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新技术
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新设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效能,需要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
以下是几个发展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例子:
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常见的是二氧化碳)作为提取介质,能够高效地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高选择性、无残留溶剂等优点。
2. 纳米粒子技术: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转化为纳米颗粒,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改善药物释放速度和效果。
3. 电化学技术:通过电化学方法调控中药制剂的成分和结构,实现药效的增强、毒副作用的降低,例如电化学纳米处理、电化学合成等。
4. 3D打印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控制中药制剂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实现个性化定制和释放控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适应性。
5. 远红外干燥技术:利用远红外辐射进行中药烘干,可以快速、均匀地脱水,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和氧化反应。
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HPLC技术能够精确分离和定量中药
制剂中的成分,有助于质量控制和指导配方设计。
7. 自动化生产设备: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自动包装机、自动灌装机等,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操作风险,确保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入将有助于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效能,并推动中药现代化。
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时,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可行性以及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以确保中药制剂的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研发和技术交流,促进中药制剂领域的创新和协作。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课件

含义: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所制成的超
微球形载体制剂。脂质体可包封脂溶性或水溶性药物。
特点
靶向性和淋巴系统趋向性
与细胞膜的亲和性
长效作用
降低药物毒性
提高药物稳定性
制备方法
1.薄膜分散法
系将磷脂、胆固醇等膜材及脂溶性的药物溶于适量的三 氯甲烷(或其他有机溶剂),然后在减压旋转中除去溶剂, 使之在玻璃瓶的内壁上形成薄膜,加入含有水溶性药物的缓 冲液进行震荡即得。
中而形成一种固态物质。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均匀分散于 固体载体的技术。
特点 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
制备方法
1.熔融法
将药物与载体加热至熔融,然后在剧烈的搅拌下迅速冷 却固化。关键在于骤冷迅速固化,形成胶态晶核。该方法适 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低熔点载体材料。常见的有PEG类、 枸橼酸、糖类等。
制备方法
2.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物质及脂溶性药物溶入有机溶剂 中,该溶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60℃(并用磁力搅 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或含水溶性药物)中,不断搅拌至 乙醚除尽为止,即得大的多孔脂质体。
制备方法
3.超声波分散法
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加入磷脂、胆固醇及脂 溶性药物制成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 剂,残留液经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
制备方法
4.喷雾干燥法
即先将药物和包合材料在适宜的溶剂中制备成包合物, 在采用喷雾干燥法除去溶剂的方法。适用于难溶性和一些疏 水性药物的制备。
含义: 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制备囊
膜,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成微小胶囊的过程,简称 微囊。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由于中草药自身的复杂性和药物品质的不均一性,使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面临重大挑战。
为了充分发挥中草药的疗效,并满足现代人对药物的便携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为中药制剂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微针技术微针技术是一种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输药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将微小针头注射在皮肤或粘膜上,使药物通过被打破的皮肤屏障或粘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避免了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能够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便携性和依从性。
二、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将常规药物通过改变其尺寸和形态,制备成纳米级颗粒,从而改变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使药物具有受控释放和长时间保持持续释放的特性,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持续性。
三、脂质体技术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组成的微小球体结构,能够将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脂质体技术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增加药物在体内的负荷量,并改善药物的靶向性。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脂膜的修饰,使药物在酸性环境下稳定,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四、热喷雾技术热喷雾技术是一种利用超高温气体将药物液体瞬间蒸发成小尺寸的药物微粒,并通过高速气流将药物微粒喷撒到患者的肺部。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热喷雾技术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累积量,并改善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可及性。
热喷雾技术还能够通过调节温度和气流速度,控制药物颗粒的大小和分布,达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控释释放的目的。
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方向

前沿进展
目前,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沿进 展主要包括纳米中药制剂、缓控 释制剂、靶向制剂等,这些技术 为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向。
02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 用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及原理
纳米技术定义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nm) 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利 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 一门技术。
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推动 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前沿进展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在中药制剂新技术方面 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超临界流体 萃取、微波萃取、纳米技术等,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也在积极探索中药制剂 新技术,如利用生物技术、智能 制药技术等手段提高中药制剂的
制备方法
包括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研磨法和双螺旋挤压法等。
