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讲故事--廉洁小故事--古文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几个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有个叫包拯的叔叔,他是个很厉害的官员。
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想让他帮忙办件事。
包拯叔叔一下子就生气了,他说:“我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为了这些财宝!”然后就把那个人赶走啦。
还有一个叫于谦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别人劝他多给自己攒点钱。
可是于谦爷爷说:“我只要两袖清风就够啦!”
小朋友们,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哟。
有个叫羊续的伯伯,他特别不喜欢收别人的礼物。
有一次,有个人送给他一条鱼,他收下来后把鱼挂在门口。
等那个人下次又来送东西的时候,他指了指门口的鱼,那个人就不好意思再送啦。
还有一位叫海瑞的叔叔,他生活特别简朴。
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但是他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哟。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讲古人廉洁的事儿。
有个叫刘宠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把地方治理得特别好。
老百姓很感激他,给他送钱。
刘宠爷爷只拿了一个铜钱,说:“这就够啦!”
还有个叫杨震的伯伯,有人晚上给他送金子,说没人知道。
杨震伯伯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就拒绝了。
他们都是很正直的人,我们也要做正直的孩子哟。
古时候廉洁小故事

古时候廉洁小故事
《清正廉明的杨震》
在古代呀,有个叫杨震的人,他的故事特别有意思。
杨震从小就聪明好学,对知识那可真是痴迷得很。
他努力读书,长大后做了官。
杨震当官可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是真心想为老百姓做点事。
有一次,杨震经过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位老朋友。
这个老朋友知道杨震做了大官,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
晚上的时候,这个老朋友偷偷地带着一包金子来到了杨震住的地方。
杨震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来意,立马就皱起了眉头。
那老朋友笑嘻嘻地说:“杨震啊,你看你现在当官了,咱们关系这么好,这点金子就当是我给你的一点心意,你收下也没什么嘛。
”杨震一听,那脸立刻就拉下来了,严肃地说:“我杨震是那种会收受贿赂的人吗?我当官是为了老百姓做事,可不是为了这些黄白之物。
你快把金子拿走,别玷污了我的名声。
”
那老朋友还不死心,继续劝说:“哎呀,杨震,你别这么死脑筋嘛,现在这世道谁不贪点呢?你收下也没人知道呀。
”杨震顿时瞪大了眼睛,大声说道:“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要是收了这金子,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百姓,还有什么资格当这个官!”
这一番话呀,把那老朋友说得哑口无言,满脸通红地拿着金子就走了。
从此以后,杨震的清廉之名就传播开来了,大家都对他敬佩有加。
杨震就是这样一个清正廉明的人,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行为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被金钱所诱惑。
我们也要像杨震一样,做一个廉洁奉公、正直善良的人,为社会的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廉洁的品质永远都不会过时呀!。
小学党风廉政教育古代廉洁小故事

小学党风廉政教育古代廉洁小故事《公仪休拒鱼》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他说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已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儿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
愿每位领导干部在任中都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
《子罕辞玉》春秋时期,宋人得到一块宝玉后,想拿此攀附当时齐国最有权势的大夫子罕,当献宝人双手把宝玉献上时,子罕拒不接受。
子罕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宝,我也失去了宝,所以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
子罕并非不爱美誉,只是与其相比,他更珍视自身的清廉美誉罢了。
《悬鹅拒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明永乐年间,曾任浙江按察使的周新因公道正义、善于断案而深受百姓喜爱。
一天,有人送来一只烤鹅,没等他拒绝,送礼人便跑出门去。
