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犹太人的资料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考据

欧洲行建筑资料收集、思考记录与模仿设计────────────────────────────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里伯斯金──────李乐基本资料: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德语: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称为浩劫纪念碑。
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
它占地19,000 平方米(4.7 英亩),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
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2003年4月1日开始,2004年12月15日结束。
它开放于2005年5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两天后。
它位于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南部的一个街区,在弗雷德里希附近。
建筑成本约为2500万欧元。
概念:根据艾森曼的计划,混凝土板被用来产生有一种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建筑师及其设计感受:大屠杀的巨大的恐怖和滔天的罪恶,任何想用传统方式表达它的尝试都是不足的。
我们的纪念碑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不同与一般的怀旧今天,我们只能通过现金的一种表现来知道过去。
————彼得·埃森曼,1998年关于彼得埃森曼:自从他第一次作为建筑理论期刊《oppositions》编辑的经历后,彼得·艾森曼开始反复处理建筑的基本问题,出版物中的设计理论以及作为一个教师的问题。
他是耶鲁大学的“路易·康”建筑学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于他的工作生活中,他被授予了200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出版物和多次国际学术活动,讲座和荣誉,使他成为了在建筑领域最有趣的风云人物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艾森曼反复涉及了先现代建筑中的历史内涵。
在他关注的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上,他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批判性对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者的犹太观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现存的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耶稣诞生前的公元前13世纪。
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在历经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强大帝国的数次入侵、征服与奴役后,离散于欧亚大陆各方。
在囊括整个中世纪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犹太民族并非以国家形态而存在,而是通过固守民族传统与保持犹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顽强地寄居在各国当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犹太人问题一直是西方世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二战中的惨痛经历更是将犹太民族推向了世界的中心。
当今的西方世界对于犹太人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这一问题引发的冲突仍时有暴发。
诞生于西方、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回避犹太人问题,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学派的理论家在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的观点进行简要梳理与评述。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犹太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就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但他却于1843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对犹太人展开了批判。
在文中他批判了犹太民族“唯利是图”的本性。
马克思指出,犹太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
犹太的世俗偶像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金钱……在他们眼里,整个大地都是交易所;而且他们确认,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而外,没有别的使命[1]。
也正因此,《论犹太人问题》一文长久以来被西方社会中的部分人群看作是反犹主义的檄文,马克思本人也因此被自己族群当中的部分人所诟病。
然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仅仅在于批判犹太民族性中的贪婪因素,写作本文的前提是因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鲍威尔早先发表了两部作品《犹太人问题》及《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在这两本书中鲍威尔一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贯主张,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纯粹的精神领域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需通过放弃宗教信仰的方式即可获得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批判,在文中他首先区分了犹太问题在欧美各国的不同发展状况,他指出,在德国,犹太问题是神学问题;在立宪的法国,犹太问题是个宪政问题,是个政治解放不彻底的问题;只有在北美合众国,犹太问题才失去了神学的意义,成了真正的世俗问题。
古希伯来文学

古希伯来文学希伯来文学,是犹太人之创作,迄今至少有3000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希伯来文学的开山之作当为公元前1000多年犹太民族智慧结晶的《希伯来圣经》。
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的《圣经》,它对于犹太民族来说,是其“散而不散”的根本大法。
《圣经》对于整个人类世界来说,分别孕育出当今世界十大宗教中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改变着人类的现实存在。
犹太教堂张和清拍摄《旧约》是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精神产品,积存着创造者的信仰、理想、伦理、审美等观念的基本构成因素。
如果将《旧约》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进行比较,那么,希伯来与希腊两民族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之处便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无论是犹太,还是希腊,两个民族在古代就开始崇信天神,但这种趋同性是与差异性是同时并存的。
希伯来民族心中的上帝太具民族特色了。
在《旧约》中,美因与神意相连,融合了摆脱罪孽、救赎苦难、施行公义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精神内涵,宣扬一种在人的审美活动之上还有一种更神圣的美,这就是上帝的创造之美、至高之美、至能之美。
《创世记》开篇就写道:“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而黑暗,上帝是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就是犹太人心目中最崇高、最伟大之美。
《圣经·旧约》实际上是一部有关犹太人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完整地展示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犹太人民广阔的生活画面,详尽地记载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为了解和研究古代犹太人社会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旧约》作为犹太教的宗教“正典”已为世人公认。
《旧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几乎运用了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如: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寓言、散文、戏剧、谚语、格言、宗教诗、抒怀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不同的文学类别,并独创了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为繁花似锦的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神话与传说以上帝创世造人、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诞生与被逐、全球洪水与诺亚方舟保全人类和生命为代表。
犹太人口迁徙资料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开封犹太人档案文献概述

