总体目标至2015年,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至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至2030年,总体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

将江阴建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民主法制健全的国际化滨江花园城市。

(四)发展战略三、内容与对策(一)区域协调:从边缘到前沿,促进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1、提升城市能级,服务澄张靖城市组群。

2、加强协调、衔接:与周边县市:功能互补,设施共享,生态共保;与无锡:全面对接,错位错层,协调整合;与常州:边界整合,优化布局;与上海:依托上海,紧密合作;与苏中、苏北:资源整合,辐射带动,互动双赢。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08]42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08]42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08〕42号)无锡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请予批准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的请示》(锡政发〔2007〕282号)收悉。

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现就《无锡(江阴)港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主要内容批复如下:一、无锡(江阴)港是江苏省沿江地区重要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是无锡市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布局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托,是苏南地区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重要枢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节点,以能源、原材料、钢材和化工产品运输为主,有条件发展成为集装箱支线港,在发展港口运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努力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

无锡(江阴)港应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多式联运、运输组织、通信信息、综合服务、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商贸及保税等多种功能。

二、港口岸线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无锡市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十分有限,其开发利用必须贯彻“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原则。

无锡市长江岸线长约34.8公里,规划港口岸线23.4公里,现已开发利用17.5公里。

根据无锡(江阴)港岸线资源分布特点、产业布局及城市发展要求,原则同意《规划》提出的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各段港口岸线规划的主要功能如下:(一)石利港区岸线:1.老桃花港河口至新桃花港河口段,自然岸线长3.5公里,现已开发利用2.7公里,规划为港口岸线。

2.利港电厂上界至芦埠港河口段,自然岸线长4.6公里,现已全部开发利用,规划为港口岸线。

江阴市学校布局规划

江阴市学校布局规划

江阴市学校布局规划(2008~2012年)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地落实《幸福江阴行动纲要》,现就全市2008至2012年期间学校布局作如下规划。

2、生源预测本规划生源按照生源数=总人口数×千人指标进行预测,其中千人指标是指每千个居民所含学生人数。

本规划千人指标分为本地生源千人指标和外来生源千人指标。

江阴市千人指标主要参照以下依据制定:单位:生/千人子女入学情况,对现状本地及外来生源千人指标进行调整,制定出符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的千人指标如下:全市小学生总数95613生,其中城区37402生;全市初中学生总数50752生,其中城区19537生;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总数48960生,其中普高总数24480生,职高总数24480生(普职高比例1:1)。

3、有关测算数据(1)班额人数:幼儿按30人/班;小学生按45人/班;初中学生按50人/班;高中学生按50人/班;大专学生按35人/班。

(2)生均用地面积: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如下:幼儿园:生均用地按15平方米/人;小学:生均用地按18平方米/人;初中:生均用地按23平方米/人;高中:生均用地按30平方米/人;大专:生均用地按59平方米/人。

(3)生均建筑面积:按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如下: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按9平方米/人;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按8平方米/人;初中:生均建筑面积按9~12平方米/人;高中:生均建筑面积按13平方米/人。

(三)全市学校布局规划具体内容1、幼儿园(1)城区通过小区配套、新建、扩建或易地重建,扩大规模,增加布点,均匀覆盖,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到2012年,城区幼儿园总数保持36所左右。

幼儿园最大容量可达到545班16350人,与城区幼儿数15319人相比,略有富余(详见附件2)。

(2)镇(街道、办事处)除城区以外,各镇(街道、办事处)都要办好1所幼托一体化的中心幼儿园,作为本地区学前教育的示范性幼儿园。

江阴市土地规划

江阴市土地规划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专题研究江阴市人民政府1998年6月专题一土地利用分析江阴市位于北纬31°40'至31°57',东经119°59′至120°34′。

北枕长江,与靖江市隔江相望;南近沪宁线,与锡山市为邻;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新区、武进,地处苏锡常“金三角”地带。

交通十分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天然良港。

全市总面积988.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9.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8.75平方公里。

沿江岸线35公里。

江阴古称暨阳,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

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

南梁绍泰元年(555)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以南,因地处大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下领江阴、利城、梁丰3县。

此后建制级别曾几度升迁,为路、为州、为军,废置不常。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恢复江阴县建制。

198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江阴市。

目前全市有28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524个行政村,7815个村民小组;各镇共有78个居民委员会,另有工厂家属委员会6个。

