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

合集下载

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

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

2017年第4期总第69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2017 No. 4General Serial No. 69钱钟g“祷可j k"许琪(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摘要: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

钱钟书先生不 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

并探索分 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 者的敏锐眼光。

关键词:诗可以怨;悲剧精神;创作心理;感伤诗学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9743(2017)04 -0044 -04DOI:10.13803/ki.issn1009 -9743.2017.04.008“诗可以怨”是中国诗学传统中一个源远流 长的文学主张,最早出于《论语•阳货》:“小子何 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一 理论命题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新的补 充和阐发,其历史演变轨迹大致包括:西汉司马 迁的“发奋著书”说,南朝刘勰的“蚌病成珠”,唐 代韩愈的“不平则鸣”以及北宋欧阳修的“穷而后 工”等。

然而“诗可以怨”在当代得以重申和彰 显,与钱钟书先生有密不可分关系。

《诗 》这 文 是钱钟书 198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恳谈会上的讲稿。

钱 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 研究学者。

同时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也是中国 比较文学界的文学批评大家。

《诗可以怨》这篇 文章最初发表于《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之后 与《中国诗与中国画》《通感》《林纾的翻译》共4篇收录到《旧文四篇》。

钱钟书的“诗史”观

钱钟书的“诗史”观
文 学评 论
钱 钟 书的 诗 史” 观 “
黎珂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 古代 文学 四川成都 6 06 104
摘要: 自 “ 史”之说兴,历代评论者甚多。钱钟 书在 《 唐 诗 管锥编 》、 《 宋诗选注 》、 《 谈艺录》等著作 中,多次 阐 了 释 诗与史的关系,强调两者的区别,即 “ 史必征 实,诗可凿空” ,同时又认为两者相通 ,即 “ 史蕴诗 心,诗具史笔”。 关键词:钱钟 书;诗;史
长 ,号弓箭手 ,用备不虞 ……三 丁籍一壮 ,恶使操 弓 a。” 其情感价值 ,不宜采取考证的方法 .坐实 当真 。锱铢必较 , 《 汝坟 贫女 》 : “ 时再点 弓手 。汝 坟贫 家女 ,行哭 音凄 真 把脸颊 想象 为杏桃 ,肌肤 等 同于玉雪 ,美人 也就成怪 物 怆,自 言有老父 ,孤独无 丁壮。”两首诗都生动形象 的描绘 了 ” 。
民住在城南 。又说杜甫属平 民 ,家居城 南 ,把 “ 欲往城南” 解释为杜甫欲 回家。如照此理解 , “ 昏胡骑尘满城 ”叉当 黄 作何理解?胡 骑满城 ,回家何用 ?皇帝所居之城北 尚且 已为 这首诗描绘 了宋朝遗 民在 已属金 国的汴梁大街上 ,拦住 胡骑所 据 . 况城南?陈先 生刻意从 中挖掘历史 因素 ,缩小 何 宋朝使 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 回老家来的感人场面 。依据 《 揽 了文本阐释空 间,泯灭了诗的美感 。
了宋仁宗庚 辰年 问 , 朝廷 为防御西夏的入侵 。在民间大量抽 点 弓箭手的惨状 。司 马光 《 义勇 六扎子 》也有 对此 的记 论 载: “ 康定 庆历之 际……国家乏少正兵 ,遂籍 陕西之 民,三 丁之内选一 丁以为 乡弓手 …… 间里之 间,惶忧愁怨 。”这些 史料在 内容上尽管和诗相符 ,但是 “ 诗歌经过一番提炼和剪 裁 ,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 ,更具体 ,更鲜 明,产生 了强烈又 深永 的效果。”历史只为诗提供素材 ,只有通过艺术手段和 谈到 “ 以诗 证史 ” ,就无得 不谈 到陈 寅恪 ,他 继承 了 钱谦 益诗史 互证研 究杜 诗 的方法 ,并用这种 方法研 究 自居 易 、钱谦益 、柳如是诸人 的诗歌 ,写 了 《 白诗笺证稿 》、 元