周新觉得烤鹅虽非重礼,但若收下却和收受黄金没有区别,便把烤鹅挂在了屋后,以后凡是来送礼的,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风干的烤鹅,此后再没人自讨没趣。
面对非分之财,周新不仅有防微杜渐的警觉,还有行之有效的妙策,“悬鹅拒礼”的佳话流传至今。
《杨震拒金》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周敦颐清廉文言文小故事简短

周敦颐清廉文言文小故事简短第一篇嘿,朋友!今天我来跟你讲讲周敦颐清廉的小故事,可有意思啦!周敦颐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当官的时候,特别正直清廉。
有一次,他所在的地方有个大案子,涉及到很多权贵。
别人都不敢接手,怕得罪人,可周敦颐不怕!他一心只想把案子查清楚,给老百姓一个公道。
查案的过程中,那些权贵想贿赂他,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
周敦颐看都不看一眼,直接让人把东西都拿回去,还狠狠地教训了那些人一顿,说:“我周敦颐为官,要的是公正,不是你们这些脏东西!”还有一回,他的下属想讨好他,给他送了一些当地的特产。
周敦颐板着脸说:“这东西虽说是特产,可也是百姓的辛苦所得,我不能收!”这下属灰溜溜地走了,心里对周敦颐那是又敬又怕。
你说,像周敦颐这样清廉的官,是不是很难得?他不为钱财所动,一心为了百姓,真的太让人佩服啦!我每次想到他的故事,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有一股力量在鼓舞着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呢!第二篇亲,来听我跟你唠唠周敦颐清廉的事儿。
周敦颐这个人啊,清正廉洁那可是出了名的。
有一回,他新到一个地方上任,当地的富商们听说来了新官,就想着巴结巴结。
于是呢,摆了一桌豪华的宴席请他去。
周敦颐去是去了,可一看到那场面,立马就不高兴了。
他说:“你们这是干嘛?我是来为百姓做事的,不是来享受的!”说完转身就走,把那些富商晾在那儿,尴尬得不行。
他不仅自己清廉,还教育手下的人也要廉洁奉公。
他常常跟他们说:“咱们当官,不能贪财,不能徇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你看,周敦颐就是这样一个硬骨头,谁也别想让他在清廉这件事上有半点动摇。
他的故事是不是特让人感动?反正我每次讲起,都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
古代廉洁教育个人小故事

古代廉洁教育个人小故事话说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叫于谦的官员,那可真是廉洁奉公的楷模啊。
于谦这人,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有一次,他要进京述职,这在当时可是大事儿。
一般的官员进京啊,那都是大包小包的,带好多礼物,想趁机巴结一下京城的大官儿呢。
可于谦呢,就带了自己的行李,别的啥都没有。
有人就劝他说:“于大人啊,您这可不行,别人都带了厚礼,您两手空空,这怎么行呢?”于谦听了,哈哈一笑,甩了甩自己的两只袖子说:“我呀,就带了这两袖清风。
”他还写了首诗呢,“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就是说,这些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东西,本来是老百姓用的,要是拿来当礼物送,那就成了坏风气了。
我就这么清清白白地进京去,省得老百姓在背后说三道四。
你看,于谦就是这么个硬骨头,他在官场中不随波逐流,不管别人怎么做,他就坚守自己的廉洁底线。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在那个时代闪耀着,也给后世的我们树立了一个超级棒的榜样。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官员,他的廉洁故事可有趣了。
有一天,有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美玉,那玉啊,温润透亮,简直就是稀世珍宝。
这人就想把这块玉送给子罕。
他找到子罕,恭恭敬敬地说:“大人啊,您看这块玉,多漂亮,只有您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才能配得上它,您就收下吧。
”子罕看了看玉,又看了看那人,笑着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呢,把不贪当作宝贝。
要是我收下了你的玉,那咱们俩可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喽。
”这人一听,有点懵,还想再劝劝子罕。
子罕就接着说:“我要是收了你的玉,那以后就会有更多的人给我送东西,我就会变成一个贪婪的人,这可不是我想要的。
你呀,还是带着你的宝贝离开吧。
”这个宋国人被子罕的话打动了,他知道子罕是真的不贪财,于是就带着玉走了。
子罕的这个故事啊,在宋国传开了,大家都对子罕更加敬重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廉洁是一种比美玉更珍贵的品质。
古代著名廉洁故事

古代著名廉洁故事《古代著名廉洁故事篇①《羊续悬鱼》在东汉时期,有个叫羊续的官员。
他被派到某地任职。
那地方呀,鱼可多啦。
一天,一个下属官吏为了讨好羊续,就拎着一条新鲜肥美的大鱼送给羊续。
羊续呢,哪肯接受这种贿赂啊,但他也没马上严厉拒绝,而是把鱼高高地悬挂在庭院之中。
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以为羊续收下鱼了,胆子就更大了,又拎着鱼来。