澄江镇为江阴市府所在地。

1996年末,江阴市家庭户、集体户总户数为357020户,比上年增加5892户。

年末总人口1141483人。

年末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87004人,占总人口的51.42%;女性人口554479人,占总人口的48.58%;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85。

1996年,江阴市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59人,比1982年的1027人增加132人,比1949年的623人增加536人。

江阴市人口密度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人口密度高出8倍和70%,亦高于周围各县(市)。

一、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侧,全境地势平坦。

地质上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沉陷,接受新生代以来的长江冲积和太湖沉积。

北部沿江地带为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2.0—4.5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一、总则●规划指导思想1、放眼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考虑加入"WTO"后技术、产业、资金流向对江阴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江阴市的竞争力。

2、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率先"要求,认真研究城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

3、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合理确定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化进程。

4、处理好经济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的关系,形成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

5、从江阴市交通枢纽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发挥通道优势,加强与张家港、靖江的协同发展。

6、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

●修编重点1、调整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城镇空间布局,精简发展主体,并提出配套的政策与措施。

2、调整乡镇工业园和乡村居民点根据区位条件,发展潜力,调整乡镇工业园的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逐步调整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3、协调江阴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考虑新长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对江阴城镇发展的影响,江阴与无锡、常州、张家港、靖江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

区域位置图一区域位置图二4、研究和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理念,从江阴滨江的特点出发,保护自然山水,合理安排沿江岸线,保证城市生活岸线,从江阴交通枢纽的特点出发,发挥交通优势,建设物流园区;发掘江阴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延续历史文脉。

5、保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明确市域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出发,确定市域城镇聚集空间与绿色开敞空间,划定优先建设地区、引导建设地区和不宜建设地区,界定物种源、廊道和节点,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出生态建设对策。

6、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对老城区、新城区、外来人口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愿,在规划中加以体现,制定措施,以有利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区全市域,总面积98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东起江阴市界,西至新沟河,南起南快速路,北至长江,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2002年至2006年。

中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本世纪中叶。

市域近期空间利用规划图市域远期空间利用规划图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功能定位1、沪宁产业密集区中具有一定外向性和先导地位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

2、江苏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工业港口城市、新兴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

3、苏锡常向苏中苏北地区辐射的中转站,塑造良好区域空间形象的重要地区,区域内物流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某些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区域空间利用规划图●与周边城市的协调1、与无锡在功能上,是无锡向北辐射的门户,是无锡港口工业基地,是无锡物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设施上,有8个主要的通道与无锡联系,分别为锡澄高速公路、无锡东干线、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锡澄一级公路、锡沙一级公路、锡澄轨道交通、新长铁路。

在青阳东和长泾东预留苏锡常备选机场,肖山水厂为无锡北部城镇的供水水源。

2、与常州在功能上,是常州向北辐射的重要基地;基础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常州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无锡西外环路、滨江公路、常澄公路、镇南铁路;常州的取水口及水厂在江阴境内的利港,江阴的石庄石化工业园与常州的圩塘之间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公里的生态隔离区。

3、与张家港在港口功能上,江阴港与张家港互有分工,在交通设施上,有八个主要的通道与张家港联系,分别为沿江高速公路、滨江路、澄杨公路、无锡东干线、锡沙一级公路、澄熟公路、镇南铁路、澄张轨道交通。

规划长山、香山为生态隔离区,沿市界江阴一侧控制不少于2公里为林地和农业空间。

4、与靖江在功能上,江阴港与靖江港互有分工,中小型港口工业、修造船业逐步转移到靖江的江阴园区,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设施适当考虑靖江的需求;在产业上,江阴的部分产业可逐步向靖江的江阴园区扩散;在交通设施上,有五个主要的通道与靖江联系,分别为新长铁路、锡澄高速公路、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澄靖轨道交通、预留的第三过江通道。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1、通道利用战略充分利用江阴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及长江港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物流和地缘优势产业,获取区位条件变化带来的新增集聚效益。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外向拓展、跨域辐射、区域联合、市域整合等手段,整合内外市场,打破行政界线,塑造区域整体形象,加强与张家港、靖江两市空间协调发展和产业的分工协作。

3、多元型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大型上市公司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小型民营企业,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4、信息化带动的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5、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城市化发展战略1、加快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城区现代化。

2、整合澄西、澄东、长泾、青阳四个片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全面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城市化水平预测市域总人口2006年137万人;2010年141万人;2020年145万人。

