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 1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2

七年级生物下册 12.2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2


压平衡(由咽鼓管通到咽部)
听小骨: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前庭 内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
激后能产生兴奋
12/12/2021
第三页,共十四页。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特别提醒 (1)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2)遇到巨大声响(shēngxiǎng)或乘坐的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迅速张口或做咀嚼动
No 在舌面各部分是有差别的。①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
时,会感觉“冷”。②冷感受器、温感受器是不同的感受器。(2)某同学乘船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 为内耳中的
Image
12/12/2021
第十四页,共十四页。
第2课时(kèshí) 耳与听觉
2021/12/12
第一页,共十四页。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1 耳的结构(jiégòu)和功能
12/12/2021
第二页,共十四页。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
鼓膜:声波能引起鼓膜振动
中耳 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
12/12/2021
第十页,共十四页。
考点 耳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识图分析
【例题】 (2017·河北唐山期末)请根据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听觉产生的过程:外界的声波被耳廓收集后,经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 ]
的振动;振动波由
放大并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细胞产生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传入脑形成听觉。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

编辑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

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

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

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 耳 中耳 鼓室: 是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小腔,内有听小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生理学—感觉器官知识点

生理学—感觉器官知识点

感觉器官1感受器是专门感受刺激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除包含感受器外.还有一些非神经组织的附属结构,这些附属结构有利于感受器实现其感受功能,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所组成,能够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三个方面眼的折光异常有近视、远视和散光等。

近视近视眼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由于角膜和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矫正近视眼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眼的前面加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远视远视眼主要是由于眼的前后径过短,多为遗传所致·矫正远视的办法是佩截合适的凸透镜散光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折光面在某一方位上的曲率增大,而另一方位的曲率减小,这样透过角膜射入眼内的光线扰不能同时在一个平面上聚焦,造成物像变形或视物不清,这些情况都属于散光.矫正散光眼要佩截合适的柱面镜,使角膜的曲率异常得以纠正。

3.视网膜能感受光线刹激的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大部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位。

黄斑的中央凹处最为密集,而且这里的视锥细胞较为纤细,形成最强视力。

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周边部位,越近中央数量越少,在中央凹处,则几乎全无,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分布,聚焦于此处的光线不能被感受,形成生理性盲点。

当维生素A缺乏时,将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敏度,引起夜盲症。

关于色觉的产生原理,现在广泛采用“三原色学说”。

该学说认为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视锥细胞,能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称之为感红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说锥细胞不同波长的光线刹激视网膜时,这三种视锥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因而产生不同的色觉。

4.视力亦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距离最小的两点的能力。

视力的强弱可用能分辫两点的最小视角为指针5.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初中生物了解动物的感觉器官与反应