固体分散体在增溶和缓控释方面应用
增溶作用
利用水溶性载体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缓控释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性质的载体或采用特殊制备工 艺,实现药物的缓慢或控制释放。
新型固体分散体材料研发进展
新型水溶性载体
如聚乙二醇类、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分散过程
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以产生强大的冲 击波和微射流,使中药颗粒迅速分散 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混悬液。
超声波技术在中药制剂工艺改进中作用
提高提取效率
相比传统提取方法,超声波辅助 提取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
高提取效率。
改进制剂工艺
超声波技术可以改进中药制剂的制 备工艺,如颗粒剂的制备、片剂的 压制等,提高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扩大应用范围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中药制 剂的应用范围,如将不易溶于水的 中药成分制成水溶性制剂,便于临 床应用。
中药制剂新技术及应用

中药制剂新技术及应用中药制剂新技术及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领域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下面将从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及疗效、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改善中药制剂稳定性和制剂工艺优化等方面,介绍一些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及应用。
首先,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及疗效是中药制剂新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中药制剂采用简单的炮制工艺,存在炮制时间长、成分不均匀等问题。
因此,精细化炮制技术的应用成为提高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
精细化炮制技术包括微波炮制、超声波炮制、纳米炮制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炮制时间和温度,提高炮制效率和均匀度,从而增强中药制剂的质量及疗效。
其次,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是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往往较低,部分成分难以吸收利用。
为了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一些新技术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研发中。
其中,载体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中药活性成分包裹在载体中,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生物利用度。
此外,还有酯酶抑制剂技术、微小肽技术等。
再次,改善中药制剂稳定性也是中药制剂新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中药制剂往往容易受到光、氧、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活性成分的降解和变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制剂的新技术应用相继出现。
其中,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改善中。
纳米技术通过将中药活性成分粉碎至纳米级别,使其分散均匀,增加稳定性和溶解度,从而增强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最后,制剂工艺优化也是中药制剂新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
传统中药制剂加工过程繁琐、效率低下,存在大量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新技术被用于中药制剂工艺的优化。
例如Spray drying(喷雾干燥)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超临界流体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提高制剂工艺的效率,减少浪费,降低制剂成本。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新技术及应用主要包括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及疗效、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改善中药制剂稳定性和制剂工艺优化等方面。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中药制剂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药物制剂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性、疗效提升以及使用便捷性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药物制剂新技术之一。
纳米技术能将药物精确地制备成纳米尺度的载体,具有高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中药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粒子,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吸收和渗透力,从而提高药效和降低副作用,实现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微胶囊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微胶囊技术能将药物包裹在微胶囊中,形成稳定的药物释放系统。
中药药物通过微胶囊技术包裹,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保持药物浓度的稳定性,提高药效的持久性。
微胶囊技术还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途径,实现定时、定量、定点释放,增加药物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超临界流体技术也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将药物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利用其独特的性质,将药物与载体分离,形成纳米粒子或微粒子。
中药药物通过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成纳米或微粒子,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生物技术也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手段,将中药药物的活性成分转化为可大规模生产的生物制剂。
通过生物技术制备中药制剂,可以保持药物的相对纯度和一致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提高药效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加工、制造而成的药物剂型。
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用法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制剂的研发与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新技术和技术趋势。
首先,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利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研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草药进行分析与研究。
这使得中药制剂研发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同时,中药制剂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包括口服制剂(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等)、外用制剂(如贴剂、膏剂、丹药等)、注射制剂等。
此外,中药制剂还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化治疗、康复保健等领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中药制剂的新技术。
为了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质量,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
HPLC可以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另一个新技术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
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将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基因导入到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中,实现高效、大规模的生产。
