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可以包括颈肩部疼痛不适,伴双下肢走路困难,易摔倒,胸腹部束带感等典型表现。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如无手术禁忌症的,应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后前联合入路手术三种方式,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症状不重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减少颈椎负荷,佩戴颈托等。
药物治疗: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中药济愈堂顺古安玉贴,能够有效的缓解一部分症状。
脊髓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原因,对颈部脊髓直接压迫而引起的。
当脊髓受压后,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等症状。
注意事项:
1)家庭中行颈椎牵引治疗
(2)围领:用硬纸板剪成高领,外包绒布或小毛巾,加以布带或粘膏固定,以限制颈部活动。
(3)伸颈锻炼
(4)按摩、推拿:
(5)局部应用蜡疗或热水袋热敷。
(6)针灸或埋耳针,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7)用大活络丹,维生素B1、B2,呋喃硫胺,ATP,消炎痛,硫胺软骨素或阿司匹林治疗,以减轻症状。
(8)如反复发作颈性狂晕,外出时要注意,避免攀高或作危险动作。
(9)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
(10)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适当休息,减轻工作量,停止发作一个月,方可逐渐恢复工作。
(11)避免感冒、受寒。
(12)戒烟酒、浓茶及浓咖啡。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策略

缓解疼痛药物选择及应用
01
02
03
非处方药
如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可缓解疼痛 和炎症。
处方药
如阿片类药物,用于严重 疼痛,但需注意成瘾性和 副作用。
局部用药
如外用贴剂、擦剂等,直 接作用于疼痛部位。
抗炎消肿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按时按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 式。
04
手术治疗策略
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分析
适应症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明显且持续加重,非 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 活和工作;出现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
VS
禁忌症
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手术区 域存在感染或严重的皮肤疾病;患者存在 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手术治 疗。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困难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其 他类型颈椎病相似,且初 期症状不明显,导致诊断 困难。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 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且存 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复发率高
由于颈椎结构的复杂性和 退行性变的不可逆性,脊 髓型颈椎病的复发率较高 。
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 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结 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可 以明确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发病率
脊髓型颈椎病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危害程度
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同时,该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病程较长, 容易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压迫因素,导致临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局部和神经功能为主要表现包括颈痛、手臂麻木、行走乏力及步态的改变。
局部疼痛是较常见的症状,其特征为颈项酸痛、无力,坐姿过久或睡眠时加重,上肢包括手指麻木、无力;手部精细动作一过性障碍等。
上述表现与脊髓压迫的程度、部位有关,脊髓前方受压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侧后方受压则表现为感觉障碍。
支配骶、腰、胸、颈的神经纤维在皮质脊髓束中呈由外到内的排列顺序,因此脊髓受压后运动障碍出现的次序通常为先下肢后上肢。
首先表现为下肢步态蹒跚,逐步发展为肌张力增高,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出现的次序,根据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也是先下肢后上肢。
一般首先出现下肢无力和麻木,逐渐向近头端发展并可出现胸腹部束带感。
由于两方面程度的差异,可出现非典型“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物理学检查在脊髓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上,表现典型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上肢无力和反射减弱或消失);在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下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对上肢的影响经常是单侧的,而对下肢通常多为双侧。
在出现异常足底反射(Babinski征)之前,通常已表现出上肢精细运动的丧失或下肢的串联步态。
Hoffmann反射、桡骨倒错反射等是脊髓受压损害的重要特异性体征。
Hoffmann征可在疾病早期出现,也可在晚期出现,临床研究发现,头颈体位的变化可影响Hoffmann反射的发生,当患者头颈处于后伸状态时,如Hoffmann反射阳性,则可作为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体征。
脊髓型颈椎病很少出现躯干感应平面异常,有时感觉障碍比较模糊,如果脊髓合并神经根损害或压迫,可以表现上肢和手部有明确的根的分布区内的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70%~80%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诊断就应考虑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等。
