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年)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课件

答案 (1)传统谋生手段消失,为谋生迁往城市做工,感叹社会风气的 变化。
(2)特点:出口以农副矿产为主;品种不断增加;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 增长;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问题: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 列强的原料产地。
(3)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 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构图解史] 近代主要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问题探究2]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吗? 提示:不是。“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 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 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提示
4.特点
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构图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问题探究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了吗? 提示:没有。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提示
[知识拓展] 洋务经济的特点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 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 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和近代性;以垄断面目出现,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 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影响: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 转变,是历史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 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 化。

近代中国的阵痛与转型(1840-1894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近代中国的阵痛与转型(1840-1894年)++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讲近代中国的阵痛与转型(1840-1894年)时空定位概览必过核心知识一、近代前期的民族危机[线索·明]1.列强侵略:(1)鸦片战争,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2.农民阶级抗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精神。

[图示·解]二、近代前期的经济[线索·明]1.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2.社会生活习俗: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图示·解]三、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线索·明]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图示·解]必清核心问题[辨析·判正误]·历史现象1.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虎门销烟。

(×) 提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提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4.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5.洋务企业是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企业。

(×)提示: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6.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提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单元整合课件人民版

(通史版)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单元整合课件人民版

2.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 具有多样性的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和外源型 现代化模式。
①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 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3)文化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 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 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 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②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 的。如中国、日本以及亚、非、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 ①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②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3)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 (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3.从思想折射点看: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 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同时地主 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了“中体西 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4.从社会生活折射点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 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2018·天津高考)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 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 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7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7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 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 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
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 发生了重
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探究]
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 人民自发抵抗英国士兵的侵略。 左宗棠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_____________ 率军收 复 除伊 犁以外的整个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 伊犁 中国收回_____________ 。 3.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沿海人民纷纷破产。 ②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连年的天灾使得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考纲要求]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1.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①开始: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以保护罪恶的鸦片 贸易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②结果: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 了中国近代 南京条约 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割
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思考感悟】 观点一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1840年前后,英、法、美 等国建立并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而同时期的亚洲国家处 于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所以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 的胜利。 观点二茅海建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提出了中 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先进中国人开 始“睁眼看世界”,并付诸行动,开展洋务运动,为中国近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将批准《天津条约》作为 缓兵之计,英法退兵后他又反悔,反悔的不是降低关税、 战争赔款、领事裁判权等损害国家利益的条款,而是当 时国际已经通行的惯例“公使进驻北京”,他的内定办 法是以全面进口关税换取公使不住北京。即使当时清朝 的海关收入为三千万两白银,占全国财产收入的四分之 一,如果实行,清财政将持续不到同治就会崩溃。
晚清经济结构与思想的变化
概括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不能进城,也不能到阔野的地方活动,求大
人核查,或准许进城,或在城外指一个地方,
或准骑马,或准步行,我们就不生病了。”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所起到的作用? “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著名的广东十
三行就是从这里派出的一种特不能
而射程远。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已经进入工业 文明,而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为农业文明。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 反映了(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B
观察材料分析,咸丰帝的观点,以及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材料三:太平天国入金陵后,曾大规模的搜书和烧书: “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尽用火烧, 烧之不尽用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书
苟满家法必犯,昔用撑肠今破胆”——《金陵新乐府》
材料四:《原道醒世训》对大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的思想就来自于《礼记》。
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 地,而五口通商的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向内地 的孔道。 诚然香港和通商口岸的开放曾长时间成为 中国殖民地标志,但是中国也由此打开了若干 窗口,是中国能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像洪 仁玕,王韬,康有为等人都是先从香港和租借 获得传统之外的第一个直观印象。

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之思想部分【课件】

复习课件:近代中国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之思想部分【课件】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学读史(信息知多 少) Nhomakorabea本材料属于论证型材料,重在抓论点,明论据。此类材料往往采取“总—分—分” 或“分—分—总”的形式,因此论点往往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本材料的论据在 开头第一句,而论据则在两个省略号后,即俗称的“答案就在省略号后”,分别 从保守派和务实派(洋务派)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深化拓展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 (1)焦点: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2)表现:洋务派:中体西用;
顽固派:原封不动维持原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本质上:没有区别,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秩序,手段不一样而已。 (3)评价 局限: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不涉及封建制度。 积极:冲破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 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推动着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逐 渐过渡到“制度”。
一、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思想文化
• 明线——晚清中国的思想文化 1、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萌发 2、洋务运动期间的“中体西用” 3、早期的维新思想 • 暗线:交流与传播(西学中用) • 重点 • 1、 “中体西用” • 2、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 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区别 • 5、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不利因素 • 难点: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6.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 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
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前期的沉沦与转型 1840-1894 一轮复习 导学案

近代中国前期的沉沦与转型  1840-1894  一轮复习 导学案

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跨度】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此时,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在各方面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阶段特征】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走向近代化。

1、政治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深化时期;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开始由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迈进;3、思想文化上,“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由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逐渐上升到制度层面;4、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5、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开放,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专题串线】【通史整合】 (1840-----1894年)总特征: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第一阶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近代化的历程没有正真开始)。

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其基本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逐步近代化的开始。

一、政治:(一)、侵略: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A.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8讲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8讲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第8讲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B.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解析:选D。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大量出口说明中国为列强提供原料,故D项正确。

农作物等种植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

2.1887年,某某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某某,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某某。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解析:选D。

题干反映在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某某市场印度棉纱比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低的经济现象,可知中国本土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故D项正确;A项“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B项“萎缩”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中的“逐渐消失”说法错误,故排除。

3.(2016·某某某某模拟)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历史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对洋务运动消极影响的评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给中国带来破坏和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 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南京条约》签订之 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 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 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 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 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可能影响中国政府 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感到中国远 远落后于西方,也开始探讨西学。例如林則徐被罢免 后,把有关的西方资料交给“今文学派”的杰出学者 魏源,魏源遂根据这些资料,在1844年编撰了著名的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开始萌发。
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 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完全隔绝曾 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 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 过程。 ---马克思 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孤立状态,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的 大潮,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2015年上海卷历史37)一份奏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 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 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 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 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 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国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 知礼义廉耻,又安知群臣上下?且系年轻经弱 女,尚待 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 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但他囿于见 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 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
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 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比较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英国,理解鸦 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英国 经济 政治 外交 军事 思想 文化 中国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政治腐败 闭关锁国
完成工业革命 君主立宪制
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 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 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 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单方面的,不对等的。
(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 “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 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 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 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一、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原因 结果 影响: (1)政治:中国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 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4)对外关系: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开放。 (5)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外殖民扩张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装备落后、军备废弛
思想解放 思想僵化文化专制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 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一、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 国大门取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840年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鸦片战争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 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一、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2、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 扩大?
一、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原因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结果:《南京条约》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 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 权的制度。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一、1840-1894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2、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 扩大?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政治、 经济、思想、对外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清朝政府官员董宗远上奏道光,认 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 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领土、贸易和关税、司法等主权)
材料二: 1846年,包世臣在《安吴四种》 中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松江) 太(太仓)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 本。”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