初中生物了解动物的感觉器官与反应

功能:感知色彩、形 状、大小等视觉信息, 帮助动物识别环境中 的物体和生物
进化:动物视觉器官的 进化与其生存环境密切 相关,不同动物有不同 视觉器官适应其生存环 境
听觉器官
定义:动物用来接收声波的器官 位置:通常位于头部 种类:外耳、中耳和内耳 功能:识别声音、定位声源和交流
嗅觉器官
类型:主要分为化学感受器 和电感受器两种类型
初中生物-动物的 感觉器官与反应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感觉反应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动物的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
定义:动物用来接收 光线并感知周围事物 的器官
结构:包括角膜、晶 状体等结构,能够将 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攻击反应的常见表现:如猛扑、撕咬、抓 挠等,是动物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攻击反应的触发机制:通常是由动物的神 经系统感知到威胁信号后,迅速传递到肌 肉组织,引发攻击反应。
攻击反应的意义:在自然界中,攻击反 应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之一, 能够帮助动物争夺食物、领地和配偶。
求偶反应
动物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 魅力,吸引异性
压力等
触觉感受器在动物行为中的作 用: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寻找
食物,逃避天敌等
Part Three
动物的感觉反应
防御反应
动物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威胁,如天敌的出现 动物会迅速作出反应,如逃跑、躲藏或攻击 一些动物拥有特殊的防御机制,如刺、毒液或硬壳等 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
攻击反应
攻击反应的定义:动物在遇到威胁或挑衅 时,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反应。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5.头部适当固定,避免过度摆动。 6.在汽车踩油门、刹车、转弯时深吸气。 7.尽量不要看窗外快速移动的景物,最好闭目养神。 8.服用晕车药物。比如茶苯海明,在乘车前半个小时服用, 适用于成人或6岁以上儿童。 9.行驶途中将鲜姜片拿在手里随时闻,使辛辣味吸入鼻中。 也可将姜片贴在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 10.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
二、非选择题 13.(读图理解)下图甲为眼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的光线依次经过[__①___]_角__膜____、[__③___]__瞳__孔___、 [___②_____]__晶__状__体___、[___⑨___]__玻__璃__体____,最后在 [___⑧_____]___视__网__膜___形成一个物像。
有触觉的百分 率/% 50
85
100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指__尖______。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未感觉到针触,原因是__身__体__各__部_ 位_
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3)本实验说明,人体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不同,这种敏感性的差
别反映了___相__应__部_ 位在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 __,敏感部位为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4. 下图眼睛出现的问题与矫正方式正确的选项是( B )
A. 近视眼、凸透镜
B. 近视眼、凹透镜
C. 远视眼、凸透镜
D. 远视眼、凹透镜
5. 下列属于预防近视的做法是( D ) A. 躺着看手机 B. 强光下看书 C. 在公交车上看书 D. 课间远眺几分钟
知识点2 耳和听觉
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__非__敏_ 感部_位____。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30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31
嗅黏膜与嗅觉
32
1. 近视眼的病因是( A )
A. 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 B. 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小 C. 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大 D. 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曲度过小
2. 呼吸道感染的时候,还可能会发生中耳炎,这是因
为病菌进入中耳,是通过下列结构中的( D )
爱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
护 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眼 睛
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放止 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益于眼睛 的健康。
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厌食。
坐姿要端正:不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 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12.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 B)
A. 耳蜗 B. 听小骨 C. 半规管 D. 咽鼓管
13.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
眼,其主要原因是( B )
A. 使调节瞳孔的肌肉放松
B. 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 使视神经得到休息
D. 使视中枢得到休息
14.听觉感受器位于( C )
A.半规管 B.前庭 C.耳蜗 D.咽鼓管
36
15. 根据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看到远处的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
物像是落在[3]视网膜 上,这个信息通过[5]视神经, 传到 大脑的视觉中枢 ,
而形成视觉。
37
(2)眼球里有一个能灵敏调节曲度的结构,即
[4] 晶状体 ,它有折射光线作用。 (3)在我们眼睛最前方的一个小孔叫做 瞳孔 ,当光线由 弱变强时它会 变大 。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七年级生物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功能
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 经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进而 引发相应的生理反应。
感受器的分类
01
02
03
04
化学感受器
能够感受化学刺激,如气味、 味道等,常见于口腔、鼻腔等 部位。
机械感受器
能够感受机械刺激,如压力、 振动等,常见于皮肤、关节等 部位。
温度感受器
能够感受温度刺激,如冷、热 等,常见于皮肤、口腔等部位 。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信息传递
01
02
03
信息传递方式
感受器接收到的信息通过 神经系统的传递,最终到 达大脑进行处理。
传递速度
信息传递的速度快慢直接 影响到生物体对外界刺激 的反应速度。
信息整合
大脑对来自不同感受器的 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 完整的感知印象。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性
适应外界环境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能够随 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逐渐 适应,维持生物体的正常 生理功能。
为反应。
生态平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维持生态平 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动物通过 感知天敌的存在来避免被捕食。
物种交流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也是生物之间 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如视
觉、听觉和化学信号等。
06
实验: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功能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 功能,了解生物体如何接收外界刺激 并作出反应。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器官
总结词
嗅觉感受器能够检测和传递外界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刺激,嗅觉器官则负责接收 这些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详细描述
嗅觉感受器是位于鼻腔内的嗅细胞,它们能够检测到气体的浓度和特征,并将其 转化为神经信号。嗅觉器官还包括鼻腔内的其他结构,如鼻甲和鼻腔粘膜等,它 们共同作用将气体的刺激传递到嗅细胞,进而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知识点汇总
www.5y
kj.co
m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

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

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


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

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

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

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

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

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

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

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
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
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

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

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
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
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

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

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
不均匀。

例如。

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
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
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
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

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
“味道”的感觉判断。

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
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
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显然。

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
感。

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

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www.5y
kj.c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