此外,纳米技术、微封装技术等也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中,用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最后,中药制剂的技术趋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将更加注重提取纯度高、稳定性好的活性成分。
借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中药制剂的研发将实现高效、定向的新药开发。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开发新的制剂技术,如籁声技术、药理技术、制剂工艺的提升等,以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总之,中药制剂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中药制剂的研发与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
未来,中药制剂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药物选择。
[医学]中药制剂新技术
![[医学]中药制剂新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6f91846a76e58fafab0035c.png)
一、中药制剂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
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精典名
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
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
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
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
多不明确,而且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新
的有效成份。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1).以某一成份作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 适合于化学成份比较明确的制剂。
2).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 法。前者对于有效成份不明或缺乏适当测定方 法的制剂是行之有效的,但选用的药效指标最 好能反应原方的主要临床功效;后者适用于毒 理与药理效应为同一组分产生的制剂,它只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毒性成份药物动力学过程, 而且由于药量大于临床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 动力学的改变。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
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
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
定。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
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
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
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制备工艺是中药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1.中药制剂的体内化和标准化研究
中药制剂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
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研究体内化和标准化。
①.体内化
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固体、半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工艺及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中药剂型和工艺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 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 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 定。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 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 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 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⑥.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 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中的技术。
⑦.包合物技术
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超微型药物载体, 其原料是环糊精(CD)。药物分子被包合嵌 入环糊精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粒分散物。
⑧.微型包囊技术
微型包囊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材料(通称囊 壁),将药物微粒或药液微滴(通称囊心)包 埋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其制品称为微囊剂。
②.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一是用现代药理研究 模式寻找复方药中的有效成份,并分析其化学 结构,为开发中药制剂提供目标先导化合物。 二是把复方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更有 利于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应予重视。
③.中药及其复方的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的物 质基础肯定是其中的化学成份。 复方的多种功效主要是多成份、多系统、 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复方化学的研究 重点应根据药理的多指标的结果,分析口服给 药后能进入血液的成份,寻找成份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机制,应该 是中药复方研究最后归宿之一。制剂研究采用 最佳组合的成分及药理和化学研究。
④.滴丸剂
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中药滴 丸剂主要有两类:一是将油性成份分散在基质 中,采用滴制法制备;另一类是将不溶于水、 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份或有效部位, 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由于滴丸载 药量小,因而中药要制备滴丸必须精制,浓缩 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使得滴丸成份明确,质 量易于控制。
常见的分离方法有:沉降分离法,滤过分 离法、离心分离法。 常见的精制、纯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 (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 盐析法、离子交换法、结晶法等。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 如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 速离心法等。
③.浓缩与干燥工艺
浓缩与干燥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 干燥效果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 定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并应以浓缩、干燥的 收率及指标成份含量,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 性与行性。 喷雾干燥是流化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 一种方法。由于是瞬间干燥,所以特别适用于 热敏性物料。
中药提取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了提取效率。 中药提取装置,已从敞口直火加热锅发展到夹 层蒸汽加热锅、多功能提取罐,从静态提取发 展到动态提取,从单元设备提取发展到多罐连 续提取……最新推广的逆流罐组提取技术以及 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②.分离与纯化工艺
分离与纯化工艺是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 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将无效和有害组 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得到 药物提取物质。可采取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 方法,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 或半成品、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