羊续把他带到庭院,指着那条已经风干得只剩下骨头的鱼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在那呢,我没有吃,这次的鱼你也拿回去吧。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
点评:这个故事中的羊续就像一只坚守自己领地的狮子一样,坚决守护廉洁的底线。
他不像那些贪心的狐狸,看到利益就忘记原则。
羊续悬鱼的行为告诉孩子们呀,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要坚守自己的操守,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要像羊续一样清正廉洁,拒绝那些不正当的好处。
篇②《子罕弗受玉》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叫子罕的贤士,他品德高尚。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想把它献给子罕。
这个人说:“这块玉可珍贵了,我觉得只有您这样的大贤才配拥有它。
”子罕摇摇头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
如果你把玉给了我,那我们俩都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还不如你留着你的玉,我守着我的不贪之宝。
”那个人听了,十分惭愧地带着玉离开了。
点评:子罕就像一只聪明的猫头鹰,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他不被美玉晃花眼睛,就像小鹿不和狐狸同流合污一样。
这教育孩子们啊,真正的宝贝不是那些昂贵的东西,而是自己的良好品德,要像子罕一样,坚守自身的道德准则,不为财物所动。
篇③《杨震拒金》东汉的杨震是个非常有名的清官。
一次,他去东莱上任的途中,路过昌邑。
他当初举荐的王密就在昌邑做县令。
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在夜里偷偷怀揣着十斤金子去送给杨震。
杨震看到金子后就问王密:“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这金子我不能收。
”王密小声说:“夜里没人会知道的。
”杨震严肃地回答:“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十分羞愧,带着金子回去了。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a5b7ec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f.png)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第一篇廉洁小故事:古代关于廉洁的20则名人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1、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古代廉洁小故事2、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3、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公仪休拒收鱼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生卒年不详)的人,他才学出众,为官清廉,勤政多谋,因此成为鲁国的国相。
说起公仪休的清廉,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嗜鱼而不受的故事。
据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不管河鱼还是海鱼,也无论是煎、炒、蒸、煮还是火烤,他都爱吃,几乎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可以用嗜鱼如命来形容了。
自从鲁国国君提拔他为国相后,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
每天清晨他门前便聚满了送鱼的人,简直成了鱼市场。
虽然公仪休爱吃鱼,但是出乎人们所料,他却将这些送鱼的人拒之门外。
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学生听了才恍然大悟,出门便将公仪休的话转吿给当天送鱼的人们,人们只好带着鱼纷纷离开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给他送鱼吃了。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里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身为宰相,他能够做到处事小心谨慎,避免因小失大,比起那些恃权而骄、搜刮民膏的腐败庸俗之辈,可就高尚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他正直廉洁的精神深深教育了世人,有助于防止贿赂之风的盛行,树立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丹心要学月月红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铜臭的由来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时,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订有明价。
当时有个叫崔烈的人,特别透过上层的关系,以一半的价钱(5百万钱)买到一个订价千万的司徒官职,消息传开,议论纷至,崔烈的官誉也大受影响。