脊髓型颈椎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患者,平均年龄50-55岁。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起病隐匿,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脊髓受损表现多种多样,其发展速度、趋势和转归也各有差异, 因此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当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检查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主要表现为:颈椎屈颈试验示意图(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
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MRI技术MRI图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分型脊髓型脊髓单侧受压颈段髓内与髓外损害的临床鉴别当脊髓单侧受压时,可以出现典型或非典型的Brown_Sequard综合征。
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的分类颈椎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型和其他型。
1.颈型颈椎病症状:较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以颈部症状为主,以青壮年发病居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或活动受限等。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2.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此型发病率最高,先有颈痛及颈部发僵;继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
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持物坠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0℅15℅,以中老年以上人为多,急性发病多为外伤所致,可出现截瘫或偏瘫。
多数发病缓慢,先有上肢症状,手部发麻或活动不灵;或先有下肢症状,如发麻及行走不稳,躯干有紧束感等。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发病率与脊髓型相近。
多见头昏、眩晕、甚至摔倒;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耳聋。
(1)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一、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等症状。
为了对颈椎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些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颈椎病分型和诊断标准。
二、分型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颈椎退行性变型(颈椎病性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关节囊肥厚等,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
2. 颈椎间盘脱出症:主要表现为颈椎局部疼痛、放射痛、肌力减弱等,临床上常伴有明确的颈椎间盘脱出征象。
3. 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放射痛和感觉异常等,根据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受累的神经根。
4. 颈椎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肌力减退、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上可见到脊髓受损的体征。
5. 颈椎关节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椎关节疼痛、颈椎活动受限和颈部僵硬等,可有颈椎关节的压痛和叩击痛。
三、诊断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下面是常用的诊断标准:1. 病史和临床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肩背部疼痛等。
2. 体征检查:包括颈椎活动度、颈椎压痛、颈椎叩击痛、肌力测试、感觉异常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可以观察到颈椎退行性变、间盘脱出、神经根受压等病变。
4. 辅助检查:如颈椎电生理检查、颈椎骨密度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根据以上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做出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颈椎病时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颈部症状,如颈椎外伤、颈部肿瘤等。
四、总结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诊断标准仅作为参考,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为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希望能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症状呈多元化,通常按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下列类型:一、颈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的酸、痛、胀等不适感,以青壮年为多见,常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而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或自愈,可反复发作。
2.体征颈部肌肉的拘紧,有压痛,压痛点常在肌肉,或关节突,或项韧带等。
颈部的活动范围多无明显障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伴有颈神经根分布区域(上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痛觉过敏等。
病人开始发病多为颈肩疼痛,然后在短期内出现加重,并向一侧上肢或双上肢放射传导,放射疼痛范围根据受压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在相应的支配区域。
多发于30岁以上,常因劳累和感寒加重或复发。
2.体征颈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弱或过敏,肌力下降,肌肉萎缩,颈部活动受限,棘突及肩胛内上角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颈试验阳性。
三、脊髓型颈椎病(一)症状1.锥体束症状:因锥体束的直接受压或血供减少所引起。
表现为肢体麻痹,拘紧,手足笨拙无力,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握力差,下肢乏力,步态不稳,易跪倒,走路有踩棉花感,胸腹部的束带感等。
轻者影响生活,重者造成瘫痪。
按受压的部位不同及受压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以下是其常见的几种类型:中央型(上肢为主型):主要由于脊髓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或遭受刺激所致的脊髓深部(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上述锥体束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后则波及下肢。
上肢的表现如上举无力,力量减弱,手中持物突然失落,肌肉萎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或消失,或有Hoffmann征阳性。