科技信息2009年第1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犹太人在古代开封留下了不少文献资料,有碑文、著作、谱牒、辑录等等,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主要文献资料,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先将有关古代开封犹太人文献概述如下:一、开封犹太人所立石碑及碑文弘治、正德、康熙二年和康熙十八年碑是目前开封犹太人重要的文献资料。
(1)“弘治碑”,系开封犹太人于1489年重建开封犹太会堂时所立。
碑文对犹太教史及教义进行了扼要概括,是证明开封犹太人存在的最早史料,价值极高,石碑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碑文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1]。
(2)“正德碑”,系开封犹太人于1512年重建开封犹太会堂时所立。
碑文内容在总体上与1489年碑文同,在对犹太教的源流和伦理道德叙述方面更为详实。
石碑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碑文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2]。
(3)“康熙二年碑”,系开封犹太人重建开封犹太会堂于1663年立。
碑文除对犹太教教义教规的表述外,对1642年开封洪水事件及其影响有所记录,有助于了解此时的犹太人社团情况。
该碑背面刻有“碑阴题名”,主要记录对建寺有贡献者名单和业绩,所列名单有助于人们了解开封犹太人员组成、职业以及从中国地方志中辨认开封犹太人。
此碑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孟正气神父访汴时尚存。
石碑今已佚,碑文存,内容详见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3](4)康熙十八年碑,亦称“祠堂疏古碑记”,碑题为“清真寺赵氏建坊并开基源流序”,系开封犹太人赵氏家族于1679年所立。
石碑于1912年圣公会购得挑筋寺遗址后,在寺南边赵家的后墙中发现的。
碑文内容已残缺不全,对赵氏家族有较多记载。
今存开封历史博物馆。
二、牒谱、楹联、匾额、信件、著作1.牒谱(1)中文———希伯来文中国犹太七姓《登记册》,清初开封犹太人撰写。
此册先存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希伯来联合大学图书馆。
(2)《石氏家谱》。
摩西英文简介生平个人资料

摩西英文简介生平个人资料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
史学界认为他是犹太教(Judaism)的创始者。
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
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摩西英文简介,供大家参阅!摩西简介Moses (Hebrew: הֶׁשמ) was the nation leader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13th century BC. The historian thinks he is the founder of Judaism. In the religion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Islam and Bahá'í, are considered to be extremely important prophets. According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the five tribes of Moses were made by them.And it came to pass in the records of the LORD, that Moses was led by the LORD, and led the enslaved Hebrews to flee from ancient Egypt, to a rich land: the land of Canaan. After 40 years of hard journey, he died when he was about to reach his destination.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oses, the Hebrews were freed from the tragic life of enslavement, learned to observe the Ten Commandments, and became the first nation in history to respect the monotheistic religion.摩西人物生平Moses (Moses; Hebrew: הֶׁשמ; Arabic: ىسوم). The Catholic Church called Moses, Islam called Moussa, whose name in Hebrew means: pull up from the water. Because at that time Moses was only a baby, was packed in the basket, Pharaoh's daughter saved Moses from the water and took the name for him.The princess saved Moses and raised Moses as his son.Moses grew up and killed a soldier who had beaten the Jews, and in order to avoid the killing of Pharaoh, Moses came to Midian and married to the priest's daughter, Zippola, to have two sons, The On the same day, Moses was inspired by God, returned to Egypt, and led the Jews living in Egypt as slaves, leaving there to return to God's milk and honey - TheJudaism believes that Moses is the greatest of the prophets. He is the highest leader of the Jews, he is a warrior, a politician, a poet, a moralist, a historian, a Hebrew legislator. According to the Bible, he had personally talked to God, inspired by his revelation, leading the Hebrew nation from Egypt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God - the Palestinian (PALESTINE) (ancient called the Canaan), to liberate their slave life. According to the Bible. And he led the Hebrews through the Red Sea, and God separated the waters from the waters, and exposed the waters of the waters, and the waters made their walls around them. The Hebrews cross the sea.When the Egyptian soldiers hijacked the Red Sea, God brought the sea together and drowned the pursuers pursuing them, so that they could escape.On Mount Sinai, he received the scriptures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written by God and taught the Hebrews of commandments, judgments and statut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bernacle. The commandments that were promulgated were the Moses Ten Commandments. (Exodus 19-40) The Hebrews continued to complain because they were not satisfied, causing God to punish them for 40 years in the wilderness until all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Egyptians died and led them into the Promised Land - Canaan. (Numbers 14) Moses was angry with the grievances of the people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Hebrews for 40 years, and did not follow thewill of God, "commanded" the rock to take water, but with the stones, Be ruled by him and Aaron "because you do not believe me, and do not sanctify me in the sight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so that you will not receive this congregation into the land which I have given them." (Numbers 20)At the time of the garrison of Moab, Mo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andment of God, led the Israelites to retaliate against the Midian who had deceived them, and God made Moses on the Mount of the