有一天,他问他的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之首,社会上有什么看法?崔钧回答:父亲年轻时名声很好,况且当过太守、九卿等要职,议论的人说你当上三公很合理;但现在你真的当上了,反而让人觉得非议和失望。
崔烈急忙问为什么?崔钧则说:大家都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
崔烈一听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儿子打去。
而铜臭一词即源于此。
买官卖官,自古有之。
其方式不外有二种,一种是利用各种名义,如婚丧喜庆、诞辰乔迁,以及藉送往迎来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关系;当然,平日有注意打点者,升官自然会有他的份。
另一种方式,则是公开卖官鬻爵,毫不掩饰,当然买官的帐,最后还是算到老百姓的头上。
时至今日,公开卖官鬻爵已不复见,但靠平常之捐输以做好人际关系者,仍有所闻,基本上铜臭味可能没那么重,但酒肉臭味,则到处弥漫。
而讲到铜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曹雪芹送礼讽官场清乾隆以降,送往迎来之风盛行,尤其官场间更是处处陋习,而当时大文学家及闻人曹雪芹,则偏不好此道。
某次,京城副都统赫某寿辰,贺客送礼充斥门庭,突左右来报,曹雪芹送来老酒二坛、贺字一轴。
这下大伙儿觉得神了,曹雪芹竟也会送礼?而主人赫某则是欣喜异常,因为曹雪芹从不送礼,却独送给他,随即命人将二坛酒分予众人享用,惟众人饮如白水一般,毫无滋味,这时一官员竟称:酒到无味方知情浓,这是曹雪芹给我们的惊喜呀!接下来,主人赫某再命人打开贺轴,写道:君子之交,淡淡如水。
此时大家表情僵硬,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因为,这显然是曹雪芹的隐喻,并借此机会嘲讽官场陋习。
另外一个同样发生在唐朝晋州节度使李寰身上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有一天李寰寿辰,其表兄武恭也是送来一红布包裹之礼物及一封信函,李寰心想其表兄那么寒酸,大概不会送什么好东西,于是直接叫左右拿去后面放着;至于信函,使者则申言老爷特别交待须亲送寿翁拆阅,李寰只好亲自拆阅,里面写道:恭贺寿诞,特赠当时李令公(光弼)收复京城所穿的棉袄一件,祝你功比李令公啊!李寰随即令人打开那红布包裹,发现只是一件普通且破烂发臭的衣服,众人大多忍俊不住,原来是别有含意啊!子文不徇私情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斗伯比的儿子.他长大后先是接替父亲当了楚国的大夫,后来又被楚王任命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子文的一个亲戚自恃有子文这样的后台,便在外面胡作非为,被司法官抓了起来.可是,司法官知道他是当朝令尹的亲戚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给其赔礼道歉,并把他放了,之后,司法官又急忙赶到子文那里汇报,想借机讨好子文.没想到子文听了他的汇报,并不高兴,而是十分严肃地责问:“犯人是你放的吗?”“是呀”“那就赶紧把他抓回来!”司法官一听忙说: “他是令尹大人的亲威,我哪敢抓呀?”子文生气地说: “为什么令尹的亲戚犯了法就不能抓?我们设立私法官,就是要维护国家法令的,你怎么能因为犯人是我的亲戚,就擅自把他放了?”看到司法官为难的样子,子文接着说;”我身为令尹,应带头守法.平时,有罪犯对我依法严惩很有意见,但我并没有因此赦免他们.现在,我的亲戚犯了法,我怎能包庇他呢?你身为司法官却把你放了这不是要在满朝大臣和全国百姓面前昭示我是个私心极重的人吗?私心极重的人怎么能治理国家呢?”子文的一席话虽令人敬佩,但见惯了官场上以权谋私和“一人得道,鸡犬不宁”的司法官还是有点想不通,他申辩道: “令尹大人,你以身作则的精神固然好,但许多大臣背地里谁没有为犯罪的亲朋好友求过情?”子文说”“我不管别人怎么样,你身为司法官,就该依法办事.以后无论是谁犯了法,都不许随便释放!”司法官听到以后二字连忙说下不为例,这次就算了吧!”“不行!”子文斩钉截铁地说:既然你不愿意,那我就自己去把他捉拿归案吧!结果,子文的那个亲威还是被依法惩处了.。
范仲淹教子廉洁戒奢的故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
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
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
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
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
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齐威王烹贪官的故事战国时,齐威王田因齐把即墨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为官,我每天都接到诽谤你的报告.可是,我派人到即墨秘密调查,却发现你在那里开荒辟田,农作物遍地,人民生活富庶.官吏清廉.之所以有人说你坏话,是因为你没有巴结我身边的大臣们.”之后,齐威王还增加即墨大夫一万户封邑,以资奖励.与即墨大夫不同的是,齐威王把阿邑(今山东阳谷)也召来,对他说: “自从派你到阿邑,我常常听到对你的赞扬.然而,我派人秘密调查,却发现那里田野荒芜,农民贫困.原来那些赞扬你的话,都是你拿钱买来的”于是,齐威王下令,把他放进大锅里烹掉了.齐威王奖善惩恶,全国大为震动,官员们再也不敢懈怠,都努力做事,齐国得到大治。
这个故事说明,评价一个人的政绩,不能仅凭几个人的说辞,而是要到实地探访,眼见为实.从另一个方面说,即微服私访才能了解真情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