钱钟书_诗心论_的历史美学价值

钱钟书_诗心论_的历史美学价值

就会是很偏心的 , 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 。① 不“ 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即去“ 私” , 也可以说是 一个“ 情” 不滥用的美学鉴赏原则 。 不凭一己 之好 恶 , 持一种纯客 观立场 , “ 冷静” 而“ 愉悦”地观 赏对 象 , 在观赏对象引起主体“ 不悦”甚至“ 痛苦” 时 ——— 尤其是对象与主体的伦理道德观 、价值观发生冲突 时 ———也同样控制一己之“ 冲动” , “ 不带任何利害” 地观赏之 , 这就是“ 持”亦即“ 止”了 。在审美时力求 “ 持”“ 止” , 才能练就一双如叔本华所说的审美主体 “ 明亮的世界眼” 。 这也是叔本华所谓鉴赏时须“ 一 时完全撤销自己的人格” ②一语的真正涵义 。 康德 、叔本华关于主体审美时如何把握好一己 之“ 情”之“ 尺度”适可与《文史通义 ·史德》合观 。 章 实斋曾用很大篇幅专谈史家撰“ 文” 、理“ 气” 、用“情” 的关系 。 他指出 : 夫史所载者事也 , 事必藉文而传 , 故良史莫 不工文 , 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 , 盖事不能无 得失是非 , 一有得失是非 , 则出入 予夺相奋 摩 矣 , 奋摩不已而气积焉 。 事不能无盛衰消息 , 一 有盛衰消息 , 则往复凭吊生流连矣 , 流连不已而 情深焉 。
诗不仅求“ 律”且又须“ 持” 。《诗纬含神雾》谓 : “ 诗者持也 。然则诗有三训 :承也 , 志也 , 持也 。” ④而
130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3 期
所谓“ 持” , 又有二义 。首先是“ 持”有“ 止”之义 。 钱 钟书指出 , 《 荀子 · 劝学》 篇 曰“ 诗者 , 中声之 所止 也” ;《大略》篇论“ 国风”曰“ 盈其欲而不愆其止”正此 “ 止”也 。钱氏又引《论语 · 八佾》之“ 乐而不淫 , 哀而 不伤” ;《礼记 ·经解》之“ 温柔敦厚” ;《史记 ·屈原列 传》之“ 怨诽 而不 乱” , 指出 , 古 人说诗 之语同 归乎 “ 持”而“ 不愆其止” 。钱钟书进而论证 :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袁仕萍内容提要: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

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关键词: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观 研究方法作者简介:袁仕萍,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诗学和美学。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Q063】的阶段性成果。

T i t l e:O p e n i n g u p:AS e a r c h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s h u's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d i a l o g u e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e t i c d i a l o g u e.T h e g r a n dc r e a t i v e f r a m e w o r k i s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l i v e l y d i s c o u r s e.T h e n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k s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a n d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T h 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t h r e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p a r a l l e l r e-s e a r c h a n d c r o s s-b r a n d r e s e a r c h.A f t e r s u c h a f o r e m e n t i o n e d t a s k s,t h e a u t h o r d r a w s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a n d e x p o u n d i n g o f 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a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w h i c h e n a b l e h i mt o m a k e a b o a s t o f b e i n g a m a s t i n c u l t u r e 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K e y w o r d s:Q i a n Z h o n g s h u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u t h o r:Y u a n S h i p i n gi s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i n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0f L i t e r a t u r e,X i a n g f a n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g f a n 441053,C h i n a).H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 t s a r e p o e t i c s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E m a i l:s h i p i n g72@163.c o m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我们完全可以将钱钟书视为中国比较诗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p e c d ao u .T e g a d c e t e  ̄ me o k i e me td w t iey ds o re T e h u o e k o o t i g e h rn rai i l v a w r s p r a e i l l i u s . h n t e a t r s e s fr h v c h t e c mmo o t n u u a u l i si e C ie e l e a i l d t a ffr i n c u t e .T e a t o h o n p ei a d c h r l a i e n t h n s i r r cr e a h t eg o n r s h uh r c q t h t y c n o o i
Ke r s Q a h n su C n et f o aa v ot R sa hm to s ywod : inZ o gh o cp mprt eper oc i y eer eh d c A to : a hpn sasc t Poesri eD p r e t fLtrtr, i ga nvr t( i ga uh r Yu n S iig i soi e rf o t eat n i a e Xa f U iesy X a f a s nh m O e u n n i n n
s u’ mp r tv o ty a d An lsso s Re e r h Me o s h S Co a a ie P er n ay i fHi s a c t d h
Ab t c :T ef n igo i h nsu Scn e t f o aa v il u n einn f otm oay sr t h u d f a Z o gh ’ o cp o mprt eda g ead bgn igo ne p rr a o n Q n c i o c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正 当本 体 裁 以 划 时 期 ,不 必 尽 与 朝 政 国 事 之 治 乱 盛 衰 吻合 ” … ,文 学 创 作 并 不 是 社 会 变 革 、 时 代
盛 衰 的 翻 版 和 再 现 ,社 会 时 代 对 文 学 创 作 也 没 有 绝 对 的 主 宰 力 量 ,社 会 时 代 的 分 期 与 文 学 创 作 的
否定 “ 社会 造 因说 ”
钱 钟 书对 “ 诗分 唐宋 ” 的 阐释是 以他对 “ 社 会 造 因说 ” 的 否 定 作 为 理 论 前 提 的 : “ 每见 文学 史 作 者 , 固 执 社 会 造 因之 说 , 以普 通 之 社 会 状 况 解 释 特 殊 之 文 学 风 格 , 以某 种 文 学 之 产 生 胥 由 于 某 时 某 地 ;… … 盖 时 地 之 外 ,必 有 无 量 数 影 响 势 力 ,为 一 人 之 所 独 具 ,而 非 流 辈 之 所 共 被 焉 … … 岂 可 以 时 地 二 字 草 草 了之 哉 ! ” " 将 文学 视为 时代 精神 产物 的 “ 社 会 造 因 说 ” 是 中 国 现 代 主 流 文 论 的 思 想 基 石 ,胡 适 “ 今 日
之 中 国 , 当 造 今 日之 文 学 ”、 “ 惟 实 写 今 日社 会 之 情 状 ,故 能 成 真 正 文 学 ” _ 3 j ,陈 独 秀 “ 文 学是
“ 诗分唐宋” 的理论 内涵做 出了更为合理的 阐释 。认为与其将唐诗宋 诗视 为唐宋两个社会 阶段 的产 物 ,不如将它 们视为创作主体 的不 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 向,性情 心理 的复杂性决 定 了这 两种创作倾 向往往 交缠在