Sea, and in the mountains God had given Moses a place where he was promised, but he could not enter The (Numbers 21)After looking at the promised land, Moses died in the mountains. God himself buried him in the valley of the land of Moab, and in the valley of Beer, and so far no man knew his tomb.Moses died when he was 120 years old. Eyes are not dim, the spirit did not decline. And the children of Israel cried for Moses in the plain of Moab for 30 days, and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Moses was full.Then there was no rise of the prophet in Moses in Israel; he was known to the Lord's face to face. And the LORD sent him in the land of Egypt to Pharaoh and all his servants, and all his land, and carried all the signs and wonders of all the mighty things, and all the mighty things that were in the sight of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Moses led the Israelites to fight five times, and every time they followed the command of God to prevail! They faced the Amalekites, the Canaanites, the Ammonites 2, and the five king of Midian, who challenged them. (Exodus 17: 8-4; Numbers 21: 1-3; 21-23; 31; Deuteronomy 3: 1-11; 2: 24-37)The Old Testament refers to Moses about 767 times, and theNew Testament refers to Moses 79 times. It is seen that Moses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Israelites and admired for the Jews.He is a great figure in history, leading a group of slaves, under an unimaginable dilemma, to mold them into a nation that affects and changes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as a whole.Moses, on the way that he led the Israelites to Canaan, experienced the challenge of being led by the tribe and sister Miriam and brother Aaron, and finally led the Israelites under the approval of God. (Numbers 12; 16)The most prestigious period of Moses was probably the thirteenth century BC, because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Pharaoh Rameses II died in 1237 BC in the Bible. After 847, Muhammad thought that Moses was the true prophet. With the spread of Islam, Moses in the entire Islamic world (even including Egypt) became a respected figure.Fiv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year, his fame and prestige came with Christianity in many parts of Europe. Moses was still revered by the believers, Christians, Muslims, and even by many atheists, three thousand years after his death.Inherited him as the leader of the son of Joshua.Moses was unable to enter the land of Canaan in his lifetime, but he was able to enter the land of Canaan after his death. Jesus Christ changed his face and glowed in the Great Boulder, showing the appearance of God. Then the prophet Moses and Elijah appeared on his side, and Jesus spoke to them. (Matthew 17: 1-9, Mark 9: 2-8, Luke 9: 28-36; 1 Peter 1: 16-18).摩西以色列人居住埃及的始末The story of Moses began in Jacob, and he was famine in the land of Canaan, and came to Egypt with his sons and his family.The family lived under the invitation of Joseph (the youngest son of Jacob in Egypt as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Pharaoh's presence, where he lived in a plac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Egypt, where they lived for 430 years (twelve forty) Th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number of their people grew rapidly, full of sly (out of a 7).摩西的生平事迹In the life of Mo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each period is forty years.The first period was in EgyptThe second period was in the wilderness of the Midian ShepherdThe third period is the election of God, leading the people of Israel out of Egypt, the Red Sea, the wilderness.。
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的迫害

德文三490210603盧櫻文二次世界大戰中猶太人的迫害二次大戰中猶太人的大屠殺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的焦點,即便已過了如此長久的時間,但有關猶太迫害的電影一直能引起社會大眾的注目,而同時大家心中一定也常常冒出這樣的疑問:為何當時的德國人是如此的痛恨猶太人?對猶太人的迫害其實不僅僅是德國,從歷史中我們可以了解對猶太人的反對其實要追溯到宗教層面來看待即-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爭執。
在猶太人所信奉的舊約中,認為猶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選民;然而在新約聖經中則認為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且強調著是猶太人殺害了耶穌。
在耶穌的時代裡,羅馬帝國的擴張對受到奴役的民眾而言,耶穌所宣揚的平等、博愛、信奉一神教的宗教成了他們精神上的慰藉。
之後新約中所提到的-由於猶太人的背叛、出賣耶穌,使耶穌慘遭酷刑而死,更是使猶太人一直受到歧視迫害的原因之一。
在16世紀時的馬丁路德更是排斥猶太人,譬如搗毀猶太教堂、住房、沒收經書……..等。
而就德國而言為何會如此痛恨猶太人,除了宗教因素之外,可追溯到中世紀晚期以來國際地位的示微。
中世紀晚期,當英、法已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而崛起於歐洲時,德國仍是分裂狀態,之後的拿破崙征服德意志聯邦。
後來雖有卑斯曼的統一,但在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仍是一個被限制的國度。
在這種情況下所造就的是-滋生了「日耳曼民族優秀,是主宰世界的民族」的種族主義思想。
譬如當普魯士被拿破崙打敗時,德国思想家菲希特在柏林大學發表了具有强烈種族主義精神的《告日耳曼民族書》,高唱日耳曼民族的偉大以激起民眾的奮起:“他們的語言是最纯的,與眾不同的。
只有在他們的影響下,歷史才能展開一個新的纪元。
”之後的黑格爾,也因企盼德国的统一、崛起而揭起日耳曼民族優秀的旗幟:“德国的時辰將會到來,它的使命將是振興世界。
”而與這種種族主義相對的就是非日耳曼民族,特別是猶太人。
菲希特在他的《告日耳曼民族書》中就說:“拉丁民族--特别是法國人--和猶太人是腐朽種族。
”而這些種族主義則是強烈的刺激著德國人民而逐漸形成一種社會性的思想。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内容摘要:二战时期,苏联成立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动员苏联以及世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战后初期,随着它存在的主要使命的终结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苏联政府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取缔。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和积极分子被处决,造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大俄罗斯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苏联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悲惨处境。
