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沉沦

合集下载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 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在夹缝中产生;
思想: 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地主阶
级抵抗派 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断深入学习西方
社会生活: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世界: 中国经济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船坚炮利 夺取市场和原料产
闭关锁国
性 殖民扩张 地加紧对外扩张
思想 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经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的本意?
⒈签订时间:1842年8月29日
①赔款2100万 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 《中英南京
⒉ 银元
先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条约》签订
负担
时间(1842)
主 要 内
C B《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清末,国史馆对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 天津为商埠;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 国;④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⑤对英、 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近代化概念和多种史观
请评价近代“通商口岸”的设置 从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
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 明显标记;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战 争”;对不对,为什么?(必然性和偶然性)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和中国落后 ■ 知识 运用-- -侵华 史
国情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19世纪上半期中国
工 业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年--1894年)

第6讲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1840-----1894)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事件有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艰难、缓慢地发展着。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丧师失地,赔款并转让主权;具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朝中央机构开始了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

思想文化上:“新思想”的萌发使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在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科技和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9世纪40年代(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

(2)表现:,洋纱、洋布涌入,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误区警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18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展开了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2)概况:19世纪四五十年代,列强陆续在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

主要是一些代办处,船坞,修船厂,码头,转运站,从事纺织,窼丝,茶叶加工,面粉稻米加工等,如英商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耶松船厂,1861年英国太古轮船公司在中国运营。

(3)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刺激作用。

中国近代史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材料一:1793年7月,马嘎尔尼使团乘“狮子号”抵达天津大 沽口外。中国官员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礼物和食品。英国使团 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由于礼物太多,船上空间狭小, 只能收下一部分,而“以后无需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 资源源不断送来” 。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 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 是自理的。英国人带来了最新的发明:蒸汽机、棉纺机、梳理 机、织布机,还有当时英国最大的“君主号”战舰模型。英国 人本以为清朝贵族会感到惊奇,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这些不过是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马嘎尔尼还给 清政府赠送了榴弹炮等火药武器,但是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时,英国人才发现,几十年前赠送的大炮和炮弹都完好 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 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 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 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 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 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 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 进步。
领事裁判权 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
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 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 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 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 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 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阶段总结
分析: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即1840—1912),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即1912--1949),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度期(1901—1920),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1840—1919、1901—1920、1920—1949体现中国“沉沦”和“上升”的历史事件
2、为中国近代史分期,并定性。

①1840—1919属于中国历史的“沉沦”期,在两半社会的深渊中不断的“沉沦”。

②1901—1920属于过度期,既是“沉沦”的谷低时期,又是“上升”的开始。

③1920—1949属于“上升”期,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中共最终领导取得国家独立。

3、分析各阶段产生的原因、过程:
①“沉沦”:资本主义通过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两半社会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两半社会完全确立,“沉沦”到谷低。

②“转折”:A、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资基础和阶级基础。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
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上升”: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一)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

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

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

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

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

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

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

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复习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复习课件

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
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
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叙
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D
1.(2018·广东五校联考)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住处商谈贸易问题。
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
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
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管理体系完善与材料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不符,故A项 错误;过度依赖西方技术与材料中“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相符,故 B项正确;洋务企业由洋务派创办,且材料中“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 明只是使用外来技术而非外资,因此不是外资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有 些洋匠不懂技术”,并非指所有洋匠,太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1.(2018·高考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
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
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3.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
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

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近年来史学界有个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对于多年来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为基本线索的“三次革命高潮”的体系提出了不同意见。

其中较著称的是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为基本线索的“四个阶梯”的体系;这显然是一种重视资产阶级运动的看法。

而在最近一次中国近代史体系讨论会上,则迳提出应以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1]①这个讨论势必涉及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看法。

在早期,根据鸦片战争后新式工业的发展,经济史学界原是以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及其成败为研究的着眼点的,老一辈学者有不少论述中国工业化的著作。

[2]②三十年代,人们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到四十年代,一种定型的看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向下沉沦的社会,“九一八”以后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七七”以后更是半个中国沦陷,国亡无日。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也是日益凋蔽,谈不上发展。

有发展的,如建立新式工厂、修筑铁路等,只是反映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商业、银行的繁荣则是属于“畸形发展”;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亦必迅即陷入“破产半破产”的境地。

直到七十年代,一些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述,大都给人以一片凄凉、每况愈下的感觉。

这种历史观,可称之为沉沦观。

国外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他们叫做“不发展的发展”(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即中国的不发达的状况是日益加深了。

不过这些论著主要是分析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原因,而不是写历史。

[3]①更多的西方和日本学者,是把近代中国看成是一个开始近代化(他们一般称“现代化”)的过程,尽管其道路艰险,以至是失败的。

近二三年,国内也兴起了用近代化理论或者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趋向,还专门召开过这方面的研讨会。

[4]②近代化与沉沦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的沉沦到崛起的历史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承载着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奋斗,从沉沦到崛起的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在19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的权威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深重困境。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土遭受了严重的侵略与割让。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经济上受到极大的压迫,社会动荡频发。

中国人民深受压迫,国家陷入了长期的衰落与困境。

然而,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抗争和奋发图强的历史。

自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开始觉醒,逐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积极探索着振兴之道。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新纪元。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

内战后,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都为中国走向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和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也在高科技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追求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将继续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实力。

中国也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崛起是中国人民艰苦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沉沦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内忧外患,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不久,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变法,变法最后失败了,但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之后农民阶级还发动了义和团运动,但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失败后,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于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年7月,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合作,统一了革命战线。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1927年8月7日,召开了“八七会议,会议指明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1年9月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事变发生后,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第二年,中国东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系列事件,总称“华北事变”,之后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实施全面侵华的计划。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开始了局部反攻。

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整风运动。

整风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同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8年秋,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