城镇人口2006年71万人;2010年82万人;2020年100万人。

城市化水平2006年51.8%;2010年58.2%;2020年69.0%。

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重,逐步过渡到以内涵发展为主、兼顾外延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远景规划图●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调整原则1、坚持集中、集约、集聚;2、优先考虑城区的发展;3、调整的城镇地域相邻,交通便利,充分考虑传统经济联系;4、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发达带欠发达、发展潜力大带后劲不足。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1、第一等级――城区人口规模55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5%。

2、第二等级――片区澄东片区人口规模17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7%;澄西片区人口规模14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14%;青阳片区人口规模6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6%;长泾片区人口规模8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8%。

城镇职能结构1、综合性中心城市――城区。

2、以产业为主的综合型片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

城镇空间结构一城四区即中心城区、澄东片区、澄西片区、长泾片区、青阳片区。

三、沿江规划●港口性质与功能1、江阴港的性质江海河联运,内外贸货物运输、装卸与仓储、公用港口与货主码头相结合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2、江阴港的功能运输换装和集疏运功能;商贸服务功能;高质量的口岸服务及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港口物流园区功能。

●沿江城镇规划璜土:江阴经济开发区石化工业园,配套相应的生活用地。

利港:向南发展,行政商业中心南移,发展为澄西片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为西部滨江工业的服务基地和生活基地。

申港:规划申港沿镇澄公路发展,北工南宿。

城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黄田港港区建设为长江港口物流中心。

四、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现代化的工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人口规模5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66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五、城市总体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西、次要向南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图●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城市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由指状绿地系统分隔成四个组团:中组团、东组团、西组团、南组团,在城市东、南、西部布置三个工业区,沿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形成" H"型城市中心。

六、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规划布局江阴城区规划7个居住区,分别为城中居住区、城东居住区、城西居住区、城南居住区、夏港居住区、山观居住区、云亭居住区。

●行政办公用地市级行政办公机构主要集中在澄江路一带,在现有行政办公用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完善,形成以市政府为核心的行政办公区,另在城东新区控制一定的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以人民路、虹桥路、通江路为轴线建设"H"形的市级商业中心。

市级商贸中心位于城东新城中心南部,结合其它公共设施统一布置。

专业市场分两片集中布置,一处位于城东新区南端锡澄高速公路出入口西侧,另一处位于锡澄公路南闸段。

居住区级商业设施应结合居住区规划统一。

农贸市场宜按500米左右服务半径设置,在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时统一考虑。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文化中心两处,一处为天华艺术中心,位于城东新区北部,设置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江阴大剧院等设施。

一处为位于鲥鱼港路北端滨江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设置音乐厅、艺术馆等设施。

区级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区级商业设施设置。

●体育用地在城东新区北部新建市体育中心,占地约40公顷,包括一个主体育场、一个主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及其它训练、比赛场地,规模满足承办地区性综合体育赛事或单项国际体育赛事要求。

保留原体育中心,并对其场馆、设施进行更新,作为市民进行健身活动的场所。

各居住区结合中心设置体育运动场地,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期末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总数达到2200床,4床/千人。

规划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区级医院4所,新建疾病控制中心一个,位于长江路与黄山路交叉口东南。

市级综合性医院3所:市二院并入市人民医院,搬迁市人民医院至城东新区体育中心东侧,占地约10公顷,800床规模。

原市人民医院用地并入市中医院,市中医院扩大规模至4 00床规模。

改造并扩大市三院至200~300床规模,作为市级医院。

区级医院4所:改造利用现远望医院、夏港卫生院、南闸卫生院作为区级医院,另在城南新建1所区级医院,每所150~200床规模。

规划每万人设社区医疗点一个,具有为居民进行日常预防保健及简单医疗功能。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在长山路西,澄南大道南规划教育科研区,在在定山高尚住宅区西侧规划科技研发区。

对散布在城区各处的科研设计单位,原则上予以保留和完善,对用地发展受限制的单位可在教育科研区集中建设。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形成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三片工业区。

东部工业区――在开发区的基础上跨过白屈港继续向东发展,北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工业,南部以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为主。

西部工业区――位于夏港镇区西北,主要利用临江优势、现状制造业、加工业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能源、冶金、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

南部工业区――位于南闸镇区以东区域,为依托锡澄公路、新长铁路发展的相对独立工业组团,可发展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工业。

●仓储用地布局港区配套仓储区2处,分别为黄田港物流园区、长山港区配套仓储区。

黄田港仓储区为中转仓库,货物主要为件杂、集装箱、散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