起 。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 的纠偏 意义 。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

从《谈中国诗》看钱钟书的诗学精神1945年12月6日,钱钟书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进行了一次诗学演讲,后来作者把这篇用外文写成的演讲稿译成中文,这便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编目《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是一篇学者文化随笔,体现了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的学者散文的一般特点。

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习惯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

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包容了钱钟书先生丰富而独特的诗学精神。

一、站在比较文学的高度方识中国诗的庐山真面目:钱钟书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方法,用普遍联系的眼光来看中国诗,“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

单纯就中国诗而论中国诗的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他的眼光会为本国诗所局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而割裂本国诗和外国诗歌的联系,所得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二、全球化中的中国诗:(一)中国诗缺乏逻辑性。

1.发展的无规律性。

西洋诗的发展遵循“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的基本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而中国诗一蹴而就达到“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缺乏逻辑性。

中国最初的小说从属于历史,归于史类。

而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诗经》要么是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要么是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要么是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

屈原的《离骚》更是将这种内心情感的宣泄更加夸张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诗发展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的早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
07011014 孙悦文学院071班
钱钟书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公认的、贯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大家。

用《世说新语·德行》林宗赞语来说,可谓“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钱钟书广博的中西文化视野,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特立独行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永久性贡献。

他把中国文学研究纳入中西文学、文化的辽阔视野,而钱先生的比较视野就不是文化范围的宽广所能概括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在钱先生的比较方法中体现着一种成熟的学术素质,集纳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各自的思维形态:一个是以事实与疑问的考察为运思目标,紧紧围绕问题,广博引索史料,追根究底,探源溯流的清代乾嘉以来的考据法;一个则是超越纷纭的文化现象,意在呈现现象内核,对象存在本质的美学感悟与哲理思辩相融汇的西方方法。

钱钟书先生之确立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首先是要将中西思维引入问题的阐述中,使其彼此限制,相得益彰,充分地呈示出研究主体的学术思维质量,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进入中西宽广的文化背景,在列举、分析、推论、升华、归结中形成文化的引证广度。

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性,以“打通”作自己的文化观,以“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作进入具体文艺理论话语空间的实用手段,以话语空间的阐释范式来达至中西文论“诗眼”、“文心”的“莫逆冥契”。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无识。

人们都会受到长期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母语,所承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

钱钟书秉承“不隔”的中外文化观;提出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储备、恢宏的视野与纯正的比较理念基础之上的“打通”对种种偏颇保守观念反思后提出不囿于中西町畦,超越了体用之辩的文化会通路径;倡导对话,以期达致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并存。

伟大不朽的文化都是“不隔”的,浸透着的都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如钱先生
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刘勰深刻地指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文心雕龙·神思》)语言从属于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文化范畴内的作品可以彼此译,其理论基础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受思维方式支配;而思维活动又具有全人类性。

钱钟书认为:“心同理同,正缘物同理同……思辨之当然(Laws of thought),出事物之必然(Laws ofthings),物格知至,斯所以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耳。