关键词: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民族主义、民族同化公元前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基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其中的+一部分到达了今天的俄罗斯。
但是,历史上俄罗斯国内的反犹浪潮不断,即使是在苏联时期,由于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苏联政府和领导人始终把犹太人视为潜在的不忠诚的对象,但也是一笔随时可以动用的“政治资源”,一旦政策失误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他们也就成了“替罪羊”,二战时期成立的犹太人法西斯委员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样一个在二战时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在战后初期即被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取缔,其主要成员以叛国罪的罪名处死。
本文试图通过对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立后的一些活动、它案发的原因的探究,以此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一)1940年,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许多欧洲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奴役和屠杀,希特勒灭绝犹太民族的计划更使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人遭受了灭顶之灾,整个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和军事指挥错误等一系列的原因,苏军节节败退,大片领土被德军攻占,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尤其是犹太人也惨遭德军铁蹄的蹂躏。
在这种危急关头,苏联人民很快动员起来,以其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犹太人的资料特勒在其撰写的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反动种族论,主张德意志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应该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应该消灭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消灭共产主义。
(1)盛行于欧洲的反犹传统。
它从犹太人流落欧洲之初就开始了;在中世纪,主要是宗教上的反犹主义,它起源于基督徒对传说中犹太人杀害耶酥的仇恨情绪,这种宗教仇恨由于犹太教的排它性(只有犹太人才是耶和华惟一的选民,不信仰基督教义,不与异教徒通婚等)而愈加深重了。
进入近代前后,经济上的反犹主义强化,其借口是犹太人自古就依靠经商、放高利贷致富(其实正是传统基督教的守贫说教和禁止教徒从商,特别是放高利贷的规定才逼使犹太人为了生存而经营此道),敲骨吸髓地剥削基督教徒。
欧洲人高喊:“反犹主义是场经济战争。
”他们把工业革命以后所有的社会不平——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甚至经济危机都嫁罪于犹太人。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种族反犹主义,即从种族差异上排除犹太人的思潮(胡说犹太人的民族本性就是贪财、好色、工于阴谋、制造混乱的,它不能改造,只能消灭)猖獗起来。
(2)德国法西斯的现实需要。
a.挑起种族战争,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
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最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b.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
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
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更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它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混乱承担罪责。
c.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
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
为了强化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以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资料纳粹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
尽管纳粹通常声明支持极权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形式(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相反),但纳粹主义通常与法西斯主义有关联。
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这一政党的领袖。
这一时期的德国也称为纳粹德国。
纳粹主义也称为国家社会主义。
纳粹主义的信徒称为纳粹。
当代德国已取缔纳粹主义,尽管有少量的残余份子仍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活动,即新纳粹。
一些历史修正主义者仍然散布否认和淡化大屠杀及其他纳粹行径的宣传,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
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
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
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
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
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
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
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
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
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
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
…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
”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二,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zi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
纳粹主义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是德国内外矛盾尖锐的产物。
当时的德国面临承担战争责任和战争赔偿,以及迁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问题,经济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
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绝佳时机,将民族主义演变为民族复仇主义,使纳粹主义得以形成。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把矛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
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纳粹主义是政治投机者可耻地偷换了社会主义的概念,操纵病态的民族主义,演变成的极端化、恶质化的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却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背道而驰,主张通过对内独裁和对外侵略谋求发展,实质是极端野蛮的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必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
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
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及简介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
代表作《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热爱生命》。
一生创作了19部中长篇小说,150多部短篇,三部戏剧,一部纪实文学和若干政论。
杰克·伦敦(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