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导学案(无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 雨说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襁褓..( )( ) 蓑.衣()斗笠.()润如油膏.()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15岁开始写诗,49岁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
他的诗歌多描写旅人心绪,故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诗风豁达而不失婉约,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本诗写于1979年,此时,诗人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儿童的成长,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真诚祝福。
诗歌中“雨”就是一位温柔美丽而又亲切的爱的使者,作者通过它寄寓了自己对祖国儿童最真诚的祝福和希望。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导学释疑]1.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⑴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⑵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⑶齐读第1-5节思考: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 雨说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襁褓..( )( ) 蓑.衣()斗笠.()润如油膏.()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15岁开始写诗,49岁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
他的诗歌多描写旅人心绪,故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诗风豁达而不失婉约,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本诗写于1979年,此时,诗人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儿童的成长,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真诚祝福。
诗歌中“雨”就是一位温柔美丽而又亲切的爱的使者,作者通过它寄寓了自己对祖国儿童最真诚的祝福和希望。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导学释疑]1. 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疑问。
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⑴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⑵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雨的到来为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⑶齐读第1-5节思考: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用精彩的语句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九上语文语文第课《雨说》导学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第2课《雨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探究展示: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三、练习反馈: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雨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

《雨说》导学案【预习目标】1.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3.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重、难点分析】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手法。
【预习指导】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圃()锢()滞()喑哑()嚷()蓑()笠()膏()耸()绕()襁褓( )(2) 解释下列词语。
①禁锢:②寒浅:③留滞:④喑哑:⑤喧嚷:⑥蓑衣:⑦润如油膏:⑧安息:3.反复诵读课文朗读指导: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显示主旨)。
4.了解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5.作家作品: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雨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学习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作背景《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一、【预习导学】:1初读诗歌,查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特别注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 ) 禁锢.( ) 枯.黄( ) 喑.哑( )留滞.( ) 襁褓..( ) 蓑.衣( ) 衰.老()喧嚷..()..( ) 寒暄.()煊赫丝缕.()褴褛..()搂.住()雕镂.()2.解释下列词语:禁锢:喧嚷:喑哑:润如油膏:安息:3. 再读课文,领略诗歌之美。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
朗读语调应是。
4.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 从诗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或:我看到了————或:我想到了——二、【自主学习】:1、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些什么?然后思考这些诗句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2.人们认为在《雨说》中,雨是春天..的使者,也是爱.的使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 2《雨说导学案》导学案1 新人教版

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二、文本探究
1、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 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轻灵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台湾诗人郑愁予,在他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二、布置预习(自学新知)
②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③留滞:停滞,不流通。
④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⑤喧嚷:(“很多 ”人)大声地叫或说。
⑥蓑衣:用 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⑦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⑧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3.作者 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
2、朗读课文,说说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明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4、“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 2《雨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雨说》1.根据汉字写出相应的拼音。
田圃.禁锢.襁褓....喑哑蓑.衣斗笠.留滞.润如油膏.2.解释下列词语。
①寒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留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喑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襁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忍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洗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充满希望的情调。
4.利用工具书查找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郑愁予,现代诗人。
原名郑____,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至台湾。
毕业于新竹中学。
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
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
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
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____》。
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_ ___》。
其诗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为主,被称为“________”。
5.速读课文,试着回答以下问题,不会的做好标志。
①本篇以《雨说》为题,雨说了些什么,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揣摩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怎样理解“雨”这一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用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深刻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及时和同学交流。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第2课《雨说》导学案
《雨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忍冬洗礼
3.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讲互结】:
修改错题,组长检查提问,做好评价。
【作业】
1、抄词
2、读《星星变奏曲》写导学案
学
过
程
【拓展延伸】: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测评矫正】:
读诗1、3、6节回答问题
①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
②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③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④如果你是“新苗”是“鱼儿”是……,你会对雨水说些什么呢?
【自我提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在词的上下阕之间划竖线。
2.从内容看,全词描写了看剑、、、、、杀敌等军旅生活情景,还展现了醉态、、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境界。
年级
九
主备人
徐秀娟
审核
学科
语文
课题
雨说
课型
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第课时
累计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导
学
过
程
【预习检测】:
本文作者()是()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
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第四部分:(九节)雨的()
【合作探究】: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3、诗中有两节写道雨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找出这两节诗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与同学交流心得。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