一侧受压则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周围型(下肢为主型):压力作用于脊髓表面,症状从下肢先出现,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时,则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以下肢为重。
常表现为双侧或一侧下肢力量减弱或僵硬,行走笨拙,或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易跌倒,查体可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下降,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甚至有髌阵挛、踝阵挛等。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 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措施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措施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非常严重的类型,它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解决。
那么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有哪些呢?一、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体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多数患者出现一侧或者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然后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行走困难、双下肢有负重感,尤其是上下台阶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步态不稳,行走困难,这个最主要体征就是病人走路的时候,有一种踩棉花的感觉。
第二、出现一侧或者双侧的上肢麻木疼痛、手没有力量、写字费劲、系扣子、拿筷子这些精细的动作,很容易出现错误。
还有一点,就是拿东西拿不稳,有时拿东西自己掉下来。
第三、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
病人常感觉到自己胸部或者腹部、下肢,像被别人拿皮带勒住一样,我们通常是说束带感,另外,还有一些病人,尽管没有束带感,但是有双下肢感觉异常,感觉烧灼感或者是冰凉的。
二、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措施脊髓型如果发现自己得的是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点,要给颈部做一个制动,这个制动是为了保持颈椎的稳定,然后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从而缓解脊髓缺血的症状。
制动可以用颈托,但是不建议用那种充气式颈托,就是带牵引功能,普通的颈托就可以。
如果没有颈托,还可以使用一个支具,只要把头和肩之间支撑起来,限制颈椎活动就可以。
第二点,一定要注意颈椎的保暖,主要是防止颈椎受凉受寒引起的肌肉痉挛,加重颈椎病症状。
第三点,要及时治疗,很多脊髓型颈椎病最后都是通过手术治疗才达到缓解和治愈的目的。
也可以尝试一下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效果通常得不到保障。
三、脊髓型颈椎病能游泳吗脊髓型颈椎病是绝对不建议游泳的,原因有三:第一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原则里面有两点,第一点,已经发现要给颈椎一个固定,这个固定可以用颈托可以用支架,但是游泳的时候,这个颈椎是没法固定的,任何一个游泳姿势都需要活动颈椎,活动颈椎的后果,往往会造成的脊髓型颈椎病情的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常见的几种症状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混合型等。
类型不同,其症状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表现吧。
颈部自然伸直时,
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有的人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颈部肌肉痉挛,散在压痛点。
这是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之一。
颈部触诊检查
患节棘突间及两侧可有压痛,但多较轻,多无放射痛。
另外,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四肢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这也是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血压不稳。
颈椎病症状表现为血压不稳,因为颈椎病患者在发病后,会造成患者的交感神经功能出现紊乱,和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时,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的症状,例如,有些颈椎病患者,经常会出现血压的增高,血压降低的症状。
上肢肌力减弱。
肢肌力减弱是颈椎病症状表现,这为运动神经受损引起的症状,表现为颈椎病患者持物时费力,部分颈椎病患者持物时易脱落。
肢体骨骼肌由2根以上的神
经共同支配,单独神经受损表现为轻度肌力减弱,主要的神经根受累,可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
颈椎病患者在初期还会出现吞咽障碍,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吞咽时,喉咙里出现梗阻感,或感觉食管内有异物,这是由于颈椎病患者食管的后壁,受到颈椎前缘骨质的直接压迫、植物神经紊乱,造成食管痉挛或过度松弛时,会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眩晕。
眩晕是颈椎病患者常见症状表现,多为患者突然扭头时出现眩晕,严重时还会发生猝倒的症状,这是因为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受到颈椎增生性改变的压迫,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时,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还会使颈椎病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身体症状。
颈椎病症状表现多样,患者在患上颈椎病以后,患者往往会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等等,这些颈椎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可很快清醒站起,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
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颈心综合征:
颈椎病的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等,
视力障碍:
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小、视力锐减。
颈部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首先就表现为颈项部疼痛,颈部僵硬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颈部肌痉挛、颈活动困难、有捆绑感、“发纣”、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
头部常偏向一侧、抬头、低头困难、旋转困难。
上肢症状:
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运动和感觉障碍、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感、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常见的颈椎病的症状、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
下肢症状:
下肢可出现放射性痛、冷、麻、凉、或热窜痛、无力、不能站立、不能行走、不能下蹲,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或休息后刚起来加重,少有活动后好转,
再活动后又加重。
与天气变化有关,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不明显等。
重则肌萎缩、跛行、功能下降。
这些都是常见的颈椎病的症状。
眼部症状(颈眼综合症):
不能睁眼,只能闭目平卧,眼胀、眼沉、睁眼无力、伴视物不清、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在颈部过度活动时出现眼痛、眼肌痉挛、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等症状。
头痛:
颈椎病的症状还包括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热痛、凉痛、局部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轻痛、中痛、重痛,重则“碰墙”止痛,甚则呕吐。
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则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则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
中风:
中风病人有90%以上都有颈椎病,很多人中风后仍不清楚这一原因。
当颈椎发生病理改变时,变薄变矮的椎间盘,致使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受压变形,也可致椎动脉受压.可压迫椎动脉第三段造成扭曲,致使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中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颈椎病加重脑供血不足,可使脑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多,极容易诱发中风。
所以,有颈椎病的中老年患者更应及时治疗。
失眠:
由于椎动脉受到压迫而使脑供血不足。
颈椎病变对椎动脉的直接压迫,或者刺激动脉使之痉挛等因素,造成椎动脉血液循环障碍,而使脑供血不足。
即便是白天没有任何不适的人,晚上躺在床上时,如果使用了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也很可能压迫颈椎。
所以有些人白天好好的,但是到了夜里就失眠多梦。
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合适的枕头。
因颈椎病所致的失眠患者,不能单纯依靠镇静安眠药对症治疗,而要从病因方面采取综合性治疗,如推拿、牵引及适当的运动等。
记忆力严重下降:
很多患者会突然出现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此位忘记做此事、昨天的事情记不清楚、甚则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忆。
这些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健忘所致,而是因为椎动脉受颈椎压迫引起,严重会续发脑梗甚至脑出血。
高位截瘫:
颈椎骨质增生,骨刺压迫颈部神经根和脊髓,导致发病瘫痪。
很多患者在颈椎病初期、中期并不重视,发作时随便服用消炎止痛药物,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症状,但错过了治疗时机,症状将越来越严重病情加重,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会瘫痪在床。
颈椎病患者常会感觉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另一些颈椎病的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二脚麻木等。
出现这类情况都是属于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颈椎病的症状最主要的表现是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颈椎病患者有时伴有头晕,房屋旋转,
严重的颈椎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有的一侧面部发热,有时出汗异常。
有少数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这也是颈椎病的症状的表现。
这些颈椎病的症状与发病程度,发病时间长短,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颈椎病的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多数能自行恢复,时轻时重,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如果疾病久治不愈,会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等症状。
在体征方面,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动脉因为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
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
这也是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治疗颈椎病的通常方法
对于许多的颈椎病患者而言如何快速有效的治愈颈椎病是患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是如何治疗的呢?下面给大家介绍相关的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封闭疗法:将药物注射于痛点和神经根周围称为封闭疗法。
主要起到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2、物理疗法:按摩推拿、针灸、电疗、拔罐、激光、超声波、石蜡疗法等,此类疗法也主要以消炎止痛、活血化淤为主,治标不治本,很难根治。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休息者,经非手术疗法无效者。
手术改变了人体原有的组织结构,属于创伤性疗法。
患者比较痛苦,手术破坏人体组织,造成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容易增加其它组织的病变,所以手术疗法只能在不得已时采用,腰突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应尽量选用保守疗法。
4、牵引疗法:牵引是治疗腰椎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力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腰椎施加牵引力,拉宽椎间隙从而达到:A、减轻椎间盘压力,促使椎间盘回纳,解除对神经根等组织的刺激和压迫。
B、消除炎症,促进血液循环。
C、解除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药物疗法:吃药(阿斯匹林、万通筋骨片,双氯灭痛片,天麻丸)、打针、贴膏药(颈肩松按摩膏、中膏药、扶他林)都属于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有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在病早期或急性期,效果更为明显。
但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药膏药除外),不宜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