……心之同然,本乎理之当然,而理之当然,本乎物之必然,亦即合乎物之本然也。

自其异者言之,岂但声音障碍,即文字亦障碍。

自其同者言之,则殊方绝域,有不同之文字,无不同之性情,亦无不同之义理,虽宛转重译,而义皆可明。


例如在《通感》一文中,着重分析了中西文论中“通感”这一审美体验过程。

在这篇文论中,钱钟书以中西比较诗学的眼光和融贯学科的宽阔视野,阐释了人类审美体验共通的文心。

“在日常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这就是钱钟书理解的“通感”,这一理解是从解读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开始的。

关于“闹”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从境界的角度作过极具影响性的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然而,从李渔《笠翁余集》、方中通《续陪》到苏轼的《夜行观星》,都没有给予正确的理解,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钱钟书从正面列举了大量的中国诗、词、小说中有关“闹”字的使用,作了充分的说明和解说,同时同西方语言中用“大声吵架的”、“砰然作响的”来指称太鲜明或强烈的颜色作对比,并将笛卡尔、培根等西方名人关于“通感”的哲学寓意予以揭示,认为:“‘闹’字是把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又如把《药地炮庄》论梦和弗洛伊德心析学论梦相沟通, 把薛伟化鱼的故事、“同向春风各自愁”的传统诗词情景和卡夫卡的小说、存在主义强调的“群居孑立感”相参印,都能使人耳目一新, 心胸开放的。

钱先生都在诉说这么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均此理,用心之处万殊,而用心之途则一”。

钱先生亦以心理之学释古诗文小说中透露的心理状态,昭示着他:打通”之文化观。

如《诗·车攻》“萧萧马呜, 悠悠沛旅。

”钱先生在引了后代意境相似的诗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以及雪莱
诗所谓“啄木鸟声不能破松林之寂, 转使幽静更共”等之后。

释云“即心理学中‘同时反衬现象’眼耳诸识, 莫不有是诗人体物, 早具会心。

寂静之幽深者, 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

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娜。

《左传》上有“乐忧”、“乐衰”的说法, 钱先生释云:“苏轼称柳宗元《南涧》诗‘忧中有乐, 乐中有忧, 常语亦日‘痛快’若示痛与快并。

近人区别‘杂揉情感’为和静与激厉二类, 一阴柔而一阳刚,‘乐忧’、‘乐哀’当属前类也。

”又《左传》多叙鬼神之事, 其神每话而不正, 钱先生指出,
这反致信奉鬼神者矛盾的心理。

“人之信事鬼神也,沙坏二心份纯焉。

虽极口颂说其‘聪明正直’,而未尝不隐疑其未必然, 织赏觉其迹近趋炎附势是也,盖信事鬼神, 而又觉鬼神之不可信、不足恃, 微悟鬼神之见强则迁、唯力是附, 而又不敢不扬言其聪明正直而壹、玛依在德, 此敬奉鬼神者衷肠之冰炭也。

玩索左氏所记, 可心知斯意矣。


再如登高望远, 每足令人生愁或添愁, 中西文学中均有此意境, 但未见有谁给予圆满的解释。

钱先生指出这是一种浪漫情绪, 所谓“距离的感伤”,引了宋玉、杜甫、柳宗元、辛弃疾等诗、文、词里许多例证, 并说“客羁臣逐, 士耽女怀, 孤愤单情, 伤高望远, 厥理易明。

若家‘近在山下’, 少‘不识愁味’ , 而登陆之际,‘无愁亦愁’忧来无向, 悲出无名, 则何以哉虽怀抱犹虚, 魂梦无萦, 然远志遥情已似乳壳中函, 孚苞待解, 应机帐触, 微动几先, 极目而望不可即, 放眼而望未之见, 仗境起心, 于是惘惘不甘, 忽忽若失。

李娇‘若有求而不致, 若有待而不至’,于浪漫主义之‘企慕’,可谓揣称工切矣”。

钱先生把《药地炮庄》论梦和弗洛伊德心析学论梦相沟通, 把薛伟化鱼的故事、“同向春风各自愁”的传统诗词情景和卡夫卡的小说、存在主义强调的“群居孑立感”相参印,都能使人耳目一新, 心胸开放的。

钱先生都在诉说这么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均此理,用心之处万殊,而用心之途则一”。

这就是钱钟书先生打通中西的文化立场。

这是一种辩证的开放、双向的交流与同步的互动: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不仅以独具的风姿播扬海外,更以恢宏的气度接纳外来文化与文学中的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