1.口服给药剂型 1.口服给药剂型 ①.颗粒剂
中药颗粒剂的研制,是传统中药饮片改革 的一个方面,颗粒剂生产采用动态中温提取、 药渣药液高速离心分离,药液喷雾干燥以及一 步制颗粒等技术,在全封闭条件下使有效成份 提取完全、质量稳定、服用量小,服用方便等。
②.胶囊剂
胶囊剂分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两种;胶囊 内容物包括中药细粉、中药浸膏或提纯物。 近年来,在一般硬胶囊剂制备的基础上, 肠溶胶囊剂、缓释胶囊剂和软胶囊剂的开发受 到重视,能够有效的提高制剂的稳定性,保证 药物的疗效。 中药微型胶囊的研究拓展了新型的中药散 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使得这些常见 的中药剂型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中药片剂尤其是浸膏片,因含大量引湿成 份易受潮,变软、粘结和霉变。挥发油微囊化 以及包合物(如β-环糊精)技术的出现,不 仅可将挥发油包合成粉,便于制粒,而且可减 少挥发油在贮存过程中的挥发损失。
近年来,胃内漂浮片、中药含片、中药泡 腾片等多种片剂发展迅速。片剂在胃内滞留时 间长,持续释放药物有效成份,可提高药物对 幽门螺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产生较为理想的 疗效。口腔速溶片是一种新型口服固体制剂, 这种剂型的最显著特点是不需用水送服,服用 方便,在口腔内遇到唾液就能够迅速溶解。
3.中药制剂质量的研究 3.中药制剂质量的研究
中药制剂研究必须在处方固定和原料质量、 制备工艺稳定的前提下方可拟订质量标准草案, 质量标准应切实反应和控制最终产品质量。
中药成份复杂,互相干扰,难以找到适合 的含量测定方法。中成药有效成份的含量限度 较大程度决定于药材,而药材的有效成份含量 受产地、采集季节、贮藏时间与条件等多因素 的影响,波动很大。中成药新产品必须有至少 两种有效成份的含量测定或一种有效成份及一 种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并提出一个供参考使 用的要求范围。 中药制剂质量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评价 指标之一,是确定新药有效期的主要依据。
3.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3.新辅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剂型改革与创新建立在新辅料应用的 基础上,新辅料的进展为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推动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三、中药的新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的发掘提高是中药剂型现代 化的捷径。应用当今技术加以研究,从中开发 出新技术、新剂型,以去除其显效慢、使用不 便、疗效不稳定、质量不易控制的缺点。中药 复方制剂是中医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多靶点发 挥药效、对症治疗的主要手段。 借鉴现代制剂技术,扬长避短,是中药剂 型改革的主要途径。片剂、胶囊剂、膜剂、滴 丸、滴眼剂、气雾剂、针剂都已成功实现产业 化。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研究中药制剂体内药物动力学的方法主要有: 1).以某一成份作代表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 适合于化学成份比较明确的制剂。 2).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和药物累积 法。前者对于有效成份不明或缺乏适当测定方 法的制剂是行之有效的,但选用的药效指标最 好能反应原方的主要临床功效;后者适用于毒 理与药理效应为同一组分产生的制剂,它只能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毒性成份药物动力学过程, 而且由于药量大于临床剂量,有可能导致药物 动力学的改变。
⑤.口服液
口服液是在传统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种口服灭菌液体制剂。 随着中药提浸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剂型服 用方便,质量稳定能包容溶液型、胶体溶液型、 乳浊液型、混浊液型等多种分散体系,适合于 剂量较大的中药复方剂制备的特点,已成为中 药口服液体制剂的主要剂型。
⑥.中药呼吸道粘膜给药剂型
释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药物的体 内情况,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同时测定释放度, 还可为改进配方、选择剂型、制定工艺提供依 据。工艺、设备及原辅料的不同对释放度影响 很大。目前中药制剂一般只有崩解时限的标准, 而没有把释放度作为质量指标,这是不妥当的。
②.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的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 的可比性,为“国际化”服务。它主要体现在 以下两方面: ①质量的可控和稳定; ②新药研究的规范化。包括中药有效部位的制 备与化学-药效-毒性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
制备工艺是中药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 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 法进行剂型筛选、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 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 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 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 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 平。
1.中药制剂的体内化和标准化研究
中药制剂复方与单味并重,探索其疗效的 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研究体内化和标准化。
①.体内化
对中药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固体、半固 体制剂)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定性和定 量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中药成份复杂,代谢途径不详,有效部位 多不明确,而且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新 的有效成份。
2.先进生产工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2.先进生产工艺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①.提取工艺
由于中药制剂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 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一般 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 种因素,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应 先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份与药理作用,结合 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份或有效部 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 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 线
冷冻干燥是将干燥液体物料冷冻成固体, 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使物料 低温脱水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由于物料在 高度真空及低温条件下干燥,故对某些极不耐 热物品的干燥很适合。
④.制粒技术
流化床制剂技术一步制粒的特点可大大减 少辅料的用量。浸膏在颗粒中的含量可达50% -70%,颗粒在沸腾状态下形成,表面圆整, 流动性好,成品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药制剂新技术
一、中药制剂的研究
传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 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很多精典名 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 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 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 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 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提取溶剂技术的进步,现代各种有机溶剂 的应用,使药中的各种有效成份经不同的溶剂 处理得以充分提出;新的方法如二氧化碳超临 界提取也已开始应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研究 与生产中;随着层析载体如硅藻土、氧化铝、 活性炭、硅胶、聚酰胺、纤维素、离子交换树 脂、大孔吸附树脂以及凝胶等的出现,各种层 析方法也相继问世。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将有 效成份进行分离,还可以对所分离的组分进行 初步鉴定;现代分离分析仪器的出现,使得中 药制剂质量又提高了一步。
③.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